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眼光。1926 年,中央党的领导人认为阿登纳也许有能力使魏
玛政府变得强有力些,于是两番邀请他到柏林组阁。
阿登纳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从不轻易下结论、决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他
的心为之所动,但却不形于色。他倒不是不愿承担政治风险,而是要权衡利
弊得失。多年的政治经验形成阿登纳的一惯作风:遇事总把周密的分析和明
察秋毫的政治本能结合起来。他先跑到柏林去探了探政治气候,感觉到成功
的机会不大:接着又同各党派都分别进行了接触,更确信他在国会中将可能
得不到多数的支持。于是,他拒绝了组阁,又回到了科隆准备继续做他的科
隆王。
因为有这么一个插曲,很多人设想如果这位才能出众的政治领导人在那
时当上了政府总理,历史该发生何等深刻之变化:也许希特勒在取得政权、
并给德国和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之前,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假设毕竟是假
设,阿登纳一直确信他当时决定的正确性,他十分肯定他说:“我没有机会,
看来我不会取得多少成就。”
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状况吧!这样或许可以明白
阿登纳当时拒绝组阁的原因。
自1918 年诞生起,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便是多灾多难。它的宪法虽然赋予
了各政党以充分的民主,可长期处于帝国政治制度下,又经历了战后政治、
经济、社会动荡的各党派却不能有效地适应这种自由的新制度。在帝国时期,
它们没有尝试过协调政策;战后,它们又不能学会相互容忍和相互妥协,因
而,充分的民主反使它们不能力就探索共同的政治目标走到一起。在这种憎
形下,政治上我们便看到魏玛政府大多数情况下的一般构成,即清一色的少
数派组成政府,政府在国会中不得不依靠大多数的容忍来取得支持。这种结
构是不稳定的,执政党的议会联盟稍有分歧便会破裂。魏玛共和国一任总理
平均只能干7 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阿登纳拒绝组阁,自有其充分的道理。
在拒绝组阁的三年半之后,阿登纳在选举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对手,第
二次当选了每届任期十二年的科隆市市长。科隆市组织了盛大的典礼庆祝他
的连选连任。阿登纳泰然受之。当时他53 岁,他打算待这一届于满之后到
65 岁便退休回家伺弄他的花园,他十分热爱园艺。但始料未及,到1929 年,
一个新的动荡时期又开始了。
1929 年10 月24 日,这一天被西方国家称为“黑色的星期一”。美国纽
约华尔街突然出现了股市大滑坡,一下子造成全美的金融恐慌。美国金融恐
慌立刻波及靠美国道威斯计划帮助建立起来的德国金融体系,德国的财政状
况迅速恶化。经济萧条很快蔓延至西方所有国家:美国、德国、奥地利、英
国,以及依赖农产品出口和外贸的中欧、南美、大洋洲国家,最后是法国,
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大恐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求自保。德国由于对英美
经济的依赖和它本身不能以关税壁垒自保的情形,处境十分不利。从1931
年5 月到7 月,德国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减少了42%, 1932 年的工业生产
比1929 年危机前几乎下降了一半,破产的银行和工商企业达一万多家,失业
工人高达700 万,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一半。
经济的岌岌可危加剧了社会的动荡,魏玛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
迭,可是,无论是社会民主党的缪勒、天主教中央党的布鲁林,还是冯·巴
本和施莱彻尔将军组阁的政府,都无法克服尖锐的财政困难。魏玛共和国诞
生之初就背着重重的历史负担:虽然它对于帝国的灭亡毫无责任,却因继承
了威廉帝国的遗产而不得不承受履行帝国覆灭所留下来的凡尔赛条约的义
务,后者的许多强加性条款令德国人感到内心不服。于是,在这个经济、社
会的困难时期,民族问题又被提出来了。惯于煽动的希特勒很容易就把签定
令德国人受屈辱的凡尔赛和约的责任加在了魏玛共和国的身上。
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阿登纳开始时不相信纳粹真的能够上得了台。作
为普鲁士议会的议长,他经常上柏林去,一般是一月一次。动荡时期他看到
纳粹分子经常“大打出手”,他也看到当时身居要职、肩负国家重任的政治
家们不去制止这些暴行。他很震惊地和柏林许多有影响的人谈过纳粹问题,
希望敲起警钟,但毫无作用。危机已迫在眼前,他感到“大家就像一只一动
不动地呆在毒蛇跟前的兔子一样,等着成为毒蛇的口中之食,毫无抵抗和麻
木不仁地看着悲剧演下去。”他建议魏玛政府采取一些强有力措施,比如有
效训练一支警察部队以维护社会治安,制止纳粹分子的野蛮行径,但没人响
应。他眼见魏玛政府的领导者拥有国家权力手段而不去使用,任由共和国被
纳粹侵蚀,民主被纳粹践踏。当他以旁观者眼睁睁看到魏玛共和国最终覆亡
在希特勒手中时,阿登纳深深地被刺痛了,他亲身感受到政治家的无能与庸
碌、民主的软弱在历史的危机关头的危险作用。他一生都谨记着这个教训。
1933 年1 月30 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组阁。当时阿登纳还担任着
普鲁士议会议长,普鲁士代表会议所拥有的某些权限令纳粹感到碍眼,纳粹
在此时已是为所欲为,准备通过法律手段解散普鲁士代表会议。作出这种决
议的权力,掌握在由普鲁士总理、普鲁士代表会议主席和普鲁士议会议长组
成的三人小组手中。2 月初,普鲁士代表会议主席克尔邀请大家开会,想在
纳粹提出国家总改革的时候作出一项关于解散普鲁士代表会议的决议。普鲁
士总理布劳思没有出席,代替他的是当时已被任命为“普鲁士帝国专员”的
冯·巴本。作为普鲁士议会议长,阿登纳在会上义正严辞地指出:这个小组
无权作出解散普鲁士代表会议的决定。因为第一、冯·巴本不是普鲁士总理,
无论是国家宪法还是普鲁士宪法都没有规定有什么“普鲁士帝国专员”;第
二、他本人作为普鲁士议长决不签署同意这样的决议。说完,阿登纳头也不
回地离开了会议。
他的反对并不能阻止事态发展。克尔和冯·巴本在他缺席的情况下作出
了解散代表的会议的决定。他那桀骜不驯的独立个性使他成为纳粹的眼中之
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3 年3 月,希特勒在大选前的竞选旅行中来到
科隆,他满以为阿登纳会到机场去欢迎他的到来,阿登纳却拒绝这么做,并
以最大限度的怠慢来表示了他对国家社会主义及其领袖的摈弃和蔑视。两天
后,希特勒在科隆发表演说,纳粹分子在城里挂满了宣传标志。阿登纳一大
早就命令市政工人取下了挂在莱茵河桥上的纳粹旗帜,为防止纳粹分子捣
乱,他又派出了一队警察去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他的做法显然触怒了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不想要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
人同自己作对。大选之后,纳粹掌握了绝对权力,阿登纳很快成为不受欢迎
的人,大受排挤。他被加上凭空捏造的反对科隆人民的罪名,成为“叛徒”
和“人民公敌”,当众受辱,并最终于1933 年春天,被纳粹赶出了科隆城。
在被罢黜之后,阿登纳曾经上过柏林找当时的普鲁士内务部长戈林申诉
自己的情况。可以想象戈林对他的态度,他早已上了纳粹要消灭者的黑名单。
此前纳粹曾经暗示说如果他愿意主动引退,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他
却拗执地呆到别人把他撵走。被罢黜的阿登纳命运悲惨,这时他带着七个儿
女,一贫如洗,没有退休金,银行存款也被冻结,连家庭生活也失去了保障。
突如其来的变化给阿登纳内心的打击极为沉重,他需要有一个时期来对
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作出思考。于是他把家人留在勒恩多夫,独自跑到离莱
茵河十五公里的玛丽亚拉赫山的一家本尼狄克教派的修道院中隐居起来。修
道院的住持是他的老同学老朋友,在这儿可以暂时避开纳粹的注意,不被其
搔扰,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
“科隆之王”在修道院里留居了将近一年,这是他在纳粹时代过得最有
意义的日子。修道院里有着丰富的藏书,他贪婪地读了一本又一本,他有充
分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分析。林中漫步和阅读书籍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据阿登
纳自己说,日后他关于欧洲和平的构想,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不过纳粹并没有将他遗忘。1934 年,他在施莱歇事件中受到牵连,6 月
30 日的“长刀之夜”,阿登纳遭到纳粹逮捕。他侥幸逃过了那次大屠杀,因
为纳粹查不出他有什么具体的证据。这一次他学乖了,不再公然顶撞纳粹。
在被释放之后,他回到了在勒恩多夫的家中,平日里深居简出,照顾家人,
以种花度日。有一件事使他连这种生活也难以为继了。他去了一次勒恩多夫
的射击协会,那儿的会员们大胆地吹奏了一支进行曲向他致敬,这支进行曲
恰是希特勒所喜爱的《巴登魏勒进行曲》,希特勒每逢盛大庆典出场时必然
演奏。大约是会员们只会奏这么一支由子,但纳粹当局却感到愤怒,像阿登
纳这么一位希特勒的藐视者居然敢于接受这种礼遇,这无疑是对元首的大不
敬,是一种挑衅。于是地方当局作出决定,再次勒令他离开勒恩多夫。
那是1935 年11 月的一个仟悔日,那一天阴沉而凄凉,从早到晚大雨如
注,莱茵河涨了大水,那灰暗得没有一丝光亮的天空恰如阿登纳的心境:科
隆市长的职位被撤了,他的家庭失去了保障,他的人民正在被遭受愚弄,前
途茫茫,看不到一丝希望。这时候他读了一本书:约瑟夫·康拉德的《台风》。
书中描写一位勇敢的船长同咆哮肆虐的台风进行艰苦搏斗的故事———切都
已经毫无指望了,但是船长并没有对风暴屈服,他沉着冷静,以坚韧不拔的
毅力做到了一切力所能及。最后,船长战胜了台风,重新看到了风平浪静的
大海。这本书使他得到了安慰,获得了勇气,他变得坚定多了,学会了泰然
自若地承受即将到来的一切风浪。
因为他曾是显赫一时的科隆之王,纳粹总是没有将他遗忘。1939 年波德
战争爆发之时,阿登纳的名字又一次上了一张列有莱茵省人士的黑名单,并
排名第一位。这次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好心人救了他,将他的名字从黑名单上
划掉了,使他得以逃脱厄运,而他的一个好朋友却因同列这张名单上而惨遭
纳粹杀害。1944 年他再次死里逃生。那年他被邀请参与卡尔·戈德勒策划的
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当时他估计了形势,认为计划失败的可能性太大,因而
拒绝了邀请。在暗杀行动果然失败之后,纳粹同样也逮捕了他,并把他投入
科隆附近布劳魏勒的盖世太保监狱里。他假装生病而逃避了被转送到布垣瓦
尔德集中营的命运,然后在一位空军朋友的帮助下又从医院里潜逃了。后来,
盖世太保发现他藏在距科隆四十英里处的一个森林磨坊里,又重新逮捕了
他。这时盟军已经离此不远了。有一天,他和囚犯们一起被带到一堵墙前,
并被盖世太保告知一当美国人越过布劳魏勒附近的埃尔福特河时,他们就将
在这里被处决。他的儿子马科斯此时是德国陆军军官,他到柏林去为他的父
亲说了情。这时纳粹自顾不暇,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于是在1944 年11 月
将他释放。阿登纳总算逃脱了死亡的厄运。
回到勒恩多夫家中,阿登纳开始焦虑地等待着盟军打来的消息。等待的
心情是沉重的,隆隆的炮火声最初是遥远而稀疏的,到后来便越来越近,并
越发密集。他每天收听好几次国外的广播,尤其是英国的BBC 和瑞士的贝罗
明斯特电台。
1945 年春天,美军向美因茨集中,而英军也开始向威塞尔集中。由于德
国军队没有来得及炸毁雷马根桥,美军改变了进军计划,将防守薄弱的雷马
根桥作为渡莱茵河的第一条通道。这样勒恩多夫便正好陷入战火,阿登纳一
家不得不将屋后山中的酒窖作为临时的避难所。他们在酒窖里躲了八天,听
到了手榴弹在花园里爆炸的声音。第八天,炮火停了,美军开进了勒恩多夫。
阿登纳走出酒窑重见天日。当两个美国士兵进入阿登纳的家时,他们看到这
位昔时的“科隆之王”正在花园里摆弄他的花草。
战争终于结束了,国家社会主义的梦魇也结束了。1933—1945 年,整整
十二年,阿登纳过着与权力和政治无关的生活,并且时时担心着纳粹的追捕。
这些年里、他有过昔行僧似的在修道院里的苦修生活,也曾如隐世者一般孤
芳自赏,寄情花草田园,但更多的时间里他在思索。他的信念没有改变,船
长与台风的故事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他看到德意志民族屈服干好胜的民族主
义和专制暴君招致的灾难,也看到使德国重建、摆脱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的
出路。他在脑海里勾画出了一张新秩序的宏图,他的新秩序不仅规划了被战
争彻底打垮的德国,也涵括了因战争而伤痕累累的欧洲,他感到他有责任、
有义务、有信心再为完成这新秩序的建设而作出努力。他是船长,他将带领
着他的船员们继续和台风拼搏,带领他们重建为战争所破坏的家园。
阿登纳等待着新生命的开始。
第二章
基民盟与联邦德国的建立
“只有当一位领袖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时,我们才
能充分地衡量其伟大的程度”。
——理查德·尼克松
《领导者》
占领
第一号公告
致德国人民:
一、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
特作如下宣布:
由我指挥的盟军己开进德国。我们是作为征服者而不
是作为压迫者来到德国的。在由我指挥的部队占领下的德
国地区,我们将消灭纳粹主义和德国军国主义。我们将推
翻纳粹统治,解散纳粹党,废除纳粹党一切残酷的、压迫
人民的和歧视性的法律和机构。。 〃奇…_…書……*……网…QISuu。cOm〃
——1945 年3 月盟军发布对德占领“第一号公告”
1945 年3 月,美军占领了阿登纳的家乡科隆。紧接着,美军跨过莱茵河,
攻克了德国工业中心鲁尔区。4 月,苏联红军从东到南控制了维也纳,并沿
多瑙河向林茨挺进。美军则从鲁尔南下。兵分两路,一支沿卡塞尔、莱比锡
至德累斯顿,对付南德之敌,并于4 月19 日进军捷克境内:另一支部队则从
莱比锡出发直抵易北河西岸。4 月25 日,苏联红军以强大的优势兵力包围了
柏林。同一天,美军先头部队在易北河西岸的托尔高与苏军会师,把德军防
线自东西切断。希特勒困守柏林,调集20 万德军负隅顽抗,但干将戈林、希
姆莱等人先后背离,大势已去。4 月30 日,苏军将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
同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 月2 日,苏军攻克柏林。5 月8 日,德国无条件投
降。
5 月9 日,德国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最后一项公报,把这个时刻描述为“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与其它公报中气势汹汹的措词相比。这最后一份公报的语气阴郁而凄凉。
希特勒曾经威胁说,假如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他将和德国人民
同入深渊。第三帝国元首的话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自17 世纪30 年战争中野
蛮的宗教冲突摧毁了封建德国并使其1/3 的人民丧生以来,德国遭受到的生
命和财产损失、城镇破坏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结构的瓦解,从未如
此之严重。
第三帝国的光辉、梦想和希望转瞬间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现实使每一
个德国人清醒:三百万士兵死亡,两百多万人受伤致残,五十多万人死于空
难,在被驱逐出自己在东方的家园的一千六百万难民中有四百多万人死亡和
失踪,犹太人、吉卜赛人、“无生活能力者”、斯拉夫人和政治反对派被无
情消灭。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已变成满目疮痍的废墟,只有在碎砖乱瓦
之中才依稀可辨得几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战争留下了数百万饥肠辘辘、颠沛
流离的人们,过去的经历剥夺了他们对现在和将来梦想的权力,当纳粹以德
国人的名义对犹太人以及东欧人犯下的滔天罪行被充分揭露出来之后,德国
人在深感羞愧的同时,必须要等待着战胜者的裁决,等待命运加在他们未来
的一切。。
在希特勒军事政权最强盛的时期,从西面的比斯开湾,到俄国腹地的伏
尔加河畔;从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北角,到利比亚和埃及的炽热沙漠,卐字
旗在被征服的国土上高高飘扬。随着希特勒在两线的失败,“千年帝国”犹
如一只被戳破了的气球,一下子垮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