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农业灌溉相比,水能的开发回报更加直接。水坝建设与水电开发同步已成为一种趋势,
坝高,落差大,发电量也大。
于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向投入的“经济性”回报倾斜。因而许多水坝项目都选择修建高坝。
优点与不足同时存在。水力发电易受河流来水不足的影响,其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率只有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的61%。但水电所起调峰作用,在电网的运行中作用难以替代。
目前,在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态势下,我国出现了新一波水电建设的热潮。有专家称之为“跑马圈水”。同时,国际上对修水坝的质疑声浪也不断高涨。
近年来,水电开发因为中国电力资源的紧张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首选。各路资本竞相进入电力建设市场。有关部门、地方、企业,以及银行等信贷机构和社会资本,都看好以西南水电开发为代表的大坝建设。
新一轮大坝建设高潮,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能源价值,即水电开发。在电源结构调整中大幅度提高水电比重的呼声很高,有的还提出水电在2010年达到30%的具体指标,要求水电在结构调整中从开发径流型电站和调节性差的电站转向重点开发年调节电站(特别是龙头电站),修建更多的高坝——这是我国水坝建设第四个阶段的显著特点。
如在怒江开发规划中2座大坝超过300米4座超过1000米,最低的坝高也有50多米。强调运用“滚动开发的机制”,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加快规划和实施各流域的梯级水电开发。目前,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各个河谷,几乎都纳入了开发的领域:
(请说明数据来源)
金沙江下游规划了13级梯级开发计划。
澜沧江干流云南省境内规划为14级梯级开发。
怒江规划为13级梯级开发。
嘉陵江从重庆至广元段740公里河段已规划为17级梯级开发方案。其中马回枢纽和东西关枢纽已经建成,支流火溪河已经进行了4级梯级开发。
岷江上游干流已经规划7级梯级开发方案,已建成的有太平驿和映秀湾电站;紫坪铺电站正在建设中。岷江支流马边河也规划9级梯级开发。
大渡河干流已规划17级梯级开发方案。河口的龚嘴、铜子街电站已经建成,第5级控制性高坝水库瀑布沟枢纽已经开工建设;大渡河支流南桠河规划6级开发,支流瓦斯河规划5级开发;支流宝兴河规划10级开发。
雅砻江干流规划21级梯级开发,已建成江口的二滩电站。
乌江干流规划11级梯级开发,已建成乌江渡和电站。乌江支流—芙蓉江规划10级开发,已建成朱花村、良坎电站。
北盘江和南盘江(珠江上游支流),规划13级梯级开发。
盘龙江(红河支流)规划10级梯级开发,已建成东方红和小河沟电站。
沅江(洞庭湖水系)规划21级梯级开发,已建和在建的电站有洪江、碗米坡、凤滩、五强溪和陵津滩。
……
这些规划修建和正在建设中的大坝,主要分布在我国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和第二阶梯(云贵高原、秦巴山区)的过渡带,部分在第二阶梯内,不少河段几十公里距离即规划一座大坝。这些地区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同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分布着众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文化、民俗、旅游和物种资源丰富,且脱贫任务艰巨。这种以发电力公司为主导、以最大程度挖掘水电潜能为目标的开发模式,对当地经济社发展和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不同反映。
我国主要江河水资源开发强度很高,已是世界之最。
国际上河流开发利用公认的水平应该是30%-40%,而我国除西南地区一些河流开发利用率较低外,其他流域普遍较高。从总体上看,水坝建设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3种情况:
第一、东部地区和北方主要河流上水坝多,水资源利用率高。辽河、淮河、黄河、海河地表水利用率分别为62%、60%、56%和90%。从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以防洪除涝为主的水利设施、到70年代以扩大农业灌溉为主的开源,再到80年代增加城市水源的工程项目,基本思路都是修建水坝,进一步开发地表水,建立自然水系以外的供水系统,保障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但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坝过多,不少河流都到了一个转折点或临界点: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河道萎缩、江河断流,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甚至出现有水皆污的情况。如淮河流域已建水库5300多座,平均每50平方公里建水库一座,淮河流域修建水库的总库容与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比高达1。09,高于全国平均值0。17。一方面,淮河在层层拦截下,大大削减了洪水。同时干流在枯水季节已成为死水,丧失了净化功能,河道淤积无法冲刷,污染反应加重,治污多年收效不大。淮河干流各座水闸只有等到洪峰来临,稀释后才能开闸泄水,以避免下游出现污染事故,加剧了中下游防汛的难度。海河90%水源在山区即遭水坝拦截,一年中多数河流断流,白洋淀干涸,华北平原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也是造成总面积达4万公里世界上最大区域性地下水漏斗扩大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东部一些高度开发的河流上,现在也面临着进一步开发水电的压力。如福建南平市,到200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水电站795座,装机容量44。45万千瓦。该市在建和计划建设装机容量0。5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还有32座,装机容量0。5万以下的小水电还有数百座。其建阳溪全长约136公里,在建和已建电站17座,也就是说不到10公里就有一座。前一个电站的回水就在下一个电站大坝下,主要河流支流都将成为湖泊。浙江永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也规划修7级水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二、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过多建坝和不合理用水,使上游与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矛盾尖锐。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不少河流靠雪水和七、八、九3个月的降雨补充水源,修建一定数量的大坝进行拦蓄调节是必要的。但西北地区蒸发量大(一些水库高达年蓄水量三分之一),特别是在内陆河干流上修建的一些大坝,导致了下游断流和湖泊消亡、绿洲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水资源矛盾十分突出的黑河、石羊河和罗布泊下游地区,即属这一种情况。
第三、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资源丰富与耕地等资源短缺并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频发,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其中怒江、澜沧江、红河等又是国际性河流,对不同的流域区域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和安排。
近一段时期,随着西南地区水电的大规模开发,在水坝建设上出现了一系列争议,各种意见尖锐对立。经过新闻界的报道,怒江十三级梯级电站的建设开发,四川都江堰杨柳湖大坝、贡嘎山木格错和人中海修建大坝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05年3月,新华社以《无河不修坝,“圈水热”猛似“圈地”》为题,发表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别把活的河流都搞死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梁季阳忧心忡忡地指出,类似于大搞开发区、大学城“圈地”热潮,新一轮大建水电站的“圈水热”正在中国的中小河流遍地开花。他说,河流的生命寓于流动之中。可现在中国的不少河流却面临“死亡”的危险,“除了被农药、化肥污染物‘毒’死外,眼下越来越多的是被层层叠叠的梯级水库给堵死”。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说,受当前电力严重紧缺的影响,水电开发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领域。国资、民资、外资等各路资本竞相进入电力领域。中国西部许多地方政府把水电开发确定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大的江河被“圈”掉的同时,大量地方资本、民间资本则盯上了圈剩的中小河流,致使中小支流出现“无河不修坝、河流节节断”的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吴存荣说,“活”的河流有奔腾汹涌的急流,有潺潺舒缓的水流,其健康生命表现在流动、水中生物多样性、可利用性等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河流开发,造成河流局部河段死亡,河道断流,给我国部分地区造成了区域性的生态灾难。
代表委员们建议,水电资源的利用应该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对于一条河流在保证河流正常健康的前提下,究竟可修多少级水库,应该进行充分科学的研究。
其实,社会各界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注,也是国际上关于水坝争论在我国的反映。它涉及区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研究与综合评价。水坝工程项目正由简单的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公司的选择,演变成为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
八、迟来了近半个世纪的政策
如同涨水在历史河床中留下的印痕。对水库移民补偿的标准,几十年中逐步提高。这也体现了对人本、对民生关注的认识提高和加深的过程。
也许在今天看来,人均增加到三四百元,用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的问题,不值得一提。但它毕竟是走向公正与公平,关注水库移民这个中国农民中最弱势群体的第一步——1985年设立国家库区建设基金,从中央直属水电站上缴中央的财政中提取,每千瓦时提取4厘钱。
历史终于走进了新的世纪。坚冰正在逐步化去,春风吹拂。
——有位朋友在一次交谈中,笑我在过去作新华社记者时,在报道中写过“中南海上春风荡漾”这样的句子。但是,政策的春风,还能起于别处吗?
2006年7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政策意见》。两个月后,新修订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正式实施。这两个文件,被称为水库移民权益保障“新的里程碑”,是“体现了对水库移民这一群体权益和发展权为基础的全方位维护。”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今后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移民今后都可按照16倍的标准进行补偿补助”。
适当扩大对移民财产的补偿补助范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建筑物”,按照其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原则补偿。移民远迁后,在水库周边淹没线以上的属于移民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房屋等,由于不在工程占地范围内,按照1991年的《条例》是不予补偿的,但考虑到移民不可能将这些财产带走,新《条例》也将其纳入了补偿范围。对于补偿费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贫困农民,还要给予适当补助。
政策条文强调准确,读起来总有些拗口。“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水库移民为现状移民,2006年7月1日以搬迁的水库移民为原迁人口”。
总之,不管新移民还是老移民——只要你还活在世上,都可以得到每年600元的补助扶持,即1。2万元。对1800万移民来说,大约一年需要100亿元左右——这是福音,许多贫困的老移民,已经白发苍苍,当他们拿到这笔钱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共产党、政府还惦记着他们!
但是很多很多水库移民,已经永远得不到这姗姗来迟的1。2万元的补助了。
如果说,过去水电开发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项目、电站是国有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改制,水电股票在境内外发行,多种成分经济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水电的开发,水电等资源开发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发商项目的选择实质上是商业行为,追求资源开发投入中的回报和利润。
需要尽快建立公众积极参与的决策体制和决策执行机制。特别是对重大项目,要有独立的评估机构介入——不能既是开发商又是规划和评估方。地方政府不能一边倒地站在开发商一边,而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特别是农民的利益与权益!
安置电站库区移民,后续扶持工作,政府财政——纳税人的钱,不该花在应由水电开发商来承担的责任上。
有一个刻进脑海的记忆,也许属于前瞻,与后望无关。但我不能不写出——
2006年11月,我随大学校长学习考察团来到美国,从芝加哥、纽约,最后来到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大学。
迈阿密大学的报告厅里,坐着20多位中国大学校长。这所大学地理与区域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她刚从中国回来,与“环大西洋会议”的几所大学,南卡州、北卡州和波士顿等好几所著名大学的11个专家,共同组团考察了中国西南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过去,他们研究的是环大西洋海洋、生态、水文、地理、化学等问题。而现在,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国和东南亚,开始进行长江、红河、湄公河、怒江和珠江水域的研究。还与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中心进行合作,他们从云南昆明、丽江、虎跳峡直到重庆。回来后,已经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了立项申请,准备明年还要带学生去中国西南考察江河。
走出报告厅,阳光灼人,我感到眩晕。在棕榈海滩上,椰风云影,望不到地球那一边的祖国。我伫立着,面对着海洋,胸中开始潮一般鼓涨,汗流了下来。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河流,也应该是世界的河流,也需要宽广的视野。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和科学机构,也能给研究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伏尔加河水资源问题的科研项目立项?
后望书——10 回望奉节
一、夜泊奉节
还是应当感激奉节,感激那个春雨潇潇的夜晚。
从重庆至宜昌,已经走过了长江横切斜背山脉形成的6个峡谷:华龙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著名的长江三峡、雄峙的夔门又近在眼前。
船泊近岸,仰望云梯石级,和长江北岸那巍然的古城。
几次过三峡,到奉节,都下榻于宾馆。在县城中是听不到长江涛声的,我更愿意住在漂浮不定的小船上。
不知为什么,夜泊奉节,觉得长江和古城都很亲近。起伏的江涛,触手可及,水声喧哗,分外暢亮。不断掠过的水沬像粗砺的沙石,撞击磨擦着心。人的心也许会因此变得很硬。
丝丝冷雨,暮云四合。远近诸山,渐渐隐去。
我一再眺望的,还是灯火阑珊的奉节大南门-依斗门,和城门前的人影幢幢。后来三峡工程蓄水,奉节即将沉入江底,在报道爆破摧毁城中所有建筑物的消息特写中,差错很多。如《北京青年报》就写成了“仪斗门”。为什么奉节的大南门叫“依斗门”,小南门叫“开济门”?在遥遥的对视中,心里琢磨着-古城墙有时就像好文章一样值得卒读。这在所有报纸与电视等媒体关于三峡和奉节的报道中,都不可能找到解释。
特定的地理环境,确定了历史文化特殊的内涵。人们只注意到一般,而忽略了“特殊”。
条石彻成的奉节城墙是一个“特殊”。它的另一个功用,就是兼作江堤。当长江水涨时,水位升高几十米,长江中的航船就与城墙“并肩”,甚至在船上就能窥望城内。奉节城墙及“依斗门”的海拔高度124米,而奉节长江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118。08米,最低水位为75。73米,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变幅达40多米,有时一昼夜水位就会上升十几米——你认真地在采访本中记下了这些数字。
古老中其实深藏了许多科学。我在航船上仰望,更感到这种认知上的巨大落差。
古城大南门气势雄伟,与众不同。门洞里也是陡峭的石级,是一面斜斜的陡坡。我猜测,是不是像刚才问船工,所回答的,城门看起来更像一只量米的斗?当地的老百姓就叫它依斗门。
在江涛的涌流中,我全然记起了杜甫在奉节写下的《秋兴八首》,想起了“每依北斗望京华”之句。而杜甫的另一个名句“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也是正在奉节演出的“托孤”。——“依斗”与“开济”,这应该是最切近的答案。
我为自己的顿悟高兴,这一夜在船上睡得很踏实。我想有朝一日会把这个发现写进关于奉节的报道中,可惜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
是的,写过三峡的系列报道。在全国人大通过长江三峡工程后,我就冒着相当的“风险”,报道了三峡库区的生态,以及水库建成后可能加剧的污染问题、移民问题。我还采访过注定要走进历史的绞滩站,航道工,女子信号台,甚至还深入到大坝的基坑里。——这些好像都是遥远的过去了。
现在,已经不再倾听也不再笔录——因为我不再在新闻界从业,不再在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