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财税改革,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获得成功。

五、经济运行软着陆的成功经过

上述改革和发展,到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新局面,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8%,但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仅比上年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仅比上年上涨28%,分别比上年回落53和55个百分点。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向往的,也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更有意义的是,到年,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建国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转变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这不仅为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我国长期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由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以下两个表的数字可以充分反映出经济过热逐渐降温的过程。

·5。八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或超额完成八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下个世纪初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五计划是建国以来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五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实力显着增强。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在1988年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用七年时间又翻了一番。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是建国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五年。

八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5%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0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0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1000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基建项目845个,限额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74个。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1995年,粮食产量达到46500丌吨,比1990年增加1900万吨;油料2250万吨,增加630万吨;肉类总产量5000万吨,增加2140万吨;水产品2538万吨,增加1230万吨;原煤129800万吨,增加22000万吨;原油14900万吨,增加万吨;天然气174亿立方米,增加217800万立方米;发电量l万亿千瓦时,增加3780亿千瓦时;钢9400万吨,增加280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425万吨,增加190万吨;化肥(折纯)2450万吨,增加570万吨;乙烯243万吨,增加86万吨;化纤290万吨,增加125万吨;汽车150万辆,增加99万辆;彩电1958万台,增加925万台;集成电路31000万块,增加2亿块。

2。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八五期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推进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在价格形成机制、税收制度、汇率并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农村、科技、教育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也取得新的进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缝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开始形成,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等手段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3。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八五期间,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展到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和内陆省会城市,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取得很大进展;对外开放的领域由一般加工业扩展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外商直接投资由中小企业扩展到大企业,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进出口总额五年超过l万亿美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建设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支柱产业快速成长:八五期间,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和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相继开工建设;建成了黄淮海平原灌溉等一批水利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农田灌溉面积净增200万公顷。【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能源、交通、通信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能力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八五期间,发电装机总容量新增7500万千瓦,年均增长9%。1995年达到万千瓦;新增铁路营业里程3000公里,复线3848公里,电气化2973公里,基本建成京九、宝中、集通新线和兰新复线,增强了铁路干网运输能力;新建和改造公路9200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8000公里;新建和改建沿海港口中级以上泊位170个,增加吞吐能力13800万吨;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机场,客机座位增长14倍;铺设长途光缆干线10万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新增5895万门,年均增长汽车、电子、石化等产业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形成了具有经济规模的年产15万辆轿车、45万吨乙烯、300万台彩电的生产基地。轻工纺织产品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大幅度增加。

5。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区域经济不同程度地发展壮大。八五期间,各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很大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着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地缘优势,资金技术密集以及外向程度高的产业迅速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水平进一步提高,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农业、能源、原材料等产业进一步壮大,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发展。国家加强了支持中西部发展的力度,在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地区间的分工合作与经济交流有了新的进展。

6。科技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五年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16万顼。一批成套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在生产建设中推广应用。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占总人口90%以上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顺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和生态保护得到重视。计划生育取得新成绩,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到1995年下降了几个千分点。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得到很大发展。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7%和84。4%,比1990年提高4-5个百分点。

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八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年均增长10。6%。人民生活水平在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贫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万人减少到1995年的6500万人,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67平方米提高到79平方米。电话普及率由11qv提高到城镇职工实行了每周5天工作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8。国防建设在调整中发展,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取得显着成效。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坚决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继续得到较好的实施,国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防工业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重点专项工程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军转民在核电、民用卫星、民用船舶、民用飞机制造和卫星发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拓了圉内市场,进入了国际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经济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实力不强;在全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些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新的问题。

第11章 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九五计划制定的背景及其指导理念的确定

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根据《建议》的精神,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1996年3月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建议》将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在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也就是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为下世纪初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体制基础。《纲要》按照《建议》的精神,对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做了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细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包括增长速度、价格、投资、财政、货币、国际收支以及人口和就业等方面)做了具体安排。

一、计划制定的背景:计划者对计划期间国内外环境的判断

客观而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判断已有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一)国际环境和条件计划者对计划期间的国际环境和条件形成了如下主要判断:

1。从总体上看,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仍将是世界形势发展的主流。这就为中国继续集中力量进行经浒建设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特别是前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使得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这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从而也将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回旋余地。

2。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各国都在竞相谋求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演化为科技实力的竞争,促进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加快。这些将使中国与国外产业的联系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分工和合作,在巩固和发展现有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有可能开拓新的领域,增加新的合作内容。

3。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大趋势。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依据比较利益原则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而中国则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方面具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利用国外资源,尤其是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广泛的机遇。中国现实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对国外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亚太地区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这将为中国扩大与周边国家和亚太地区的经济交往提供新的机遇。九五期间,中国将分别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以及与台湾经济交流的增加,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计划者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这就是说,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使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经济特别是贸易方面的摩擦有可能增加。同时,中国也还将面临着世界强权政治的压力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这就需要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化解不利因素,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二)国内环境和条件计划者对计划期间国内环境和条件的判断是:

1。广阔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说明了其市场消费的潜力。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国家的经济基础特别足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人均拥有的基本物质产品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未来中国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推进和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以及居民消费在品种、质量和领域拓展等方面选择性的大大增强,将会迅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推动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是保证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平均高达35%左右的国民储蓄率。截至1995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29662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今后居民储蓄也仍然会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国内资金保证。

3。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依然存在。从总体上看,中国大多数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今后仍具有直接引进国外成熟先进技术的条件,用于加快中国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发展基本物质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中,仍然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

4。已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继续前进的支撑条件。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经拥有相当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彤成了门类齐全、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支人才众多的技术和管理队伍。八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使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家总体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7650亿元,位列世界第七。而反映综合国力的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电力、煤炭、石油、钢铁、水泥等,在生产能力和产量上也名列世界前列。八五末期,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2800多亿美元,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5。正在形成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正在逐步建立,九五末期将基本形成,这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和手段的建立健全,将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与此同时,计划者也看到,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其中有些是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主要是:

1。人均拥有的耕地、水资源和一些矿产资源相对不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些不可替代资源的供给将呈现十分紧张的态势,其中矛盾最为尖锐的是耕地和水资源以及石油资源等。如果不在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上取得较大进展,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酌不断提高会遇到极大的制约。

2。人口增加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矛盾较大。中国人口基数大,九五时期还将增加近l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特别是对许多短缺资源的配置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地域分布、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人口质量在总体上不是很高,从而将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科技进步的水平,并将加大政府支出的负担。由于人口数量大,劳动就业的矛盾相当大,特别是中国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随着改革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而产生的大量下岗人员。今后几年,一些传统产业就业将趋于饱和,甚至需要进行劳动力转移,而新兴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程度一般较高,吸纳的劳动力有限。今后可能会出现劳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慢于对就业岗位需求的增长,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社会问题。

3。国民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经济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