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牌楼-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是让你把它们全烧掉吗?!”阿姐又突然朝着妈妈嚷,“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烧?!” 
  妈妈凄楚地望着阿姐,眼里饱含着无辜。 
  他坐到妈妈身边,握住妈妈一只变得冰凉的、颤抖的手。他理解,妈妈当时没有烧,也许仅仅是出于一种惰性,妈妈几乎从不人为毁坏任何东西,况且妈妈怎么会预料到,后来会有“文化大革命”,会有抄家,会有居然检查人家女儿日记的“造反派”……妈妈又怎么会预料到事过多年,爸爸已经亡故,还会有这样的一男一女追踪到阿姐家里来,死缠着要落实什么政策! 
  他便对那一男一女说:“你们是不速之客,你们把我妈妈给刺激坏了……为了我妈妈的身体,为了她的健康,请你们留下日记,赶紧走吧……” 
  那一男一女便站起身来,把日记本搁到了圆桌上。 
  那男的从提包里取出一张纸来,点头哈腰地说:“签个名吧,签个名我们就走……” 
  阿姐倏地冲上前,抓过那张纸几把撕得粉碎,她怒喝一声,伸手朝单元门一指:“滚!你们给我滚!” 
  那男的一惊,马上绷紧脸抗议:“你、你这是干什么?!” 
  那女的吓得往后一躲,连连说:“我们不是代表个人啊,单位派我们来的啊,我们是落实政策来的啊……” 
  阿姐一下子顿脚痛哭起来:“我的日记!我的日记!你们凭什么看我的日记!你凭什么看我的日记!”她掩面大哭。他一生从未见人那样痛苦地号啕过…… 
  他便起身连推带搡把那一男一女排除到了单元门外,重重地关上了门。 
  他刚扭转身,就只见阿姐近乎疯狂地把圆桌上的日记一把抓过,几下子扯断了绳子扯破了包裹日记本的纱巾,日记本劈劈啪啪落了一地,然后阿姐就蹲下抓到哪一本便撕哪一本,撕不动便咬牙发狠,后来又跑去取来火柴划着了便要烧……他从背后搂住了阿姐。亲爱的阿姐!曾经因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淌下青春热泪的阿姐,曾经因为看了电影《幸福生活》决心以纤弱之身贡献于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阿姐,曾经同达野哥倚在五斗橱两过默默对视的阿姐,曾经与一群纯真的大学同学敞开喉咙高唱“小乖乖小乖乖”的阿姐,曾经只身在北大荒的土坯房中与野狼抗衡的阿姐…… 
  嘹嘹和飒飒冲过来,呆望着那令他们万分惊愕与困惑的一幕。 
  阿姐跌坐在地上,侧身扑到蹲在地上的弟弟怀中失声痛哭。他紧紧地搂住阿姐。他深深地理解,阿姐被抢掠、亵渎、奸污了什么! 
  妈妈仍旧坐在床沿上,双手合扣在膝盖。她没有哭,甚至眼眶里也没有泪光,她一生中经过的事不太多,她只是悲怆甚而庄严地默坐着,紧抿着她的双唇……     
  四牌楼 第十章   
  四牌楼 第十章(1)   
  1 
  四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山城重庆照例缠裹着霉湿的雾气,一位年轻女子登上高高的石梯,找到重庆海关,进入到一间办公室。当年父亲每天一早就坐在那间办公室里。至今仍留存着一帧照片,照片上横着一张壮观的办公桌,桌上的笔筒因为离相机镜头过近,其影像膨胀成一个怪物,筒体仿佛一张鼓足腮帮子吹气的鬼脸,筒顶露出的散开状的铅笔、毛笔则是那鬼头上竖立的发辫;童年时代我总在梦中遇上这个怪物。至于照片上的主角——办公桌后面的父亲,他那时究竟什么模样,我总形不成概念;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他拍那照片时我大约五岁,我只记得晚年父亲的模样。 
  晚年父亲曾偶然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你八娘一坐下就哭开了,拿块手帕子抹眼睛;其实什么要紧的事,我两下子就给她解决了,她泪珠子没擦干,又笑了……” 
  当年八娘找父亲是为了弄到一张去南京的船票。父亲从十八岁考进海关,混到那时候足有二十多年了,总算从最底层的稽查员混成了个坐办公室的科长,以海关科长的身份弄张到南京的船票自然犹如探囊取物。 
  2 
  娘娘就是姨妈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把“”字作为“娘”的繁体,读作niang,而我们四川人,至少我们家族中,把“娘娘”读作liangliang,两个阳平声,第二字并不轻读;四川人一般l、n两辅音不分,善于发l而不善于发n音。因此,八娘于我来说绝非“八娘”,而是bǎ liāng。 
  八娘并非母亲的同胞妹妹,她的父亲与我外祖父是堂兄弟,当年大家族中时兴同辈混排,我母亲在同辈姐妹中排第三,所以八娘一辈的都叫我母亲“三姐”。 
  当年大家族人丁旺盛,八娘虽已排至第八,大家也并不以为怎样,我这一辈也并不觉得可惊,因为倘要惊讶的话,那八娘的母亲大家都称之为九外婆,似乎还有十外婆、十一外婆呢;但母亲家族方面,几十年来同我家有所过从的,单只九外婆这一支,这一支之中,又以八娘这一分支过从最密。 
  3 
  八娘当年乘船出川奔南京,是去上大学,她上的是金陵农学院。很多年后在她家翻阅她的照相簿,她指给我看过一张照片,是毕业时与几位同学游明孝陵时,在石像生旁拍的,当中一位梳着两根细而不直的短辫,以一种潇洒的劲头自然显示出腰肢的曲线,上面短衫子,下面不是裙子而是长裤,八娘呵呵地笑着说:“完了!你看嘛!当年我好摩登哟!”照片上那个眉目不清的短辫女子的确摩登,使我总不能把眼前的八娘同那影像联系在一起;自从我懂事以后,也就是随父母迁居北京并且在北京同八娘团聚以后,我就总觉得八娘固然有其性格乐天活泼的一面,但她的形象做派,实在与“摩登”联系不上,最要命的,就是她始终说不好普通话,或者说是并非不能说好而竟不去说好,她在单位就用四川话跟人对话,在街上买东西也用四川话,在家里更不消说,只不过在单位和街上她避免使用四川话中的特殊语汇罢了。她同我们亲戚对话时频频使用方言,比如“完了”就是一个随时随地派作用场的感叹词,发言为wanlao,两下上声,重读,并且后一字使用拖腔。 
  “完了”在她口中更多地表示着赞叹、惊喜、羡慕、感激,比如: 
  “完了,画得好啊!” 
  “完了,是你们来了!” 
  “完了,出了名了哇!” 
  “完了,买这么多香蕉来作啥子哟!” 
  …… 
  八娘使用“完了”这个感叹词时,十有八九总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她那笑声在我们亲友之中,是享有口碑的,人人乐闻,常常忆及。 
  4 
  50年代初的某一天,八娘又到我们北京钱粮胡同海关宿舍大院来,可是我母亲迎进家门来的并不止八娘一位,还有另一位,是个男的,个子很高大,那时候我还上小学,但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已足可断定他是怎样一种身份,不过我有我的世界,比如我有没搭完的积木,没看完的小人书,没画完的大鲸鱼等等,所以父母迎让之间,我也就溜了;记得上饭桌时母亲命令我:“叫八姨爹!”我还没反应过来,八娘以一阵笑声拦阻了这个命令:“完了!难听死了!啥子八姨爹,莫那么喊,他姓曹,你叫他曹叔就是了!”我抬眼望曹叔,他有一张挺顺眼的长方脸,正朝我微笑着;不记得当时我是否叫了他“曹叔”,反正这以后,我来往的亲友中就添了曹叔了。 
  在饭桌上,父亲和曹叔聊得挺欢,曹叔一口很好听的普通话;他们喝完了酒,父亲命令我去给曹叔盛饭,母亲阻拦说:“莫慌!莫舀饭,有馒头……”原来八娘在厨房里就跟母亲说了,曹叔是山东人,喜面食,而且,“完了!他简直讨嫌大米,只要有任何一种面食,馒头呀,大饼呀,包子呀,面条呀……就是窝窝头,他都觉得比米饭好吃,你说怪不怪嘛?”曹叔的确如此。尽管多少年来,他自己当众表态时总是说:“什么粮食种出来都不容易,都该吃,米饭我也不是不能吃……”但我同曹叔在一起吃过那么多顿饭,没见他吃过一碗米饭,有时主食除了米饭没别的,他就光喝酒、吃菜。   
  四牌楼 第十章(2)   
  5 
  八娘和曹叔在西北郊农业科学研究院搞研究工作。那一阵他们一个月里总要进城来我家一两回。他们对我都很好。我上到初中了,暑假里闷得慌。原来我暑假可以到小哥那里去。他在西苑一个大机关当售货员时,宿舍后门外头就是一片草地,还有好大的一个露天剧场,走不多远还有好大一个花园,从那里可以望见万寿山……可是小哥后来到北大念书去了,我就只好投奔八娘和曹叔,他们热情地欢迎我去他们家里住;当时他们住在海淀镇上单位的宿舍里,从那里去颐和园也不远。我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详细情况了,比如说,当时他们住的是一间屋子还是两间屋子?只模糊地记得八娘给我准备了一张发散出肥皂香味的单人床,记得总为我端上一大盘西红柿炒鸡蛋;当时他们的大女儿似乎已经出生,那就至少该住着两间屋,因为模糊地记得有个皮肤很黑的保姆给带孩子,并且曹叔一下班就整个地跟我那表妹泡在一起,抱着她逗乐儿,或者喂她吃什么;当时我年纪尚小,性格又内向,简直不懂得同八娘、曹叔聊天,每天就是去颐和园,到颐和园我也很少逛来逛去,就是带着画夹子找个地方取个景画水彩画儿,至今我仍留存着一张那个暑假的作品,是在知春亭往南的东墙下,画西堤的玉带桥及其远处的玉泉山,画面的下半部分完全是湖水,我用了许多琐碎的笔触去表现水波,完全违反了水彩画的规定技法;很多年以后,当我翻阅西洋绘画史资料时,惊讶地发现我这幅少年时代习作上的水波,颇似印象派修拉等人所使用的点彩法;我并不是据此引以自负,而是悟出了冥冥中支配人类感受的一种通力。 
  从颐和园写生回到八娘家中,自然总要把画的画儿向他们展示,八娘那“完了!完了”的赞叹及一连串的拊掌欢笑,对我并没有多大的冲击力,倒是曹叔偏头凝视了我那幅“点彩”式的“昆明湖西望”十几秒后,语气平平的一句:“嗯,能成!”使我全身一震,仿佛听到了一种权威性的预言。 
  6 
  曹叔和八娘的第一位千金他们取名为涧,我父亲曾这样向他们开玩笑:“是不是你们有一阵子,总在山涧边谈情说爱啊!”八娘尖声驳斥说:“完了!哪一个跟他跑到那种kaka里头去哟!”接着便笑,脸便泛红,眼便放光;四川话的kaka就是北京话旮旯里的意思。曹叔对这一调侃却并无所谓,脸上只有淡淡的微笑。 
  那时候非但没有确立“只生一个好”的准则,而且正强调“人多好办事”,曹叔和八娘自然不会节育。但很奇怪,八娘在涧表妹之后,流产流下了一个已初成形状的男胎,千方百计保胎保住了第三胎,足月后去医院临盆,生得也还算顺利,甚至刚见天日时也有过一点声息,但随即就发现脐带绕着脖子,医生解脱无术,一个胖乎乎红扑扑的小子竟出生即为死亡。这打击于他们夫妇极为沉重,八娘出院后妈妈带我去他们家看望,曹叔黑瘦了,八娘难有笑声,连“完了!”这感叹词也少用,惟有已能蹬着小三轮车满院跑的涧表妹“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她尖细的笑声漏进门缝、窗缝里来;我那时已经15岁,已读完四大本《约翰·克利斯朵夫》,自以为很懂得人世的艰辛,内心里很为曹叔和八娘惋叹。 
  后来八娘怀孕了,生产也很顺利,我有了另一位表妹沁。我父亲曾在茶余饭后褒贬过:“你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做派,但未免胶柱鼓瑟,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涧’字南方人北方人读法不一,正音读作jian,放在名尾听起来别扭;‘沁’字你八娘喊成‘心’,其实正音应读qin……” 
  沁之后,八娘又怀孕,不仅曹叔和八娘,我们一家也都默祷这回生下的该是一个男孩,结果呢,生下的果然是一个男孩,但脐带又绕脖子,医生竟又解脱无术,八娘又留下了一个“他还哭过两声呢”的惨痛印象,等候在产房外的曹叔又得了一个轰雷般的坏消息…… 
  八娘从此失去了原有的鲜润,额头眼角的皱纹留而不去,我们都怕她永远失去那“完了”的尖声感叹,以及一连串朗朗的笑声,还算好,半年后她性格方面的魅力恢复了。有一回他们全家来我家过星期日,其时她已到香山卧佛寺旁的养蜂研究所专门研究养蜂,并主编一份《中国养蜂》杂志,她侃侃而谈养蜂之道,我记得她讲道:“……莫以为蜜蜂儿光采花粉,有时候工蜂还专门要飞到茅坑里头去,采一点无机盐回窝,那也是酿蜜不可少的成分哩!我们反复搞跟踪记录、化验分析,完了!硬是有这么个内幕哟……”她笑,我们也笑,她为蜜蜂笑,我们既为蜜蜂笑也为她笑;可我注意到,曹叔不怎么笑,但也绝无悲戚消沉一类的表情,曹叔总是那么不动声色,我想也许是因为他调到农业部去当了干部,在我想像之中,国家的一个部该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在那些高大宽敞的办公室里,坐在厚重敦实的大办公桌边的干部们一个个都是不苟言笑的。部啊!像八娘那样的性格搁在部里办公室是不相称的,而曹叔似乎是恰能配套。   
  四牌楼 第十章(3)   
  再以后八娘又生了一个表妹“涓”,生完作了结扎输卵管的手术。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眼皮已经发粘,在外屋灯下扯闲篇的父母的一些对话忽然使我吃惊,我使劲眨眼,并且伸长耳朵,捕捉外屋传来的一言一语: 
  “……八妹其实不必有那个思想负担,如今新社会,生男生女一个样嘛;再说,曹家并没有绝后嘛,他那原配不是生的儿子么?该有十五六岁了吧?” 
  “不止十五,总有十六了!我问过八妹,他追你的时候,说没说过他是有妻儿的?八妹说啷个没说,一说就掉泪了,说实在是那时候他没反抗到底,父母包办的,一共没同房几夜,后来就跟大学同学跑到解放区;现在解放了,婚姻自由,那个包办婚姻,早已名存实亡,现在只差一个手续,手续一办,名也不存了嘛……他们那回参加一个农业考察团,活动完了回到北京,他就去办了离婚手续,八妹这才跟他结婚……” 
  “八妹始终没见过那位原配?” 
  “没见过,也不必见嘛!那儿子倒是见过,可后来八妹总生不下儿子,就跟他说,你去看你儿子,我没意见,可你就别把他带回这个家来,也别让他找到我这儿来,不是我心胸狭隘,实在是我怕心里头难过,撑不住……” 
  “其实也还是狭隘,何必呢?” 
  “你谈得轻巧!八妹虽是搞科学的,这事情到底不能从科学上得到充分解释:为什么他们一生女儿就顺顺当当,一生儿子就偏偏有灾!两回都是脐带绕脖子!解脐带的当口都听见儿子哭了几声,就是解不好,硬是死在眼前头!八妹命苦啊!” 
  “那原配命就不苦么?听说是一直还住在他父母家里,从儿子那儿算不是媳妇了,从公公婆婆这儿算还是地道的媳妇,尽着孝道……” 
  “那倒是!婚是离了,可她没回娘家,听说娘家也不让她回,她只能还那么不明不白地当着媳妇!现在只剩公公了,婆婆是她伺候到底的,在床上一瘫就是几年,光收拾那褥疮就够磨人的……亏得有亲儿子在身边,一天天长大成人!” 
  “儿子对她还孝顺啵?” 
  “还用说!听说一懂人事,就跟她说:妈,我再也不去那边了,我是您一个人的,您等着瞧吧,再过几年,我就挣钱去,我要让您过上比他们还好的舒坦日子!……多好的儿子!可眉眼,听说还是更像他老子……” 
  …… 
  听着这些令我吃惊的交谈,我睡意全无。曹叔原来还有如此隐秘的一面…… 
  7 
  出于好奇心,后来我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据说曹叔家里原是从山东来到北京当上大官的望族,清末时在北京东城有一座颇为壮观的宅院;我甚至根据那传闻骑车去那院落所在的胡同考察过,那胡同一头因展宽马路已然拆除,拆剩的部分一道匆忙砌就的新墙后面,露出一座干巴巴已无花木的土山,山上有一座破败的四角亭,据说那便是当年曹家花园中的一处胜景;我父亲对北京旧宅院颇有研究,他说过去同讲究“真人不露相”一样,舒适幽雅的阔人宅院也讲究“门墙不露谱”。皇族因为有厘定的制式,院门格局便等于是地位的标签,引人注目,京官及阔商富绅的私宅则可以做到“富而不露”;因此,有的似乎很一般的门户里头,转过影壁竟是一进又一进的华丽房舍;或者房舍不算怎么炫目,而穿过一个月洞门后,竟是一处江南苏州风味的花园,太湖石叠成小山,曲板桥跨过萍藻丛生的池塘,临塘的轩馆支开窗板露出琴台,曲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