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赵禹的话来说,通过在弹头上做文章,性能还能提高一大截,因此只要实现量产,绝对独一无二。
“什么时候能量产?”王栋也很直接。
赵禹瘪了瘪嘴,朝旁边的陈子豪看了过去。
王栋的目光也转到了陈子豪身上。
“制造样弹的发射药来自军情局,我们只掌握了手工装填技术,而发射药的生产技术与枪弹的工业生产技术全都在国内企业手上。”陈子豪叹了口气,说道,“局里不同意,那就没戏。”
“我们自己搞不出来?”
“虽然发射药的成分不是秘密,但是工业生产涉及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至少需要跟大型化工厂合作。层叠喷涂装填工艺的原理也不复杂,问题是工业生产需要的设备,只有大型设备厂能提供。此外,我们没有图纸,也就无法向设备厂下订单,而局里肯定不会提供设备图纸。”
“商业机密?”
陈子豪点了点头,说道:“不止是商业机密,还是军事机密,毕竟是用来生产先进枪弹的。”
“这么说,除了跟‘新保’集团合作,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时间充足,比如有个五年十年,我们或许能够掌握相关技术。只是到那时候,恐怕已经没这个必要了。”
王栋叹了口气,陈子豪没有说错,拖上五年十年,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关键在局里。”陈子豪稍微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我过来前,‘新保’集团已经建成第一条枪弹生产线,发射药也开始小批量生产。至今没有公开消息,只是因为还没通过军方验收。只要局里肯答应,我们可以直接采购生产线,而最重要的发射药暂时只能从华夏进口。”
王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陈子豪的意思。
“相对而言,埋头弹生产技术的保密级别低得多。不出所料,textron公司很快就会以授权的方式向美国的弹药企业转让埋头弹的生产许可。只要oicw项目继续推进,就得考虑量产。其实就我所知,在把last交给特种部队进行实战测试之前,美国弹药企业就开始小批量生产埋头弹。”
“你的意思是……”王栋朝赵禹看了过去。
“我们以向沙特出口为由提出申请,拿到埋头弹的生产线应该不难,只是发射药肯定得直接进口。”
“这事,我来处理。”
赵禹点了点头,没再纠缠这个问题。
“口径呢?”王栋换了一个话题。
“现在生产的测试枪弹,只是为了验证埋头弹技术,以及二元发射药的性能,没有确定口径标准。”
王栋微微一愣,赵禹没多说,把机会留给了陈子豪。
“其实,军方也没确定口径标准,所以验收工作拖了这么久。就我所知,军方还在对新式枪弹的性能指标进行权衡。”
“这么说,没有可以借鉴的参考标准?”
陈子豪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就得靠猜了。”王栋苦笑着叹了口气,对赵禹说道,“你是军火专家,你怎么看?”
“这……”
“我说了,只是猜测。”
“从结构来看,埋头弹的口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弹头直径,二是药筒长度,三是药筒直径。因为弹头置于药筒之内,所以对弹头长度的限制极为宽松,不超过药筒的长度就行了。为了提高枪弹的性能,比如枪口动能,就得装填更多的发射药,枪弹的质量与尺寸必然会增大。为了让士兵携带更多的弹药,增强士兵的持续战斗力,以及减轻士兵负重,又得严格控制枪弹的质量与尺寸。这是矛盾,任何枪弹都有,跟传统枪弹相比,埋头弹只是不太突出,不等于没有。”
“然后呢?”
“以我的分析,大趋势是在弹头上做文章,通过采用不同的弹头来改变枪弹的性能,应对不同的战术需求。”
“很复杂?”
赵禹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深奥的技术问题。
第267章 着眼未来
因为王栋问到,所以赵禹做了技术简介。
虽然发射药赋予了弹头产生效果的能量,但是做为能量的载体,也是产生打击效果的作用体,弹头对枪弹性能的影响跟发射药相当,而且在一种枪弹确定下来之后,弹头是唯一能对性能产生影响的变量。
在埋头弹上,也是一样。
按照赵禹所说,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根据作战用途细分枪械口径。
埋头弹的出现,让统一枪械口径变成了可能,至少能让几种由士兵使用,也是装备量最多的枪械采用相同口径。
果真如此,首先被淘汰的就是小口径步枪弹。
小口径步枪弹诞生于越南战争,是针对丛林的特殊环境研制的,而且始终没能取代其他枪弹。
关键就是,小口径步枪弹有严重的性能缺陷。
对此,美军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正是如此,美军特种部队才装备发射7。62毫米nato弹的步枪,各大枪械企业也推出了众多此类枪械。
小口径步枪弹没被取代,只是因为其便携性仍然不可替代。
即便不考虑枪械的重量,用7。62毫米nato弹取代步兵身上的ss109弹,在不增加步兵负重的情况下,携带的枪弹将减少三分之一,而在保持携带量不变的情况下,步兵负重要增加几公斤。
对于已经不堪重负的步兵来说,这几公斤很有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美军机步师的步兵为例,除了携带m4卡宾枪与m9手枪之外,还要穿一件重量至少为五公斤的防弹衣,一具五升容积的驼峰水壶,一顶凯夫拉头盔,一套单兵通信设备,一个急救包与几袋军用口粮,再把必须的弹匣、散装枪弹、手雷、多功能匕首等算上,哪怕不再携带额外装备,总负重也高达三十五千克。因为肯定要携带额外装备,比如火箭筒与单兵榴弹发射器,还要帮机枪手携带弹药箱,所以美军步兵的作战负重超过四十五公斤,甚至高达五十公斤。
这是个什么概念?
让步兵背着五十公斤负重,在火线上冲锋?
别说士兵是凡人,哪怕是靠体魄吃饭的田径运动员,背上五十公斤负重也跑不快,更跑不远。
显然,增加几公斤任何时候都不能卸掉的死重,让步兵上战场就等于去送死。
正是如此,小口径步枪弹才一直没有退出战争舞台。
只是,对埋头弹来说,这就不是问题了。
决定埋头弹口径的三个指标中,最重要、影响最大、或者说是决定性的,其实是弹头与药筒直径。
至于药筒的长度,影响并不大。
如此一来,可以通过改变药筒长度来调整枪弹的质量与尺寸,从而满足不同需求。
简单的说,缩短药筒长度就能降低枪弹质量,在牺牲部分性能的情况下满足携带方面的要求。
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药筒长度来提高枪弹性能。
总而言之,如果以携带为主要指标,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单独研制一种小口径步枪弹,用缩短药筒的枪弹就行了。
至于枪弹的通用性,根本不是问题。
按照赵禹所说,通用性完全能通过设计加以解决,没有多大的技术难题,在可靠性方面也肯定没问题。
正是如此,赵禹主张取消小口径步枪弹,在通用枪弹的基础上研制一种轻型枪弹。
这样一来,就只需要两种口径的埋头弹。
随着技术进步,比如出现某种价格低廉,能够取代钨合金的材料,说不定能统一通用枪弹与机枪弹的口径。
其实,这也正是textron公司没有研制小口径埋头弹的原因。
只是,textron公司研制的8毫米埋头弹,尺寸与质量接近ss109弹,性能却向7。62毫米nato弹看齐。
用赵禹的话来说,这是鼠目寸光。
很简单,7。62毫米nato弹的性能都不够用,为什么要向它看齐?
因为textron公司的8毫米埋头弹已经研制成功,还交付部队进行实战测试,所以除非推倒重来,不然很难用技术手段提高枪弹的极限性能,那么在几年之后,这种被美军寄予厚望的枪弹就有可能落后。
对此,赵禹建议在保持质量的基础之上,适当放宽通用枪弹的尺寸。
当然,控制质量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减少装药量,或者才用更轻的弹头,不过必然会导致性能降低。
好处,同样明显。
更大的尺寸,赋予枪弹更大的改进余地。
如果将来某一天,找到了提高步兵负重能力的办法,那么只需要通过增加装药量,或者采用更重的弹头,就能在不改变枪弹尺寸的情况下,提高枪弹的性能,而且用不着为此更换枪械。
很简单,枪弹是通过尺寸与枪械匹配,与质量没有必然关系。
只不过,对华夏军方可能采用的口径标准,赵禹也猜不到,用他的话来说,也没人能够猜到。
必须承认,赵禹确实是顶级军火专家,不但了解枪械,还着眼于未来。
只是,局限也很大,即他看到的只是技术。
“小口径步枪弹还得搞,就以textron公司的8毫米埋头弹为参考对象,确保主要性能与之持平,最好小幅度超越。”
“有这个必要?”
王栋笑了笑,说道:“你说的那些技术,连我都搞不懂,五角大楼的那些将军就能听明白?美军装备使用小口径步枪弹数十年,要让他们放弃,容易吗?如果我们能够拿出一种性能不错的小口径步枪弹,就能占到先机。只不过,你也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这上面,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去跟美军签署合同。”
“你是说……”
“在与bae系统公司合作期间,我们只是提供样弹,让bae系统公司去oicw项目搞事情。至于今后量产,肯定是在沙特。如果你能说到做到,研制出一种性能不错,能够取代小口径步枪弹的通用枪弹,我会想办法说服沙特军方,让沙特陆军第一个吃螃蟹,全面放弃小口径步枪。”
“也就是说,重点研制通用枪弹与机枪弹?”
王栋点了点头,说道:“只是,首先拿出小口径枪弹的详细设计方案,最好制造一些测试用的样弹。”
“行,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赵禹答应了下来,王栋也没再废话,毕竟跟技术有关的是赵禹说了算。
第268章 微妙之处
王栋来到总裁办公室的时候,瑟琳娜正在跟人通电话,用的是座机。
那是公司的电话,只用于对公业务。
“……明天晚上八点三十分……好的,没问题,一定准时到。”
“劳伦斯?”等瑟琳娜放下话筒,王栋才问了出来。
瑟琳娜点了点头,说道:“是他的秘书,邀请我去伦敦,说明天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慈善晚会。”
“多重要?”
“嘉宾中,除了英国的工商界知名人士,还有很多政界领袖,说不定唐宁街十号的主人也会去。”
“这么说,劳伦斯已经知道我们在沙特的经历了。”
“回来之后就被mi5的人盯上,他知道也很正常。”
王栋笑了笑,说道:“我跟赵禹谈了,他有信心设计一种性能不比textron公司的8毫米埋头弹差的小口径步枪弹,而且会制造一批样弹。如果时机合适,明天见到劳伦斯,你可以向他摊牌了。”
“这么快?”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注意到王栋的严肃神色,瑟琳娜暗自叹了口气。
在利雅得,王栋就跟她说过,所以瑟琳娜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此外,回来后就被mi5的特工盯上,已经印证了王栋的担忧。
其实,遭到英国情报安全机构调查是必然的事情,跟王栋他们在沙特的所作所为没有太大的关系。
关键就是,bae系统公司是英国的军火巨头。
在瑟琳娜向劳伦斯提出合作,提到d&f公司在研制埋头弹之后,英国的情报安全机构就会展开调查。
只是,mi5现在盯上的还只是瑟琳娜。
虽然王栋是通过合法渠道给瑟琳娜搞的掩护身份,没有利用军情局的资源,但是肯定有破绽,绝不是十全十美。
只要mi5深入调查,就能发现,根本没有“凯瑟琳…斯图尔”这个人。
当然,这需要时间。
在发现瑟琳娜用的是伪造身份之后,mi5会对d&f公司展开调查,而且重点关注公司的合伙人。
到这一步,查到王栋、罗清、赵禹、高峻、穆沙拉夫、尼古拉斯与丘尔金,只是时间的问题。
随后,英国情报安全机构就会发现“安固”公司也在王栋等人名下。
虽然王栋拿的是英国护照,其他人员也有类似的身份,但是他们的相貌没有变,一眼就能看出来。
关键就是,除了美国,在开发埋头弹的只有华夏。
只要英国情报机构对d&f公司的技术产生怀疑,就会通过王栋等人联想到华夏。
也许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查清楚王栋与军情局的关系,但是只要对王栋的来历产生怀疑,英国当局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查封d&f公司,并且对与王栋等人有关的商业行为做出严格的限制。
到这一步,别说英国,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没有d&f公司的立足之地。
要知道,只要确定王栋是华夏人,还是d&f公司的大老板,签署了瓦森纳协定的西方国家都会跟随英国的步伐。
很明显,这正是王栋让赵禹首先开发小口径埋头弹的原因。
只要赵禹的判断没错,在未来的枪械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小口径步枪弹的位置,因此提供一种小口径埋头弹给bae系统公司,让其拿去参与oicw项目竞标,不存在泄露商业机密的担忧。
至于军事机密,更不用担心。
别忘了,军情局没有提供二元发射药的配方与化工生产工艺,也就有提供层叠喷涂装填技术。
所有用来测试的枪弹都是手工制作,而且制作方式掌握在几名技术人员手上。
此外,用来制造测试枪弹的发射药全都来自华夏,通过走私渠道获得,还由军情局限量供应。
就算获得了一些发射药,没有配方,也无法知道各种成分的比例。
其实,还有一种关键配件掌握在军情局手上,同样限量供应,而且无法通过拆解枪弹的方式获得。
这就是必不可少的层延底火。
“底火”只是通俗称呼,严格的说,这才是货真价实的“高科技”。
别说赵禹,连陈子豪都不清楚这种“底火”的构成,只知道其核心材料是一种由华夏研制的高分子化合物。
因为这种高分子化合物极易氧化,哪怕只是暴露在空气中都会立即氧化,所以只能真空保存,装配的时候得浸泡在一种特殊溶液里面,或者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对操作环境的要求极高。
当然,这也是最有效的保密手段。
只要拆开枪弹,这种构成“底火”的高分子化合物就会氧化。
即便在真空下操作也是一样,即枪弹在装配的过程中,弹壳里肯定有少量空气,而“底火”被发射药包裹,没有跟弹壳里的空气基础,只要破坏了弹壳的完整性,也就必然跟空气接触。
正是如此,军情局才放心大胆的把“底火”提供给王栋。
当然,都是真空保存,而且掌握了“底火”装配方法的只有陈子豪等几名军情局委派的技术人员。
此外,“底火”按需提供,d&f公司生产多少枪弹就提供多少。
因为“底火”,准确说是那种高分子材料是核心技术,所以只有赵禹知道,连王栋都没有听说过。
当然,王栋一般不过问技术上的事情,不告诉他也没事。
首先开发小口径埋头弹,只是为了钓起bae系统公司的胃口,通过与bae系统公司合作应付英国情报安全机构的调查。
听上去有点矛盾,前面提到,正是因为跟bae系统公司合作,才受到调查。
其实,微妙之处就在这里。
只要bae系统公司相信,d&f公司掌握了生产埋头弹的技术,就算知道这项技术来自华夏,甚至知道王栋之前是军情局的超级特工,为了拿下oicw项目,为了掌握制订北约标准口径的大权,为了今后上千亿美元的市场与惊人的利润,在拿到想要的东西之前,bae系统公司肯定会维护d&f公司。
bae系统公司是英国的军火巨头,跟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此外,能否拿下第三代标准口径的定标权,也跟英国的国家利益挂钩,还关系到英国的颜面。
要得到bae系统公司的维护,获得英国当局的默许,肯定得拿出真材实料。
三选一的话,肯定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小口径埋头弹。
第269章 时要
陪同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