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从长远来看,这也未必是好事。
为啥?
阿姆利则只是一座城市,也只是一块自治区,在名义上依然属于印度,也就必然会对印度产生影响。
当绝大部分印度人都在忍饥挨饿的时候,阿姆利则的印度人却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对此,印度当局能够容忍吗?
或者说,在战争的创伤愈合之后,印度还会允许阿姆利则自由发展下去,不听从中央政府的号令吗?
第645章 停战协议
谈判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克什米尔。
其实,相对来说,这个问题反到不是问题。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印度军事政府坚持要巴基斯坦军队撤回到冲突爆发之前的位置,也就是放弃占领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但是谁都知道,巴基斯坦当局绝对不会答应,而且印度军事政府也不可能坚持这个原则。
别忘了,如果印度军事政府坚持这个原则,双方就没有必要进行停战谈判。
印度军事政府坚持让巴基斯坦军队撤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是为了面子,二是想捞到一些好处。
在此期间,印度边防军还多次骚扰巴基斯坦军队。
当然,结果都是一边倒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部署,巴基斯坦军队已经完成了防线的构筑工作,而且在克什米尔地区部署了大量作战部队。
当时,巴基斯坦只是在该地区就部署了数百门重炮。
所幸,巴基斯坦当局一直非常克制,只是对印军的挑衅行为进行了反击,并没有扩大冲突规模。
当然,巴基斯坦当局也一再警告印度军事政府,如果任由边境摩擦发展下去,那么停战谈判就会破裂。
关键是,印度军事政府到底想得到什么好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印度军事政府无非就是想在克什米尔南部地区,也就是查谟附近占领几块土地,以此宣称仍然控制着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地区,并没有在克什米尔战败,至少没有彻底战败。
只是,可能吗?
印度军队要是真能在战场上占到便宜,还会坐下来跟巴基斯坦谈判?
再说了,如果巴基斯坦当局没有足够大的把握,会占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而且坚决不跟印度军事政府谈判此事?
可以说,此事根本就没得谈,也不用谈。
只是,因为印度军事政府不肯妥协,所以第三阶段的谈判拖了足足一个多月,期间多次出现破裂的危险。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个多月里面,有近3000名印军官兵在冲突中伤亡。
巴基斯坦也有一些损失,不过不算严重。
当然,对印度军事当局来说,发生在克什米尔边境地区的冲突对其在国内的统治,或者说印度的国内局势产生了极为严重,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反过来证明了印度国内的现状。
什么现状?
厌战情绪。
其实,说得更直接一点,是民众对军事政府的高度不满。
要知道,军事政府能够得到民众,特别是西北地区民众的支持,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愿意坐下来跟巴基斯坦谈判,通过谈判来化解纷争,从而结束这场已经影响到所有印度人的战争。
现在,军事政府不肯谈了,那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为了根本就不可能收回来的克什米尔地区,继续跟巴基斯坦打下去?
说白了,印度民众现在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
更何况,就算继续打下去,印度也无法夺回失去的克什米尔地区。
因为印度军事政府一意孤行,要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跟巴基斯坦当局纠缠,所以在这一个多月内,印度各地都爆发了骚乱,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很多城市出现了动荡,连军队里面都出了问题。
为啥?
连印军官兵都不想打了!
结果显而易见。
在国内局势的逼迫下,印度军事政府只能在谈判中妥协。
到开战的第157日,印度军事政府最终答应了由安理会提出的折中方案,即暂时不谈克什米尔的主权,在签署了停战协议之后,再由安理会组织,由印度与巴基斯坦就此展开全面谈判。
简单的说,就是先把停战问题落实。
当然,肯定得维持现状。
随后,印度军事政府与巴基斯坦当局达成了一份基础协议,即在克什米尔方向上,双方的边防军各后撤5千米,设立一条宽度为10千米的隔离区,以此降低双方军队在日常巡逻中发生冲突的概率。
为了落实这份协议,双方均答应由联合国派遣观察团监督执行。
至于建设隔离区的费用,又双方各自承担。
当然,这是今后的事情。
要到两年之后,也就是在印度完成了大选,军事政府把执政权交给民选政府之后,印度才按照协议从边境地区后撤。
因为印度军队没有后撤,所以巴基斯坦军队也没有后撤。
此后,双方由各用了3年时间,才在联合国代表团的监督下,完成了整条军事隔离区的建设工作。
虽然在主权问题上,印度当局没有妥协,依然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领土,但是在此之后,印度已经完全丧失了夺取与控制克什米尔的机会,除非再次承担战败的风险,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
此后,谈判进入到第四阶段。
当然,这个阶段根本就没有关键问题。
为啥?
讨论的是裁军。
能讨论出个什么来?
当然,希望裁军的其实是印度军事政府。
为啥?
如果巴基斯坦不裁军,印度就没办法裁军,而现在的印度,最需要的其实就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国家建设上去。
也就是说,印度确实有裁军的压力。
关键是,巴基斯坦需要裁军吗?
虽然在战争期间,巴基斯坦也做了动员,军队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动员起来的其实都是预备人员,在战争结束之后就能拆撤,也就不存在需要大规模裁军的问题,毕竟巴基斯坦的军事规模本身就不是很大。
也就是说,巴基斯坦当局根本就不想谈这个问题。
既然不需要裁军,那还谈什么呢?
磋商了几次之后,印度军事政府放弃了这个话题。
很简单,如果巴基斯坦依然保持战前的军事规模,那么对印度的威胁就不是很大,仍然得采取战略防御态势。
既然没有威胁,那还谈什么呢?
到开战的第178天,双方终于就所有问题达成一致。
两天之后,在联合国安理会十多个成员国的见证下,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全权代表签署了正式停战协议。
只是停战协议,不是和平协议。
第646章 迷茫
第四次印巴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收到消息的时候,王栋都很惊讶,不过又在情理之中。
打到这个地步,印度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为啥?
只要战争还没有结束,印度就无法恢复正常,也就无法进行战后重建,更别说把重点转移到国内。
继续拖下去,印度的处境将变得更加糟糕。
当然,巴基斯坦的情况也差不多。
主要就是,在战争期间,巴基斯坦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至少是经济层面上的封锁。
虽然得到了华夏的全力援助,但是巴基斯坦的国内情况一点都不乐观。
相对而言,巴基斯坦没有印度那么糟糕,也只是一直在打胜仗,给了国内民众很大的精神动力。
可见,巴基斯坦现在最需要做的,仍然是回到发展的道路上来。
对王栋来说,这场战争却是一场灾难。
为啥?
“安固”公司的绝大部分人手都去了阿姆利则!
当初,在云龙答应巴基斯坦当局的请求时,王栋就明确提出,以“安固”公司的规模根本无法接管阿姆利则。
那该怎么办?
招人!
在印巴进行停战谈判的时候,云龙就已经在着手招募人员,而且就是从巴基斯坦军队中招募人员。
为啥?
巴基斯坦军队也需要请退一部分官兵,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动员起来的官兵。
费用呢?
显然,云龙当时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说没有将此当成问题。
为啥?
钱根本就不是问题。
在这几个月内,d&f公司收获了数十亿美元的订单,而且肯定会在战争结束之后收获更多的订单。
能赚钱,还需要担心什么?
只是,云龙确实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要知道,巴基斯坦只是一个地方。
在伊拉克内战结束之后,“安固”公司承担了伊拉克国防军的培训工作,还担负起了巴格达的重建任务。
此后,随着纳尼杰尔上台,“安固”公司的重点就一直在巴格达。
按照云龙的意思,要把巴格达打造成模板,向全世界展示“安固”公司的实力,准确说是经营能力。
为此,“安固”公司招募了大量人员。
虽然有不少的盈利项目,比如帮助伊拉克进行战后重建,“安固”公司获得了好几座油田的所有权,每年能够获得几十亿美元的固定进账,但是支出同样巨大,每个月的固定开支就有数亿美元。
其实,“安固”公司一直在亏本。
因为有d&f公司顶着,而且赚了不少钱,所以还能维持下去,暂时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问题是,加上巴基斯坦之后,那就不一样了。
按照高俊提交的报告,如果接管阿姆利则,前几年肯定亏本,而且亏损巨大,每年要倒贴近20亿美元。
这么多?
关键就是,“安固”公司派过去的人员其实都是雇佣兵,而巴基斯坦当局是按照行政人员的收入来计算薪酬。
显然,这里面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在阿姆利则,即便是市长,一年的收入也就只有几万美元,而一个普通行政人员的收入才几千美元。
雇佣兵会这么便宜?
显然不可能。
哪怕是才招募的人员,每个月的薪酬都有数千美元,像谢初越这样的精英,每个月是数十万美元。
当然,如果只是负责治安,用不着动用精英人员。
总而言之,钱是一个大问题。
所幸,还有d&f公司顶着。
高俊在报告总已经提到,d&f公司可动用的流动资金已经超过了150亿美元,而且还会继续增加。
为啥?
得益于这场战争,d&f公司的很多产品都成了抢手货。
只是在战争期间,d&f公司就收到了数十个国家的意向订单,只是df762系列枪械的订购量就超过了100万支,生产工作安排到了5年之后,而且df8与df6也在高端市场上站住了脚。
其实,卖得最好的还是防弹衣。
当时,d&f公司手里拿着十多个国家的订单,在今后的八年之内不存在需要去找客户的问题。
为此,高俊还准备新增几条防弹衣的生产线。
此外,还有遥控武器站,以及维修业务。
总而言之,d&f公司一直在赚钱,而且是在赚大钱,今后还能赚更多的钱。
对此,高俊已经明确提出,得尽量把jf…20的出口权拿到手,至少得跟巴基斯坦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简单的说,就是由d&f公司推销这种战斗机。
用高俊的话来说,这是d&f公司进军军事航空领域的一个机会,而且今后未必能够获得这么好的机会。
其实,在此之前,d&f公司已经进入了军事航空领域。
什么?
推销无人机。
只是,收到沙特等国的限制,d&f公司在该领域的作为不是很大,而且也谈不上多么厚实的积累。
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扩大业务范围。
其实,这也是高俊支持云龙的决定,去阿姆利则收拾烂摊子的关键所在。
为啥?
“安固”公司是唯一合适的选择,因此可以拿此事跟巴基斯坦当局协商,让巴基斯坦当局在合作上做出让步。
至于亏本,其实也不一定,关键得看怎么搞。
为此,高俊首先提出,把阿姆利则打造成自由贸易区,通过贸易税收来维持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怎么搞,高俊却没有提出来。
毕竟,此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
眼前需要操心的,还是如何安置成千上万的人员,而去阿姆利则充当治安警察,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不管怎么说,总得给招募的人员找事情做吧。
想到这些事,王栋总是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为啥?
虽然d&f公司已经非常庞大,“安固”公司也已发展起来,但是跟国家相比,任何私人力量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即便在这场战争中也是如此。
就像王栋之前所预测的那样,在走上了跟华夏合作,为华夏代言的道路之后,他就再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前进了。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王栋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
只是,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是坏事。
那么,在下一场战争中呢?
第647章 困境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d&f公司集团总部大厦。
大厦就建在港口西面,能够俯瞰整个商港。
半年前的竣工典礼搞得非常隆重,不但巴基斯坦总理亲自到场庆贺,沙特等国还派来了特使。
为了表示对d&f公司的尊重,更是为了彰显与王栋的关系,穆罕默德派一个亲弟弟送来了一个直径5米,重达100吨,用纯金打造,镶嵌了数千颗钻石与宝石的地球仪,现在就摆在大厦一楼的大厅里面。
不怕被偷了?
敢到这里来偷东西的贼还没有降生呢。
能走到这一步,王栋觉得像在做梦。
三年前,在第四次印巴战争结束的时候,王栋的处境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d&f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业绩好得不得了。
另外一方面,“安固”公司的处境却极为艰难,特别是人手短缺,导致很多业务都无法正常开展。
能怪谁?
还不是云龙高估了“安固”公司的实力。
在此后的一次大会上,云龙承认了这个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步子迈大了,扯到了蛋。
其实,王栋知道,真要追究责任的话,也怪不了云龙,毕竟受局势的限制,没有更好的选择。
云龙在高层会议上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只是不想让王栋尴尬。
为啥?
“安固”公司确实遇到了大麻烦。
最大的麻烦,就是人手远远不够。
在第四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安固”公司的正式员工才1万人出头,此外在伊拉克还有大概5万名临时员工。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不管是正式员工,还是临时员工,其实都是“安固”公司的雇员,基本待遇一样,区别在特权上。
简单的说,正式员工持有“安固”公司的股份,也就拥有一些特权,比如能够获得由公司购买的意外伤害保险,而且每年能获得分红,前提是公司在盈利,同样因为获得了特权得承担更多的责任。
此外,正式员工一般都是终生制。
临时员工相当于合同工,按月份领取薪水,拿不到分红,而且随时有可能丢掉手上的饭碗。
只是,临时员工只要表现优秀就有机会成为正式员工。
6万人,还不够?
别忘了,在伊拉克内战结束之后,“安固”公司负责为伊拉克国防军提供培训,而且担负起了巴格达的重建工作。
在第一次全国选举中,纳尼杰尔取代了拉扎克,当选为逊尼派领导人。
其实,拉扎克就没有参选,还推荐纳尼杰尔为竞选人。
此后,伊拉克的逊尼派与什叶派达成和解协议,把矛头对准了北面的库尔德人,并且出兵收复了被库尔德人控制的基尔库克与摩苏尔,其间还多次跟库尔德人爆发冲突,差点再次引发内战。
再后来,就是巴格达的重建工作。
按照和解协议,巴格达分成了东西两个城区,西部城区由逊尼派控制,而东部城区由什叶派控制。
其实,伊拉克的统一已经名存实亡。
经过内战的洗礼,伊拉克的什叶派与逊尼派都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只是在外交上依然保持统一口径。
为此,巴格达的重建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为啥?
在沙特等国看来,重建巴格达就是一件面子工程,是向世界证明,逊尼派更适合来管理这个国家。
重建,最需要的是什么?
没错,就是资金。
当时,沙特等阿盟国家联合组建了“阿拉伯复兴银行”,只是沙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