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菊-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女同学来到她身旁,伏在她耳边,说道:“别看了。打网球去。”
  金菊:“你先到宿舍把我的网球拍拿来;我看完这段就下去。”
  13。学生宿舍(日/内)
  【画外音:1930年3月至9月,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
  学校停课,一些学生参加反战示威游行等活动。金菊独自一人在宿舍看书。
  两个同学来找金菊去参加示威游行,被金菊拒绝。
  同学甲:“金菊!快走啊!”
  金菊:“不去!”
  同学乙:“金菊同学,你怎么不关心政治啊?”
  金菊:“军阀混战,狗咬狗,我不感兴趣。把书读好了,再报效祖国不迟。我十三岁就加入国民党了,念中学时,我又退党了。从那时起,我只想一心读书,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14。北平太和殿群众大会会场(日/外)
  【画外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北。华北和北平的反日斗争日益高涨。1931年9月28日,北平市群众在太和殿举行抗日救国市民大会。】
  大会会场。横额:《北平抗日救国市民大会》。
  在二十多万人的集会上,群情激愤,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不抵抗主义!”“打倒外交部长王正延!”“向张学良请愿!”……。
  【画外音:大会上通过了《请各方停止内争,一致对外》、《通电全国对日经济绝交》、《组织抗日义勇军》等二十九项决议和通电。金菊又恢复了在“周南”女校、湖南省一女师时的精神状态。】
  15。朝阳大学传达室(日/外)
  金菊参加太和殿抗日救国大会回来,传达室给金菊一封信。是妈妈的来信。“菊儿:……家里的钱所剩不多,供你继续念书恐怕有些困难;希望你斟酌再三,是否回家谋个职业。……”
  16。宿舍(日/内)
  金菊拿着信,一脸愁容,回到宿舍。
  同学甲:“咋的啦?金菊!干嘛愁眉苦脸的样子。”
  金菊:“妈妈来信了。不让我念书了,让我找一个工作。”
  同学甲;“为啥呀?”
  金菊:“我父亲死的早,家里没有生活来源。我和妈妈就靠卖掉的家产维持生活。妈妈来信说,钱快花光了。”
  同学甲:“那也不能半途而废呀!”
  金菊:“等放寒假回去看看再说吧。”
  17。上海火车站(日/外)
  寒假到了。金菊从北平乘火车到了上海。
  在火车站施伦叫一辆人力车,两个人坐上,奔向市区。
  18。上海,施伦姑父家(日/内)
  金菊:“施伦,明年开学我就要上三年级了。妈妈来信说,继续供我念书有困难,我只好求助于你了。”
  施伦:“没问题。我现在一个月八十元薪水,供你念书是可以的。”
  金菊:“那好,开学我就转到上海来念书。”
  施伦:“我有个条件。”
  金菊:“什么条件?”
  施伦:“我们结婚吧。”
  金菊:“不行!”
  施伦:“怎么不行?你二姐不是也先结婚才到南京去念的大学吗。好金菊!我已经二十六岁了。”
  金菊看着他那急不可耐企盼成婚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说道:“那就满足你的愿望吧!”
  19。长沙,落星田(晨/外)
  【画外音:春节,金菊和施伦回到长沙。正月初六,遵循当地当时的习俗,举行了结婚典礼。这是一个土洋结合的婚礼。】
  早晨,一乘八人抬的花轿来到落星田金菊家把金菊接走。大乐队吹奏乐曲,走在轿前;到一家旅店礼堂停下。
  20。长沙,旅店礼堂(日/内)
  结婚仪式。司仪高喊:“……新郎、新娘相对鞠躬;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鞠躬;新郎、新娘向来宾鞠躬。送新郎、新娘入洞房。……”
  洞房是租用旅店的客房。
  两人刚要走出会场,又被人喊了回来;向两位馈赠重礼的年高贵戚施跪拜礼。
  21。上海,姑父家楼上亭子间(傍晚/内)
  【画外音:半月后,两个人回到上海。住在姑父家楼上的亭子间。】
  施伦下班后。
  金菊:“施伦!我和你表姐把上海各大学都跑遍了,哪个大学也没有法律专业。只有东吴大学在苏州有法律专业。怎么办啊?”
  施伦:“到苏州去念书,吃住在那里,恐怕我的这点薪水难以支撑。”
  金菊:“这是实情。我真后悔!我不该来到这没有师、友,没有亲朋故旧,完全陌生的大上海。”
  施伦:“现在不是很好吗!”
  22。姑父家楼上亭子间(日/内)
  黯然伤神的金菊站在亭子间的窗前,眼前是密密麻麻的屋顶、重重叠叠的楼房,未来、希望,都被一堵堵砖墙遮挡得难以看透。
  【画外音:新婚燕尔,儿女情长,光阴似箭。金菊每日看看书,打打网球,梳洗打扮,过上了百无聊赖的少妇人的安闲日子。一日,忽然发现自己将要为人之母了。这一发现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快慰,正像结婚没有给自己带来欣喜一样。】
  金菊在亭子间窗前。努力想透过重重砖墙看到点什么。她抚摸着日见长大的肚子,想:“我金菊生下来就被嫌弃,在妈妈的呵护下,六岁识字,九岁上‘周南’读书,几经周折,考入‘稻田女师’,又考入‘稻田中学’;单身负笈北平就学朝阳大学。二十多年来,自己曾沐浴于‘周南’、‘稻田’校园的阳光之中;身历汹涌澎湃的国民革命高潮;目睹同学、好友惨遭杀害、毒打……。当前,日寇侵占东北,觊觎华北和中原大地。广大青年和同学们都活跃于抗日热潮之中,而我却偏安一隅……”
  想着想着,金菊坐到桌前,拿起笔,写信。
  23。镇江,图书馆(日/内)
  雪明接到金菊来信。看信。
  “雪明:我即将要为人之母。我每天被囚于亭子间,睡觉、吃饭,看报、读书;现在连网球也不能打了。我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周南”、“稻田”给我们阳光、给我们营养、给我们水分,它培养我们茁壮成长。它让我们快乐。它给我们思想,它告诉我们:妇女要解放,妇女要自立、自强。而我又将要被孩子、家庭、当母亲这几条绳索捆绑起来;这是我所绝对不能接受的。我必须冲出囚笼,我一定要割断绳索。我衷心希望你和你所能联系到的同学,帮助我找一份工作。心情烦闷,赋诗一首,以诉衷肠:
  孤雁北去又回头,有翅难飞囚阁楼,光阴荏苒东流水,日日盼飞自知愁!曾在“稻田”饮甘露,负笈“朝阳”把学求;国是安危能无视?苟且偷安非吾宥。
  金菊即日”
  24。上海,姑父楼上亭子间(日/内)
  金菊从医院生产回来。和婴儿躺在床上。
  施伦俯身床上,看着新生的男孩,乐不可支。
  25。电报局(日/内)
  施伦急急忙忙给家里拍了电报:“一号得男,媳康孙健。”
  26。姑父家亭子间(傍晚/内)
  【画外音:施伦每天提溜一串儿钥匙高高兴兴地上班;回家先看一眼孩子,吃了饭就下楼打麻将。这种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样子,令金菊十分灰心。】
  施伦下班后,伏在孩子床前,逗孩子玩儿。
  金菊:“施伦,你每天按部就班、忙忙碌碌地在大学中为学生们作一点生活上的琐琐碎碎的事务工作,你很高兴,是不是?”
  施伦:“是啊,不高兴?你说我能干什么?”
  金菊:“你不觉得四年大学白念了吗?”
  施伦:“不白念又能怎样?我没有忧国忧民的鹏程大志,我也没有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我就是我了!”
  “咳——”金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失望地看着他,无可奈何。

第九章 飞出樊笼陶醉“天堂”
更新时间2007…12…28 14:46:00  字数:5124

 1。姑父家门厅(日/内)
  【画外音:金菊奶水不足。孩子到了百日,应奶奶的要求,金菊把孩子送回长沙老家。】
  金菊送孩子从长沙回到上海。刚一进门。
  姑母:“侄媳妇,有你的信。”她把一封邮差刚送到的信交给了金菊。
  2。亭子间(日/内)
  金菊急急忙忙跑到楼上亭子间。
  拆开信一看,喊道:“啊呀!雪明来信了。”当她看到“……在镇江图书馆为你找到工作,请立即前来上班。……”金菊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大喊:“太好了!”
  “怎么了?”姑母听到响声和叫声,以为出了意外。
  “没事!没事!”金菊赶紧答应一声。
  金菊忙着收拾衣物行李,准备去镇江。
  3。亭子间(傍晚/内)
  施伦下班回来见此情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施伦:“这是干什么?怎么刚一回来,就收拾东西?想咋的呀!”
  金菊十分兴奋,笑着说,“走喽!不吃嗟来之食了!”
  施伦:“开什么玩笑!”
  金菊:“不是开玩笑,雪明在镇江图书馆给我找到工作了。”
  施伦:“非去不可吗?现在在上海不是挺好的吗。”
  金菊:“书没念成,倒给你生了一个儿子。不出去工作,想憋死我呀!”
  施伦:“我……算了,你根本不会听我的。”施伦知道无法说服她,也只得任其自便了。
  4。镇江图书馆(日/内)
  【字幕:镇江图书馆】。
  金菊坐在一个条案前,条案上有一摞新书;她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给新书分类、编订目录、填写卡片。
  科长来到她跟前,欣赏着她填写的卡片上的漂亮的钢笔字。
  金菊抬起头,微笑,看了科长一眼。
  科长:“钢笔字写得真好,字如其人。不要太紧张了,活要悠着点儿干。”科长见她从上班以来就不知疲倦地认真工作,才这样说了一句。
  雪明走了过来。喊道:“金菊!吃饭了。”
  两个人仿佛中学生似地蹦跳着走出门去。
  5。镇江图书馆宿舍(傍晚/内)
  金菊在图书馆第一次领取工资。
  下班后,在图书馆宿舍里,金菊把领到的四十二元工资撂到桌上。
  金菊:“雪明,这是我第二次领工资。上回是在湖南省总工会领了一个月的工资。”金菊把钱分开摆放在桌子上,“这六元钱交伙食费,这四元钱买一只渴望已久的派克金笔,这三十二元先存起来。”
  雪明:“看你,像个孩子似的。”
  6。镇江图书馆(日/内)
  【字幕:半年后】。
  【画外音: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吴科长到镇江图书馆视察工作。】
  馆长和吴科长走到金菊面前。
  金菊:“吴老师!”金菊一眼就认出了省党校的老师,站了起来。
  吴老师:“金菊!怎么是你?”
  馆长:“你们认识?”
  吴老师:“金菊是我们湖南省党校的高才生;我和她父亲一起到日本留学。(他问金菊)在这工作多长时间了?”
  金菊:“半年了。雪明介绍我来的。”
  吴老师:“雪明也在这儿?”
  馆长:“她俩是我们图书馆的两把硬手。我很赞赏她们。”
  吴科长:“好,好啊。走,去看看雪明。”
  金菊也一起跟去。
  7。馆长办公室(日/内)
  馆长:“金菊、雪明,明天我放你们两个一天的假,陪吴科长到金山寺、甘露寺去观赏观赏文物古迹。吴科长,你看好不好?”
  吴科长:“好,很好。咱们一起去。”
  8。镇江名胜(日/外)
  四个人游览北固山、金山,金山寺、甘露寺、昭关石塔等名胜。
  在金山寺,吴科长说:“王安石有一首游金山寺诗,谁记得?”
  金菊:“是不是‘数层楼枕重重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金菊吟毕,看了看吴老师。
  吴老师:“好。金菊熟读诗词歌赋,可以信手拈来。”
  金菊:“碰巧记住了这一首。”
  9。长江岸边(夜/内)
  傍晚馆长在江边一家饭馆招待吴科长。
  吴科长:“你们两个都结婚了吧?”
  两个人同时说:“是。”
  吴科长:“丈夫都在哪里工作?”
  金菊:“在上海。”
  雪明:“在苏州。”
  吴科长:“哎呀!都是两地分居呀。”
  雪明:“不都是为了工作嘛。”
  四个人边吃边唠,其乐融融。
  吴科长凭窗北望,看着江上点点渔火,须臾,回过头来。
  吴科长:“金菊!雪明!把你们两个调到苏州去吧。”
  两个人仿佛没有听懂吴老师的话,都直愣愣地看着他。
  吴科长:“怎么样?”
  两个人如梦初醒,旁若无人似地同时喊了起来,“太好了!太好了!”
  吴科长:“馆长,放不放啊?”
  馆长:“吴科长,这是大好事啊!求之不得,我就得忍痛割爱了。”
  10。苏州,沧浪亭,图书馆馆长办公室(日/内)
  【字幕:苏州,沧浪亭可园,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
  馆长办公室。
  馆长对金菊和雪明说:“你们两位都在图书馆工作过,也算是图书管理方面的老手了。一般的业务常识我就不介绍了。我把你们两位安排在书库工作。金菊着重管理‘珍本’和‘善本’古籍;雪明重点管理图书出纳。”
  金菊:“‘珍本’和‘善本’古书在镇江图书馆没有接触过,请馆长详细介绍一下。”
  馆长:“‘珍本’古籍在外面很难再找到了,基本上是孤本,只供国内专家、学者在馆内阅读,一律不准带出馆外。‘善本’是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很高的古籍。需要经常修补、凉晒、防虫防蛀。这个工作看似简单,还是要求文化水平高一点、古文根底好一些的人来担当,才能保存得万无一失。”
  金菊:“‘珍本’和‘善本’在我们馆里多吗?”
  馆长:“当然多了。我们图书馆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最初李鸿章于同治四年创办了‘江苏官书局’,民国三年经江苏省批准由省第二图书馆接手,改为‘官书印行所’。印行所刻印的图书达二百余种,五千多卷。在省内、甚至国内我们藏书的珍贵程度都是屈指可数的。”
  雪明:“听说我们图书馆在图书编目方面也有创新?”
  馆长:“我们有一个宗旨:‘保存古学,牖启新知;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把中外典籍分别编目。古、旧书编为‘经、史、子、集、丛’五部。考虑到数十年来,新书迭出,五部难以囊括,又增设一门‘新部’。这样异域名著,时流学说就都可以纳入了”。
  11。图书馆书库(日/内)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金菊和雪明在书库窗前案子上摆放了不少“善本”古书,加以凉晒。金菊修理一本破损书的书角;雪明在拆换钉书的旧线。两个人工作得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有时抬头眺望窗外可园的迷人景色,以休息一下两眼和双手。
  12。沧浪亭(下午/外)
  【字幕:沧浪亭】
  金菊和雪明在散步。沧浪亭景色秀美,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波光倒影山丘起伏,隔河相望廊阁错落。两个人穿过渡桥,进入园中,行走在盘回曲折的小径。山丘上林木蓊郁,丘谷间箬竹丛生;沧浪亭翼然山顶,山下藕香水榭,山石玲珑,花木扶疏,环境清幽,可谓瑶华仙境。
  两个人驻足倚栏赏景。
  雪明说:“沧浪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修建的私人花园,距今有七、八百年了吧?”
  金菊:“可园在五代时就是一个节度使的花园别墅,快够千年了。这大概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了。”
  雪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又把它作为私家花园,称‘韩园’。”
  金菊:“匾额上‘沧浪亭’三个隶书字,是谁写的?”
  雪明:“传说是明朝文征明所写。”
  金菊:“你看,可园里这片梅树多繁茂!”
  雪明:“梅园中的古梅——‘铁骨红’,有‘江南第一支’的美誉。”
  金菊:“唐代诗人张松龄的《渔父》里的几句:‘远山重叠水萦纡,水碧山清画不如。’还有‘垂杨湾外远山微,万里晴波浸落晖。’雪明!你看……”金菊手指沧浪亭西北方向。
  雪明边听边看,说道:“好啊,我们也用张松龄‘渔父’的词牌试试?”她沉思片刻,吟道:“姑苏城南沧浪亭,藏书万卷可园中;柳丝静,翻书声;谁家学子展翅鹏?”
  金菊:“好诗!”
  雪明:“你也和一首。”
  金菊:“复廊曲径蜿蜒行,漏窗透视纳佳境;居可园,念前程;学做梅园‘铁骨红’。”
  雪明:“远山林茂绿层层,临水楼台拾卿影;日西斜,映面红;枫桥落日听钟声。”
  金菊:“沧浪之水濯心胸,涤尽苦色更笑容;游书海,乐其中;读书三余须用功。”
  雪明:“金菊!张松龄诗里有一句‘随远近,共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你有什么感想?”
  金菊:“不,我不赞成,太消极了。我还是欣赏他弟弟那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