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了歙县古城。
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也是徽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留存的牌坊、民居和祠堂,被古建筑家们称之为“歙县三绝”。第二天,我们在此稍做逗留。
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处气势壮观的牌坊群,7个高大的石牌坊依次排列在路旁,昭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这个山区小县,果然是风景绝佳之地,练江如长长的飘带穿城而过,江岸上矗立着长庆寺塔和新洲石塔。宋代名桥――太平桥横跨在练江之上,在桥的两边,当地人把歙县历代名人的画像展示在游人面前,有教育家陶行之、音乐家张曙、国画家黄宾虹等等,透露出浓重的文化氛围。在古桥下、练江边,卖枇杷的人很多,我买了一把枇杷边走边吃,枇杷果酸甜可口,有荔枝般的滋味。一打听,原来这歙县就是全国著名的枇杷之乡。
在县城中心,我们无不为“许国石坊”的超大规模所打动。这一石坊是歙县现存的100多座牌坊中最大的一个。许国乃明嘉庆进士,曾为万历皇帝的老师,这一石坊就是万历皇帝为自己的老师所立。在这座古城里徜徉,总是被这里的徽州民居那古朴而又精巧的建筑所打动。这里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砖木石雕工艺,特别是砖雕,在影壁、屋檐、墙角、顶脊、旌表、牌坊上触目皆是。神话传说、戏曲故事、风俗人情、花鸟虫鱼,无不反映,真的是一部反映明清民俗风情的百科全书。
这里还有著名的文房三宝――徽墨、歙砚和澄心纸。徽墨,质地坚结细腻,色泽乌黑发亮,着于纸上,墨色历经千百年不会褪色。歙砚,石质坚润,色泽青灰,研如磨玉,润而不滑,贮水存墨不易干涸,虽处盛暑,石冷如寒泉。澄心纸,乃宣纸中的极品,被誉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可惜我们对书画都是外行,我在一家雕砚世家的作坊里看到一方大砚,形如卧牛,作工细腻,心中甚爱,问其价格,店家答道:“27万”。我在另一家铺子里,用20元钱买了一尊用竹根雕成的寿星老头,蛮可爱的。
第三卷 风云诡谲 第223章 庐山之恋
12月5日清晨告别黄山,我们向庐山奔去。
来到祁门,已是吃午餐的时候,大家说出来几天了,吃的尽是大米,这次吃顿面条吧。就给店家交待下面条。店家却不会做,面条倒是有的,是干的。同行的大石桥乡的党委书记胡小云就指点着店家来做,店家对她的普通话却听不明白。他们的做法是,先把干面条煮熟,再丢进青菜,一旁的碗里边早已放入了盐和油,把面条捞入碗内后,再倒入开水冲泡。大伙端起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使平时最爱吃面条的人此时也无法下咽。
离开祁门不久,我们就进入到了江西境内。首先就感到了两省在民居上的不同,徽式民居是典型的黑瓦白墙,左邻右舍又大多以风火墙相隔。江西这边的民居则多是黑瓦红墙,檐下镶着白边。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景德镇。
我要特意去找一找这里的陶瓷市场,来了一趟“瓷都”,总要让同志们捎些纪念品才是。
这里的制瓷业已经有1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唐代,这里的白釉瓷就有“假美玉”之称。到北宋景德年间,其制瓷规模与水平达到*。如今,全市30万人,从事瓷业的就有15万人。
市区周围那最适于制瓷用的高岭土,仍可继续开采300年。正宗景德镇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显著特点。目前,这里除了传统的制瓷工业外,景德镇的现代工业也发展很快,像我们那里满大街跑着的“昌河”面包车,就是这里生产的,另外,“华意”电冰箱也出自这里。看来,这景德镇还是很有实力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果真在郊外的一个地方,看到了一个大型的陶瓷批发市场。
驱车到此,同志们的购物欲望充分展现出来,货比三家,精挑细选,均弄到了称心如意的东西。我也购得酒具两套、茶具一套,并买了一个大号的汤盆。
晚上,我们在湖口县城吃了一顿全鱼宴,一桌150块钱,地点就鄱阳湖边、石钟山的山脚下。八菜一汤,吃到了青、草、鲤、鲫等家常鱼,也品到了这里的特有品种,鲥鱼和银鱼。吃罢饭,在这个湖口小县城里转了转,发现这里的竹制品很多,有人就买了一些麻将席、笔筒之类。
第二天早晨,有些同志还不有起床,我就独自登上了石钟山顶的小公园,这小小的公园,门票竟也要了30元。里面塑有一尊曾国藩的像,让人在感情上有些难以接受。如果岳父大人来到这里,他是会喜欢的,因为他可是曾国藩的铁杆粉丝。站在这里,俯瞰鄱阳湖,云气蒸腾,果然是气象万千。
鄱阳湖可谓浩瀚,在这里,湖、江、天相接相连,烟波浩淼,云蒸霞蔚。把车开到驳船上,连人带车送过鄱阳湖,我们便来到了湖口县。来到湖口码头,弃车登船,我们一行人便兴高采烈地在这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上畅游了。
在湖口的石钟山,果然像苏东坡当年描绘的那样,山岩多缝隙与洞穴,湖水激之,响声如钟鼓不绝。
游船逾向前行,湖面就逾开阔,天是灰蓝色,水是翡翠色,水天相连,湖风劲吹,白鹭点点,此时此刻,非长啸不足以抒胸怀。这湖面是3583平方公里,把我们整个东阳县放进湖内,还远不能填满。对一些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来说,在此纵目,也可以体会出一点大海的风韵。
船老大今年63岁,他在这大湖里行船已经42年,原先是自己撑船打鱼,如今是给旅游公司开船。在水面开阔处,团县委的王一鸣书记请求老船长让让掌一会舵,船老大爽快地答应了。水面大,游船少,又有老船长的指点,王一鸣倒也显得从容。直到快接近鞋山时,才把方向盘交还。
这鞋山,是鄱阳湖中的一个孤岛,在水上打量它,真像是古装戏上的一只鞋子。登上去,发现这里也被开发过了,要门票20元。上面建有城墙和炮台,原来这鄱阳湖本是一处古战场。想当年,朱元璋曾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陈友谅最终被射死在了九江口。石达开也曾在这里大败湘军水师,并夺了曾国藩的座船,*得曾大帅投水自杀而未遂。
我们在此稍作停留,便向庐山驶去。
来到九江市的长江大堤,我在一处1998年江堤决口的地方驻足了很久。对当时电视上那惊涛骇浪的镜头仍记忆犹新。我不禁感慨,我们那里虽说区位偏僻,但一年里四季分明,无洪涝灾害之虞,也是一处好地方呀。
九江襟江带湖、依山就势,风光奇美,是中国的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陶渊明、黄庭坚就是九江人。另外,这里还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5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有联系。
出九江,行程约30公里,“跃上葱岭四百旋”,左转右折,起伏盘旋,这才来到了庐山的山门。这里的门票是80元,进山门约5公里,就来到了有名的牯岭镇。放眼望去,层峦叠嶂,云雾飘渺,好一派人间仙境。相传周武王时,有匡氏7兄弟来此结庐求道,成仙而去,故称庐山。这庐山是一处地垒式断块山,在长江南岸拔地而起,气吞长江,影落鄱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我们游览的路线是先参观牯岭的别墅群,然后走了一个环线,在锦绣谷看了如琴湖、花径、仙人洞,在黄龙谷看了芦林湖、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又到含鄱口看了五老峰、汉阳峰、植物园。
牯岭镇的别墅群很有特色,大多都覆有铁瓦,且风格各异。这处别墅始建于1885年,英国传教士李特立以20两黄金购得了40公顷的土地开始兴建,外国富豪和国民党的达官贵人们先后加入,至今仍保留了英、德、美、芬兰等16国不同风格的山地别墅数百幢,成为中国“四大别墅群”之一。
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收回租借权,这里就成为了国民党的“夏都”,蒋介石经常在这里开会。新中国成立后,庐山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开会和疗养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参观了共产党的“八大”会址,国民党的培训基地,大家纷纷合影留念,都想以自己的方式融入那无法企及的历史洪流。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看过电影《庐山恋》。这部电影也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据统计,到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
听当地人讲,再过几天,也就是2002年的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将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部。
我们山阳市也拍了一部《血战凤凰山》,听说很快就要公映了。但现在是无法产生像当年《少林寺》和《庐山恋》那样的轰动效应了。
仙人洞的名气很大,却没有什么看头。那洞只有几间房子大,不过是一处小岩洞罢了。只不过相传这里是吕洞宾的修仙之处,烟火倒是挺盛。洞内有一处往下滴水的地方,也被神化了,不少人都要用手捧着,往嘴里送,乞求平安和智慧。
在前往“三宝树”的路上,我倒是被这里的古松、水杉和翠竹所陶醉。整个是遮天蔽日,能把人的心和肺全部绿化了。所谓“三宝树”,是有两棵柳杉和一株银杏,每一棵都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在含鄱口,极目远望,庐山美景尽收眼底。远方的五老峰,经人指点,真的有点*似伟人毛主席的卧姿,那额头,那身姿,活灵活现。据说,现在当地人正在建议将五老峰更名为伟人峰。
在栽种了3400多种植物的庐山植物园,大家席地而坐,高谈阔论。不知是谁提议,对有关庐山的诗词,看谁背的多。一时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琵琶行》、《大林寺桃花》,苏东坡的《题西林壁》、《石钟山记》,的《登庐山》、《为李进题照》等名篇佳句,奔涌而出,我们不禁感叹,这庐山可真是一座文化名山啊。
我们在山上的绿野山庄吃了一顿,120块钱包桌。尝到了庐山有名的“三石”――石鱼、石鸡和石耳。这石鱼其实就是我们那里深山溪流中的小白鱼,不过在这里长的更慢,据说生长8年的石鱼,最长也不超过1寸。咬在嘴里,相当筋拽,口感很好。不少人也买了袋装的咸鱼,准备回家做汤喝。石鸡,其实是山里的一种青蛙,在我们那里也有叫田鸡的,这里的石鸡个头倒是挺大,也有烤着吃的,离得很远,就感到香味扑鼻。石耳,是一种长在石头上的菌类,类似于我们那里的木耳,不过木耳是长在木头上的。石耳的口感不如木耳,吃起来发硬。
当晚,我们就在九江市区住了下来。
明天我们就前往此次出行的最后一站——井冈山。
第三卷 风云诡谲 第224章 朝圣到井冈
让我惭愧的是,如果不是有人领读,入党誓词我竟然是说不全了。(_作为一名县委副书记,这是很不应该的。我又想了想《国际歌》和《国歌》,如果没有提示,我也同样有一些歌词记不清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记性问题,而是一个党性问题。我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低下了羞愧的头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摘自吴天然的札记。
12月8日清晨6点我们就出发了,从庐山到井冈山全程400公里,我们要走5个小时。
中午,大家在毛主席曾住过的“井冈农家”,大家吃了一碗红军当年的主食——红米饭,又专门吃一道红军当年常吃的野菜——红军菜。
吃罢饭,大家开始换装。同志们穿上红军服,挎上驳壳枪,都显得格外精神。大家背着斗笠、米袋和道具枪,重新走上了当年朱毛红军的挑粮小道。这条路从黄洋界山下的大陇村一直到黄洋界哨口,全长3。1公里。这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我们差不多走了两个小时。一路上来,同志们气喘吁吁。大家这时对朱老总的扁担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黄洋界哨口,我不禁回想起了当年的那场著名战斗。1928年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都是哑炮,第三发炮弹瞄准敌人山下的指挥部,随着一声口令,只听“轰”的一声,炮弹不仅响了,而且正中敌人指挥部。刹时间,黄洋界上欢呼声、号角声、锣鼓声连成一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势吓坏了,竟误以为主力红军杀上山来,于是连滚带爬收兵下山。在这次漂亮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一发炮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主席曾为此专门赋诗《西江月?井冈山》以表达胜利之后的喜悦。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下午,还有一些时间。我们便来到北山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创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400亩。园内篆刻烈士名录具名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四人,无名烈士四万八千余人。忠魂堂安放有五位老红军战士的骨灰,陈列室向世人讲述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五位元帅、七十五位将军生平事迹。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座落于园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们敬献了花圈。在这里,大家又重温了一次入党誓词。
让我惭愧的是,如果不是有人领读,入党誓词我竟然是说不全了。作为一名县委副书记,这是很不应该的。我又想了想《国际歌》和《国歌》,如果没有提示,我也同样有一些歌词记不清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记性问题,而是一个党性问题。我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低下了羞愧的头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第二天早晨,我很早就被小鸟的歌声叫醒了。披衣出门,12月的井冈山已经有些凉意了。
看着眼前群山如聚的大好河山,我真的是感慨万千。陆定一曾说过:井冈山,两样宝,历史红,山林红。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蓝,在八卦风水中属“阳山”。当年蒋介石在庐山培训的七八千军官,一个个威风凛凛,可一见到井冈山毕业的,就被打得丢盔卸甲。共产党两个打仗最牛气的元帅,林彪、彭德怀,都是从井冈山起家,打出军威打出党威,可也正是这两位元帅,都裁倒于庐山。
我此时的心情,大概只能用毛主席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的两首词来表达了。
第一首是《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第二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是啊,“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2月9日上午,我带领同志们参观了井冈山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大家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在博物馆第二展厅,看到一张烈士遗照。烈士牺牲时,被敌入挖去双眼,砍去双臂,身中18弹。听讲解员说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
在第四展厅,看到一份当年的入党誓词。24个字中,竟有9个错别字。“严守秘密”4字全写错了,写成“言首泌蜜”。但是,没有人怀疑那些淳朴的党员对党和信仰的忠诚,为了那写错的几个字,他们也愿意献出自己火热的生命。
在第四展厅,我被一位伟大而美丽的女性深深打动,她就是朱德总司令的第四任妻子伍若兰同志。伍若兰湖南耒阳人,是当地活泼漂亮的女秀才,不仅文笔出众,还是一员手使双枪的女将。1928年春,42岁的朱德与24岁的女共产党员伍若兰结婚。
二人刚过蜜月,朱毛会师井冈山,朱老总宏图大展。不幸次年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为掩护朱德突围,已经怀孕几个月的伍若兰率警卫班断后,在激战中负伤被捕,受酷刑而不屈,她说:“要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赣江的水倒流”。蒋介石亲发电报命令“割头示众”。朱德闻讯后,在面前洒下了热泪,敌人将她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