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地惊变-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中生又一次给中央的信,同样被张国焘扣下,同样遭到灰飞烟灭的命运。张国焘并嘱咐黄超等人说,中央慰问团的人来了,要特别注意看管好曾中生,不让与中央派来的人有一丁点接触。 
  张国焘为了表示拥护中央,欢迎中央慰问团的到来,他指示四方面军总部欢迎的场面要十分热闹。于是王稼祥、李富春等在一阵口号声、欢呼声中,喜笑颜开地步入欢迎会场。 
  台上台下自然十分亲热,场面颇为热烈。 
  中央慰问团的同志,除向四方面军指战员表示真诚的亲切慰问外,还传达了两河口会议精神,解释会师后的一、四方面军为什么要执行北上的战略方针的道理。 
  连续不断的握手、问好、欢呼、讲话之后,热闹的场面归于冷静,张国焘在欢迎会结束后同李富春说: 
  “两军会合,摊子大了,为便于统一指挥,总司令部须充实、改组,必须加强总司令部。” 
  不等李富春回答,张国焘接着又成竹在胸地说: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依我之见,朱德仍为总司令,另可委任徐向前为副总司令,陈昌浩为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当总参谋长。这样便集中了两军中的主要军事人才,有利于今后合作。” 
  李富春一听,张国焘这话中有话。他琢磨着,从会师之日起,张国焘一直闹“统一指挥的问题没有解决”,他通过发电报,以及找中央的人反映,或由四方面军的头面人物建议等方式,欲将自己捧上红军的最高领导岗位。李富春记起了有这样一件事,是朱德告诉他的:陈昌浩曾致电朱德说,“职坚决主张集中军事领导,不然无法顺利灭敌。职意请焘任军委主席,朱任总前敌指挥,周副主席兼参谋长。中政局决大方针后,给军委独断决行。” 
  中央慰问团临行前,毛泽东也曾对李富春讲过一段话:张国焘是爱争权的,要注意。中央已经作了研究,为了团结张国焘,团结广大的四方面军,也为了今后两军的更好合作,同时考虑到张国焘在四方面军中的影响,洛甫提出主动让出总书记一职,但毛泽东虑及张国焘是不喜欢没有军权的党内第一把交椅这个角色的,朱德说那么就让张国焘当军委主席吧,把自己的职务交给他。毛泽东不同意,说军委主席不能让他当。周恩来则表示愿意让出总政委,毛泽东说可以考虑,张国焘可能愿任此职,但须慎重研究,下一步开会再定。中央慰问团到了杂谷脑,如果张国焘提出解决组织问题,就说中央已经有新考虑,不要让他失望。 
  李富春记起毛泽东的交代。果然欢迎会后张国焘便迫不及待地提起这个极为关心的问题。他推荐这个那个出来的后面隐藏着他的一个庞大的影子。他和陈昌浩向中央相互荐举,实际是在演一折蹩脚的双簧。 
  李富春平静地对张国焘说: 
  “国焘同志,你所关心的统一指挥问题,据我所知,中央正在考虑,相信不日即可解决。” 
  张国焘听李富春这么一说,稍稍感到放心。 
  两河口会议,张国焘勉强接受北上的方针以后,总参谋长刘伯承受军委委托,拟定了“松潘战役计划”。“计划”指出:我一、四方面军根据目前的战略方针,以运动战消灭敌人的手段,北取甘南为根据地,以达赤化川陕甘之目的。首先进行的战役,就是要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地区的胡敌,并控制松潘以北及东北各道路,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为此,将一、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军和岷江支队、懋功支队。 
  岷江支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岷江衣岸钳制和吸引胡宗南部,并隔阻许绍宗部队从片口向镇江关前进,以便我两岸主力顺利的进到松潘及其东北地带,以突击胡敌之背。懋功支队的主要任务是掩护红军北进作战及其后方,并隐蔽红军企图,在夹金山、巴郎山、懋功、祟化地区活动。 
  左、中、右三路大军由岷江两岸进攻松燔,尤以左路及中路为中心。左路军由16个团组成,司令员林彪、副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聂荣臻、杨尚昆。该军第一步应于7月中旬集中箭步塘。中路军由10个团组成,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委。第一步应于7月10日前集中于上壤口。左、中两路军的主要任务是从松潘以北之两路口、黄胜关迂回攻击松潘地区之敌,并坚决消灭之, 
  先机切断平武、南坪东援之敌的来路,从而取得北出甘南的道路。右路军由11个团组成,陈昌浩任司令员兼政委,其中8个团经芦花、毛儿盖向松潘前进,3个团经松坪沟、红土坡、小娃沟向松潘前进。左、中路军的向北迂回和右路军的由南进攻,将对胡敌形成夹击之势。如胡敌坚守城堡,不利攻击,红军则监视该敌,严防截击,并缩短行军里程,以利迅速北出甘南作战。为了达到战役目的,“计划”还要求尚在岷江东岸的属于左、中、右三路军的部队务必在7月3日以前,渡过岷江并按期赶到第一步集中点。 
  另外,“计划”还规定后方地区以理番、卓克基、阿坝为中心,目前暂以卓克基为总后方,杂谷脑为临时后方,留养不能行动之伤病员。凡笨重不急用的器械、资材应留后方,体弱的女同志留在后方工作。并要求留在这一地区的警各部队,应采取游击战争方式,掩护后方并扩大自己,并加强少数民族工作,将这一地区造成苏区。 
  左路军在林彪、彭德怀率领下,由懋功地区出发,经卓克基、马塘、马河坝等地,到达黑水(芦花)。左路军中的三军团,进到黑水寺时,彭德怀接到军委命令,要他率三军团一部沿黑水河右岸东进,迎接徐向前率领的部队渡黑水河。 
  彭德怀得悉徐向前部正向黑水河边的维谷开进,当即亲率一个团来接应。这时维谷渡口的索桥已遭敌人破坏,两军只能隔河相望。这一带水流湍急,滩多浪涌,水声很大,隔河两岸说话根本听不清楚。徐向前见对岸有个身材粗壮、头戴斗笠的人,走路不慌不忙,估计是彭德怀,于是迅速抬手致意。对方也频频挥手。徐向前赶快掏出笔记本,撕下一页,蹲在岸边一棵树下写上:“彭军团长,我是徐向前,感谢你们前来迎接。”然后将纸页捆在石头上,扔过河去。彭德怀拾起对岸扔过来的石头,十分高兴,于是两岸的人立即相互喊话,招手致意。 
  第二天清晨,徐向前急匆匆喜切切从维谷赶到亦念附近,找到一条绳索,坐在吊桥的竹筐里用力滑过去,与彭德怀相会。两位将领在沙场上纵横驰骋,神交已久,但从未晤面,在中国西部边陲的黑河边,这时才第一次相会。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双方都留下很好的印象。 
  徐向前与彭德怀见面后,当即商量架桥事宜,让两支部队尽快会合。徐向前刚与彭德怀分手,黄超又匆匆赶来,他的特务员走在后面,手提几斤牛肉干和一袋大米,还有二、三百块银洋。黄超一见彭德怀就亲热地说: 
  “彭军团长,张主席听说前线给养艰难,派我特来慰劳。” 
  彭德怀心想,这是干吗?张国焘还挺关心人哩!于是笑着说: 
  “张主席也真想得周到。” 
  黄超进而说: 
  “张主席很知道你,很赏识你,说你能打仗。” 
  彭德怀不以为然地说: 
  “我主要是胆子大,不怕死。” 
  黄超接着马上问道: 
  “听说会理会议毛主席冒火啦。” 
  彭德怀心里暗暗一惊,揣度着黄超怎么知道会理会议?是谁告诉他的?他看了一眼黄超说: 
  “你问这个干吗?” 
  黄超尴尬地回答道: 
  “随便聊聊,没有什么,只不过听说你在会理会上挨了批评,替你抱屈。”彭德怀一笑:“啊!承你关心,谢谢你的一番好意。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那时仗没 
  打好,大家非常疲劳,有点情绪。”黄超进一步问道:“听说毛主席批评林军团长更厉害,洛甫总书记也被点了名?”彭德怀更纳闷了。心想这些一定是两军会师后,张国焘向一方面军的人 
  千方百计地打听到的,他特别留心党内的这些纷争干啥?现在又进一步派黄超前来打探。张国焘既然关心这些事,干脆趁机说个清楚,不让有些事以讹传讹,不利团结。于是他在屋子里踱了一会,思忖了一会对黄超说: 
  “会理会议,毛主席的批评有点过火。林彪是应该批评的,那时提出改换领导不对嘛!其实,林彪给中央写信,建议我当前敌指挥,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并无反对他的意见。林彪也无把他拉下马的意思,是要他同朱德、周恩来一起主持军中大计方针,前线指挥要我们这些干将去作。” 
  黄超不满地说:“毛主席的疑心也太重,生怕别人又来夺他的权。”彭德怀连忙解释说:“可不能那么说,那时大家的心情都有些不好,有些烦闷,毛主席也着 
  急啊。生怕党内又出现分裂,闹不团结。毛主席虽然批评得重了一点,这叫矫 
  枉过正嘛。”黄超替彭德怀抱不平:“你应该在会上声明一下。”彭德怀摇摇头说:“说它做什么?有什么了不起,让历史来证明我彭德怀的为人,事久自然明嘛。”黄超又对彭德怀说:“现在两军会师了,应该在川康一带好好休整,西征以来,大家都很疲乏,但中央坚持北进,北进的阻力大哇。”彭德怀回答说:“对此,中央作了慎重考虑,北进才有出路,川康一带,不宜部队生存,又无回旋余地,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黄超接过彭德怀的话说:“说实在的,北进,我们也没意见,我们并不反对北进,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三国时,孔明不是说过,欲北伐必先南征嘛。”“那是诸葛孔明为了巩固蜀国后方的计划,我们并无南下川康建立根据地的意图,因此,南征没有必要。”“大军北上,会遇到马家骑兵,我们没有和骑兵作战的经验,难以制胜。”“现在说起这些,还为时尚早,到时可能就有办法了,不必害怕。”黄超想说想问的,彭德怀都一一给予回答。似乎不太令人满意。最后黄超神秘兮兮地对彭德怀说:“老彭,张主席说,你的部队从江西出来,打得很苦,损失很重,准备给你3个师,听你指挥。”彭德怀一听张国焘以个人名义拨给他3个师的部队,由他指挥,他警惕了。心想,红军又不是哪个人的军队,可以不经研究,凭个人的意愿随便调动。只有军阀才是这样。张国焘把我老彭看成什么人啦,把我当军阀!我老彭要当军阀,就不当红军啦!于是嘿嘿笑了一阵,大声对黄超说:“啊!张主席真瞧得起我彭德怀呀,我可没有本事,指挥那么多部队,现在的几个团,都指挥不好呀。”彭德怀为了表示感谢张国焘对他的“关怀”,当天下午,留张国焘的“特使”黄超在三军团司令部晚餐,还特意叫炊事员多加了两个菜。 
  晚上,彭德怀的心情有些不平静,加上喝了两盅烧酒,更是思绪难平。想到两军会师前,都极盼会师,力量大了,好开展新的斗争。但一旦会师,又为了战略方针,意见不一,矛盾纷争,时有所闻。今天张国焘派黄超来,又是送礼,又是拨兵,又是打探,情况复杂呀。两军会师后,他已经听到下面讲的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话,比如因一方面军的帽子小于四方面军的,四方面军有的战士就讥讽说一方面军是“小脑袋”呀,说一方面军打了败仗呀;而一方面军有的战士则认为,既然四方面军说我们是“小脑袋”,那么四方面军则是“大脑袋”呀,说四方面军瞧不起中央呀,瞧不起一方面军呀,甚至还有说四方面军是军阀部队呀等等。说四方面军瞧不起中央和一方面军,多是从张国焘那里流露出来的,因为他已经听到一些张国焘不满意中央的话,不同意中央关于北上川陕甘的战略方针的言论。今天黄超来意非善,特别是问起会理会议,更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张国焘这么“器重”我老彭,要拨三个师给我,哎!居心叵测呀。。黄超送点吃的东西来,倒没什么,送二、三百银洋来,是什么意思?是想收买我老彭不成!看来,还得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上当!他深深感到,目前军内的情况相当复杂,他不安起来,这一夜竟没睡好。 
  三军团屯驻黑水的第二天,张国焘在镇子里见到杨尚昆,高兴地说:“哟!‘表弟’,你现在投笔从戎了啊——哈哈。。”张国焘戏称杨尚昆为“表弟”,这里有一段简单的故事。杨尚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就认识了张国焘。张国焘那时是中共中央驻第三国际的代表。1931年,他俩先后回国,杨尚昆在上海临时中央任宣传部长,张国焘是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他们以表哥表弟关系作掩护相往来,过从甚密,因此感情也不错。故张国焘心目中的“表弟”,还是四年前的印象——一个握笔杆作宣传工作的文化人。 
  杨尚昆莞尔一笑:“‘表哥’你混得不错嘛,拿起枪杆子,成了一路‘诸侯’了啊。”说完打起一串哈哈。张国焘拍了拍杨尚昆的肩胛:“老弟,我请你吃饭,走,到我那里去坐坐。”杨尚昆欢喜地说:“好!老兄有请,我也就不客气了,到府上拜望拜望。”杨尚昆与张国焘并肩而行,来到黑水镇头的一个大院,杨尚昆瞧了瞧院房宽大的门楣,对张国焘说:“你老兄住的这间房子好大,想必是个大财主的,比在上海那阵住的亭子间阔气多啦。”“上海滩十里洋场,有钱也不敢住大房子,何况那时囊中羞涩,只好挤亭子间。”几年不见面了,黄浦江畔一别,东奔西走,走南闯北,各自为自己的理想在不同的地方作明的或暗的抗争,今天竟在中国西南的小镇晤面,老朋友自然高兴。由于张国焘的条件好,当然要请“表弟”吃饭了。 
  他们就这样随便地叙谈着,戎马倥偬,不期而遇,话自然很多。但无非是别后各自的行止,时事的沧桑,岁月的忧患,还有他们所经历过的或听到过的许多稀奇古怪的轶闻趣事,但更多的却是患难相逢中的友情。 
  一会儿,特务员端来饭菜,杨尚昆一见,直咽口水,因为好久以来,都没见过这么丰盛的菜肴。其实,也没有什么,无非是炒牛羊肉,炒青菜,猪肉汤,稀饭馍馍。但七、八个月来,杨尚昆哪里见过这些东西?成天与粗食为伍,肠子早已锈迹斑斑。苦的时候,有几棵野菜一口炒面,就算不错啦。但眼下张国焘的生活,过得真不错哩,难怪养得一肥二胖,不像一个生逢乱世的红军将领,倒像一个财主。不像一方面军的领导人,一个个饱经沧桑,面黄肌瘦。 
  进餐的时候,杨尚昆嚼着白面馍馍欢喜地说: 
  “在莫斯科,我们中大的学生只能吃黑面包干,你这个中央代表,可能吃的是这种白面馍馍。” 
  张国焘笑了笑:“苏联经济恢复时期,他们的生活也苦,你讲的那种黑面包干倒没吃过。” 
  席间,张国焘向这个老朋友、小老弟问起一方面军的情况,杨尚昆将所知道的有保留地告诉了张国焘。因为杨尚昆对张国焘毕竟有一些了解,彭德怀昨天又对杨尚昆讲了黄超来亦赠送东西的事,以致杨尚昆不免多了一份戒心。 
  张国焘从杨尚昆这里得不到什么更多新的消息,也就没有再问什么,只顾热情地招呼杨尚昆多吃点东西。既然见到了多久不见的老熟人,杨尚昆也非常高兴,礼貌地应付了一下张国焘的盛情。 
  张国焘在两军会师以后,一有机会,就广交一方面军中的“朋友”,特别是对一方面军的主力——一、三军团的首领,更是青睐,优礼有加。又是送东西,又是请吃饭,热情备至。 
  张国焘听杨尚昆说洛甫住在离黑水不远的一个小村,他送走杨尚昆后,决定到洛甫那儿去,因为他有好些问题思想不通,想与中央的总负责人交换意见,看能否说通洛甫,改变中央北上的方针。 
  张国焘迈进洛甫的小屋便开门见山地说: 
  “洛甫兄,我今天是来请教一些问题,望不吝赐教。” 
  洛甫放下手中正在阅览的军事详报,笑盈盈地招呼张国焘坐下,并说: 
  “国焘同志,不必客气,有事我们好好商量,互相切磋。” 
  张国焘坐下后说: 
  “那天,我们在抚边谈到,凯丰写的文章批评我,不应该背着中央成立西北联邦政府。其实,苏维埃运动的政策是否正确,倒值得考虑。根据四方面军的经验,苏维埃和分配土地的口号并没能发动广大群众,倒是红军军事力量的壮大和废除苛捐杂税等口号,却能轰动一时。难道说苏维埃政策就一定正确?而西北联邦政府就是一定不正确?” 
  不等洛甫回答,张国焘接着又说: 
  “苏维埃和红军之所以遭受挫折,为何不从政治上去寻求原因!我看这是由于我们把政治观念僵化了。军事观念也随之僵化。我们死守着一个公式,认定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