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篇》)孔子认为,陪君子说话
切忌犯三种毛病: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这叫急躁,该说话时却不说这叫隐
瞒,不先看人家的脸色便贸然说话这叫瞎眼。
这跟前一句话,意思相近。失人就是所谓的“隐”,失言就是所谓的“躁”。
而瞽者是指瞎眼,不能察言观色的人。如果能够适时发表意见,就不会犯这
三种过错了。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意思是说君子不像器皿一
般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孔子一贯提倡“博学于文”,
他很欣赏郑国大夫子产不仅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而且博学多识。无论在孔子
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真正能够创造自己人生
价值的人,绝对不会有跟器具一样呆板的头脑,也绝对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
走,照着他人的意思来行动。更不会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而且固定的用途。
“修身”技法
“修身”技法
根据儒家的理想,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领导者应该如何修己?在
此,儒家提出许多规范性的说法。其次,我们要运用分析的方法澄清修己与
治人之间的关系,并检讨修己是否可以成为治人的充分条件。接着,我们要
从批判的层次来问,领导者为了什么而要修己?是什么动力使得一个人想要
去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省这种管理思想在实际推
行时,是否有效。这里先说明何谓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领导者。
儒家用了不少名词来指称理想人格,诸如:圣者、贤者、仁者、君子。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君子一词。君子原指有贵族身分的人,但孔子转而用来指
有道德修养的人。“君子”与“小人”原来指的是社会地位的分别,在上位
之统治者为君子,在下位之被统治者为小人。但是,自孔子以后,儒家开始
以“德”言君子;如此,有德行的庶民亦可称为君。在先秦儒家的典籍中,
“君子”一词有时以位言,有时以德言。不过,到了后代,“君子”与“小
人”竟然完全转化成道德层级的区分。
君子在未见用之前,一方面要“博学、深谋、修身、端行”另一方面要
知时运之限,不怨天尤人,君子固然有用世之忱,但是刀也不能过于急切而
失了分寸,《孟子·滕文公》:“古之人未当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
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不按正当的方式出仕,就好像急着出嫁
的女子瞒着父母与人私奔一般。
若是时机来临,亦要先衡量一番,不可有官就做、有位就占,来者不拒。
《论语·于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此处并非一般说的待价而沽之意,而
是表示要审慎地衡量用世之时机、场合是否恰当。
儒家认为,若有出仕的机会,要先忖度自己能力、估量自己是否真有任
事之才。否则,承允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职务,不只是造成自己的损害,更
有愧忠人之事的道义。因此,当孔子为漆雕开安排职位时,漆雕开辞谢说,
我对自己还没有十足的信心。孔子听了反而甚表欣慰。(《论语·公冶长》)
其次,在出仕之际,亦须谨慎思量,此一场合是否有益于大道之行?因
此,当鲁国的权臣季氏请孔子门人闵子骞出任费宰时,闵子骞坚决地拒绝了。
(《论语·雍也》)而另一位门人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时,孔子怒道:“非
吾徒也,小人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此外,孔子也说过: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儒家之所以如此强调出仕之道,主要是希望能够于出仕之际,在一开始
先端正其心。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可不慎乎其始。在儒家看来,
若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出仕,根本违反了出仕的意义;最糟的是,这种人
日后甚至可以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损害公众的权益。
若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出仕,根本违反了出仕的意义;最糟的是,这种人
日后甚至可以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损害公众的权益。
此外,曾经有人问孟子:君子在什么情况下才出仕?孟子回答说:有三
种出仕的情况。最好的情况是上司亲自登门恭敬地邀请,并且表明愿意依照
他的意见行事,这样就可出仕;若是出仕之后,上司仍然像原初一样有礼貌,
但是却未能言听计从,君子就要离开了。其次,上司虽然恭敬地邀请,却没
有表示将完全依照君子的想法行事,这样也可出仕;只是等到上司礼貌开始
减退时,君子就要离开了。最糟的一种情况是,君子没有饭吃,国君听到后,
怕他饿死而有损自己的名声,于是拿俸禄周济他;这时君子为了免死也可以
接受。(《孟子·告子》)
儒家要求统治者修养自己,修身可以使管理者的内在品质得到提升。儒
家有关修身的说法很多,若是根据《中庸》的说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
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如此,修身之道在于好学、
力行、知耻,其目标在于具备智、仁、勇三德。
“好学近乎知”,就是说,我们可以经由学问、知识的累积而成为智者。
对于学问的重视,古今中外皆然,理由正如牛顿所言,站在前人的肩头可以
使我们看得更远。《荀子·劝学》也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事实上,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地进步,就在于他能不断地累积知识,把
前代的经验传递到后代。
“好学”是一种主动自发的态度,它不会停止,真正好学的人乃是活到
老学到老,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
而》)此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环境不断在变动,人也不能抱
残守缺、故步自封。
当然,一般所强调的学习,都要求能够活学活用,否则只能成为堆砌知
识的书呆子。在儒家亦不例外。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
表示,学之后还得应用。他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语·学而》)这就表示,不能死记材料,要能加以消化、融会贯通。《中庸》
提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谓综合了上述两段话的意思。
学、问之后,不但要能加以思辨,还要能加以笃行。力行并不等于仁,只是
一个人能够老老实实真诚行事,比较不会虚伪油滑。儒家重实践、不尚空言,
重笃实、不尚虚夸。孔子指出,“君子耻其言而敏其行”(《论语·宪问》)。
因此,宁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宁可“讷于言而敏其行”(《论事·里
仁》)。此外,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
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
语·里仁》)
儒家学问主要追求的对象并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知识。因此,
学问的实际表示在于能否笃行。《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如果要在理论知识及实
践表现中选择,儒家当然以后者为主。对他们而言,能够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宋儒强调“事上磨炼”的意思。
儒家学问主要追求的对象并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知识。因此,
学问的实际表示在于能否笃行。《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如果要在理论知识及实
践表现中选择,儒家当然以后者为主。对他们而言,能够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宋儒强调“事上磨炼”的意思。
·警惕三件事
《论语》先后在各篇中提出:君子要警惕三件事:年轻时不要迷恋女色;
壮年时不要争强好胜;
老年时不要贪求无厌。
·三益三害
君子具有三种乐趣——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
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
以结交公众贤明的朋友为乐,
如此,便对君子有益:
又有三种事情会对君子有害——
以骄傲为乐,
以浪荡飘游为乐,
以大吃大喝为乐,
如此,便对君子有百害而无一益。
·杜绝四种毛病
君子杜绝的四种毛病是:
①不凭空臆测;
②不绝对肯定;
③不拘泥固执;
④不自以为是。
·尊祟五种行为
君子要尊祟的五种行为是:
①庄重;
②宽厚;
③诚实;
④勤敏;
⑤慈惠。
·提倡五种美德
君子应提倡的五种美德是:
①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
②使用百姓,却不使他们怨恨;
③有所欲求,却不贪婪;
④安泰矜持,却不骄傲;
⑤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⑤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行为九项规范
君子在言行举止等方面以下面九项规范为准:
①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没有;
②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没有;
③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
④容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
⑤说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
⑥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
⑦遇到疑问,考虑怎样请教别人;
⑧将要发怒,考虑有什么后患;
⑨看见可以得到的,考虑自己该不该得。
·六言六蔽
这是孔子对子路说的:
子曰:“由也,女(汝)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也。”“居,吾
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尖刻);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
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仁、智、信、直、勇、刚”本
是好品质,“仁、智、勇”是孔子提倡的“三达德”;直和刚他也赞赏过,
如以“友直”为益友,以“直道以事人”为善行,以任用“直”者为善政;
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何以“不好学”,都成了弊病
呢?结合到他关于“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的论述,可知任何优良品质都必须服从一定的准绳,都必须
合乎“礼”的规范,一个人必须把他充沛的好心善意用良好的、合乎礼仪的
态度,恰如其分地、也是小心谨慎地表达出来,达到主观愿望与客观形式的
完美统一,那才是善言善行。否则,即使是满腔热忱,一副好心,也会适得
其反。看来,任何东西,任何言行都得有个节度(礼),这个节度自然只有
通过学习来获得,难怪孔子要说“不学礼无以立”了。
学习,可以增强自己的才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提高自己的修
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从而步入上流社会,实现“学而优则仕”
的最终目的。孔子说:“耕也,馁在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论语·卫
灵公》)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莘莘学子,可无勉乎?面对动荡社会,“大夫
无常俸,社稷无常位”,高岸为谷,幽谷为陵。结合他远祖的陡然跌落和他
自己成才的实际,让孔子感到世族不可常保,父兄不可长依,唯有学习能保
自己立身安命。所以他深有感慨地说:
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恃也,族
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说
苑·建本》)
“族姓不足称,宗祖不足道”,既是对当时社会变迁的经验总结,也是
像他这样无爵位可继、无财可受的青年自我奋斗的座右铭。
·仕而优则学
孔子说:
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修饰)。不饬无貌,无貌不敬,不
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圩邪,
水潦集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尚书大传·略说》、
《大戴礼记·劝学》、《说苑·建本》同)
水潦集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尚书大传·略说》、
《大戴礼记·劝学》、《说苑·建本》同)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若或统治者认真地倡行教化,重视教育,那对政治的好处更不待言。从
消极方面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论
语·雍也》)这是指加强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而言,如果加强文化教育(这
里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即“约之以礼”),就会增强向心力,避免反叛的
事情发生。从积极方面讲,“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
语·阳货》)如果统治者提高了修养,增强了人性,成为仁者,就会善待百
姓和他周围的人;平民习于礼乐等级,懂得了自己的本份,那就不会有非份
之想,就会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了。倘若成功地进行教化,让人民在人口繁
衍(庶)、衣食丰足(富)的基础上,礼乐蔚然,弦歌之声不绝,人们在这
种雍雍和和的气氛中充分地享受人生的乐趣,那又还有谁愿意揭竿而起,铤
而走险呢?
可见,“学”无论对个人、对社会,也无论对君子、对小人,都是一件
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求学方法“五多”
孔子认为学习方法有五多,即多闻、多见、多问、多思、多习。
孔子论“多闻”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默
而识(牢记)之。”(同前)“君子多闻,质(对正)而守之;多志(记),
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礼记·缁衣》引子曰)特别是自己不懂
的东西,更应加意听取:“多闻阙疑。”(《论语·为政》)若或早晨闻知
大道,那怕晚上死了也值得:“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
论“多见”曰:“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多见阙殆(危
险),则寡悔。”(《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都讲的是善于观察而获得知识并提高修养。“多见”还包括走出家门作实地
考察。他为了学三代礼制,曾到过洛阳“观礼于周室”,曾到过夏禹后代的
封国杞和殷人的后代宋作过访问,他自云:“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
足征(征信)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序,吾是以观之。”(《礼记·礼
运》)《夏时》为历书,《坤乾》是殷代占筮书,当时在鲁国是看不到的,
孔子去杞、宋二国看到了,并用以考知了夏、殷二代的立国之道。通过这番
考察和比较,孔子对三代之礼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相为因革:“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二
是认为周礼最好:“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这些划时代的结论都是他从“多见”中得来的。
考察和比较,孔子对三代之礼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相为因革:“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二
是认为周礼最好:“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这些划时代的结论都是他从“多见”中得来的。
“多思”即独立思考。孔子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惘然无知),思
而不学则殆(怠惰)”(《论语·为政》),主张学思结合,反对两个极端。
只思不学只会养成怠惰之习,孔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焉,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又说:“不学而好思,虽知
不广矣。”(《韩诗外传》一)一个空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到头来必将
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好学不思,不得精义,不能贯通,也将惘惘然收获不
大。孔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即使是老师说的也可以提出相反意见,他曾经
批评颜回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也。”(《论语·先进》)
但后来一经考察,发现颜回实际是用心思考的,他便高兴地说:“吾与回言
语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考察)其私(家庭作业),亦足以发(发挥),
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孔子本人就是个好学又善思的典型,凡学必究其所以,从不马虎。他曾
从师襄学琴,一首曲子弹了十天,还不换新的,师襄说:“可以弹新的了。”
孔子答:“我仅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