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要紧记:多一份过于敏感,你就失去几许欢乐。
(2)冲动会带来幸福吗?
在2006年的足球世界杯落幕了,意大利队获得了冠军。可后来一段时间的议论焦点是法国球员齐达内用头部撞向意大利后卫马特拉齐的事。
整场冠亚军争夺赛,齐达内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比赛到了110分钟,齐达内同马特拉齐身体轻微接触,随即二人说了几句话。齐达内跑向中场时,似乎听到马特拉齐在背后说了什么,于是回过头来,愤怒的用头部撞向了马特拉齐的胸部,后者随即到地。最后,裁判官向齐达内出示了红牌。
马特拉齐对齐达内到底说了什么,让齐达内有如此反应。由于二人在赛后都谢绝谈起此事,人们只有通过读〃唇语〃和口型的形式猜测,得出了几个说法。第一个说法:〃你是意大利养出来的一条忘恩负义的狗〃;第二个说法:〃你是恐怖分子,滚回你自己的国家踢球吧。〃;第三个说法:两度骂齐达内最爱戴的姐姐〃你姐是妓女〃。
不管马特拉齐对齐达内说了以上哪句话,我们都会想象到,一定是非常具有人身攻击的话语。不然激不起齐达内的愤怒。
齐达内没有顾全大局的举动,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还有部分人的倡议。可他到了最后,解气的目的达到了吗?没有,他可能更多的是后悔。
忍,不是当今的主题,认为那是懦弱的表现。个性张扬是如今的流行,更是西方社会推崇的自我表现方式。可是人们有没有想一想冲动能解决问题吗?
马特拉齐的行为,是很卑鄙。意大利足球队即使夺冠了,也因此让人觉得赢得不光彩。
为何上帝会眷顾卑鄙的人?我们为齐达内鸣不平的时候,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上帝只眷顾理智的人,不喜欢冲动的人。
我们想一想,如果齐达内听到马特拉齐的话后,象刘邦一样面对项羽要杀自己父亲那么镇定,等到比赛结束后,再冲上前去毒打一顿马特拉齐,可注意别打出人命,也许效果会好很多,不仅让世界杯延长转播时间,观看一场散打比赛,还有可能法国队最后夺冠。
意气用事终究不是一件好事,项羽就是有勇无谋,最后以自刎乌江边收场。刘邦如水一样的太极性格,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最后可以一统天下。齐达内的冲动,是我们不应该提倡的。就像一个人因别人侮辱了他的母亲,他就杀掉对方一样不可取。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不能够冲动,可听到恶毒的人身攻击的话,谁又有什么方法忍呢?理智、冷静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曾国藩用他一生的实践得出了一个标准答案:〃人之气质,由于天性,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是啊!读书可以改变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可变成习惯,习惯形成就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中我国的古代文献《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会帮你从思想上解决如何不冲动问题。提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就只有读书。若齐达内读过很多书,就会想到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就不会有此事发生。
一个人的冲动,向来不管原因多么的充分正确,而只看所带来的结果,结果的好于坏,就是冲动的对于错。也就知道冲动会不会到来幸福。
我们在生活中,尤其如此,要冷静的想一想冲动所带来的后果,这样才不会做后悔的事。
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以及谈恋爱的男女尤其忌讳冲动,因为冲动,可能就会做一些令你后悔的事。
(3)感恩之心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以〃和〃为要旨,能唤醒人们的良知,激活人们积极的情绪,让人找回自我,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养生。
在残疾学院,我看到那些学生用手语演唱《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很有感触。他们能克服困难,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生活在阳光里,我想同感恩有很大的关系。感恩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我深信不疑。
国外有一个感恩节,据说是耶稣制定的。在这个节日,人们都会送一个小礼物给家人、同事、老板等,可以缓解一些紧张关系。我国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想一想要感谢的人也挺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领导的知遇之恩,朋友的友助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大自然的创造之恩……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底坦荡,胸怀宽阔,会自愿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那些不会感恩的人,他的心在孤独的黑暗中,很狭隘,对别人只有冷漠和残酷,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幸福快乐,更谈不上幸福的人际关系。他们只会抱怨,这些抱怨不仅是人际关系的绊脚石,还是成功的障碍,把周围的人都赶跑了,还有谁回来帮他?我们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就是成功了,也失去了成功的意义。
感恩的好处很多,可以增强你的亲和力、化解敌意、获得美好爱情、增加夫妻间感情,还能让对方更乐意付出。
我们不仅要会感恩,而且要会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这样就会获得很多的幸福感觉。
(4)宽恕别人,宽恕自己
宽恕有两层意思,就是宽容和饶恕。《荀子o非十二子》:〃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孔子所倡导的〃忠恕〃,就是说对待人、帮助人要真心诚意,要有宽容精神。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也在减轻自己的痛苦。
每个人都会犯错,若不能宽恕别人的错误,你采取恨对方的方式,就会生活在地狱里,仇恨只能永远让你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若自己犯了错,处于过分的内疚中、自我批判中也会陷入思想混乱中,自己获得不了快乐,别人也不快乐,知道错了要及时修正、弥补,若真得无法挽回,就要学会宽恕自己。你要知道深深的自责,对已发生的事,于事无补,要学会善待自己,对生活有信心,你才有可能助人为乐,才能真正的赎罪。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在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
玩指责游戏只会让你在愤怒的情绪中找不到自己。佛陀一直在度化人们的怨恨之心,可争吵、怨恨还是在人们之间经常发生。看来这宽恕要做到也非常的难。
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对于不能宽恕别人的人,你试着想一想:这样恨一个人有用吗?对方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你的内心痛苦不已。这难道不是愚痴的行为吗?即使有一天你报复了,你心里会舒服吗?你不怕他的朋友、家人来报复你吗?
如果觉得上面的办法也无法让你修养变好,你无法轻易宽恕别人,那就远离你不喜欢的人吧。佛教中的〃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宽恕自己,就是解救自己的一个过程。对待自己已经做错的事情,总是后悔、埋怨、沮丧是没用的。你流再多的眼泪,错误的事实也不会改变。骂自己做不够好、太笨、太懒惰、太胆怯,有什么用呢?事情没有做好,问题没有解决,消极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弗雷德里克说:〃对于有些人来说,宽恕自己才是最大的挑战。但是如果你不宽恕自己,你会失去自信。〃
是啊!我们要宽恕别人过错,更要宽恕自己,爱自己,做错事情可以改正,自暴自弃一点用都没有。自信丢了就会失去了生活的斗志,最后失去了一切!
所以,宽恕别人、宽恕自己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7,自杀并不是一种幸福结束
1952年,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发表震惊文坛,并且它为作者赢得了1952年普利策文学奖,紧接着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这是一部描写人和大自然搏斗的小说。主人公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坚韧形象,很多人认为是海明威自己。有的人不解,于是评论道:……写了这么一个剧本,赚了钱,而去自杀,真是不知好歹。他应该尽量找女人寻欢,去中国旅游,或是在巴黎的丽兹旅舍订一家豪华房间,成为人民的普鲁斯特。他竟去寻短见……
后来,一本新的海明威传记出版了,书中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年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被我们今天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所困扰,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都受到这一疾病的严重影响。他用作品塑造出〃硬汉〃的外表:傲慢、冷漠等等,这不过是他用来掩饰ED这一疾病、并以此和ED对抗的武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是另一种掩饰和对抗罢了,ED造成的强烈的心灵痛楚导致他最终选择了自杀。也有的认为他因早年做过战地记者,曾遭受多次重伤,还受过一次飞机坠毁幸免死亡的经历。几次与死神交过手的他一直存在于恐惧症中。晚年又有身体疾病,长期服药,药物的副作用让他得了忧郁症。后又进医院电击治疗,记忆力也衰退,最后他害怕精神世界的毁灭所以选择自杀。
海明威的叔父和弟弟亦是自杀身亡,所以,有人提出,他的自杀是〃自杀的遗传本源〃引起,即由父母直接传递给子嗣的自我毁灭的倾向和特性,成为一种生理机制,处于半自发状态,使后代一旦处于相同情境时即做出与前辈相同的举动来。
以前,自杀案例中,无法生存而采取轻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文化艺术名人采取自杀,这不得不让人费解。例如茨威格、海明威、叶赛宁、杰克伦敦、伍尔夫、老舍、三毛、张国荣、三岛由纪夫等,据说一些文化艺术大家多年日日受着抑郁症的困扰。美国哈佛大学的大学生自杀率都在平均线以上,外国去的学生居多。我国社会上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自杀案例也不少,这不得不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去研究自杀的根源,以此杜绝这些自杀事件的发生。
精神病学家兹尔布格通过对大量的住院病历的研究指出:〃自杀可看作是精神病人的本性发展过程的反作用,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精神病患者之中。如临床上常见的躁狂型自杀(因幻觉或谵妄,病人自杀以逃避自己想象的危险和耻辱,或者服从来自上苍的密旨等);抑郁型自杀(极度沮丧和忧郁,欢乐对病人已失去任何吸引力,一门心思地唯求一死,自杀竟成了思维无法控制的本能需要);冲动型自杀(突然出现的一种病态冲动,找不出任何自杀动机或原因);神经衰弱亦有可能导致自杀(一个纷乱的外界刺激环境会令神经衰弱者衰弱的神经痛苦不堪,因而便可能成为其自杀念头产生的温床。)精神病学中不受自杀冲动影响的单一的精神病实例是不存在的。〃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塔尔德认为:自杀是社会模仿,有很强的传染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米尔o杜尔凯姆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不能用个人的形式加以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所谓〃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只是其强弱程度因人而异罢了。更有人认为:〃自杀与天象因素有一定联系,气温气候对生物体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诱发自杀倾向的作用。〃
由上可见,自杀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也曾有过自杀经历,不是为情自杀,而是因为承受不了舆论压力去自杀。97年的10万元征婚,我被卷入了南方传媒界的大战,报纸为了发行对我进行了捧和棒。用整版象文革似的批判说我是朝令夕改的戏子,曾经用文字强奸我……还好上帝很眷顾我,没有让我重蹈阮玲玉的覆辙,自杀未遂让我活着,才有了今天精彩的人生。
有一个很戏剧性的事,海明威自杀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雷格里奥o弗恩特斯作为一个渔民,他不再出海捕鱼,成为传奇人物,常在海边的小屋中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回忆当年和海明威在一起的日子。他于2002年去世,享年104岁,当时在互联网上触发了一场讨论:为什么几乎什么都有的人,在获奖后不久选择了死亡,而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渔夫,却悠然地颐养天年?这不得不让人们陷入沉思。
简单生活的人和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们对生与死的价值,认同是那么的不一样。为何一个文化大家就不如一个普通人的调节心理能力好呢?除了前面所说的自杀因素外,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大家们,学习了很多,看书看得太多,思考问题太复杂,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事件及其他人很累。而且自我膨胀,即使表面很谦虚,内心也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给自己的压力大,竞争也很厉害,更不想内心的脆弱被人发现,所以在这种心理不健康的状况下也不请心理辅导师,更不愿向周围朋友吐露心声,最后心理疏导不出去,外面层层的压力,受不了就破裂,结束生命罢手。而那些文化低的普通人,思想简单,看问题不复杂,对生活的期望值也很低,心态也好,快乐来自于他们的简单思维,所以可以颐养天年。
由上可见,简单的人生不会被忧郁所困扰。人生下来是简单的,随着慢慢长大,接触外界,越来越多的生活理念、想法都装进了大脑,大脑开始复杂了,而人的大脑装思想也有一定的度,若装得太多,像一个杯子装满水溢出来就会健康,若拼命的装,不溢出来,就会承受不了,最终杯子爆裂。人的大脑装得太多,最后也受不了采取结束。若学会放下一些想法,学会简单,可能就不会生活得如此辛苦。
人从复杂到简单,做的最成功的是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老子,他是东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看的书也多,接触的人都是上层人物,应该是一个很有学问、博古通今的文化人,为何他就会放下一切,西游过着简单的人生,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道德经》,传说活到了160岁(有的说200岁)之多。他就是一个很会从复杂到简单思维的高手。很多自杀的人说自己看破红尘,其实要说看透人生这个道非老子莫数,所以那些自杀者只能说还没有看透人生这个道,不免让人感觉来到这个世间,却又不明白其中就这么结束了是多么的惋惜呀!
放下就是福,是人人都知的道理。可从复杂到简单,放下一些想法,要做到是非常困难。若做不到,就学会转移吧,这样久而久之就放下了。
我在想,若海明威在获得文学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后,象美国摩西奶奶(美国佛吉尼亚州的一位农妇,76岁时因为关节炎放弃农活,开始画画。80岁时,到纽约举办画展,引起轰动。)一样去学画画,可能他的人生不会让人如此遗憾,他采取自杀并不是因为满足,而是对命运无可奈何的表现,不敢再挑战自我的懦弱行为。我们试想他挑战其他领域时,可能就会忘记他的生理疾病,活在另一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