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工具〔英〕培根-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纳入一个徐缓的程序,纵然不像太阳的动作那样缓慢,也要比人们一般用火的办法较缓一些,——如果有人做到了这样,那么他会很快就会抛弃热有不同种类的概念,而要力图以火的热去摹仿太阳的工作,即使不能与后者并驾齐驱或甚至在某些情节上超过它。在这里我们还有一个相似的联盟的事例:一只冻僵到半死的蝴蝶,经放在火边稍受温暖之后就会苏生过来。 这就使我们非

    

 176

    471新 工 具

    常容易地看到,火有能力给动物以生命,也不亚于它能使植物成熟。 弗拉卡斯多吕亚斯(G。Fracastori-us)的一项有名发明亦是这样,那便是用一个烘热的浅锅覆在不治的中风患者的头上,把那些因脑中溢出汁液和各种障碍而压下去和熄下去的动物元精明显地膨胀起来,并且刺激得运动起来,就像火之作用于空气或水那样,结果便使患者苏醒并获得生命。还有,卵有时亦可用火的热来孵化。 这又是火的热对于动物的热的精确摹仿。 另外,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 所以可见,火的热在许多事物上可以变得与天体的热和动物的热颇相近似,这是没有人再能怀疑的了。再举一例,以运动与静止作为所要研究的对象。在这里,有一种好像是众所公认的并且仿佛是从哲学深处得出的区划,就是说,凡是属自然物体不是依圆形来运动,就是依直线来向前运动,否则就是静止不动。 这也就是说,不是运动而无端极,就是进向一个端极,再不然就是静止在一个端极。而那种不息的旋转运动似乎独归天体所固有;静止不动这种状态似乎属于地球;而其他的物体(人们把它们称为轻与重,实把它们放在它们所自然归属的区界之外)则趋向和自己相类的块体或集团;轻的物体上趋于天边,重的物体下趋于地面。 这也不失为美妙的说法。但在这里我们却有一个联盟的例子,那就是一些较低的彗星,它们虽然远在天的下边,却亦作旋转的运动。 亚里斯多德所虚构的彗星系系于或从于某个特定星斗的说法是早已经被攻破了,这不仅因为他对此所提出的理由不是可然的,也因为我们已有突出的经验知道彗星在天空各部分中的歧出的

    

 177

    新 工 具571

    和不规则的运动了。在这个题目上还有一个联盟的例子,那就是空气的运动。空气在旋转圈子较大的回归线之内,其自身好像也是由东到西来旋转的。还有海上的来潮与退潮也可以算是这里的一个例子。 从这当中我们看到水本身也被带入一个由东到西的旋转运动(不论这运动是怎样缓慢和易散)

    ,不过是不得不在一日两度被迫退回的条件下来进行而已。 许多事物既是这样,那就显然可见旋转运动并非仅囿于天体,而是为空气和水所共有的。甚至所谓轻的质体本性向上之说也不一定尽然。 对于这一点,可以拿水的气泡作为一个联盟的事例。 水下边如果有空气,这空气就急遽地向水面上升,但是这却是由于水的向下撞击运动(德谟克利泰这样称它)打得它这样,而不是出于空气自身的所有努力或奋斗。 当空气升到水面之后,仅仅由于遭到水不立即允许自己受到分裂这点轻微的阻力,就不再进一步向上升进。 由此可以看出,空气的上升欲求实在是特别微弱的。再以重量作为所要研究的性质来举一例。 这里也有一种颇为众所公认的区划,即,凡是厚密和坚实的物体是向着地的中心运动,凡稀薄和轻浮的物体是向着天的周边运动,仿佛它们是各向其所当去的地方。说到这个所说的地方的概念,这虽然盛行于学院之中,但如果要假定地方会有什么力量却实在是愚蠢而幼稚的。哲学家们常常说,假如地球穿通了,重的物体在达到中心时就会停住,这只可算是开玩笑。 世界上倘若竟有一种虚无或数学上的点会起作用于物体,或者物体

    

 178

    671新 工 具

    会对它有什么渴望,那就真是一种古怪的、有效力的虚无了。物体是只有从物体而不会从别的什么东西受到作用的。 物体的这种上升和下降的渴望,不是由于出于被推动的物体的结构,就是出于它对某些其他物体的交感或感应。 现在倘若找到一个物体虽属厚密坚实却并不向地运动,那么这种区划就可以宣告破产。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吉尔伯忒的意见说地球吸引重物体的磁力并不越出其性德所及的轨道之外(那永远是在一定而不会更远的距离之内起作用的)倘若这个意见能为那怕是一个事例所证实,那么我就将终于在重量这个题目上得到一个联盟的事例。 但是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题目上竟还没有遇到一个明确的和明显的事例。 唯一最相近的事例只能提到水柱,即人们在大西洋中向两个印度航行时所常常见的那种水柱。那些水柱突然地倾下极大量的水,竟象是预经储聚,一直悬挂在那里;后来也象是为某种强暴原因所抛落下,而不像是因引力的自然运动而下泻。 这便使人可以揣想,会有一个厚密而紧的块体像地球自身那样放在距离地球很远的地方,而且是非经力推不会落下。 不过在这一点上我并不能确实地肯定。 同时,正是从这一点以及其他许多情节上可以看出我们在自然史方面是何等之贫乏,以致我在举例时竟然常被迫举出一些纯粹的假想来代替确定的例子。再举一例。 如果所要研究的性质为理性的推论。 说到人类理性与禽兽智慧之间的区分,看来像是完全准确的了。 但是也有一些动物活动的例子显示着它们竟亦有某种三段论式的推论能力。 老的故事当中曾经讲到一个乌鸦,它在大旱中渴到半死的时候看到树根洞穴里有水,可是洞口太窄,身体

    

 179

    新 工 具771

    不得进去,于是,它就把许多小石子投入,水升高起来,它就喝到水了。 这个故事后来还变成了谚语。再以可见性作为有待研究的性质来举一例。人们全都说,光在可见性上是基本的,并且提供人们以看视的力量;色在可见性上则是次等的,没有光便不能看见它,因而它似乎不过只是光的变种或变象。 这个区划看来像是十分准确稳当的了。 但是这里也有着从两方面来看的联盟的例子。 一方面是许多的雪,这看来是以色为主,由色生光;另一方面是硫磺的焰,这又是光而趋近于色的。

    三六

    (一四)

    路标的事例——这是借用路标放在歧路指示方向的意思。 这也叫作判定性的和裁决性的事例;在某些情节上又叫作神谕性的和诏令性的事例。 现在我把它说明一下。 在进行查究某一性质时,因为常常并且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其他性质同时并现,就使得理解力难于辨别轻重,不能确定应该把其中哪一个性质指为所研究的性质的原因;这时路标事例就能表明这些性质当中之一与所研究的性质的联系是稳固的和不可分的,然而其他性质与所研究的性质的联系则是改变的和可分的;这样就把问题判断下来,认定前一性质为原因,而把后者摒弃和排去。这种事例给人们很大的光亮,也具有高度的权威,解释自然的行程有时竟就它完结并告完成。 这种路标事例有时候也可在那些已经讲到的事例之中偶然遇着;但是大部分说来它是新的,是要特别地和有计划地

    

 180

    871新 工 具

    加以寻求和应用的,而且也是只有以认真的、主动的辛勤才能表明出来的。举例来说。如果所要研究的性质为海水的来潮与退潮。它们各是一日两次,每次需时六小时,随月亮的运动而相应地有着些微的不同。 以下且看这里所遇到的分支。造成这个运动的原因必定不外乎两个:或者是由于水的前进和后退,象一盆水摇荡起来时漫到一边就离开另一边那样;或者是把水兜底拿起然后重又落下,就象沸水的起落那样。 问题就在:到底应把二者之中的哪一个定为来潮退潮的原因呢?首先,如果假定原因在前者,那么势必是海的一边有来潮时其另一边就要同时有退潮。 于是就要就着这一点来研究。根据亚考斯达(Acosta)及他人在仔细调查后指出,在佛罗里达(Florida)海岸及其对面的西班牙和非洲海岸是同时发生来潮,也是同时发生退潮,而并不是当前者有来潮时后者就恰有退潮。 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来看一看,这个情节却又并非有利于升起运动的设想而足以攻倒前进运动的假设。 因为水本来是可以既在前进又于同一口子的对面两岸同时升起的,象诸水从另外什么地方汇流而涌进时就是这样。河流的情况就是这样:它在两岸同时起落,而显然又是一个前进运动,即水由海进入河口的运动。 与此相同,上举之例亦可能是由于有从东印度洋汇合而来的很多的水流涌入大西洋的口子,从而就在两边同时发生来潮。 所以我们又必须探究是不是还有尾闾能够容许大西洋的水在那同一时间退来而在其中发生退潮,在这里我们恰有南海,与大西洋至少是同样地宽广,实在是还更宽更大,足够供这目的使用。

    

 181

    新 工 具971

    然后,我们终于来到关于这一情节的一个路标的事例。它是这样的。 倘若我们确知当大西洋上佛罗里达那边和西班牙这边两岸发生来潮时在南海上秘鲁那边和中国背面这边两岸也发生来潮,那么,在这一判定性事例的权威之下我们就必须推翻上述那一假定,我们必须说,所探究的海上来潮与退潮绝不是由前进运动发生的,因为事实上并没什么海留着余地来容纳退水也即容许在那里同时发生退潮。 肯定这一点是再方便不过的,只须向巴拿马和黎马(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为一个小小土腰所分界的地方)的居民问一下,海上来潮和退潮是在土腰的两边同时发生还是当一边发生退潮时另一边恰发生来潮。这一个判定或这一个否认看来是肯定的了,但是还要指出,这却是假定地球不动来说的。 倘若地球是旋转着,那么或者亦或许由于地球和海水旋转得不平衡(就速度说)之故而使海水挤作一堆向上翻起,那就是来潮,然后(当它堆无可堆的时候)又放松而落下来,那就是退潮。 可是这一点还须另作探究。 不过即使在这个假设之下,我们的脚步照样站得很稳,那就是说,当某些部分有来潮发生时,另一些部分总一定同时有退潮发生。其次,我们在经过仔细考究而否认了上述两种原因之前一运动即前进运动以后,便要再把后一运动也即升降运动作为有待研究的性质来看所谓路标事例。 关于这一性质,摆在面前的有三条分路。 没有外水加入而有来退升降的运动,这当然只能是因为下述三条途径之一:或是从地球里部冒出水来加入其中,而又退入地球里部;或者是水的总量并无增添,而只是原水(没有量的增加)延展了或变稀了来占据较大的

    

 182

    081新 工 具

    面积和厚度,而又把自己收缩回来;再不然的话就是既无量的增加亦无体的增大,而是原水(量和密度都照旧)被某种从上而来的磁力所引起,借感应作用而升起,然后又降落回来。 我们现在可以把前两种原因撇开不谈,专来探究最后一个,就是要探究是否会有这种因感应作用或磁力吸引而起的上升现象。 且看,首先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水既处在海这个槽心之中,当然就不能一下子全部升起,因为底下并没有什么东西来填补它的空洞。 即即便水有这种升起的欲求,它也要被事物的黏合性或(如一般所说的)憎恶虚空的性质所阻碍,所遏抑。 于是,只剩有一种情况,就是水必须只有一部分升起,并所以而在他部分有所减退。再从另一方面看,磁力既是不能够作用到整体,因此它必然是以最大的强度起作用于中心,这样就可以把海水从中心吸升起来,其余部分则必然随之而从周边下降了。这样我们就终于来到有关这个题目的一个路标事例。 倘若我们看到在退潮中水面是比较拱作圆状,水是在海心升起而从周边也即海岸低降,然而在来潮中同一水面则比较匀横,水是在恢复其原先的态势,——倘若我们看到这种情况,那么,在这一判定性事例的权威之下我们就必须认定上升系由磁力所引起,反之,假若没有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得不完全排斥这一说法。 要确定这一点并不困难,只须用探绳在海峡中试验一下,看看海的中心是不是在退潮中要比在来潮中较高或较深一些。 但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还一定指出(与普通的意见相反)

    ,水肯定是在退潮中升起而在来潮中降落去冲刷诸岸。

    

 183

    新 工 具181

    再举一例。 假定所查究的性质为主动的旋转运动,尤其是要查究一下形成太阳和星星在我们眼前逐日起落的那种日转到底真是天体中的旋转运动,还是看来象在天体而实际是在地球的运动。 在这里,如下所述各种情况便可算作一个路标的例子。倘若我们看到海洋中有着一些由东到西的运动,但是极其微弱而懒慢;如果我们又看到空气中亦有同样的运动而比较稍快一点,尤其在回归线之内由于旋转圈子较大之故而更易觉到;如果我们还看到一些较低彗星中也有这种动作,而且运动在这里已以是活跃而有力;倘若我们最后更看到行星中亦有这种运动,又随位置之分布而有等次之不同,距离地球愈近者其运动愈慢,距离地球愈远者其运动愈迅速,然而在恒星界中者其运动则最快;——如果我们看到上述这一系列的情况,那么我们就的确应当承认日转是真在天体中的动作,而拒绝承认它是地球的运动。 因为这种由东到西的旋转运动既然是在天的最高部分最快,而且又逐层缓慢下去,最后到地球则停息下来而静止不动,那么它就很显然是纯属宇宙的运动,是由宇宙的感应作用所引起的。再举一例。 如果有待研究的性质为哲学家们所侈谈的另一种旋转运行,即与日转相拒相反的那种运动,就是说由西到东的旋转运动。 旧哲学家们曾经说行星有这种运动,又说恒星界中亦有,而考白尼及其追随者还说地球亦有这种运动。我们现在要探求一下,自然界究竟是不是有这种运动,这是否人们为求计算的简化与方便和为满足那种以完整圆圈来解释天体运动的美妙概念而杜撰出来和假设出来的说法。 我们的这种运行的概念是从两个现象得来的:一种现象是一个行

    

 184

    281新 工 具

    星在其日转运动中不能返至恒星界中的原来地点,另一种现象是黄道的各极不同于世界的各极。 但是这两点的确都并不能证明天界中真实有着这种运动。 因为关于第一点现象,只要设想恒星超越行星而把它们遗在后面,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关于第二点现象,只要设想有一种螺旋线的运动,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所以,上述行星不能回原和运动倾向回归线这两种现象毋宁说是一次日转运动的某些变象,而不是与日转相反的或旋绕着不同的极的运行。 只要人们暂时充当一下常人(抛却了天文学家们和经院学者们的一些幻想——那些人的做法一向是无理由地贬抑感官而喜爱暧昧不明的东西)

    ,谁都会最确定地认定这种运动的确是实实在在地像我所描述的那样摆在感官面前的;我有一次还曾用铁丝做过一个机器来表象它。在这个题目上,下述事例就是一个路标的事例。 如果我们在一部值得信任的自然历史中看到曾有一个彗星,不管是高是低,其旋转方向与日转运动不显著一致(不论怎样不规则)

    ,而是以不同的方向旋转,那么我们当然就可把这一点确立到这样的程度,也就是说自然界中许会有这类的运动。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事情能够见到,那么就必须认为这还成问题,而再求助于关于它的其他路标例子。再以重量或沉重作为所要研究的性质来举一例。 这里有两条歧路,是这样的。 重物体所以趋向地心必定只有两个原因:或是它们自己因其固有的结构之故而具有这种性质;或者是被地球这个块体所吸引有如被相近质体的集团所吸引,借交感作用而向它动去。倘若二者之中的后者是真的原因,那

    

 185

    新 工 具381

    么一定是重物体愈靠近于地球其朝向地球的运动就愈急愈猛,距离地球愈远其朝向地球的运动就愈弱愈缓(象磁力吸引的情节那样)

    ;而且这个活动还势必限于一定的范围,就是说如果把它们移到距离地球的某一点上使得地球的性德不复能够对它们起到作用时,它们便会像地球自身一样停悬在那里而绝不降落。 关于这一点,下述事例就可以算是一个路标的事例。 拿一个借铅锤来走动的钟,另拿一个借缩紧的铁制发条来走动的钟,把两钟对齐,使二者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