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市。
贯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奔走期会过于制敕。尝有论其过者,诏方劭往察,劭一动一息,贯悉侦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有度量,能疏财。后宫自妃嫔以下皆献饷结内,左右妇寺誉言日闻。宠煽翕赫,庭户杂遝成市,岳牧、辅弼多出其门,厮养、仆圉官诸使者至数百辈。穷奸稔祸,流毒四海,虽菹醢不偿责也。
蔡京简介(转摘)
蔡京(1047~1126)。北宋末权奸。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持制、知开封府。元■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重行新法。宋徽宗赵佶即位,蔡京被弹劾夺职,闲居杭州。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奇巧,蔡京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崇宁元年(1102),他乘机排挤掉宰相韩忠彦、曾布,而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民怨沸腾,币制混乱不堪,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蔡京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朱■、李彦、王黼、梁师成为六贼。而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卢俊义、燕青与迷踪拳(转贴)
迷踪拳,又称燕青拳,迷路拳,迷踪艺。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
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是燕青门徒岁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庙人,先从兖洲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沧县教拳。
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于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的一派。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很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
《荡寇志》与《水浒外传》
近日首次看《荡寇志》,见了俞万春的序,拍案叫绝。说出稞然心底一番说话。为飨读者,摘录如下:
《结水浒全传》(即荡寇志)(山阴忽来道人俞万春仲华甫手著)始页写道:
这一部书,名唤作《荡寇志》。看官,你道这书为何而作?缘施耐庵先生《水浒传》并不以宋江为忠义。众位只须看他一路笔意,无一字不描写宋江的奸恶。其所以称他忠义者,正为口里忠义,心里强盗,愈形出大奸大恶也。圣叹先生批得明明白白:忠于何在?义于何在?总而言之,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乃有罗贯中者,忽撰出一部《后水浒》来,竟说得宋江是真忠真义。从此天下后世做强盗的,无不看了宋江的样:心里强盗,口里忠义。杀人放火也叫忠义,打家劫舍也叫忠义,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义。看官你想,这唤做什么说话?真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此等书,若容他存留人间,成何事体!莫道小说闲书不关紧要,须知越是小说闲书越发播传得快,茶坊酒肆,灯前月下,人人喜说,个个爱听。他这部书既已刊刻行世,在下亦不能禁止他。因想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如今他既妄造伪言,抹煞真事。我亦何妨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况梦中既受嘱于真灵,灯下更难已于笔墨。看官须知:这部书乃是结耐庵之《前水浒传》,与《后水浒》绝无交涉也。本意已明,请看正传。
又附,金圣叹伪作的“梁山泊英雄惊恶梦”。摘录如下:
是夜,卢俊义归卧帐中,便得一梦。(晁盖七人以梦始,宋江、卢俊义一百八人以梦终,皆极大章法。)梦见一人,其身甚长,手挽宝弓,自称:“我是嵇康,(影张叔夜字,妙。)要与大宋皇帝收捕贼人,故单身到此。汝等及早各各自缚,免得费我手脚。”卢俊义梦中听了此言,不觉怒从心发,便提朴刀,大踏步赶上,直戳过去。却戳不着,原来刀头先已折了。(可谓吉祥文字。)卢俊义心慌,便弃手中折刀,再去刀架上拣时,只见许多刀枪剑戟,也有缺的,也有折的,齐齐都坏,更无一件可以抵敌。(真正吉祥文字。)那人早已赶到背后,卢俊义一时无措,只得提起右手拳头,劈面打去。却被那人只一弓稍,卢俊义右臂早断,扑地跌倒。那人便从腰里解下绳索,捆缚做一块,拖去一个所在。正中间排设公案,那人南面正坐,把卢俊义推在堂下草里,似欲勘问之状。只听得门外却有无数人哭声震地,那人叫道:“有话便都进来!”只见无数人一齐哭着膝行进来。卢俊义看时,却都绑缚着,便是宋江等一百七人。(妙,妙。)卢俊义梦中大惊,便问段景住道:“这是什么缘故?谁人擒获将来?”段景住却跪在后面,与卢俊义正近,低低告道:“哥哥得知员外被捉,急切无计来救,便与军师商议,只除非行此一条苦肉计策,情愿归附朝廷,庶几保全员外性命……”说言未了,只见那人拍案骂道:“万死狂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杀无数官军,今日却来摆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以何法去治天下?(不朽之论,可破续传招安之谬。)况且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不朽之论。)我那刽子手何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声令下,壁衣里蜂拥出行刑刽子二百一十六人,两个伏传一个,将宋江、卢俊义等一百单八个好汉,在于堂下草里,一齐处斩。(真正吉祥文字。)卢俊义梦中吓得魂不附体,微微闪开眼,看堂上时,却有一个牌额,大书“天下太平”四个青字。(真正吉祥文字。古本《水浒》如此,俗本妄肆改窜,真所谓愚而好自用也。)诗曰: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但见肥羊宁父老,不闻嘶马动将军。叨承礼乐为家世,欲以讴歌寄快文。不学东南无讳日,却吟西北有浮云。”(好诗。)
“大抵为人土一丘,百年若个得齐头。完租安隐尊于帝,负曝奇温胜若裘。子建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好诗。以诗起,以诗结,极大章法。)
*注:括弧之内,尽皆金圣叹文字。
宗泽简介(转摘)
宗泽(1060…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宋名将。元进士。靖康元年(1126年)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击金兵。康王赵构使金,至磁州,被他所留。旋被任副元帅,南下救援京师。次年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他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均被主和派排斥,遂忧愤成疾,临死时连呼三声「渡河」。著有《宗忠简集》。
陈桥兵变之柴世宗(转摘)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伪报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赵匡胤起兵。当其时,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历史上有没有高俅这人?
《宋史》洋洋巨著,只字不提高俅。那么,历史上有没有高俅这人?据《挥麈后录》(南宋王明清著)所载,卷七记载有“高俅本东坡小史”一节,内容如下: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祐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舆晋卿善。在殿庐待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蓖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住。值王在园中蹴踘,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蓖刀之況,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俊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儕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镇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業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倖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靖康初,祐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颇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
由此可知,高俅确有其人,与《水浒传》第二回大体相同。至于后面高俅三打梁山,毒死宋江等人等迹,却是子虚乌有之说了。这里不提。
陈抟简介
陈抟(871-989年),字图南,亳州真源(今安微亳县)人,或谓西蜀崇龛(今四川安岳)人。少年奋好学,“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宋史.隐士传上》)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过着隐居的生活。先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移居华山云观台,又止少华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同上)周世宗闻其名,召见命为谏议大夫,他辞而不受。北宋太平兴国时,太宗待之甚厚,曾三次派遣使者前往华山宣诏进京,前两次皆撰答诏诗以辞之。第三次“太宗召之,以羽服见开延英殿,甚礼重之,赐号‘希夷先生’”。陈传一生于《老》《易》皆有建树,他的老学“通过弟子张无梦传给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411页)在易学方面,好读《易》,读之爱不释手,常自号“扶摇子”,以传《易》而闻名,宋人易图(包括龙图、太极图、无极图等)多传自陈传。陈传生平事迹主要见《宋史.陈抟传》、《东都事略.陈抟传》,陈抟著述很多,据《宋史.陈抟传》载,有《指玄篇》八十一章,又作《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及诗六百余篇。又据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陈抟著有《赤松子八诫录》一卷,《指玄篇》一卷,《九室指玄篇》一卷,《人伦风鉴》一卷。《宋史.艺文志》有《龙图易》一卷,《宋文鉴》有《龙图序》一文。今除了《龙图序》文,其他皆佚失。
序言
我從不寫書。究其原因,是怕寫不好,落個貽笑大方,不是耍兒。如今要寫,大半爲消磨時光,不敢更有他想。
2003年,我由一介小豪紳,淪落到露宿街頭,內心是惶恐的。2004年,相士說,這個凶年,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我聽了,真乃不寒而慄。老實說,我是個迷信的人,事無巨細,都必問吉凶而後行。相士這一說,真把我嚇壞了。於是我椋чT不出,躲在屋裏看地板,看樓頂。略有些瘋言瘋語,都吐在紙上了。
再說,我除卻迷信,還有狂人本性。如今獨處斗室,身邊又無人叨擾,樂得異想天開了。我想,既然要吐真言,索性吐個痛快,將往日束之高閣的想法,付諸實邸那跋氲降模珱'有做的,統統付諸實邸9芩兀f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字,天馬行空,爲所欲爲。
我這樣做了。
多年來,我在人世沈浮,見識了國民劣根性。親眼目睹的,都是急功近利的人,物欲膨脹的人,貪得無厭的人。確切地說,那不是人,是狼,是一群不知羞恥的傢夥!我日夜在想,知書達理,守望相助,莫非只是個美麗傳說?我不太敢肯定。但我有些不安了,我要將我所見到的人和事,付諸筆端,寫進《濁世圖》裏。用我僅存的良知,講述我的惶恐不安。
我平常愛讀書,尤愛讀小說。但我的眼福實在不好,看到的不是流水帳,就是人云亦云的庸俗之作。看那一篇篇口頭文——請允許我這麽說,不是白話文——我驚呆了。你看,那一部部小說,裏面的用語與口頭語毫無二致,一成不變的照搬過來了,實在平淡無味,通篇混帳!我在想,口頭文先生的筆墨,必然是佳妙的。然而寫出這等粗劣之作,莫不是藐視我等讀者諸君,視我等只有小學生水平?若然如此,這實在令人汗顔。
曾幾何時,主張新文學邉拥南容厒儯卧系轿膶W已退化成一句說話?就象喝白開水一般,人人都能喝下去,一個咕嚕嚕,便入了喉。然而論及滋味,實在是不敢恭維的。這究竟是誰的錯?是先生們的錯?還是時代的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們急功近利了,我們退化成黃鼠狼了,我們瞎了雙眼,聾了耳朵,分辯不出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