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出自宋太宗赵光义充满了军事浪漫主义的头脑。
请看——“平戎万全阵”,由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右翼组成。总兵力达到14万人以上。其中主力的中军,兵力是11万。
中军,3座方阵并列,每阵一大将、各方5里、周长20里、计7200步;3阵间各相隔1里,阵面共宽达17里;3阵中,每500步设战车一乘,每车配备“地分兵”22人;每阵战车计1440乘,另配有“无地分兵”5000人。合计中军三阵共配备车4320乘、士卒110040人。
此外,士兵们分别配备有拒马、长枪、床子弩(大型连发弩机)、步弩、步弓、刀剑、盾牌等武器装备。每阵还有“望楼车”(可移动的瞭望楼)8座,每楼有“望子”士兵80人。
以中军为点,前、后翼两军,左、右翼两军平衡分列。全部由骑兵组成,包括轻骑兵和使用骑枪、骨朵及团牌等装备的骑兵。
左、右翼,每阵一万骑,合计两万;前、后翼减半,各5000,合计一万骑。另各设探马不等,有40骑,也有近650骑。
综上所述,可以说这是面面俱到,攻防一体的完美阵型了。赵光义非常得意,他把这座大阵以高级军事机密的形式在雍熙四年,也就是北伐刚刚失败时,发给了潘美、田重进等边关宿将。要他们仔细研究,立即实行,并且为了加强效果,还配备了精神教育课本——《将有五才十过》,一齐发放。
不知道潘美等人看到这些东东时,心里是什么感受。该死,就算落在我这个超级军事菜鸟的眼里,这个阵法都有一个让敌人当场笑死的破绽。
好大的一座阵,只算中军,就有17里的宽度,那么你得选个宽敞点地界摆放吧?好,地方大了,我是辽人我有马,我溜你两步行不?什么,你不跟?那好,我可走了,直接奔你的老巢开封;你跟,你也有马?好啊,一共是3万骑兵,那你就来追吧,小心你脱离大部队,先被辽国骑兵吃掉!
再之后,这座大阵的精妙之处就完全显现了。要胜利,只有一个办法——辽国人你不许跑,不许退,咱俩立定脚跟,就这么对掐!
那么宋朝就赢了……朝闻道、夕死可矣,潘美厮杀一生,临老当了皇帝的学生,或许真的很幸运吧。但这就是人生,“担当生前事,莫计身后评。”潘美,一路走好。
宋朝的房梁接连倒塌,辽国人不断地发兵生事,可最有活力的,却还是西夏。那片土地太邪门,谁到了那儿,都马上活蹦乱跳,跳起来没完没了。
李继捧和李继迁联袂演出,两个党项人把宋朝和辽国都看得眼花缭乱,头晕脑涨。
先从李继捧回国开始,昔日的大哥威望还在,李继迁角色回归,重新当小弟。可是时间稍微长了点,他这些年努力的效果就出现了。主要就是他的妻子们。
李继迁的老婆没有一个是白娶的,辽国的公主不必说了,其他的都是当地党项贵族豪强的女儿,妻妾成群,也就是老丈人成群,就是领地、军队、物资成群!
他先给了李继捧一个笑脸,顺便捞了个大宋的官儿做。可只有一年多,他就原形毕露,直接挑战李继捧的大哥地位。没办法,草原沙漠上强者为王,李继捧只有应战。战场选在了安庆泽(今内蒙古乌审旗西)。
这一战的目的很明确,战场很开阔,场面也很壮观,只是结果太搞笑。李继迁都郁闷死了,正在玩命厮杀,眼看大哥到手,结果乱军中突然一箭射来,正中他的……屁股。那可是箭哪,至于屁股,别管是赵光义的还是李继迁的,都是肉做的。
李继迁落荒而逃,安庆泽之战就这样输掉。回到老窝,李继迁面朝下趴着(没办法),想来想去,还是得找老丈人,只是这次找最大的,向辽国史上最伟大、美丽的太后求援。太后一听,啊,还有这事?这还了得,马上给了李继迁一个天大的安慰——李继迁,我任命你为西夏国的国王!看谁敢不服?!
李继捧不服,你有辽国,我有大宋,干嘛服你?何况就算为了开封城里的妻子儿女,我都得跟你掐下去。于是李继迁卷土重来。要说番种的确和汉人不是一种猴子变的,赵光义屁股中箭,从此终生半残,可是李继迁转眼就能爬上马,带着大批党项死党重新杀到李继捧的老巢夏州。
李继捧挺不住了,他向开封求援,那时赵普还活着,很简单,就近派商州团练使翟守素出兵,一个小小的李继迁,你比当年的北汉、南唐又怎么样?结果李继迁真的是很乖很识相,宋朝的大兵将到未到,他宣布再次投降。
这次投降的代价是,他也被改名了,从此叫做赵保吉。
似乎天下太平了,两个姓李的重新变成了一家子,大家都姓赵,从此和气过日子吧。但是西夏人永远有花样,这次是李继捧,这位老兄不知是吃错了什么药。可能是小吉吉把他在大宋的特权抢光了?还是他也想要个辽国的公主?不太清楚,反正他在小迁迁改名为小吉吉的3个月后,就向辽国投降。
萧太后很慷慨,公主是暂时没有了,不过也给你个高官——西平王。怎样?比大宋给的高吧?
不怎么样,李继捧被激怒了,小迁迁现在都是国王了,我才是个王啊?萧太后,你太厚道了,你不知道,小迁迁现在也是大宋的人了,你真的不知道?
结果萧太后大怒,混帐的党项小白脸,娶了我辽国的人,竟然还做了宋朝的官!这绝对不能容忍,她立即派出大将韩德威率兵前去问罪。
李继迁演砸了……他缩在老巢里不动弹,辽国的姐夫来骂人,随他去吧,我生病了,不见客。于是韩德威只好把气出在其他的党项人身上,在灵州附近来了个传统的运动项目,打了场草谷,然后回国交差。
怎么样,以上就是党项人的有奶就是娘,奶多的才最亲的坎坷找娘经历。这一切都结束,再过了4个月,赵普才死。
这时赵光义的腿己经开始疼了——侯莫陈利用碎了,正常的太医真的不太管用;他的头也疼了——赵普、潘美死了,朝廷内外都崩了顶梁柱,得再找人啊;可是远远没完,下面轮到他的心疼,疼得他寝食难安,生不如死。
他的骨中之骨、血中之血也不让他安生。
话说,人类的感观很没品。有时格调越低下,人就越兴奋。往平常里说,就是辣、苦、咸等异味,反而让人舒服;往高深点说,就是悲伤、痛苦又成了潇洒、飘逸的近亲。另有一番魅力。
赵光义就是这样,他扛着巨大的朝廷、凌乱的琐事,外加不断的意外,一路向前走,人生在不断地丰富,这不也是一种美吗?
要善于在痛苦中找到乐趣,这才是男人。于是,赵普死后一个月,宋朝新书馆“秘阁”落成,赵光义就大显身手,以水平极高的“飞白体”为秘阁题匾;又一个月,他亲自到秘阁读书,并且把侍卫司、殿前司的高官们也都带去,喝酒、论诗,君臣同乐;之后再一个月,乐极生悲,他儿子,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个儿子突然死了。
准皇储、开封尹、许王赵元僖。
非常突然,此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当时是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十一月间,元僖这一天正常上班,可是刚刚坐在早朝的候见室——殿庐里,就觉得难受,难受刚开始,立即就支持不住,马上回家。赵光义随后赶去,元僖已经躺在床上了。他叫儿子,元僖还能回答,可是极短的时间之内,元僖就死了。
年仅27岁。
赵光义亲眼目睹儿子死去,他悲痛欲绝,抱尸痛哭,史称“左右人等不敢仰视”。这一瞬间,所有的闲情都离他远去,所有的帝王心术,以平和安稳的外表镇慑中外的假象再也没法维持,他只是一个衰老、伤病的父亲……晚年丧子,历史可以作证,这一年他54岁了,真的己经到了晚年!
何况这个儿子不比寻常,元僖勤恳努力,仁义孝顺,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和父亲一条心(不像老大),在开封府办公5年,工作上没出过半点差错,和朝廷里的主要大臣更是关系融洽,眼看着一天天成熟,正在变成父亲的好帮手,却突然间死了。
万分的舍不得,但是终究还得放下儿子的尸首。为了追念,赵光义追赠元僖为太子,定谥号为恭孝,但是这算得了什么,父子至情,永难割舍,皇宫里的近臣们发现,皇帝整夜流泪,徘徊不睡,他写下了《思亡子诗》,反复吟咏,还给他们传看。
皇帝真的很悲伤!
但是转眼之间,皇宫里就传出了新的命令。把元僖主管的开封府、许王府内的各级人员销职查办;把元僖的妾张氏赐死,其父母的墓地捣毁,亲属流放,左右人等杖决免职;再把元僖的太子级葬礼下诏停办,降到只以一品官的卤薄出殡。
落差太大了,悲伤的父亲发疯了?
一切都因为追查。元僖的死法,落在对药品、尤其是毒酒非常有研究并且实践过的赵光义的眼里,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
立即追查,重案特办,他除了派出必须的御史之外,皇宫里最神秘、最有权,军、政两把都抓的大太监王继恩也亲自出马。还记得这个人吧,就是他在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把赵光义领进的皇宫。
案子迅速告破,赵光义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东西,并且立即开始了发泄。其内容,就是上面那些突发的转变。至于为什么会那么搞,按照传统,内幕被分成了正史版和笔记版。
先看正史版,这是规矩。但是它太短太枯燥,只有原因及结果,整个过程全部缺失。主要的内容出自《宋史·宗室二·元僖传》。那里面说,元僖死后,有人说,元僖有一个宠妾张氏,很霸道,仗着元僖的宠爱,不仅经常把仆人打死,而且给她的父母修坟,超越了制度本份。
因为这个,赵光义大怒,派王继恩去查办,张氏被勒死,坟被砸破,她身边的人以及亲属都跟着倒霉。其余的内容就非常大路,直接和开封府、许王府的官吏任免流放挂勾,一点都不波及死亡本身了。
综上所述,结论似乎就是因为那个张氏的一点卑劣的小性子,加上对她父母的孝心,赵光义就把一大堆人都罢免,并且把儿子的葬礼降格。
当然这太搞笑,宋人又在《资治通鉴长编》里加了点补充,说是“又言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
什么东西吃坏了,还有了点他家里的私事。什么事?再翻书,在《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里的《太宗皇帝·诸王事迹》里又有点发现。说是赵光义大怒的时候,要把元僖的所有官吏都抓起来严加审问,一定得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这时,一位官员找了个机会,对皇帝小心翼翼地说了番话,把事情遮了过去。
左谏议大夫魏羽,他举了个例子。说陛下,当年汉武帝的太子,也就是戾太子,偷他父亲的兵权谋反。汉武帝对他的帮凶也不过就是抽了几鞭子而已。现在许王的罪没越过戾太子,对他的部下,也应该更宽松些。
赵光义想了想,于是这件事里才没再死人。
看这个说法,赵元僖的罪就犯到了相当的规模。戾太子当年是起兵了的,比戾太子轻点,那就是未起兵,但己经密谋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赵光义还真是很仁慈,仅仅是把葬礼降格,没有追加任何处罚。
那么《宋史·元僖传》里的张氏就太倒霉了,她和她父母的超级大坟,完全成了赵光义的出气筒子,成了地道的无辜受害者。地位急剧下降,主角变龙套,不尊重妇女?
不要急,笔记版张氏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本想搞定大太太,却不料瞄准稍差了一点点……她是成功了百分之零点零一的北宋武则天。
武则天,从狭义上说,她是独一无二的,她是皇帝;但如果从广义上说,达到她的实际统治地位的,就不止她一个了。
北宋就也有一位。
在古代,女子想达到这样的位置,就必须走同一条道路——当皇家的嫔妃。具体操作,大有讲究。如果要十拿九稳,就要等皇帝亲政前的大婚时,去争一下皇后的位子。当然,这就得有前提条件,该女子的身份也要够高;如果要探求一下命运的神奇,那么就先去众多的皇子中去碰碰运气吧。
你嫁的皇子如果成了太子,那么武则天的影子就会在你的身上若隐若现。这是定律,就在这时,这位北宋版的武则天,已经到了京城好多年了,还在绝对的默默无闻中。无论从哪一个条件的衡量下,她都远远不如现在准皇储、许王赵元僖的宠妾张氏,更接近武则天的高度。
说张氏,她在元僖生前,己经在许王府里说一不二,不仅超越规格给自己死去的父母修了大坟,还格三差五地在府里打死佣人。这样的强势,已经把大太太压倒,再加上她的利已特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宫娘娘形象已经呼之欲出。
一切只等着她丈夫,赵元僖顺利登基。可是在笔记版中,未来的皇帝就死在她的手里。
笔记,是出于宋人王铚的《默记》,里面记载,元僖的正室是功臣李谦溥的侄女(实为女儿),可是元僖不爱她,爱的是这位张氏,两人私下里曾有约定,要把李氏夫人废掉,立张氏为正室。但是不能急,废皇子的夫人比朝廷罢免一个官员要麻烦得多。但是张氏已经在王府里混帐过了,尤其是她习惯打死人。于是决定来个先斩后奏,既成事实。
她秘密出高价,请人做了一个特制的酒壶,里面有双内胆,一个放酒,一个放毒酒。在冬至日这天,赵元僖要上殿朝贺,临走前家人先祝贺他。张氏拿了酒壶给他和大夫人斟酒,但要命的是,那天赵元僖不知犯了什么病,突然向大夫人当众表示亲密,把酒杯互换,来了个超级交杯酒……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张氏以武则天杀女儿的狠心来干掉情敌,却不料砍了自己的树根,误杀?不,手段粗暴低劣,她从根本上就比那位正版的北宋武则天差点太远了。
张氏的结局极惨。事后发王继恩立即出马,当天破案。张氏、做酒壶的、部分亲信,被处以极刑——在东华门外先剐、再钉,暴尸示众。(即以冬至日脔钉于东华门外)
然后,皇帝追赠儿子为太子,再把开封府的官吏贬官发配。《默记》里最后一句话是——今国史载此事多微辞,惟言“上闻之,停册礼,命毁张之坟墓”而已。
但这还是不近情理。难道儿子死在宠妾的手里,赵光义就要这样的愤怒加鄙视,把儿子的葬礼降格,并且把开封府的政府官员也都罢免?那最多也不过是许王府里的私人官吏有错而已,关府门外的人什么事?
要从王继恩的身上找原因,他没出马前,一切风平浪静。他搞定案件之后,赵光义才翻的脸。他一定是查出了什么,让皇帝感到了威胁,之后才是愤怒。
用儿子不争气,居然死于家庭丑闻,让他太丢脸,所以才在死后也处罚,根本解释不通。毕竟儿子的形象毁灭,父亲的脸上也没光彩。家丑就得留在门框里边,想想赵光义有多爱面子,这事儿他能不懂?
是那些搜出来的东西,才导致了元僖葬礼的降格、开封府人员的免职,以及戾太子造反的类比。这三件事,完全都是政治事件,也只有政治事件,才能让以皇位为生命第一防线的赵光义这样在乎。
总结整个事件,最突出的关键词,是“开封府”以及“准”太子。
开封府,这个职权太敏感。它是皇储的代名词,能用它做什么,赵光义比谁都清楚;至于“准”太子,为什么是“准”呢?要知道,从这时往前推,到唐朝哀帝天佑年间(904-907年),将近100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差不多30位皇帝,可是一位皇太子都没有出现过!
就像柴荣和赵光义,他们的地位,也从来没有以太子的头衔来装饰过。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太简单,太子是四分之三的皇帝,一但权力过大,皇帝就会升级,变成太上皇了。
宋朝的国政最重要的就是个“防”字,防武将是一方面,其实如果真的要彻底些,就一定要让太子和开封府也分开。不然就会变成这时的赵元僖。从他府里搜出来的东西,一定让他父亲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更让他老爸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有关于皇太子的。
在一年前的九月份,那时赵普虽然还没有死,但是已经病得不行了,吕蒙正是唯一的宰相。这时有5位大臣,以左正言、度支判官宋沆为首,上书请立赵元僖为太子。似乎很好的一件事,但是赵光义的反应是大怒,他在表文上批了四个字,“词意狂率”,然后扔到一边,对这5个大臣严厉处罚,但是事情还没完,赵光义紧跟着就上纲上线,把吕蒙正也叫来。
——知道叫你来有什么事吗?
——不知……知道。
吕蒙正一声叹息,他当然知道。赵光义对他这位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冷冷一笑,你不比别人,得多给你四个字,合起来是八个,“援引亲暱,窃禄偷安”,会加进你的罢相制里,在历史上永远流传!
就这样,吕蒙正被罢免了。“窃禄偷安”,说的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