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漠烽烟-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理朝政,举朝上下干脆也抱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得过且过心态苟且偷安。

大家都难得糊涂,稀里糊涂地混日子,结果大金国内外矛盾重重,政局不稳。皇帝怕自己的几个叔叔篡夺皇位,先后杀死了郑王永蹈和赵王永中,(不是完颜洪烈同志啊)唯独比较信任叔叔卫王永济。那么卫王有什么过人之处使他赢得了金章宗的信任呢?

卫王永济是一个“柔弱鲜智能”的人。意即一个窝囊废兼无头脑的人。这种不中用的家伙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对皇帝构成威胁。同时他又是一个长相很帅气的人,身材高大魁梧、白白净净、长着一幅柔顺飘逸的美髯须,形象比较好,所以很受皇帝喜爱。

这次金国派来接纳岁币的钦差大臣正是这位出了名的绣花枕头卫王永济。结果这位窝囊废被欺负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净州衙署内,趾高气扬的卫王永济正堂高坐,两个秀丽的小宫女为他打着蒲扇。

明安将军(契丹人,后来成为成吉思汗手下名将)高声喊道:“卫王有旨,宣蒙古部札兀惕忽里铁木真进见。”

堂下多米诺骨牌般依次传呼。

府衙外成吉思汗拾阶而上,穿过御林军的刀枪剑阵走进大堂。

卫王眯着眼睛傲慢地看了成吉思汗一眼,端起扣碗懒洋洋地吹着茶水上漂浮的碎沫子。

成吉思汗瞟了一眼卫王,拱手道:“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参见卫王殿下。”然后走向侧座坐了下去。

卫王眼皮都没抬,跟蚊子唱歌似的哼了一声:“平身,赐坐。”(反应迟钝)

明安将军故意咳了一声。卫王抬眼才发觉阶下无人下跪,成吉思汗已然安坐一旁,用一种鸠占鹊巢的眼神打量着他。被这种眼神侮辱之后,卫王心里觉得很不舒服,野地里来的灰毛驴,本该是老子用那种眼神藐视你才对!思想一开小差,茶水烫了卫王的嘴,嘴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雨后春笋般烫起一个大燎泡,他“哎呦”一声,手一晃水洒出来烫了手,茶碗落地摔了个稀巴烂。小宫女赶忙上前收拾打扫干净。

明安将军赶忙打圆场,呈上折子:“殿下,这是蒙古部今年进献的岁币清单!”

卫王捂着嘴,哼哼唧唧地摆摆手:“让他们去馆驿休息吧!”

成吉思汗站起,又一拱手:“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告退!”说罢雄赳赳气昂昂大步流星走出堂去。

这时,卫王蓦地站起,怒道:“什么大蒙古国?谁封他的成吉思汗?!这清单上粪巴牛牛爬过似的尽是些什么玩意儿?”(反应迟钝,估计是CPU运转迟缓。)

明安将军答道:“据说是铁木真新创制的文字。(简体汉字书)”

卫王越思量越生气,拍案怒骂道:“他见了本王为什么不下跪?嗯?!”

明安将军躬身后退:“殿下方才就应该指责他的傲慢无理。”

卫王:“哼,我回中都就要奏明皇上,征付这头该死的蒙古野驴!”(动不动就喜欢给上级打小报告的卑鄙家伙着实令人厌恶!)

卫王一回国便添油加醋地讲了成吉思汗一大堆坏话,可惜整天沉溺于肉林酒池、单龙戏群凤的金章宗身体过度透支亏空,累成了一个病秧子,哪还有工夫去教训蒙古人?

通过亲自走访调研,成吉思汗了解到卫王永济当之无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绣花枕头,徒有一副好皮囊,可满脑子都是糠,用草原人的话来说就是满肚子都是羊杂碎。卫王永济黔驴技穷、金国上下腐败无能,使他认识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似强大、唬人,实际上却是不堪一击的空架子。(铁木真的这条心得感悟与毛润之同志的著名论断英雄所见略同)他清醒地意识到打破一百多年来草原上流传的金国不可战胜之神话的时机即将来临了。

大家再来看看金朝末期的真实国情——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

猛安谋克*这本来是金国强大的根源,可是到了金朝后期,猛安谋克户既不会耕田,又不能打仗,生活腐化堕落,军纪败弛,游手好闲,整天提着个鸟笼子到处遛鸟,兜里有两个闲钱就猴急猴急地跑去斗斗鸡、聚众赌,照顾照顾烟花女子的生意。

这就有看官说了,这副德性咋跟晚清八旗子弟似的,没错,这群腐化军人正是八旗子弟的祖宗大爷们。

军官十有八九都是出身豪门贵族或者与朝中权贵沾亲带故的关系户,没有背景是爬不上去的。一打仗这帮干部吓得直哆嗦,一个个逃得比兔子还快。可平日里却威风凛凛,以欺负、勒索手下士兵为乐。

军制极其混乱,设了很多军官,十羊九牧,发号施令的人比干活的人还要多。每谋克有25人,其中不干活混饭吃的关系户就占了近十人,剩下那些没背景的士兵不仅要干自己那份活,还得连那些关系户的活也一起代劳。

而且健壮的士兵平常是不大容易见不到的。他们大多数时间都被叫到军官家里去挑水、锄地、垒猪圈做私差。

你别看这样的军队战无不败功无不溃,可欺负起老百姓来那可是一等一的能手,军官勒索士兵,士兵转而强掠百姓。假如你听到邻居家的门被踹得“嗵嗵嗵”直响,那可不是要饭的来讨饭来了,劝你赶快把大门插好藏起来,那帮怒吼的士兵又挨家挨户地敲门要钱来了。

众所周知,每逢国家危亡之际,免不了会出现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等现象,但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像金国末期这么雷人、这么严重的。金章宗时,因对北方连年征战,修筑界壕边堡,恰好天公不作美又发生了洪灾,经费严重匮乏。

没钱花,那滋味是很难受的!聪明的金政府轻而易举地就将这个经济包袱转嫁给可怜的老百姓了。朝廷采取的办法就是开足马力勤奋地印刷钞票。由于入不敷出,交钞只发不收,民间称其为“老钞”。

手里攥着这种“老钞”的百姓,就跟手里攥着一大把“白条”的农民兄弟的心情是感同身受的。一大早起来吃个早点是挺困难的一件事儿,你得背好几麻袋的老钞,目的倒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为了换取一个小小的烧饼。

蒙古军攻进来以后,国土日缩,军费大增,朝廷越发加大印钞速度。交钞贬值,老百姓抵制使用,聪明的金政府又改换名目发行“宝券”、“通宝”之类,钞越发越轻,面值千元的大钞仅值几分钱,比倭奴用的日元还下贱。

聪明的金政府深谙敛财之道,在疯狂印钞票的同时,想方设法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等到南迁之后,皇室、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负担都压到了河南人民头上,赋役增加到原先的三倍多,金政府还有更绝的招数——预借。

 

第九章    最后准备

预借就是让老百姓今年就把明年、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的赋税一齐提前交纳了吧,非常时期嘛,大伙儿就一起咬咬牙勒紧裤腰带坚持坚持,等度过难关就好了。好了,乡亲们都是明白人,热爱祖国的大道理就不多讲了,赶快回去凑钱凑粮食去吧!5天内必须交齐!

征收期限如此仓促,农民被迫将地里还没成熟的庄稼割掉以补不足。即便如此还有许多百姓不能如期凑齐赋税。对付这些刁民,聪明的金政府有办法——拖到广场上当众打。打完之后,宽限几日必须交齐,交不齐再打。

像这种周而复始的打法用不了几次就得挂掉,于是许多乡亲们趁着月黑风高之际,干脆携家带口偷偷溜到外地讨饭去了。人跑了,赋税向谁讨?聪明的金政府有办法——他家跑了,他的街坊邻居不是还在吗?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嘛,就由他们代缴逃户赋税。这下可好,没多久整个村庄就荒无一人了。比如亳州原有6万户,自宣宗南迁后才过了短短的6年时间,民户只剩下不足十分之一;砀山县农民不堪重负,都流亡到外地讨饭去了,以至本县“野无居民”。

女真贵族和猛安、谋克官兵对汉族人民剥削压迫,使得民min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金章宗的时候,军队屡战屡败,聪明的军官分析了战败原因——朝廷分给军户的田地不足以自赡故而士兵没有斗志。

通俗地讲就是:既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为了提高军队士气,朝廷下令“括田”,即把农民私自开垦的荒田强行收回分给军户。结果这帮武夫悍卒倚势肆意抢夺民田,山东、河北老百姓有种了好几辈子的上好良田,被定义为新近私自开垦的荒地强行括去。

可是再打仗的时候,金军一如既往地不堪一击节节溃败。许多百姓被逼到绝路只好揭竿而起,纷纷反抗金朝的残暴统治。各地汉族地主豪强见金军被蒙古人打得屁滚尿流,国内百姓也纷纷起义,乘机组织武装,据地自雄,一时间“河北群雄如牛毛”。

金灭辽之后,对契丹人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尤其是在镇压了耶律窝斡起义后,对契丹人防得更严。许多契丹人被强行遣送到东北边远山区去种地。就是留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日子过得也忒闹心,朝廷防备他们比防贼还上心,尤其是蒙古强大起来之后,更害怕契丹人与其勾搭联络,严令每户契丹人左邻右舍必须是女真人。

被当作“三明治”裹挟监视的契丹人对女真人无不切齿痛恨,思复旧仇。原本身为金朝特派使者的耶律阿海同志在第一次见到铁木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非要归附,由于他的表现过于积极生猛,可汗没敢收留他。

第二年当他领着他弟弟耶律不花再次出使的时候,当时铁木真正处于事业低谷中便收留了这兄弟俩。金朝逮捕了这俩哥们儿的老婆孩子,他俩也忍痛割爱誓不回头。成吉思汗攻金之时,他们做先锋当向导,唯恐金朝灭得不快。

还有一个叫石抹也先的小朋友听他爸爸讲得辽亡国故事,激动地发誓说:“儿能复之”,后来单枪匹马投奔成吉思汗,提出了攻取金国挖它墙角抢夺女真龙兴之地的战略建议。总之女真贵族就像一位大媒人似的促使无数契丹人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蒙古的怀抱中。

在这种情形之下,虎视眈眈的蒙古怎能不蠢蠢欲动?

1208年11月,金章宗病死,新君即位。金国使者向蒙古告即位,命铁木真十里之外跪迎诏书。

金国的使团来到蒙古草原。旗幡伞盖簇拥着金朝使者明安将军。盔明甲亮的护兵威风凛凛。

成吉思汗的那可儿者勒蔑见状,调侃道:“哟,好威风,早知道这样,咱们也多带点怯薛军(近卫兵)来,也亮一亮咱们好看的翎毛啊!”

成吉思汗一笑,说:“敌人越瞧不起咱们,才越是咱们的福分呢!”(成大事者往往很低调。)

马到近前,成吉思汗等下了马。

明安正帽振衣手捧诏书高声诵读:“蒙古部首领铁木真下跪接旨。”

成吉思汗没有下跪却关切地问道:“请问上国使臣,皇上死了?”

明安答道:“大行皇帝驾崩,谥号章宗。”

“即位者是谁?”

“章宗无后嗣,群臣奉遗诏,共立皇叔卫王永济为新君。”

“谁?!”成吉思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卫王永济。”明安回答。

“那个绣花枕头?”成吉思汗仰天大笑,“我以为中原皇帝一定是天上人方能做得,原来新君竟是这样一个庸懦之辈!”说罢又仰天大笑起来。

明安喝道:“休得放肆,下跪接旨!”

成吉思汗强止住笑:“呸!”地唾了一口,在者勒蔑等人的笑声中上马而去,留下一团扬沙飞尘给金国使团回味。(快哉!长久以来压抑于草原人民心中的怨气终得一舒!看来扬眉吐气的日子不会太久远了)

金国副使愤愤地叫道:“明安将军,这个铁木真怎么这么粗鲁?这么胆大妄为?”

明安莞尔一笑:“天之骄子!”(见识不凡!)

副使没听清:“你说什么?”(凡夫俗子)

明安:“回中都!”(见识非凡的人往往不爱多说话,对牛弹琴倒也罢了,被俗人骂作疯人疯语可是自讨苦吃。)

金国使臣回去将当时情形报告给永济,永济大发雷霆,暗作谋划,企图等到成吉思汗下次进金献贡品之时将他擒获,钉死在木驴之上。小算盘打得挺好吧!

可是不承认不行,美男子皇帝的大脑确实不太好使,人家都当着大伙儿的面啐了你派去的使团,当时你若在场的话必定免不了连你也一起啐,请问人家把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了,还会跑来进献岁币吗?

同金国彻底撕破脸皮之后,在是否大举伐金的问题上可汗还是有点儿拿不定主意。毕竟百年来养成了被金国欺压的习惯,突然跳起来反抗还真有点不太适应。俗话说,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好女人。这回,聪慧过人的也遂妃帮他下了决心。

成吉思汗进了门,也遂替他脱去皮袍:“坐到炉灶这儿来。”

成吉思汗坐在炉灶的西边,伸手烤火。也遂随口问道:“你决定了?”

可汗不知所以地问:“决定什么?”“当然是南征金国啊。”

铁木真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

“你轰走了金国皇帝的使臣,不就等于向他们宣战了吗?”

可汗看了一眼聪明的妃子,没有回答。过了半晌,他往后一躺,枕着胳臂说:“也遂,你说我能打得赢吗?”

也遂确信无疑地回答:“能!”

铁木真半信半疑地低语:“是吗?可万一战败了,我这大半辈子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功业可就全都化为乌有了!”

也遂却是坚定不移地“你能打赢!”

可汗一轱碌爬起来,盯住也遂说:“你知道吗,金国建立了一百多年,人口比我们多四十多倍,军队多十倍,繁荣富庶,兵强马壮啊!”

也遂嫣然一笑:“他都一百多岁了?太衰老了!”

可汗饶有兴趣地问:“哦,你怎么知道?”

也遂娓娓道来:“您忘了,我们塔塔儿人臣服金国五、六十年!当初,完颜阿骨打起兵反抗辽朝压迫,攻入汴京活捉大宋国钦徽二宗的时候也不过才有区区几万人马,却战胜了数十万宋军。

而现在的金国就像那时的辽、宋,已经养尊处优贪图安逸太久了,完全丧失了披坚执锐的军威,变得不堪一击了。而咱们刚刚建立自己的汗国,国势日盛,士气高涨。草原上有句谚语说――先长出的耳朵,不如后长出来的犄角坚硬。何况现在金国又有卫王这样一个草包皇帝呢?”

可汗舒心地笑了:“正是如此,我才敢壮起胆子吐了金国使臣一口唾沫!”

也遂妃娇嗔:“你是在考我吗?”

可汗用额头抵住她的额头说:“不,我需要印证。这毕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大事啊!”

为了能把金国这个庞然大物击败,虽说铁木真还是很看不起金国的统治者们,可长期威压在头上的阴影可不是这么好清除的,为了保险起见,,铁木真还是决定尽起全国所有军队,孤注一掷的拼上一把,国内只留守少量人马,郭进就是铁木真指定的留守人员之一。

看着几位王爷骑马而去,郭进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顿时感觉心中的压力大减,阿刺海别吉站在郭进的身旁,将他的小动作尽收眼底,心中不觉有些好笑,英雄不可一世的丈夫,没想到却也有头痛的事情啊,真是少见呢!

她哪里知道郭进心中的想法,郭进可不是草原人,也没有草原人那特有的大大咧咧,虽然说这几位王爷都有些过气,当然铁木格例外,可再怎么说他们也是铁木真血缘最近的亲戚不是,别看他们现在一副落魄的样子,可谁能保证他们没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况且蒙古最重军功,这次的征伐金国在郭进看来万无一失,凭借这几位的实力和勇武,捞取战功不在话下,除了一个最不会打仗的铁木格之外,他们哪个不是战功赫赫,可铁木格确实铁木真指定的汗帐留守啊,也是不能小视的人物捏!

蒙古整个都动了起来,一队队人马,一员员大将,一群群牛羊,一车车马匹,全都快速的向蒙古汗帐汇集,一时间,人仰马撕,呼喝训词的声音不绝于耳。

?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为了加大胜算,成吉思汗决定倾巢出动,仅留5000人马守护蒙古本土。但是区区5000军士能胜任这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吗?万一争利不成反蚀了老本,到时候恐怕连怎么哭都不会了!于是胆大心细的成吉思汗做了一个试验,对这事儿进行可行性研究。

他特意叫来胡丞相吩咐说道:“你把这副镶金马笼头扔到营地里去。”

胡丞相满脸疑惑不解地问道:“做什么?”

成吉思汗就神秘一笑:“做试验。”接着又安顿道:“派人暗中监视,只要是路过的人,不论拣与不拣,都统统给我带来。”

第二天,胡丞相来拜见可汗。可汗心情不赖,因为他看到胡丞相脸上挂着笑容,猜到了实验结果一定不错。

小胡禀告道:“一天之内,共有四人经过,没有一个人拣起马笼头。”

“是么?宣他们进帐。”

成吉思汗坐在断事官的椅子上,胡丞相站在他的身后。他们的面前站着四个蒙古人。

成吉思汗指着其中一个:“你,是不是没有看见地上的马笼头?”

“怎么可能?”“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