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拾漏补遗。”
“嗯,我是这么想的。原来我打算将我们这两艘小船都卖了,然后换上一艘能够跑远海的大船,我们就可以去大明以外其他国家的港口做买卖。毕竟只是在大明南北这些港口中做些近海的小买卖成效太低,而且大明的商税也太高,收益一下子就降下去了许多。
不过刚才我问过大海这海船的行情,我寻思着即便能买到一艘旧的五百料大船,手头也没剩下多少银两,连购货的货款都不够,也没法跑海。这就还得在大明的港口做些买卖,积攒些银两,以后换了大船再跑外海。
但这大明产物大多相似,能算得上号的也无非是绫罗丝绸、茶叶茶砖、陶器青瓷之类,在大明国内贩卖也很难赚到钱。所以还得听听你们两个的看法,看有什么地方我考虑不到的。”
赵磊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虽然有跟这个时空相差数百年的思维差异,也知道一些这个时代的海贸的情况,但跟这个时代的地头蛇相比起来,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听取他们的建议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罗芳柏一直认真的听着赵磊的说话,这时候想了想,心中多少也有了些底,于是说道:“东家,你的思路大抵上是没有问题的,大明近海南北各港口特色物产就那么些,做这些特色物产的海商也不在少数,因此光做这些显然是不行的。而我们现在的实力还太弱,既缺乏资金,也没有足够的人手,贸贸然跑外海也不太妥当。
我的意思是我们开始还是要在大明的港口做些近海生意,但不应该去碰那些大宗的特色物产,比如丝绸、生丝、珠宝、陶瓷器这些大宗货物,只是与国内商贾交易的话,很难形成好的差价,加上朝廷的商税严苛,基本上是赚不到钱的。
这些大宗货物也只有联络泰西的海商,或者是自行贩运到朝鲜国、倭国以至于南洋各国才能有利可图,但显然我们还没有这个实力。
那剩下来适合我们做交易的只能是有地方特色的小宗物品。比如北方金州港的贵重木料、药材,南方广东樟林港的鱼翅燕窝、宝石原石之类的,但这也有一个难处,那就是行程时间需要很长,大明各港口的距离并不比跑外海去一些外国的港口距离短,就拿从樟林去到金州一趟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从樟林港去往南洋大弗朗机国的马尼拉港顺风的话只需要七天,逆风也不需要十多天的功夫。所以说近海跑太远太不合算。还是要找两个比较近的港口来回跑比较好。”
“嗯,罗兄弟说的很有道理,我也赞成先不跑外海,就在大明五大海港之间找两个港口来回跑,只要找准了合适的货品,等东家手头宽裕了换了大海船,我们再考虑跑外海的事情。”海峰也是点头附和着说道。
“嗯,那我们究竟应该选哪两个港口?而且来回都得有能够买入卖出特色货品才行?”赵磊看了两人一眼,问道。
“东家,其实我们可以跑嵊泗港到金州港这一段,从嵊泗到金州顺风的话五天就能到,即便是逆风也最多十天就能回来。
嵊泗紧靠江南鱼米之乡,这里原本货品就比较繁盛,小到大米、鲜咸鱼虾、棉布麻布之类,大到珠宝首饰、青瓷器、茶叶、绫罗丝绸、生丝之类应有尽有。
而金州港是北方大港,关外也是物产丰富,皮料、药材、人参、鹿茸、珍贵木材、甚至连鞑靼草原上贩来的马匹都可以买到。
这两个港口完全可以优势互补,成为很好的贸易航线。嵊泗这里也有不少的海商在跑这两个港口。”罗芳柏说起海贸来也是滔滔不绝,这本来就是他自己家里的老本行,从小耳闻目染的对这一行也是非常的熟悉。
“嗯,港口可以确认了,那我们到底要先交易些什么好呢?”米娜一直在边上听着,她对海上贸易更是丝毫不懂了,因此也没有插嘴的余地,这时候才忍不住出声问道。
“金州那里收购珍惜木料或者人参鹿茸什么的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货物即便不是销往外国,在国内也是很有市场的,只要从金州贩运到南面的港口,都会有不错的收益的,毕竟南面不产这些物事。”
罗芳柏好好地想了下,这才接着说道:“不过,嵊泗港需要收购的货品倒是要好好思量一下,江南鱼米之乡,出产的货品很多北方也是急需的,比如稻米、棉麻布之类的,但稻米一来占得货舱太大,我们这两艘船装满了也装不了多少稻米。
第232章 贩卖海盐
“而且南北虽然有一些差价,但也不能形成很大的差价,贩卖稻米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大宗的商货也不是很好的选择。那剩下的只有棉麻布,但北面的人相对要比江南要穷很多。大户人家有钱的更愿意穿着丝绸等高档的面料,棉布虽然价格低些,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麻布的利润就差太多了,显然也不是好的选择。这真是伤脑筋啊……”
罗芳柏说到这里,几个人都是相互看了一眼,心中却也是一时想不到什么好的想法,因此现场的气氛一下子有些冷场了起来。
毕竟如果跑海只赚单程的话,那是很亏的事情,这样这条海商路是否有去跑的价值就要重新考量了。
海峰虽然只是个船老大,于商贸的事情懂得并不是太多,但他毕竟在海上已经滚了许多年了,人所谓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以前在给其他海商跑海的时候,偶尔也会听到海商之间相互交谈时带到些商贸的消息,比如什么地方某样东西正在热销啦,哪个港口正在大量收购什么货品啦,哪里有特殊的物产可以赚大钱啦什么的。
虽然海商的话中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消息,但还是有些还有用的消息的。这时候海峰脑子里拼命地回想着有什么自己遗漏掉的听到过的消息没有。
这一想,还真让他想到了些什么,不过他有些不拿准,于是讪讪地向赵磊一笑,说道:“东家,我以前跑海的时候,听到过北面好像很缺盐来着,而南直隶的两淮盐场是南面最大的盐场,要在这里搞到盐应该还是有可能的,要是能够从嵊泗贩些盐去金州,一定能够卖上价的,这不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了吗?”
“贩盐?贩卖私盐可是朝廷的大忌,这样能行吗?”米娜之前就听赵磊说过明朝的盐铁都是官营的,民间私贩是大罪,这样一来贩卖私盐可就有很大的风险了,于是忍不住上来问道。
“小姐说的是个道理……”罗芳柏看了赵磊一眼,见赵磊也是脸上满是疑色,他在听海峰说出要私贩海盐的时候,虽然也是有些吃惊,但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只是操作时要细致些。见米娜和赵磊都对贩盐有些疑惑,于是连忙帮海峰解释道:“东家,我倒是认为我们贩卖海盐也不无不可。”
“哦,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是这样的,东家,其实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贩卖海盐的事情。贩卖私盐诚然是一件大罪事,但那是对在内陆贩卖而言的。在海路要查缉起来难度很大,而且我们也不是要贩私盐,我们可以到一些比较正规的地方购买。那样还可以得到盐引,那就算不得是私盐了,只是价格要高上一些。”
“你说说看,要怎么操作?说出来大家参详参详。”赵磊听罗芳柏这么一说,就估计这小子在这方面应该是有点路子的,于是问道。
“刚才我一直往正路上来想,因此没有想到这盐的上面来,大海兄弟这么一说,我就想起来了,跟我们罗家颇有交情的梅县万家也是靠贩卖海盐发家的,以前我曾经听我在万家的朋友说起过这个事情,现在想来应该还有操作的可能的。
两淮盐场出的盐一般都是由两淮盐捡司控制着,有想要做盐业的盐商去盐捡司候领盐引,有了盐引后就可以在盐场光明正大的买盐行销内地了。
只是这盐商本来就份额有限,盐引的价格也是非常的贵。就拿两淮盐来说,盐场按一斤粗盐80文的价格出售给盐商,盐商再以盐引上开具的购买额度购买相当的盐进行贩售,这些盐销往内地或者缺盐的北面,可能一斤粗盐就能卖到200到250文,这里面的差价就大了去了。因为是有盐捡司开具的盐引为证,这样的买卖属于正当买卖,并不属于贩卖私盐。”
“那芳柏的意思是我们也去购买盐引?做正当的贩盐买卖?”赵磊总是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先不说这嵊泗港离着两淮盐场还有一些距离,就是这盐引也不是谁想要购买就能买的来的,于是疑惑地问道。
“东家,正经的盐商可不是那么好做的。其实这所谓的正经盐商哪个屁股是干净的,大多都跟盐捡司或者各路衙门有利益关系的,因此想要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盐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没有盐引就私下收购海盐进行贩卖就是私贩私盐的重罪。”
“得,得,大哥你就不要再卖关子了,赶紧说怎么办吧。”赵磊没好气地笑着说道,他相信罗芳柏一定是有什么办法的,不然不会费这么多话。
“嘿嘿,东家,各位,我这一说有些得意忘形了,抱歉抱歉。”罗芳柏说着站起来朝三人抱了个团揖,这才坐下接着说道:“是这样子的,原本这两淮的盐场只归朝廷户部管辖,即便是地方州府都无权过问的。后来到了正德年间,当时内廷的大太监刘瑾只手撑天,什么好处都想要捞在手中,这两淮盐场可是大明朝最大的盐场,每年能为国库收归到数百万两银子。
这么大笔银子刘瑾早就眼红得很了,一待他掌权后,便将手伸到了两淮盐场内。专门在两淮盐场的盐捡司之外又设置了内廷盐税司,跟盐捡司争夺盐税的份额。前些年内廷的太监们获得的盐税一直要占整个盐场的六七成,这些年不行了,只能占个三四成的样子。
内廷这些太监收上去的盐税是直接入皇室的努库的,因此户部也没有办法,即便现在内廷的权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这份额还是给他们占了些。
我们可以从内廷盐税司的渠道获得盐引,只是那些太监都是很贪财的,即便他们愿意出售盐引,每斤的价格都要比正常收购价要高一些。大约每斤要100文左右的样子吧。”
第233章 贿赂宦官
“而且,手里有盐引的话,出手的时候就不需要再支付额外的商税了,这是他们内部的弯弯绕,不过我们也有更多的利可图,这也是个好事情。”
罗芳柏侃侃而谈,这些情况对于他这样一个行商世家出身的人来说还是很清楚的,这时候正好说出来以解东家的难题。
“价格高一些只要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进到货,这倒也是可以忍受的,芳柏,你看你能不能去联系一下。”赵磊心中默算了一下,按罗芳柏所说,这盐贩卖到北方的金州港,起码能卖到160文一斤,也就是六成的毛利,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利润了,而且从正规渠道贩盐属于半官营性质,因此虽然要出到很高的收购价,但却不用在出售时付出一半利润的税费,这也是利好的消息。
只是现在自己资金还太少,不然一次量大些的话,倒是能够赚上一些的。就拿现在来说,自己还剩下960多两,如果把广船卖掉了,还能凑个两百两左右,跑一趟金州就能净赚六七百两,这还不算回程时候带着货物能够赚到的,一个来回赚个两千两应该没有问题,多跑几次等有钱了换了大船,资本大了收购的货物也就多,一趟的利润就能提高不少,这就好比滚雪球,到时候会越滚越大,生意也就上了轨道了。
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头开好了,后面的路就会好走许多的。
“东家,这两淮盐场的太监在嵊泗港也驻有人员出售手中的盐引,只是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拿到盐引的,这一来太监的心情本来就比较乖张,并不能以普通人来对其进行揣摩。二来,太监向来对财货看得就重,如果没有什么新奇玩意儿送去,很难入得了他们的法眼,因此要交好这些阉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罗芳柏补充说道。
“交好这些太监要新奇的玩意儿?芳柏,要不明天你去打听打听,看有什么门路没有,我们也好准备一下。”既然已经确定了这条路,赵磊也就立即表态予以支持,一切还得等明日罗芳柏去探听了消息后再做打算。
很快能商量的都已经商量完了,会议散后,赵磊等人也忙碌了一天各自回舱室休息去了。
一夜无话,翌日一早,罗芳柏就领命去城里盐场的太监设在嵊泗港中会馆打听情况去了,赵磊则让海峰去联系下家,他要将那艘广船给卖掉。
现在他的船队规模还小,这种小海船多一艘也没有太大用处,他要收购的货品也不是以廉价量大的货品为主,因此也不需要太大的货船摆放,福船上的货舱已经绰绰有余,足够使用的了。
将广船卖掉后,还能凑些启动资金出来,而且如果两艘船都去北方,那么现在这十来个船员水手就有些不够了,这就还得招人,那也是一笔开销,还是等手头宽裕了,换了大海船再做道理就比较稳妥了。
很快,出去打探消息的罗芳柏就回到了船上,从他脸上神情来看,赵磊觉得这条路有门,于是连忙问他探听结果如何。
“东家,我托了些关系打听到嵊泗城这里的主事的,是一个叫做张公公的太监,这人据说对南洋来的舶来品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座钟、怀表之类的,如果我们能够搞来一个,这条路就算是通了。”
“舶来品?座钟?怀表?”赵磊一听心中也是无语,这时节西方的一些东西已经在东方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就比如这可以准确刻画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钟怀表之类的时具,甚至是一些西洋的名画、葡萄酒、玻璃器皿之类的特色物品在明国高层阶级中也很是有一些人比较崇尚的,不过这时候却要让他到哪里去找这些玩意儿呢?
在赵磊边上一直没有啃声的米娜,忽然想到了些什么,于是连忙拉了拉赵磊的衣袖,轻声地说道:“大哥,我这里倒是有一个银质怀表,这是我在上上个任务世界中偶尔得来的,因为只是件没有任何用处的普通物品,而且只值50点积分,我就一直放在了存储格中,想着什么时候给卖掉了换积分的,后来就忘掉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充当这个舶来品呢?”
“哦,有这种事情,你拿出来让罗芳柏看看。”赵磊闻言也是心中一喜,颇有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连忙催促米娜将银质怀表拿出来。
米娜很快就用徽章将怀表交易给了赵磊,赵磊一查看,果然是一件很普通的只能兑换积分的道具,一般人拿到这种道具会第一时间兑换积分的,但赵磊自从上个世界那个偶然得来的八音盒成为了最后任务一个关键因素后,对于这种小道具却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道具虽然没有显示为任务道具,但显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如果运气好,它们就能成为某个任务的关键所在,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为这个关键呢?
赵磊也不多说,将手中这个造型古朴的银质怀表交给了罗芳柏,说道:“我这里有一个银质怀表,是偶然间从一名西洋人手里得来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入那位公公的法眼,你再辛苦一趟,拿去试试看吧。”
罗芳柏到底也是家学渊源,罗家已经跑海很多代了,家里也颇有些西洋流传过来的物品,这只银质的怀表做工精美,式样花纹都透着西洋风采,一看就是件不可多得的上等舶来品,原本还有些担心东家拿不出好东西来,自己也算是有负东家所托,有了手中这个怀表,他也是信心百倍,要是还办不好这件事,也就妄称是梅县罗家的子弟了。
“东家,请宽心,有了这只西洋怀表,我一定将这事情办好。”说着,罗芳柏一溜烟地朝着城里奔去了。
趁着这个空档,赵磊让海峰带人去将广船卖掉,原广船上的四名船员虽然有些不舍,但也知道东家留着这样的小船派不上用场,也默默地跟着海峰去了。
第234章 盐引到手
卖船倒是挺顺利的,很快海峰便带着人回来了,一回来这小子就嚷嚷着:“东家,没想到这两天港口买旧船的人多了起来,我们的船开过去还没有等多少时间就有人上来问价,我跟对方侃了半天价,最后那人同意花四百五十两买我们的船。”
说着将一个装着银两的钱袋交到了赵磊手中,原本还想着最多能卖个三百两的,没想到还能多出一百五十两,赵磊和米娜心里都是喜滋滋的。
赵磊估计可能是有冒险者在买旧船,想想也是,各人想法不同,也许有人就愿意将船队规模扩大后,然后走大量低价商品,比如走粮食,虽然单价低,但利润还是可以的,只是需要占用的空间也大,这样就势必需要更多的船来装货。
所谓蛇有蛇道、虾有虾路,赵磊也管不上其他冒险者到底怎么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