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工程师-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夹。睦郎疲拍苁氐米√绞⑹馈N也坏龉伲乙龃蠊佟!�

    李植看着李欢,笑了起来,摸了摸儿子的脑袋。

    ####

    五月十八日,顾老二冲进了新开张的股票交易所。

    之所以说顾老二是“冲”进去的,是因为那交易所中的人实在太多。四百平方米的大厅中人头涌动,三米宽的大门口挤满了人,人们一个个握着钞票,睁大着眼睛看着大厅上方的股票价格。顾老二每挪动一步,都要和至少把两个人挤到自己身后才能前进。

    津国公在报纸上宣传了五天股票交易所,说这是一个让天津和山东百姓参与到“工业大生产”,获取“社会大生产红利”的好办法。手边有闲钱的天津百姓们闻风而动,一个个全挤到交易所来买股票。

    山东的百姓没什么钱,不过天津的百姓是十分富裕的。这年头农夫一年都收入几十两,谁家没有几十两,百余两储蓄啊?拿来买股票最好不过了。

    不过桌子后面的工作人员办公区并不拥挤。一个交易所吏员突然大喊了一声:“章良收割机公司这次发行的股票全部售出,价格上涨一钱,每股一两三钱一分!”

    听到吏员的喊话声,大厅里“轰”一声全议论开了。已经买了章良公司股票的人兴奋地满脸通红,大声和别人吹嘘着自己的眼光。

    “章良的招股说明书上说了,他这个厂上市融资后今年预计能生产收割机三千六百台,盈利将达到四万六千两。如果说章良用八成资金拿来分红的话,每股能分股息二钱一分。按现在的股价,每年能拿到股价一成五的分红!”

    “一成五的分红!是银行利息的五倍!”

    “我看章良还要涨!”

    负责报价的吏员喊完话,就用梯子爬上“牌价区”,用抹布擦掉章良公司后面的股价,用粉笔将新的股价写了上去。

    说起来,这粉笔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叫作钟明志粉笔公司。这家公司一口气把津国公的粉笔专利买下了,大规模向天津和山东的学校提供粉笔。虽然钟明志公司没有章良公司那么火热,但也是交易所里热门的交易品种之一。

    听到吏员的报价,有些没有买章良公司股票的人十分地羡慕,抓耳挠腮地考虑要不要跟进买一些。然而这些人又担心自己一买股价就跌下去。因为交易所里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在涨,郑成功运输船队公司开盘后就一直在跌。

    “郑成功最新价,三钱八分!”

    随着吏员的一声高喊,交易所里响起一片叹气声。

    一个握着郑成功公司股票的中年人听到吏员的报价,急得满头是汗。郑成功开盘价四钱,目前一天已经跌了二分,令购买了股票的人心急如焚。

    郑成功这次成立上市公司募资三十万两,资金用途是将船队中的五艘大帆船改造成轮船。结果到现在为止只筹集了五万两,还有二十五万两的股票卖不出。已经卖出去的股票也是节节下跌。

    虽然郑家现在已经是国公爷体系内的力量,但大家似乎都不看好曾经和国公爷作对的郑家人。

    顾老二却不关心这些公司的股价,他好不容易挤到交易台前,看了看那个台子后面的招牌:“井边坊崔氏股票行”。

    这是国公爷妻家开的股票行,是股票交易所的八家做市商之一。

    顾老二正准备买股票,却突然被人从后面拍了拍肩膀。顾老二回头一看,看到了和自已一起去辽东的齐工继。

    顾老二和齐工继打了一声招呼:“齐老哥,你买了什么股票!”

    齐工继得意地举了举手上的股票:“章良收割机公司。已经涨了一钱了!”

    齐工继凑到顾老二耳边说道:“绝对机密消息,章良公司是津国公亲自点名上市的优质公司。国公爷这半个月去公司章良看了两次!赞不绝口。”

    又拍了拍顾老二的肩膀,齐工继说道:“顾贤弟不趁现在股价还低,追买一些?”

    顾老二笑着摇了摇头,挤到了柜台前。他从怀里掏出两百张叠得整整齐齐的“一两”钞票,交到股票行的办事员手上:“我买四百股‘陈德阳农田服务队公司’的股票。”

    那个办事员看了看牌价区的“陈德阳”股票价格,说道:“这位客商,陈德阳公司这次募集十五万两银子,目前只卖了五万一千两。你确定要买陈德阳的股票!”

    顾老二点头说道:“买,就买陈德阳的股票。”

    那个办事员不再多说,接过了顾老二手上的钞票,开始给顾老二办手续。

    齐工继看着顾老二的动作,在那里琢磨顾老二的动机。他突然一拍顾老二肩膀,说道:“你家的辽东田庄是承包给这个陈德阳的?”

    顾老二哈哈一笑,说道:“齐老哥好眼力!”

    顿了顿,顾老二说道:“这陈德阳服务队做事实在是不错,我去辽东看了两次,那个服务队管理得太好了。我家的农庄被他经营得井井有条,水渠水车全部建得笔直。我看就算用人种也没有陈德阳种的好。服务队的小队长跟我说今年每亩能收七斗五升的麦子。”

    “这样的好服务队,没有不发财的道理。我算过服务队的账,他们一年的毛利超过三成,妥妥的暴利。我买他们的股票不在乎涨不涨,就等着拿这服务队的分红。”

    齐工继见顾老二说得这么好,有些动心。

    “我还有五十两银子闲钱,我也跟贤弟一起买点?”

    顾老二笑了笑,没有回答齐工继的话,而是从办事员那里接过了四百张股票凭证。办事员又递过来一本股东账册,让顾老二核对他的股票数,然后让顾老二摁了指印。

    顾老二买完了股票,和齐工继打了个招呼就挤出去了。

    齐工继一个人站在那里想了想,最后一拍手,从怀里掏出五十两银子塞给了办事员。

    顾老二走回家里,心情很好。他反正今天请了假,所以也没有去纺织厂上班。小儿子小女儿都去学校上课去了,只有大儿子顾为升在那里看一本阮大铖写的《春灯谜》,一边看一边笑。

    顾老二从厨房里取出一盘炒黄豆,又拿出一瓶浙江金华老酒,从柜子上取出前几天没时间看的《天津日报》,一边吃豆一边看报,一边吃起酒来。

    坐了半天,顾老二却看到齐工继东找西找,找到了自己家来了。

    一看到顾老二,齐工继就哈哈大笑:“贤弟,你不知道!刚才陈德阳公司的人跑到交易所发布了一条新消息,说津国公将十万亩抛荒旱地作为公田承包给了陈德阳公司。你是没看到,这消息一发布出去,交易所里那些人疯抢陈德阳公司的股票。”

第六百八十三章 泥泞

    五月二十,李植带着五百亲卫和一百名仪仗人员,骑马立在辽东省道路两边的草地上,看着步履艰难的运输马车车夫推拉着马车。

    这里是锦州北面三十里,是辽东运输大动脉的关键部位。如今辽东的粮食还没有成熟,辽东省内的一百多万开荒劳力、农民和奴隶全部依赖关内的粮食供给。每个月花费着李植海量的银子和粮草。

    不过从关内运粮食到辽东,并不容易。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天津大沽港已经成为李植领下的粮食转运基地。这里外通渤海,台湾和山东沿海的粮食可以海运过来;内通海河,用漕船可以把粮食运往天津卫城和北京城。辽东一百多万人口的粮食,全部来自大沽。

    粮食在大沽装上轮船。轮船穿过渤海将粮食运到锦州上岸,再换马车,将一车车的粮食分运到辽东各地。

    然而鞑清留下来的道路实在太差。女真人以渔猎而起,总想着劫掠抢夺,没有兴建基础设施的习惯。鞑子占领辽东二十多年,辽东的交通还是依赖明朝辽东镇留下的土路。

    前几天下了一场小雨,锦州北面的道路就变成了一片泥潭。运输粮食的马车一直等到今天,等道路基本干了才重新上路。但即便是这样,也时不时有马车陷入还湿软的泥泞中出不了。

    李植的前面,就有一辆马车陷入了泥泞中。七、八个马车车夫聚了过来,喊叫着推动着那辆一千多斤的马车。

    “嗨嚯!”

    “嗨嚯!”

    “嗨嚯!”

    喊叫着推了十几次,马车终于被推了出来,重新回到坚硬的道路上。马车车夫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他们聚在一起蹲成一团,点着了一根旱烟,轮流抽着。休息了十几分钟,他们才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马车上,开始催动马匹。

    李植吸了口气,说道:“想不到辽东的粮食运输,竟这么艰难。”

    辽东巡抚郑元骑马立在李植身边,摇了摇头,说道:“国公爷,艰难的还在后面。要不了两个月,辽东的旱田就要收获了。”

    郑元指了指荒无人烟的大草原,说道:“辽东地方千里,我们去年底分下去的田地就有一千二百万亩。这些田地有些产量高,有些产量低,平均算下来有七斗的收成。刨去来年的种子,辽东今年大概能收获六百五十万石粮食。”

    “辽东现有六十万辽民和四十万鞑子奴隶,一百万人一年大概消耗三百万石粮食。多余的三百五十万石粮食要运入关内。按现在的粮价,这些多余的粮食价值七百万两。”

    郑元又说道:“国公爷你也看到了,鞑子统治时候只想着劫掠掠夺,基本不修道路,当初辽东镇留下的道路如今已经是一塌糊涂。辽东各地距离锦州海港大都有十来天的路程。我算过,如果靠马车运送这些粮食回天津,需要二万辆马车来回运送一年,才能把所有的粮食装上船。”

    “如果用四两一个月的价格雇佣这二万辆马车,这一年下来运费就是一百万两,接近粮食价格的一成半!”

    听到郑元算出来的惊人数字,李植也不禁动容。如果运费这么高,辽东的粮食就要折价不少。在辽东耕种的佃农、服务队和地主们收入都会一下子下降一成半。

    郑元吸了口气,说道:“这还是第一年。如今有五十万壮劳力在开荒和修建水利工程,明年起码能再把一千二百万亩抛荒旱田的水渠和水车架好,把这些抛荒田变成可以机械耕作的良田。到时候辽东粮食产量翻番,一年花在陆路运输上的运费要花三百万两银子。”

    辽东的粮食大多使用李植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人均产量极高。这样种植出来的粮食已经超过小农经济的范畴,可以说是商品农业。对于商品农业来说,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如今的辽东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每年有几百万石的粮食要往关内运输。靠几十年前辽东镇留下的泥泞道路根本无法承载这样的运输。

    郑元拱手朝李植施了一礼,说道:“所以,国公爷,我建议在辽东开始兴修水泥道路。争取做到每个千人的小镇都修通水泥路。单马马车在泥路上只能拖一千三百斤货物,在水泥道路上可以拖二千多斤货物,这样算下来路费一下子就能减少一半。”

    “初始投资虽然大一些。但一旦建成,每年可以节约的运费以百万计。”

    李植看了看郑元,觉得这个舅舅如今能力还可以。虽然出身贫寒,但现在做到辽东巡抚这样的高位,或者说“辽东开荒大队总队长”,却是毫不怯场。上任半年,就开始琢磨解决辽东的基础设施问题了。

    李植看着前方慢慢前进的运粮车队,说道:“水泥道路作为基层道路网可以修。不过即便修了水泥路,还是无法解决越来越沉重的辽东运输问题。”

    郑元愣了愣,问道:“那该如何?”

    李植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尝试在辽东修铁路!”

    郑元听得云里雾里,更加不明白了:“何谓铁路。”

    李植说道:“所谓铁路,就是在地面上铺上光滑的钢轨,利用钢轨摩擦力较小的优势降低货车的前进阻力。这样一来,原先需要五匹马才能拖动的货物,现在使用一匹马就能拖动。”

    郑元琢磨了一阵,说道:“这样的道路修起来怕是要一笔巨资吧?我们的坩埚钢一斤要五分银子一斤,这铺在地上要多少银子才够铺?”

    李植笑道:“用坩埚钢是不行的,光是产量就不够,我们要弄出便宜的钢铁出来。”

    郑元看了看李植,说道:“坩埚钢已经比大明其他地方的钢铁便宜多了,国公爷还能产出更便宜的钢材?”

    李植笑道:“这新式炼钢法说起来并不复杂,只是把生铁中的碳氧化分离出来,把含碳量高的生铁变成钢材。”

    李植又看了一眼缓缓前进的运粮马车队,说道:“这次回天津,我们就开始建设新式炼钢转炉吧!”

第六百八十四章 转炉

    五月二十五日,李植看着十几个德州来的坩埚匠人,递上了两块石头。

    以前李植一直让蔡怀水去德州购买烧玻璃和炼钢用的坩埚。实际上,李植已经成为德州坩埚匠人的头号客户。

    这次李植要建设炼钢转炉,干脆出高价把这些人请来,让他们到范家庄来为李植建造转炉炉衬。

    这些年得了李植天量的坩埚订单,这些德州人显然都富起来了。此时十几个匠人一个个衣着体面面色红润,一看就是生活富裕的人群。

    那几个坩埚匠人看了看李植递过去的石头,捏了捏,说道:“国公爷!这是白云石和高岭石!”

    李植听到这句老道的话,赞赏地看了看这几个德州人,暗道这不愧是为自己生产了无数炼钢坩埚的匠人。实际上李植为了找到较为纯净的白云石和高岭石花费了不少工夫,专门雇佣二十多个人在山东找矿,找了两年多才找到。

    有了这两项材料,李植才能做出合格的转炉炉衬。

    十几个坩埚匠人将李植的两块石头转递着看,一个个都忍不住点头称赞。李植这两块石头纯度很高,是难得的好矿石,和一边山野里可以找到的普通矿石大不一样。

    李植等这些技术人员都看了一遍矿石,才说道:“我要你们用这两种矿石为我做一个大型高炉炉衬。”

    听了李植的话,一个德州匠人好奇问道:“用高岭石做炉衬我们明白,这高岭石高热时候十分坚韧,是制作坩埚的好材料。但是为什么要用白云石呢?”

    其实明人所谓的白云石就是碳酸钙镁。这种矿石虽然也同样耐受高温,但相对于高岭石来说更加稀少,而且加工难度也更大。李植之所以要采用这种材料和高岭石一起做转炉内衬,是因为氧化镁可以耐受碱性钢水。

    磷是钢中有害杂质之一。含磷较多的钢,在室温或更低的温度下使用时,容易脆裂,称为“冷脆”。钢中含碳越高,磷引起的脆性越严重。一般普通钢中规定含磷量不超过 0。045%,优质钢要求含磷更少。

    但是大自然的铁矿石中不含磷的极少。相应的,李植能在大明市面上买到的炼钢材料生铁中,也必然含有大量的磷。这些磷元素溶在钢水中会形成碱性环境。只有使用白云石制作碱性炉衬,才能在炼钢过程中把磷除掉。

    原先的历史上,1856年贝塞麦发明了酸性转炉炼钢法。但酸性转炉炼钢不能脱磷。1879年托马斯发明了能处理高磷铁水的碱性转炉炼钢法,才让欧洲各国都能大规模生产普通钢材。李植采用的就是这种碱性转炉法。

    不过这些炼钢知识李植却不准备和新来的匠人说得太细,李植淡淡说道:“我的炼钢高炉需要这样的内衬,你们用这个白云石和高岭石做出耐受高温的衬壁便是。”

    坩埚匠人又抓着白云石把玩了一阵,最后说道:“我们可能还要在炉衬里用上一些黑滑石。”

    李植点了点头,说道:“可以!”

    坩埚匠人们得到李植的许可,便去马车上取工具和材料,准备在李植提供的一间厂房里搭建炉子,烧制高炉内衬了。李植站在一边看了看,见他们带来的工具和材料极多,足足有五辆马车。

    “这个转炉内壁要多久才能做出来?”

    为首的坩埚匠人摸了摸脑袋,说道:“怕是要一个月!”

    李植点了点头,不再多说。

    ####

    李植召集了三十个在坩埚炼钢作坊工作了多年的工匠,在尚未有设备入驻的转炉钢厂厂房里竖起一块黑板,向工匠们传授新的炼钢知识。

    这三十人是李植准备用于转炉炼钢的新班底,李植准备让他们明白转炉炼钢的原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冶炼钢材。

    李植举起一块熟铁和一块木炭,说道:“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的是,铁中都有碳。所谓熟铁,就是含碳量极低的铁,而所谓生铁,是含碳量超过百分之二的铁。而含碳量介乎熟铁和生铁之间的,我们称之为钢。”

    这个道理听众们早就听李植说过,此时只不过又听了一次。

    “所以炼钢便自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增加熟铁的含碳量。另一种就是减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