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驱暗复明曙光论-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承认有情皆具佛性,就不能承认“一阐提”的存在。即使是承认佛心论的中观派,“佛性”和“真如法性”有区别,即佛性是真如法性, 真如法性不等于佛性。
  因为“佛性”(心)是有情的属性,而真如法性是有情无情诸法的属性。概念有宽窄之分,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说“中观应成派的只破不立也是(与唯识)同一道理的另一显现”的说法,也和您对唯识论的其它观点一样是不能成立的。

  您的所谓“汉传讲的显教与藏传讲的显乘也是很不相同”的说法和您认为“藏传佛教所认识的唯识与汉传唯识在见地各方面大不相同”的说法同样都是您所谓的“汉传显教”和“汉传唯识”。与实际汉传显教及汉传唯识,没有任何共同之点。我就像破您的所谓“汉传唯识观”一样,可以拿出大量的汉传佛教权威性资料,让您张口结舌,但我觉得无此必要。

  再次,智慧正见与菩提心的关系,也与您的见解不同。在汉地,菩提心是分“胜义谛”与“世俗义谛”来讲的。关于世俗义谛的菩提心行,是各个汉传宗派在一开始修行都要强调的,并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修行人(尤其出家人)在开始时就要发四弘愿誓:无量法门誓愿学,无量烦恼誓愿除,无量众生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关于胜义谛菩提心是证得果位,获得空性与菩提不二的境界而言的。胜义菩提心只有菩萨与佛才有。不像您所讲“从产生菩提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登地也可称作菩萨。”

  王颀颀先生:您的偏见和好胜心,与您的知识水平相差太远,就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暴露了您的佛教知识贫乏的许多弱点。请您注意:

  一、“胜义谛菩提心是指证得果位,获得空性与菩提心不二的境界而言的,胜义菩提心只有菩萨与佛才有”。

  这段话中就有三点错误
  ①概念不清;前面说,“胜义菩提心是指‘证得果位’”,后面又说“胜义菩提心只有菩萨与佛才有”果位与“道位”概念不同。
  “果位”在菩萨乘中是指“佛位”,菩萨在“道位”,不在“果位”。语句前后矛盾,足见您概念不清;
  ②逻辑矛盾,前面说胜义菩提心在“果位”,紧接着又说“胜义菩提心只有菩萨与佛才有”。既然胜义菩提心在“果位”,就排除了道位的菩萨所有。
  既然菩萨也有胜义菩提心,就胜义菩提心不仅在“果位”,而且“道位”〃也有;
  ③胜义菩提心不是所有的菩萨都有,而只有一到十地的圣位菩萨才有。所以应该说“胜义菩提心只有圣菩萨和佛才有”。

  二、从您说的“不像你所讲,从产生菩提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登地,也可称作菩萨”。

  这段话来看,您连大乘佛教的基本常识都不懂,因为凡是懂得一点大乘佛教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菩萨”这个名称不是圣位菩萨的“专称”。
  菩萨有“圣位菩萨”和未见性“贤位菩萨”两种。
  所谓“贤位菩萨”就是处于三资粮道和四加行道的具有菩提愿心和六度行的凡人菩萨,也称“七贤位菩萨”。
  您如果去过汉传佛教寺庙的话,也许听到过把在家居士称作“男菩萨”、“女菩萨”。虽然这种称乎不一定适合。
  但只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无论什么人,都获得被称为“菩萨”、“佛子”的资格。
  这不是我信口开河,而有大乘经论根据。
  印度大乘论师寂天所著《入菩萨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云:
  “生死狱系苦有情,
  若生真实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
  世间人天应礼敬”。
  台湾释如石所译散文云:“即使是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只要能生起由思和修所生的真实菩提心,那么即刻就可以尊称为诸佛‘如来之子’,世间的人和天都应该向他们礼敬”。而所谓“如来子”“佛子”都是“菩萨”的别名(见释如石译注《菩萨行》157页)。
  再看隆莲译解《入菩萨行论广解》中的解说:“若发菩提心者刹那间,生死囹圄坚牢苦逼身,即名一切‘如来殊胜子’,世间天人悉皆应恭敬”。“若人能发愿行菩提心者,彼无间刹那之间,即得殊胜名,称为‘诸如来子’。此名有殊胜义,谓是世间无人俱应合掌恭敬之处也。不唯诸登地菩萨有如是功德,即轮回牢狱系缚之一切苦恼有情,才一发心,无间即得如是功德也”(见隆莲《入菩萨行广解》第8页)。
  法尊所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入大乘门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为‘菩萨’”(见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205页)
  入大乘道自发菩提愿心、持戒行菩萨行起,便得“菩萨”之名,不是藏传佛教一家的说法,汉传佛教也有同样的说法,只是您闻所未闻而已。请看:
  丁福保编《佛教大辞典》“菩萨”条如何说:“菩萨具名菩萨。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
  “二种菩萨身”条云:“一生死肉身三贤位之菩萨,未证法生,为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也;二法性生身,既证得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易身之菩萨地,此法性生身,谓是初地以上。”
  “三贤”条云:“谓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也《仁王护国经疏》曰:十住十行十回的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俱断见思惑尽,尚有无明惑在,未入圣位,故名贤。”
  以上菩萨分贤圣之说与我的说法完全一致,而与您的说法恰巧相反,对此,您还有何说?您的无知的说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禅宗祖师对悟道弟子讲“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些对正见与菩提心不二的见解,怎可称为“邪说”?

  请问:您的这种说法能代表禅宗吗?前面所引用的禅宗中的那一类问题,也都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吗?那些所谓“戒律荡然”、“废法毁行”也是您的“正见”、“正说”吗?“呵祖骂佛,烧佛像斩猫,”也是“正行”吗?

  “见性智慧是‘体’,六度万行是‘用’,岂有没有正见的菩提心,岂有没有智慧的糊涂菩萨?在格鲁派里可有菩萨也可以没有中观正见的说法吗?

  王先生,您在这段话里,把见性智慧当做“体”,把“六度”万行当做“用”,在逻辑上是绝对讲不通的。
  “见性智慧”是圣道以上才有的智慧,而“六度”行是未必在圣道特有,自凡人入道持戒修定修慧时日起,就有六度之行,甚至未入道的十善戒和布施行为也是“戒度”、“施度”,您难道连这一点佛教常识都没有吗?
  圣道的智慧和凡道的六度万行视为“体”“用”关系,犹如把隔世的男女看做“夫妻”一样,若不是您富于幻想,怎能提出如此“高超”的见解?

  您说:“岂有没有正见的菩提心?岂有没有智慧的糊涂菩萨?在格鲁派里可有菩萨也没有正见的吗?”

  您自以为是,没有经过理论逻辑上的周密思考的这类说法,除了给您自己难堪以外,能得到什么呢?
  您认为没有不具正见的菩提心吗?
  您认为没有糊涂菩萨?
  您认为就没有不具备中观见的菩萨吗?
  您太缺乏逻辑思考了!就正见来说,有“世俗正见”和“圣地正见”。
  如六道轮回,善恶业报,诸法无常等见解属于“世俗正见”;
  “圣地正见”又分现观性正见和思维性正见两种。
  现观性正见是圣菩萨和佛的正见,思维性正见如缘起性空正见,也是加行道获得正定后的智慧境界,而不是世俗散乱心的产物。
  所以正见有种种,不能笼统地谈“正见”。
  如果您说的“正见”是圣地见性正见的话,在圣地以下资粮加行二道的贤菩萨都不具这种正见而却有世俗谛菩提心,否则不能称作“菩萨”。
  如果是指思维性“正见”的话,未取得世间定慧的资粮道的菩萨也不具备这类正见,您说“岂有没有正见的菩提心吗”?
  从圣位菩萨上考虑,可以说“没有”,若从资粮、加行二道凡菩萨考虑,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这在逻辑上没有任何矛盾。
  所以您的“岂有”二字经不起推敲 。
  又“糊涂”即无明,无明这个概念,也有“粗分”和“细分”之分。
  “粗分无明”在未破除世俗邪倒见惑之前,一切凡俗众生无一例外地都有。
  “细分无明”在未成佛之前的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都有,只有彻底破除极细所知障熏习,获得尽一切理,见一切相的一切种智的佛陀,才没有无明。
  因此,除了文殊、观音、菩萨、手金刚之类早已成佛而化现菩萨相的菩萨而外,处于凡圣二道的一切菩萨都有程度不同的无明“糊涂”。您认为就没有“糊涂菩萨”吗?
  至于说有没有不具中观正见的菩萨的问题,提的同样无聊!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当然有不具备中观见的菩萨。这有三种情况:
  ①若说“现观中观见”,见道位以下的所有贤菩萨都没有中观见;若说抽象性或者思维性中观见,如下两种菩萨不具备中观见。
  ②处于资粮、加行二道,未破除唯识见的菩萨,理所当然地没有中观正见。
  ③从小乘道回转进入菩萨道而尚未进入大乘见道仍保留小乘知见的贤位菩萨也不具备中观正见。
  在理论上所说“中观见”“唯识见”,都指的是大乘见道以下的思维性“准正见”。在破除世俗倒错邪见的见惑之后,一切圣菩萨都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纯真的无二中观境界,再不会有中观唯识的知见差别。
  历代印藏二地的中观派学者把无著菩萨的自证正见划入中观见而将他“唯识”说看作是应机化度的方便智慧的理由就是“圣菩萨没有不正见”。
  这种“人”和“见”分离的办法也适应于一切说唯识的善知识,如果他的断悟成就在见道以上,他的自证正见中不应有唯识见,他的唯识说只能看作是应机方便之说。
  根据这个理由,我们认为,就人格而言弘扬般若法的玄奘大师决非凡人,因此,不能说他的正见“唯识见”,只能说他在汉地弘扬了“唯识说”。这种人格和学说言论分别对待的办法适应于一切领域,如宣扬佛法的人未必都信仰佛法。
  具有佛教的人格,宣扬无神论的也未必都是无神论者,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已。所以把批判唯识论,看作是反对和侮蔑唐三藏,纯属没有道理的胡说。
  在学术上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摆出自己的理由进行讨论或辩论,动不动把思想理论问题拉到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教派问题上,进行“上纲上线”的作法是一种过了时的不正常的作法,也是一种内心极端空虚的作法。
  过去到现在在汉传佛教中有少数对藏传佛教抱有极深偏见的人,在他们的所谓“佛教史”,所谓“演讲录”之类的著作文章中说“密宗是邪教”,说“修密会堕地狱”,说“修密法成不了佛”,说“密宗是印度外道的产物”等等。但我们藏传佛教把这类说法只看作是“井底之蛙”未见佛法大海的无知偏见,从未把这类问题当作民族和教派偏见或伤害民族感情和教派感情之事。我们只是保留反驳澄清的权力。
  散布歪曲和侮蔑藏传佛教的书籍不只是一两本,而且很多,但我们没有也没有听说过有别人向那些书的作者提出过修改书的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因为这里面牵扯着一个言论自由问题,想叫谁修改书和文章,也不属于个人的权限范围,这是其一;
  同时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自以为自己的观点正确,想不让别人发表各自的意见,这在中国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我希望别人也不要在这上面作什么文章。 
  在结束这次辩论之前我想说明一点,佛教思想广如大海,但三藏十二部有总旨纲领原则可以遵循。绝不是无原理原则,可以任性自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泥塑匠手中的软泥。
  因此,要想进入佛教善知识行列,谈经说理,就必须下番功夫,学深学透各家各派学说。
  否则,只看过几部论著和零散的一些资料,就想著书立说,就想大发议论,说三道四,除了暴露自己的知识家底以外,不会有任何名利结果。
  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具有全面系统学研佛教经论的学习制度和认真、过深、过细、精益求精地作学问的习惯。那些只读过几部零散的经典和论著,把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当学问,就逞强逞能想和善知识见高低,只是自讨苦吃而已。
  凭那种不全面的粗俗浮浅的知识,别说和十明学人对局,就连上过因明班的毛小子您也别想去取胜。所以,谁如果想和藏传系学人论战,就请先作一些精细的研究,学一点因明知识,以避免在矛盾和悖论中作茧自缚,重步八世纪和莲花戒辩论中吃败仗的顿门十二禅僧的后尘。
  您提出叫我修改我书中您所反对的那些内容,但您所提出的理由没有一条能够站得住脚,在真理的阳光照耀下,您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理由像草尖上的露珠,一个个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您说您是“三宝弟子”,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倒要忠告您一句,不要忘记三皈戒,不要把佛宝降低到世俗圣贤地位,更不要把他当做“印度的圣贤”而加以蔑视和排挤,那样做就会被佛门唾弃。

  世间学问人智境,人有见闻可当“家”,
  法理深广佛智境,世智比量定出差。
  毕生求学苦难精,未学怎敢充通达?
  若非穷经履深海,莫凭臆想判极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