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哀之过而害干和者也。《关睢》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 

       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优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 

      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哀公问社于宰我 〔1〕。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 〔2〕。”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3〕不谏,既往不咎。” 
  〔4〕 

        〔1〕宰我,孔子弟子,名予。〔2〕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 

       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 〔3〕遂 

      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 〔4〕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 

      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道其後也。尹氏曰:“古肴各以所宜木名其 

      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子曰:“管仲〔1〕之器小〔2〕哉!”或曰:“管仲俭乎?〔3〕”曰:“管 
氏有三归〔4〕,官事不摄〔5〕,焉〔6〕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7〕”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 
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8〕 

        〔1〕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2〕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 

       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8〕或人盖疑器小之为俭。〔4〕三归,台名。 

      事见《说苑》。〔5〕摄,兼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故事。管仲不然。皆言其侈。 〔6〕 

      焉,於虔反。 〔7〕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8〕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 

      也。好,去声。坫,丁念反。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 

      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 

      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憎,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 

… 页面 45…

       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 

       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 

       谓大器。扬雄所谓 ‘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 

      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杨氏曰:“夫子大管仲 

      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 

       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 

       而不知为之範,则不悟其小,它矣。” 

子语鲁大师乐 〔1〕。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2〕如也;从〔3〕之, 
纯 〔4〕如也,皦〔5〕如也,绎〔6〕如也,以成〔7〕。”〔8〕 

        〔1〕语,去声,告也。大,音泰。大师,乐官名。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 〔2〕翕,合 

       也。    〔3〕从,音纵,放也。 〔4〕纯,和也, 〔5〕皦,明也。 〔6〕绎,相续不绝也。 

        〔7〕成,乐之一终也。 〔8〕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 

      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台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纯如, 

       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 ‘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1〕。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4〕” 

        〔1〕仪,卫邑。封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2〕“请见”、“见之”之见, 

       贤遍反。君子,谓当时贤者。至此皆得见之,自言其平日不见绝于贤者,而求以自通也。见之, 

       谓通使得见。 〔3〕从、丧,皆去声。丧,谓失位去国,《礼》曰“丧欲速贫”是也。〔4〕木 

      译,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言乱极当治,夭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 

      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曰:木铎所以询于道路,言天使夫 

       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子谓《韶》〔1〕: “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 
美矣,未尽善也。” 〔5〕 

        〔1〕《韶》,舜乐。〔2〕美者,声容之盛。〔3〕善者,美之实也。 〔4〕《武》,武王乐。 

        〔5〕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教民,其功一也,故其于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 

       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买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汤放桀, 

      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1〕 

        〔1〕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肴而观 

      其所行之得失哉? 

… 页面 46…

                                       里仁第四 

     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 

        〔1〕处,上声。焉,於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 

      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1〕约,穷团也。乐,音洛。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2〕知,去声。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適不然,知者刚利于仁而不易所 

      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 

      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看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 

      有所得则来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 

      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下惑则可,然未免于 

      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 

        〔1〕唯之为言独也。好、恶,皆去声。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 

      是也。游氏曰:“好青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 

      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 

        〔1〕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恶,如字。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 

       “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君子无 
终食 〔3〕之间违仁,造次 〔4〕必于是,颠沛〔5〕必于是。”〔6〕 

        〔1〕恶,去声。去,如字,下同。”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 

      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2〕恶,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 

      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 〔3〕终食者,一 

      饭之顷。     〔4〕造,七到反。造次,急遽苟且之时。  〔5〕沛,音贝。颠沛,倾覆流离之 

       际。 〔6〕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 

      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 

      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 
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1〕。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2〕。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3〕” 

        〔1〕好、恶,皆去声,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 

      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 

      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2〕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 

… 页面 47…

      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 

      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3〕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 

      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来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 

      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具力,则亦无不可至 

      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息之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1〕 

        〔1〕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 

      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吴氏曰:“后汉吴祜谓: 

        ‘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 

      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 

        〔1〕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 

      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 

        〔1〕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 

       “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 

        〔1〕適,丁历反,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適从”,是也。莫,不肯也。比,必二反, 

      从也。谢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幾于猖狂自恣乎? 

      此老佛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 

      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 

        〔1〕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 

      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 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 

      务得,所以为小人。”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1〕 

        〔1〕放,上声。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谓多取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 

      故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 

        〔1〕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 

      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2〕也。”〔3〕 

        〔1〕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2〕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3〕程子曰:“君子求其 

      在已者而已矣。” 

… 页面 48…

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2〕之。”曾子曰:“唯。〔3〕”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参, 

      所金反。“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2〕贯,通也。  〔3〕唯,上声。唯者,应之 

      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 

      而力行之,但未知具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 

      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 〔4〕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于义亦通。“而已矣”者,竭尽而无馀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 

      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馀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 

      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主体上,万殊之所以一 

      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 

      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 ‘违道不远’ 

      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遭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 

      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 

      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 

        〔1〕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 

      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 

      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 

      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 

        〔1〕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省,悉井反。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见人之善 

      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 

        〔1〕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裹。幾,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 

      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疎;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2〕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適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 

      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1〕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