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透过教法之实际应用的佛教护持才是一种最重要的护持。例如:在受戒仪式当天,法师会说一些该被禁止的不当行为。但是,如果你只是经过了受戒仪式而没有去反省戒条的意义,要进步是很困难的,你会无法找到真实的修行。因此,真正的护持佛法必须透过修行的“供养”——培养戒、定和慧来落实;如此一来,你便能知晓佛教是什么。如果你没有透过修行来了解,纵使学了整个经藏,你仍然不会明白。

  佛陀时代,有位知名的比丘,名叫突丘婆提拉。突丘婆提拉学问广博,精通经文;他是那么的有名,致使各地的人都很尊敬他,有十八家寺院在他的管辖之下。当人们一听到“突丘婆提拉”这个名字,无不敬畏;也不曾有人敢对他的教法有任何的质疑,他们对他娴熟的教导非常尊崇。突丘婆提拉是佛陀最博学弟子中的一位。

  有一天,他前去向佛陀作礼,礼敬之际,佛陀说:“啊,嗨!空经法师。”……就只是那样而已!他们交谈了一会儿,直到离开的时候;而后,在他准备告辞时,佛陀说:“噢!空经法师,现在要走啦?”那就是佛陀所说的了!当他来时:“啊,嗨!空经法师。”当他要离去时:“噢!空经法师,现在要走啦?”佛陀并没有多说什么,佛陀给予他的教导就仅有这些而已。突丘婆提拉,这位著名的老师,困惑着:“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是什么意思呢?”他想了又想,查遍所学的一切,直到最后终于觉悟:“没错,‘空经法师’——一位学而无修的出家人!”当他往自己的内心反省时,他发觉自己与在家人确无不同之处。凡是他们所渴望的,他也渴望;凡是他们喜欢的,他也喜欢。在他的内心里根本没有真实的“沙门(注一)”,没有真实深奥的素养能使他在“圣道”上坚定地建立起来,并且供给真正的平静。

  因此,他决定了要修行。可是,没有地方能让他去,周遭所有的老师都是他自己的学生,没有人敢接受他。通常,人们遇见自己的老师,都会变得胆怯而敬畏,所以没有人敢做他的老师。

  最后,他去见一位已经开悟的年轻沙弥,请求能随他一起修行。沙弥说:”没问题,只要你有诚意,当然可以和我修行。如果你没诚意的话,我便不能接受你!“于是,突丘婆提拉誓做沙弥的弟子。

  接着,沙弥叫他穿上整套的袈裟,当时附近恰好有一个泥沼。当突丘婆提拉整齐地穿上他很昂贵的全套袈裟时,沙弥却说:“好,现在冲进这个泥沼里,如果我没叫你停下来,就不能停下来,如果我没叫你上来,就不能上来。好……,冲!”

  突丘婆提拉,穿着整齐的袈裟,冲向了泥沼。沙弥并没有叫他停止,直到他完全陷覆在泥泞里。最后,他说:“现在,你可以停止了。”因此他停了下来。“好了,上来吧!”于是他爬了出来。

  很明显地,突丘婆提拉已经舍弃了他的自尊,他准备好要去接受教导了,如果他还不准备去学习,他就不会那么的冲进去。身为如此一位有名的老师,他还是做了!沙弥看到这个情形,知道突丘婆提拉很真诚地决心要修行。

  当突丘婆提拉从泥沼中出来时,沙弥给予开示。他用,“一个男人要抓一只躲在白蚁窝里的蜥蜴”的譬喻,教导他观察感官对象,去认识心并认识感官对象。如果蚁窝有六个洞,他要怎么来捕抓他呢?他必须封住五个洞口,然后只留下一个是开放的,接下来,他只须静观其变地等待,守护着洞口,当蜥蜴跳出来时,他便能攫获它了。

  观照心也类似于此,阖上眼、耳、鼻、舌、身,只留下心。“阖上”根门,意思是去约束并平定它们,只观照心。禅坐就好像捕捉蜥蜴一样,我们用“正念(sati)”来觉知呼吸。“正念”便是“有忆持的特质”,如同自问:“我正在做什么?”;“正知(sampaja  nn(~~)a)”就是对“现在,我正在做某事……。”的觉醒。我们以“正念”和“正知”来观照出入息。

  这种“有忆持的特质”是从修行中生起,而不是能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道生起的感觉,这心也许会些微的平静一会儿,而后一个感觉又会生起。“正念”是和这些感觉共同工作、持忆它们的;有“正念”,忆持“我要说话”、“我要去”、“我要坐”等等,如此一来,就会有“正知”——“我现在正在走路”、“我正躺着”、“我正在经验某种的情绪”的觉醒。有了“正念”和“正知”这两者,我们便能够了解在当下的心,也能了解心是如何反应法尘的。

  那个觉知感官对象的叫做“心”,而感官对象“溜进”心中。例如:有一个像电锯的声音,透过耳朵传达到能认知是电锯声的心;那个认知声音的就叫做“心”。

  现在,这颗认知声音的心仍然是非常根本的,它只是一般的心。或许烦恼是在这个认知者的内心生起的,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训练“认知者”去变成依循真理的“觉知者”,也就是为人所知的“补哆”。如果我们没有很清楚的依循真理来认知的话,就会被人、车、电锯等等的声音干扰;这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未曾训练的心,在认知声音的同时,仍夹杂着烦恼。心依随自己的偏好来认知,而不会依随真理;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训练心,以“洞察力”——微细的心的力量来认知,致使它认知声音就只是声音。假如我们不去执着声音,就不会有烦恼;声音生起时,知道就好,这就叫做“如实认知感官对象的生起”。如果我们增长“补哆”,清楚地觉知声音只是声音,它就不会来干扰我们了。它是依缘生起的,不是个存在体、个体、自我,“我们”或“他们”;它只是声音而已。让心放下吧!

这种觉知称作“补哆”——清楚和敏锐的认知。有了这种认知之后,我们能让声音就只是声音,它不会打扰我们,除非受到我们想法的打扰:“我不想听见那声音,它很扰人。”因为这个想法,所以痛苦生起。当下就是苦的原因——我们不知道这桩事的真相,我们没有增长“补哆”。我们还未清楚、还未清醒、还未觉醒,这是原始的、未经训练的心;这颗心仍然没有真正地对我们产生利益。

例如:修习禅坐时,我们取一个对象,譬如以出入呼吸作为我们的基础,这样子就变成了我们专注和省思的焦点。我们注意呼吸,注意呼吸意思是以觉醒来追随呼吸,注意它的节奏,它的来和去。我们将觉醒放在呼吸上,追随呼吸的自然进出,并放下其他的一切。安住觉醒于一境的结果,我们的心会变得很有精神。如果我们让心想这、想那,以及其他,就会产生许多觉醒的对象,如此一来,心便不能统一,不能得到歇息了。

  让心停止的意思是,感觉心好似停止了,它不再到处乱跑。那就好像拥有一把锐利的刀,如果我们用这把刀乱砍石头、砖头、草之类的东西,刀子很快地就会钝掉,我们应该利用它来切有用的东西;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让心在毫无价值或用处的念头和感觉之后徘徊,心会变得疲惫而微弱。如果心没有精神,智慧就不会现起,因为没有精神的心就等于是没有“奢摩地(定)”的心。

  如果心没有停下来,你就无法清楚地看到感官对象的真实面目。理解心就是心,感官对象就仅仅是感官对象,这是佛教成长和开展的根源,是佛教的核心。

  我们必须修养这颗心、开展这颗心,以止和观来训练它。我们藉由让心静止而使智慧现起,藉由认知心的本来面目来训练心,使心拥有约束力和智慧。

  你知道吗!我们人类的个性,我们做事的方法,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

  小孩子懵懂无知,由一个大人来观察一个小孩的行为,看他游戏和到处乱跳的样子,他的行为看似没什么目的。如果我们的心未受训练,那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我们言而无知,行而无慧;我们可能会毁了自己或造成无以计数的伤害而不自知。小孩子是无知的,他玩得就像小孩子所做的一样。我们无知的心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应该要训练这颗心。佛陀教诫要去训练心、教导心。纵使我们以四种必需品来护持佛教,我们的护持是很肤浅的,它只到达树的“树皮”或“白木质”。真正的护持佛教必须透过修行来做,没有别的,就是依循教法来训练我们的身、口和意,这样才会更有成果。如果我们正直、诚实,拥有抑制力和智慧,我们的修行将会带来成功,而不会引起怨恨和争斗。我们的宗教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如果我们认定戒律只是种传统,那么,即使师父教我们真理,我们的修行将会有缺失。我们也许可以研习教法并背诵它们,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它们,就必须实践它们。假使我们没有增长修行,这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使我们累世都无法看透佛教的核心,我们将不能了解佛教的本质。

  因此,修行如同一把钥匙,禅坐的钥匙。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把正确之钥,无论锁有锁得多紧,当我们拿钥匙转开它时,锁便会掉了开来。如果我们没有钥匙就无法开锁,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树干里究竟有什么。

  事实上,有两种知。一位觉知法的人不会只说从记忆中来的知识,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说的都是记忆中的知识,除了这之外,还有什么!他们在说话时,通常也都带着一份虚夸,例如:假设有两个很久没见面的人,也许他们各住在不同的省份或国家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他们在火车上碰面:“啊,真是个惊喜!我正想着要去看你呢!”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对方,但在兴奋之余他们那样子说,因此这就变成了谎言。是的,那是在毫不留意之下说出来的谎言,是不自觉中的谎言;它是一种微细的杂染,而且还经常发生呢!

  因而,注意到心之后,突丘婆提拉遵循这沙弥的指导:息进,息出……,小心地觉知每一次呼吸,直到看见在自己里面的说谎者——自己内心的谎言。他看到这些杂染,当它们升起时,就如同正要从白蚁窝中爬出来的蜥蜴;在它们升起的那一刻,他见到了它们,并认知到了它们真实的本性。他注意到心如何能在一分钟里捏造一件事物,下一分钟又是另一件事物。

  思想是有为的,是因缘条件创造的东西,而不是无为——非因缘和合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有完全的觉醒,不会去捏造心理状态。这种心能彻见“圣谛”,并且超越所有必须依赖外在的事物;认识“圣谛”就是认识真理。造作的心试图逃避这个真理,而说:“那是好的”或“这是美丽的”,但是,如果有“补哆”存在心里的话,它就不能再欺瞒我们了,因为我们知道心的本来面目。

  这心再也无法制造无明、迷惑的心理状态,因为有了清明的觉醒——觉知一切的心理状态都是不稳定、不完美的,和执着它们之人的苦因。

  无论他去到哪里,“觉知者”仍不断地在突丘婆提拉的心里。他以理解来观察到心的种种造作,他看到心以许多方式说谎。他领悟到修行的本质,看到:“这颗说谎的心是要去观察的心——这是一颗导引我们进入苦、乐两个极端,导致我们带着苦乐、善恶在轮回里不断地流转的心——一切都是因为这一颗心。”突丘婆提拉觉悟了真理,而且领悟到修行的本质,如同一个人抓到蜥蜴的尾巴一样。他看见了迷惑中的心的运作。

  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只有这颗心才是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要训练心。而今,如果心是心,我们要用什么来训练它呢?藉由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和“正知”来训练它!我们将能够认识到心。这个“觉知者”是超越这颗心的,它就是知道心的状态的那个。心是心,那个认知心只是心的是“觉知者”,它是在心之上的。“觉知者”是在心之上,那就是为什么它能够照顾心,教导心去认知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到最后,一切事情都归结到这颗造作的心;如果心被自己的造作束缚住,就是没有觉醒,而修行便不会有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这颗心去聆听佛法,去培养“补哆”,这清明、光亮的觉醒,那是存在于一般心之上、超越一般心的,并且知道在内心发生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补哆”这个字来省思,那样我们才能知道这心超越心。不论善或恶,只要观察所有心的运作就对了,直到“觉知者”觉悟心只是心,而不是自我或人。这称作“观心(注二)”,心的观想。这样的认识将使我们了解,心是无常、苦、无我的;这颗心并不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这样扼要说明:认知感官对象的是心,感官对象是感官对象,和心是两回事;“觉知者”认知“心”和“感官对象”两者的本来样子。我们必须利用“念”不断地使心清净。每一个人都有“念”,甚至猫在抓老鼠狗在吠人时也都有;这是“念”的一种形式,却不是依循佛法的“念”。每个人都有“念”,层次却有不同,就好像看事物有不同的层次一样。好像当我说到思惟身体时,有些人会说:“身体有什么好思惟的?每个人都看得到它。头发我们早就能看到,体毛我们早就能看到………,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我们都已经看到了,那又如何呢?”

  人们就是如此!没错,他们可以看到身体,但他们的看是有缺失的,他们没有以“补哆”——觉知者、觉醒者来看;他们只是以一般的方法看身体,他们以视觉看。光看见身体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只看身体就会有麻烦;你必须看在身体里的身体,如此一来事物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光看身体的话,你会被它愚弄,会被它的外表迷惑;没有见到无常、苦、无我,贪欲(注三)就会升起,你会被色、声、香、味、触所迷惑。用这种方式看是以世俗的肉眼在看,会造成你去爱、恨和分别快乐与不快乐。

  佛陀教导说,这是不够的,你们必须以“心眼”来看,看身体里的身体。如果你真的往身体里看——,唷!实在令人厌恶,今天和昨天的东西都混在一起了,说不出什么是什么;用这种方式看,比用肉眼来看,要清楚多了。深思吧,以心眼来看!以慧眼来看!

  人们的理解差别就像这样。有些人不知道五个禅坐基础——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当中,有什么好思维的。他们说他们早已能看到这些事物了,但是他们只能以肉眼来看它们,以这光看它爱看的事物的“疯眼”来看它们。要看身体里面的身体,你必须看得比那还要清楚哩!

  这是能根除对五蕴(注四)执着的修行。根除执着也就是根除苦,因为,执着五蕴便是苦的起因。如果苦生起,它就在这里——执着五蕴。那并不是五蕴本身苦,而是执着它们为“自我”——那才是苦。

  假使你透过禅修清楚地看见这些东西的真相,那么苦就会解开来,如同螺丝钉或螺栓一样。当螺栓松开时,它会退卸出来;心也是同样地松开来的。放下,从善、恶、财富、名誉、地位、苦、乐的困扰中退出来吧!

  如果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真相一无所知,就如同无时无刻地一直在栓紧螺丝钉一般。它越来越紧,直到压碎你,且在每件事物上痛苦。当你知道事物是如何时,你就能松开螺丝钉了。依法的语言,我们称这为“厌离心的生起”,你会变得对事物产生厌倦并放下对它们的迷恋。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松开的话,你会找到平静。

  执着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解除这个原因,斩除它的根,不再让它引起痛苦。人,只有一个问题——执着的问题;就因为这一桩事,人们互相残杀。所有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家庭或社会的,都是从这一个根源生起。没有人赢……,他们互相杀伐,但最后却没有一个人得到任何东西。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如此毫无意义地不断互相残杀。

  权力、财富、地位、名誉、快乐和痛苦……,这些都是世间法。这些世间法吞噬了世间众生,世间众生受世间法的摆布:得、失、毁、誉、称、讥、苦、乐。这些世间法都是麻烦制造者,如果你们不去思考它们的真实本性,你就会痛苦。人们为了财富、地位和权力的缘故,甚至犯下谋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重视它们。他们有了指派的某些职位,便自负了起来;像当上村长的人,上任之后,就变得“陶醉在权势”中,如果他的老朋友来拜访他,他会说:“别常来打扰,情况再也不一样了。”

  佛陀教导,要了解财富、地位、赞美和快乐的本然。当它们来时,接受这些事物,但就让它们那样,别让它们使你自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