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不能答应你。若你在晚上逃走,我们就必须面对再次捉你的麻烦。」
「我会让你们知道我是如何也逃不掉的。」说后长老就用一块石头打断自己的双膝。
当双膝尽断后,长老说:「现在你们已经看到我的情况。我是无法逃过你们的。我厌恶作为一个还有贪欲的凡夫就死去;我为这感到羞耻。」
在这情况之下,那些杀手才答应让他修禅。长老就依靠他那不受渴爱污染的戒彻夜修禅,在黎明时证悟了阿罗汉果。
一位大长老的故事
有一次有位大长老病得很严重,连举手拿东西吃也不能。他躺在自己的粪尿之中。一位年轻的比丘看到他时说:「噢,生命是多么痛苦的过程!」
大长老说:「朋友,若我现在死去,我肯定会投生天界。对于这点我是毫无疑惑的。但是以破戒14来获取天悦就好像还俗一般。我已经决定死得有完整无缺的戒15。」
说后他就躺在原地观照名色蕴之苦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这位大长老的戒是属于无执取遍净戒。)
(五)已经完全根除烦恼的阿罗汉等16之戒是安息遍净戒。
(B)戒有五种:
一、断戒(pahana sila);
二、离戒(veramani sila);
三、思戒(cetana sila);
四、律仪戒(samvara sila);
五、不犯戒(avitikkama sila)。
(一)以舍弃杀生等而持守的戒是为断戒。(在此「等」并不只是包括了偷盗、邪淫等恶行,而是包括了一切应舍弃之法。根据论藏的定义,「断」是一组具有舍弃当舍弃之法的作用的善心及其心所。)
(二)以远离杀生等而持守的戒是为离戒。根据论藏的定义,「远离」是一组以离心所为首的善心及其心所。
(三)跟远离杀生等诸心相应的思是为思戒。
(四)防止杀生等恶念污染心而持守的戒为律仪戒。根据论藏的定义,它是一组以念心所为首的善心及其心所。
(五)以不犯杀生等恶行而持守的戒为不犯戒。根据论藏的定义,它是善心及其心所。
(这五种以「断戒」为首的戒在实际上是无分别的。持其中一戒时也同时持守了其他四戒。)
六、什么是污染戒的因素?
七、什么是净化戒的因素?
这两个问题应同时作答。
污染戒是指破损戒,反之不破损戒即是净化戒。
污染戒的因素可能是名闻利养等,或是色欲七小束缚。
更深入的分析:
在七组罪17之中,若比丘为了名利等而犯了第一组或最后一组的其中一戒,那么他的戒就好像是剪断布角般地撕破了。
若属于中间组成的戒破损了,那么他的戒就好像布的中间破了个洞般地破裂了。
若两或三个连贯的戒破损了,那么他的戒即是有了斑点污迹,就好像牛身上有不规则的褐、红及其他颜色的斑点。
若戒间隔地破损了,那么他的戒即有了斑纹污迹,就好像牛的身上有不同颜色的斑纹。
因此为了名利等令到戒受到撕破、破裂、斑点污迹和斑纹污迹的破损即是戒的污染。
即使没有上述的破损,戒也可能会受到色欲七小束缚的污染。
佛陀在《增支部?七集?大供牺品?迦努娑泥经》(Janussoni Sutta)中详尽地讲解色欲七小束缚。它们的摘要如下:
一、 某个沙门或婆罗门声称自己修习不淫的梵行,但是却享受女人为他抚摸、按摩和冲凉。(他喜欢受到女人服侍。)
二、 他没有与女人性交,也没有享受女人服侍,但是却享受与女人玩笑。
三、 他喜欢与女人眼对眼相望。
四、 他喜欢隔墙听女人笑、说话、唱歌或哭泣。
五、 他喜欢回忆以前如何与女人谈天、说笑与玩乐。
六、 他喜欢观看在家人享受五欲及受到下人服侍。
七、 他渴望投生天界,所以在修梵行时他发愿:「以此戒、修行、精进和梵行,愿我投生为有大神力的天神。」
名利等和色欲七小束缚是污染戒的因素。
净化戒的因素是:
一、 不犯任何戒(学处)。
二、 每当犯戒后有适当地补救。
三、 远离色欲七小束缚。
四、 不生气、怀恨、贬低他人、斗争、妒嫉、吝啬、欺诈、虚伪等。
五、 培育少欲知足、头陀支等。
这些戒是不受污染的。由于它把人们从作为渴爱的奴隶之中解放出来,它也被称为「无拘束戒」;由于它受到智者称赞,它也被称为「智者所赞戒」;由于它不受渴爱或我见污染,因此也被称为「不执取戒」;由于它有助培育近行定和安止定,因此也被称为「定转戒」。
上述的七个因素,即没撕破、没破裂、没有斑点污迹、没有斑纹污迹、解脱、智者所赞及不受渴爱与邪见污染是有助于净化戒的。只有当戒具足这七个因素时,才能培育近行定与安止定。因此欲培育这两种定的善行者应当认真与努力地确保其戒具足这七个因素。
持戒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第三章:出离波罗蜜
在此出离与解脱的涵义相同。解脱有两种,即解脱生死轮回与解脱欲欲,前者是后者之果。只有修习至解脱欲欲之后才能解脱生死轮回。佛陀开示《佛种姓经》是为了解说如何解脱生死轮回;他把三有18比喻为监狱。
出离波罗蜜的内涵
根据《行藏注疏》,从论藏的角度来看,出离波罗蜜是在舍离欲欲和三有时生起的善心及其心所。《大义释》中形容了两种欲欲,即事欲(欲乐的目标)与烦恼欲(欲获取欲乐目标的烦恼)。于出离波罗蜜,解脱欲欲是指解脱这两种欲欲。
如何有正念地获得解脱
《大义释》里解释了如何有正念地解脱烦恼欲:
「贪欲!我已经看到你的来源,你源自我的欲贪思惟。我将不会再想要任何欲乐目标。那么,贪欲就不会再生起。」
关于这点,我们必须明白三种邪思惟与三种正思惟。
三种邪思惟是:
一、欲贪思惟,即想像欲乐目标为可喜之物。
二、瞋恨思惟,即想要伤害别人。
三、伤害思惟,即想要折磨别人。
三种正思惟是:
一、出离思惟,即是想要解脱欲欲。
二、无恨思惟,即是以慈心对待别人。
三、无害思惟,即是以悲心对待别人。
在深入地检验之下,烦恼欲的来源是属三邪思惟之一的欲贪思惟。只要还想获取欲乐目标,贪欲即会不断地增长,以及不可能解脱烦恼欲。只有不再想获取欲乐目标时,贪欲才不会再生起,而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正念以解脱烦恼欲。解脱欲欲就会导向脱离生死轮回,同样地,致力于解脱贪欲即导致解脱事欲。
关于出离波罗蜜的相、作用、现起、近因等,我们在「杂集」中已经讨论过。
出离与比丘生活之间的关系
《行藏注疏》为出离所立下的定义是:“ nekkhammam pabbajja…mulakam。”这定义有两种解释,即「比丘生活是出离的因」与「出离是成为比丘的因」。第一种解释符合《大生本生经》的故事。大生王先有了袈裟、钵等资具,然后在没有通知皇后、妃子与大臣的情形之下,悄悄地走上皇宫的顶楼使自己成为沙门,过后他才宣布出家。在这事件里,大生菩萨先成为沙门,然后才出家。因此可说比丘生活是因,而出离是果。
第二种解释符合须弥陀隐士、护象兄弟等的故事。须弥陀先出家,然后在到达如法山帝释天王为他准备的住所里成为沙门。同样地,护象兄弟也先出家,然后在不管父母与全国大臣的哀求之下,他们成为了沙门。因此,可以说须弥陀和护象兄弟等出家是因,而成为沙门是果。
《行藏注疏》所给的说明是根据第一种解释。(这在上册「杂集」一章里有更深入的讨论。)虽然须弥陀与护象兄弟等先出家,然后成为沙门,但是他们如此做是因为他们想要沙门的生活。因此虽然出离先发生,但是却可说随之而来的比丘生活是真正的原因。(譬如为了建屋子,人们先斩木材。虽然斩木材比建屋先发生,但是斩木材的本意是为了建屋子。所以应说欲建屋是因,斩木材是果。)
五种森林住宿
《律藏?附随篇》与《头陀支品?优婆离问经》有解说五种森林住宿:
一、 出自愚痴地住在森林,并不知道住在森林的益处与理由。
二、 心怀着「若我住在森林,人们就会乐于支助我这个森林隐士」的邪恶念头而住在森林。
三、 由于精神不正常而住在森林。
四、 由于是佛陀与有德者所称赞的修行而住在森林。
五、 由于具备少欲知足等美德而住在森林。
只有最后两种森林住宿是值得称赞的。
出离波罗蜜重要的并不是人们住在何处,因为无论在何处烦恼欲都是可能生起的。每当烦恼生起时,我们都应该即刻去除它,莫让它继续滋长。如此地解脱烦恼欲是出离之相。
至于解脱事欲的例子则有须弥陀隐士与护象兄弟等,他们出离远至喜玛拉雅山。因此,有人可能会问想要(解脱事欲)成就出离波罗蜜的人是否一定要远离俗世至喜玛拉雅山。若修行者有能力,或有心,或在环境允许之下,他是应如此做的。在有关出离的《本生经》里,多数时候菩萨与弟子们远走至喜玛拉雅山。他们如此做是因为情况适合他们。
根据《摩伽天本生经》(Maghadeva Jataka)与《尼弥王本生经》(Nimi Jataka),从摩伽天王开始至尼弥王之间连续不断的八万四千位国王都是在第一根头发变白后即出家。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去到喜玛拉雅山的。他们只是住在弥体罗首都附近的皇家芒果园里。经中记载,由于精进修禅,他们都证得了禅那,以及死后都投生到梵天界。这些故事明显地指出虽然没有远走至喜玛拉雅山,但只是离开令烦恼欲滋长的住处已足于成就出离波罗蜜。那八万四千位国王已彻底地舍弃了豪华的皇宫,而得以住在芒果园里成就出离波罗蜜。
因此任何人只要能够彻底地舍弃烦恼欲滋长之处,以及住在无此烦恼的适当地方,他就能够成就出离波罗蜜。
出离有两种
菩萨的出离有两种:
一、年轻与单身时出家;
二、年老与婚后出家。
须弥陀隐士与护象兄弟等出家是为了脱离事欲,即豪华的家。虽然《本生经》中把他们视为欲成就出离波罗蜜者的模范,但是他们其时还年轻,而且又是单身。虽然他们拥有许多可供取乐的事物(指事欲),但却可说他们与事欲之间的束缚还不是很强。只有已有妻儿家庭的年长者才是紧紧地受缚于事欲。由此可说年长已婚者出家的难度比年轻人来得更高。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德米亚王子在年仅十六岁未婚时出家是真正极难之事。可是他所面对的困难并不是事欲的束缚,而是如何假装全身瘫痪、耳聋与哑吧以达到出家的目的。因此,虽然他在出家前必须面对许多困难,但是在真正出家时,他并没有面对多少阻难,因为他只有非常少的事欲束缚。
《殊胜义注》在出离波罗蜜一章中详细地描述当菩萨生为欢喜王子、护象王子、铁屋王子等时如何成就出离波罗蜜。那注释把小须陀须摩王所修的出离波罗蜜列为究竟波罗蜜。
欢喜王子、铁屋王子、护象王子与德米亚王子出家时都还很年轻。大生王出家的难度比他们更高,因为他比较年老,而且又是已婚的人。他在皇后、妃子与大臣们毫不知情之下成为沙门。只有在出家时他才面对皇后与随从哀求的难题。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出家,也没有作出认为他会出家的反应。
摩伽天王等八万四千位国王则公开宣布自己想要出家的意愿。虽然在家人的哀求之下,他们也不肯降服,而坚决地出家。但是他们并没去到很远的地方,而是住在皇宫附近自己的芒果园里。
与他们相反的,小须陀须摩王看到头上白发而激起悚惧后,宣布了想要出家的念头。虽然他的皇后、父母与市民们都痛哭哀求他打消出家的计划,他依然对他们的哀求保持平舍与不受动摇,再远走至喜玛拉雅山。因此,小须陀须摩王出离的难度比起摩伽天王等来得更高许多。所以论师形容小须陀须摩王所修的出离波罗蜜为究竟波罗蜜。
出离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第四章:智慧波罗蜜
《论藏?分别论》的「智分别」一章里提及三种智慧:
一、思所成慧(cintamaya…pabba);
二、闻所成慧(sutamaya…pabba);
三、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bba)。
(一)各种不同的智慧,无论是低劣或圣洁的,包括手艺与专业知识,只要是自己通过思考得来,而不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即称为「思所成慧」。
这种智慧不只是世俗的知识而已,也包括佛法。因此它包含了世俗的木工、耕种等知识,也包含了布施、持戒、止观禅等佛学知识。若愿意的话,甚至可以把佛陀的一切知智视为思所成慧,因为悉达多太子是自己思惟出修习一切知智之道,而不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
然而,作为菩萨所修习的第四个波罗蜜的智慧,应该只是包括了道果智与一切知智之前的智慧。在此并没有关系到菩萨在最后一世所证悟的智慧。在直到最后一世之前,菩萨所修的智慧波罗蜜只是到达观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后面部份的行舍智将会直接导向道智。所以在最后一世之前菩萨并不会尝试去跨越第一部份,因为若他如此做,他就会证悟道果而成为圣者,以及证入涅槃。这样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们应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智慧波罗蜜只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二)从别人讲解中听来的智慧是闻所成慧。跟思所成慧一样,这种智慧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第一种是自己思考而得的智慧,而第二种则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智慧。
(三)在体验到禅那、观智或道果时所获得智慧是修所成慧。
《论藏?分别论》在「智分别」一章中列出智慧有一种、二种等,乃至十种。
然而这些智慧的组别都可被归纳在上述三种智慧之内。例如《分别论》在列举了闻、思与修所成慧三种智慧之后,再列举了施所成慧、戒所成慧与修所成慧。施所成慧是布施造成的智慧。与布施相应的思有三种,即布施之前、布施时与布施之后所生起的思。与这些思相应的智慧即是施所成慧。同样地,在持戒之前、当时与之后生起的智慧即是戒所成慧。
若施所成慧与戒所成慧是自己从思考中推理出来的,它们即是思所成慧;若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它们即是闻所成慧。其他智慧的种类也可同样地被归纳在闻、思与修所成慧三种慧之下。
《佛种姓经》中提及的「向智者学习以成就智慧波罗蜜」已清楚地显示佛陀把闻所成慧视为基本的智慧。这是因为还没具备这种基本智慧的世人是无法自己想出什么道理来的。他们必须先听智者讲解而从中学习。因此佛陀说在还未具备基本智慧之前,欲修智慧波罗蜜者应先向智者学习。
简而言之,在培育思所成慧之前应先获得闻所成慧。
《殊胜义注》等注疏描述了菩萨许多世成就智慧波罗蜜的生平,例如比豆梨、大典尊、锄贤人、阿罗迦、菩提沙门与大药等。在这几世里,菩萨早已具备了基本智慧,也拥有思所成慧。由于他的基本智慧已经非常高,他在那几世里已不再需要刻意去获取闻所成慧。
四种智者
在《增支部四集》里有提及四种智者:
一、 思智者;
二、 闻智者;
三、 注释智者;
四、 应辩智者。
(一)有能力自己思考某项事情的人是思智者。作诗来歌颂值得称赞的人是属于这种人的范围。因此,思智者是凭着自己的思考力作诗之人。
(二)把听闻得知的写成诗的人是闻智者。
(三)他不是凭着自己的思考力,也不是从别人之处听来,而是以自己已知的有关知识来解释某个难题;这种人被称为注释智者,他根据所提出的题目写诗。
(四)他不需要自己推理,不需要从他人之处听来,不需参考已知的,而有能力即刻深入所举出的题目;这种人被称为应辩智者。(就好像佛陀时代的婆耆舍长老。)
智慧的本质
智慧是一个个别的心所,是究竟法之一。在《法聚论》里,智慧有慧根、慧、智等不同的名称,因为提供每一个项目应讲的细节是《阿毗达摩论》的特征。
智慧的主要名称是由慧与根组成的「慧根」。
它称为慧是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四圣谛或无常、苦、无我三相的各方面。
它称为根是因为它能够克服无明与愚痴,或因它主宰了解实相的作用。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