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7年5月,担负了随同周恩来、叶剑英赴西安参加“西安事变”谈判的警卫任务,警卫排战士贺福祥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保护了处于险境中的周恩来同志,演绎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故事。贺福祥后来成长为卫戍警卫部队的楷模,先后参加过30多次战斗,曾获“学习模范”、“特等保卫模范”、“劳动英雄”等荣誉称号。1950年9月,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战士英雄代表会议;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授予他“一级警卫英雄”的荣誉称号。贺福祥还被誉为“党的忠诚卫士”。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曾派飞机多次轰炸延安。有些国民党的特务和日寇的间谍也混入了边区,进行破坏活动。另一方面,中央首长由延安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往返次数大大地增加了。如此一来,警卫任务大大加重。1938年2月7日,中央教导队成立,接替中央军委警卫营担负保卫党中央的任务,与该营一道分工负责保卫中央的安全。该教导队人员由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第三八五旅第七七○团等部和其他学校经过严格挑选调来的干部及老战士组成,辖三个区队、130余人,隶属中央社会部领导,担负中共中央书记处及中央领导同志的内卫任务。1939年6月1日,中央教导队扩编为中央教导大队。随着警卫任务的需要,1940年春,将中央教导大队的骑兵区队扩编为骑兵中队,下辖两个区队,主要在枣园担负社会部驻地警卫任务等。为了加强对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警卫任务,1942年10月20日,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中央社会部的命令,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共中央警备团(对外称十八集团军司令部警备团),隶属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中央社会部领导。1943年春,中央警备团隶属中央社会部领导和指挥。
  同时,为了克服解放区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在党中央号召之下开展起了大规模的军民生产运动。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在中央社会部的领导下,中央警备团于1943年春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在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杜林森、王国初、纪永昌等一批劳动模范。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安塞石峡峪烧木炭时,因窑塌而不幸牺牲。张思德以年仅29岁的生命轨迹,实践了自己光辉的誓言:“为革命,为人民,要敢于献出自己的一切!”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在枣园后院的干河沟召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秘书将毛泽东主席这次口头讲演整理成文,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后来,这篇只有数百字的短文,成为了中共党史上一部光照千秋的传世经典。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便与党的光辉历史紧密相连,与人民子弟兵的发展壮大相生相伴。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规模大、时间长,首长聚集一堂,加之是半公开进行的,这就给警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中央警备团担负会议警卫任务的官兵,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警惕地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会议期间,山洪暴发,延河桥受到严重威胁,劳动英雄杜林森、纪永昌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下河与洪水搏斗,抢修和保护了桥梁,保证了会议的如期进行,保卫了首长的安全。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解放区迅速扩大,中央警备团团长吴烈带领中央警备团第五、第六连干部战士220人到东北进行工作。同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中央警备团担负警卫任务。在国民党特务四处设陷、境地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中央警备团官兵凭着机智勇敢,圆满完成了随身警卫任务。
  从延安到西柏坡
  1947年3月,蒋介石背信弃义,纠集数十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中央警备团分三路保卫中央领导和机关转移。一部在陕北担负保卫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央首长的警卫任务;一部保卫中央后委机关转移到山西临县;一部保卫中央工委机关进驻河北平山县。1947年2月至10月,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先后从太岳、冀鲁豫、冀南军区和晋察冀边区、东北军区等部队,抽调部分分队和人员扩编和充实中央警备团。1947年9月至11月,中央警备团一部先后移驻杨家沟、王家沟,担负保卫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和中央机关的警卫工作。
  在保卫党中央转战陕北过程中,中央警备团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随卫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于陕北保安、佳县、绥德一带,跋山涉水,与敌重兵巧妙周旋,先后与敌作战20余次,打死打伤敌人数百名。1947年6月,胡宗南纠集两个旅的兵力,向中央临时所在地安塞王家湾进攻,在中央首长和机关处境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中央警备团排长陈少先奉命带领28名战士,只有18支枪,面对强敌,毫无惧色,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该排被授予“陈少先英雄排”光荣称号。
  1947年底,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取得了新的胜利,党中央决定向河北平山迁移。中央警备团经过严密部署后,于1948年3月,中央警备团一部随同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从陕北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入晋,经广武镇,过雁门关,翻越五台山,5月安全抵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这时,中央警备团另一部也随卫中央后委机关相继到达。6月,中央警备团又以部分兵力进入石家庄市担负卫戍警卫任务,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接管北京积累了经验。
  1949年3月5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央警备团千余人,在敌机轰炸频繁、敌特分子伺机破坏的复杂情况下,严密部署,坚守岗位八天八夜,圆满完成了大会的警卫任务。中央警备团第一连荣获中央社会部颁发的“保卫毛主席最光荣”的锦旗。
  从西柏坡到北京
  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东北野战军及华北野战军发动了平津战役。平、津的解放已经迫近。为做好和平接管北平的准备,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中央警备团驻山西榆次的部队共七个连,800多人,在张廷桢政委、魏传连副团长的率领下奉命准备进入北京,并于12月13日向北平进军。部队于12月24日到达良乡。部队抵达良乡后,进行了整编,番号暂改称为北平市公安总队,隶属中共北平市委和军管会领导。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北平市公安总队正式进入北平。主要担负以彭真、叶剑英为首的中共北平市委和军管会,以及北平市各公安分局和重要的工厂、电台、仓库等70余处的警卫、守卫任务。
  而此时,中央警备团主力部队由刘辉山团长带队留在河北平山县,准备护送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移北平。这是一个神圣而艰巨的任务。为保卫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和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中央警备团第1营第2连于1949年3月17日抵达北平,其余部队于3月23日起,分13批先后进入北平,其中第1营第1连护送毛泽东主席等首长于3月25日安全抵达北平,26日晨进驻香山。6月下旬,中央警备团分散执行警卫任务的部队重新会合。
  中央警备团进入北平初期,北平社会治安复杂,旧社会的生活习气十分浓厚,广大官兵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高度的警惕性,战胜了敌特分子的各种威胁利诱,出色地完成了警卫、训俘、肃特、押送等多项艰巨任务,并于1949年9月,圆满完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警卫任务,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和维持北平的社会治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加强中央的警卫力量,1949年9月5日,奉中央军委命令,中央警备团在北平香山卧佛寺扩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隶属军委公安部建制领导。从此,该师便成为了首都北京的一支重要的警卫力量。此后,该师番号几经变化,但其保卫首都的神圣使命一直没变。1966年5月27日,中央军委命令,该师自6月1日起,调归北京卫戍区建制领导,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一师。该师先后参加了警卫开国大典、警卫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参加板门店谈判警卫,以及历届党的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军委重要会议全部或部分警卫,并一直担负着外国首脑、高级将领的来访和国内军内重要活动的礼宾、标兵等重大仪仗司礼任务,参加了城区、街巷、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重要路线的警卫任务。同时,该师还积极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参加了中南海疏浚工程、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军事博物馆的建设、西山造林、大型运动会等重要工程和重大活动。涌现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十八勇士突击队”、闻名全国的军民共建先进共建点——柳荫街、“军旅标兵”、“卫国英雄干部队”、“卫国英雄连”等先进英雄群体和个人。第一章从井冈山走来第一章从井冈山走来


  第一章 从井冈山走来

  在井冈山诞生(1)

  在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有一条罗霄山脉,它北起湖北的通城、崇阳、通山,南至广东的南雄、始兴,沿湘赣边界蜿蜒数百公里。而以江西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更是山峦叠嶂,地势险要。这里绝大部分地方属于高山和丘陵地区,逶迤的山岭以其独特的走向,各自形成雄伟的山冈。在20世纪初,这里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中央警备团就是在这个风景优美的革命圣地孕育和诞生的。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形势示意图
  (1928年6月—1928年7月)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湘赣边界军民在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块处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重重包围之中的“红色区域”,主体横跨两省六县一山,即江西、湖南两省,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6县,以及井冈山。在根据地的鼎盛时期,其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50余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一革命道路的起点。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在井冈山这块原本鲜为人知的地方,干出了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
  在这里,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德向红军指战员讲话在这里,他们缔造了中国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在这里,他们建立了中国农村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总结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这里,他们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1928年4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这次会师是历史性的会师,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会师。
  会师后的革命领袖便为部队的番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按理说,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支军级建制的工农武装,称第一军最合适。但朱德提议:“两支部队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加上部队中的主力又都是原来第四军的老底子,为了表示我们继承北伐时期‘铁军’的光荣传统,我看干脆就叫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吧。”这时,有同志说朱德这个提议好,说是敌人听说“第四军”,以为起码还有“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这样可以虚张声势,吓唬敌人。
  4月中旬,决定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1928年4月底,召开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军第一届军事委员会,选举毛泽东担任军委书记,朱德、陈毅、王尔琢、龚楚等为委员。
  井冈山会师示意图(1928年4月)
  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树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很强战斗力的部队聚集到一起,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而且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师,朱德曾欣然赋诗:
  红军荟萃井冈山,
  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在百炼,
  人民专政靠兵权。
  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两支队伍在井冈山的会合,以及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成立,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所没有想到的,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这使在南京的蒋介石坐不住了,急命湘、粤、赣三省政府“围剿”“朱毛红军”。
  驻扎在永新、遂川的赣军第二十七师杨如轩部,一马当先,叫喊“直捣井冈、活捉朱毛”的狂言,于4月下旬率先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二次“围剿”。赣军来势汹汹,他们以七十九团为主攻,直逼宁冈腹地;以八十一团经拿山、五斗江向黄坳进犯,目的是插入茨坪,与龙源口方向的部队遥相呼应,以造成南北夹攻、分进合击之势;八十团则留在永新城内作为战役预备队,伺机在龙源口方向投入战斗,扩大七十九团战果。
  杨如轩想趁朱德部还未立足,朱、毛两部尚未形成合力之际一举消灭工农红军。然而,杨如轩太低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他想在蒋介石面前抢一个头功,殊不知,毛泽东、朱德还想借此机会来壮一壮两军会师之军威。红军不仅打乱了杨如轩的阵脚,还击毙了一批敌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让敌人受到重创。
  土地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工农红军一部
  这是朱毛会师后,两军携手取得的首次大捷,它不仅彻底粉碎了赣敌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而且使新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威大振,井冈山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5月2日,在永新城的毛泽东致信中央,他欣喜地写道:“追击毛部之杨如轩部,结果反被毛部赶至赣边。其八十一团被击溃于遂川之五斗江,七十九团前被毛缴械,三营现在亦被朱部击溃于永新。现在毛部之三十一团亦由宁冈开来了,永新敌军的溃吉安此次缴械三百支。”
  但就在红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认识到,军部和首长安全的重要性,决定成立军部特务连。这年5月,经红四军会议通过,在井冈山组建了军部特务连,负责保卫军部和首长的安全。从此,这个连队在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同时,也不断发展、成熟,最后成长为共和国首都警卫部队的骨干力量。随后,特务连护卫毛泽东、朱德等人参加了永新联席会议、边界召开的党代会等会议。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他便开始领导军队工作。一般地说,军队中相当一级首长和机关都设有专门的负责警卫的部门、部队和人员。根据秋收起义有关资料和曾经给毛泽东当过警卫员的老红军陈昌奉、吴吉清等人回忆,何振云在秋收起义时就开始给毛泽东当警卫员,后来当上警卫连连长,龙开富在三湾时便是毛泽东的勤务员,还有一位叫幺六的年轻人,在上井冈山前后也在毛泽东身边当勤务员,他的准确名字,没有记载。1930年前后苏区中央局、前委、一方面军都设有专门的保卫部门。部队则是警卫连或特务营,毛泽东的警卫人员是一个班。毕占云曾任特务营营长。长征前夕,胡昌宝由军委通信排调任毛泽东警卫班的班长,警卫人员还有吴吉清、陈昌奉、吴光荣、丁良祥、戴田福、小曾等。钟福昌是卫生员,毛泽东没有同意给自己配保健医生。长征途中胡昌宝为了保卫毛泽东而牺牲。另外,后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的张耀祠将军1930年就在毛泽东身边做警卫工作。在《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后来担任北京卫戍区第一任司令员的吴烈将军也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他参加了总前特务队,担负总前委毛泽东总书记兼政治委员、朱德总司令等首长和领导机关的警卫任务,开始了他的警卫领袖生涯。到了延安后,吴吉清、陈昌奉等老同志先后被调到其他岗位上,而贺清华、孙振法、陈龙、李长培、张思德、齐吉树、秦昌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