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道无为-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扰乱了产品的奉献规律,不仅使消费众生及社会利益大受损害,还会对那些因真诚奉献而赢得市场的成功企业形成非正常的打击……

      这样搞,市场也许会很热闹,但不是真的繁荣。真正的市场繁荣,应当是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而且全是人们正好急需的。如果一个好的产品出来,受欢迎,于是大家群起而仿冒,这算什么繁荣呢?人家在一个方面开发出新产品,人家瞄准了公众的急切需要,那么,我可以在另一个方面着手,去瞄准公众另外一个或多个急切的需要,全力以赴,开发我们的新产品……这就是我们谈的“竞赛”。不是彼此在同一个点上相争,而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各自大显身手,比赛谁能为社会众生提供更多货真价实的服务,比赛谁对社会众生的奉献更大、更多、更切合社会众生迫切的利益需求。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社会和众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范围很广。我们搞企业、搞经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满足社会及众生所有的需求。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竞争,会使企业盲目地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乱争,而置社会众生广泛的需求于不顾。这对谁都是没有好处的。对社会没有好处,对众生没有好处,对企业更是没有好处的。为什么这样讲?——

       在本书其它章节,我们提出:企业的天职是为社会、众生生产物质财富,本章我们讲,企业的天职不是彼此相争斗。如果企业界都把重心放在“争”上,那么,社会众生所需的多种多样的物质财富又由谁去生产呢?不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企业又哪里还能算得上是企业呢?

     社会需要众多的企业,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争”字,把众多企业凝固在一个“看好”的焦点上,这种情形,我认为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是一个企业,如果我们这个企业真的想发展、壮大、长存于世的话,我们该怎么看待市场、怎么介入市场,怎么开拓和获得市场呢?

     我认为,对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市场谋略应当是:“以无事取天下”。

    “以无事取天下”是老子《道德经》中又一流传甚广的名言。“以无事取天下”是“道”的发挥和运用。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以无事取天下”,也是相同的道理。

      在市场领域,“以无事取天下”,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说不要去“争”。“争”就导致自我混乱,“争”就使自己脱离了市场的根本,“争”就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到了“奉献”之外,“争”就是“有事”。有事者难以取天下。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自己去了解社会众生新的、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在公众的“利益需求点”上做文章,设法去满足这些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把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在这个“没有竞争”的点上,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开发,拿出公众满意的产品。这样的新产品上市,市场自然就是你的。这个意义上讲,你是用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谁又能与你“争”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就是在这样的“无事”(不争)中取得的。

      以我们公司的“洁尔阴”产品为例。如果在我们开发生产“洁尔阴”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了相同产品的话,那我们就绝对不再生产“洁尔阴”了。已经有了,我们又去搞,这就是“争”,就是“有事”,就取不了天下。“以无事取天下”的道理,用下面这段话表达更易于理解——

     “洁尔阴”之所以覆盖全国市场,并且远销海外(取了天下),就因为“洁尔阴”被我们公司创造出来之前,从来就没有“洁尔阴”这个东西,并且,从来就一直有广大的患者在痛苦中等着它的诞生。……整个过程,我们没有跟谁去争什么……

       —以上,我理解就是“道”的思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以不争取天下,这是市场本身的规律。

     不与任何企业竞争,只与他们竞赛,以无事取天下,这是企业无为的外部模式。

(三)我无为而民自化——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

    “道”的“无为”原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思想,落实在企业的内部运行管理中,是什么样情形呢?

     我认为,除了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企业宗旨”、“企业理念”、“企业信仰”等企业的基础软件系统,应当正确、坚定、长期不乱变而外,最后归根结蒂,还落实在围绕质量标准,制定出操作规程,即工作标准;然后,针对工作标准,制定操作法;让每一个岗位均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制度、岗位、职责明确后,要让员工竞选自己的岗位。有什么样的才干、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岗位。上岗后尽情发挥。职工在上岗时,对不合理的规程和方法加以改进,改变原规章。这样,就有了职工的参与性;工作时,应对职工用之以情感,这情感是在制度下的。

     这样做,是让职工在企业的内部运行中“自化”,企业领导层无须过多地干涉他们,因为制度、原则、操作规程都已经建设好了,企业的运行也就有了基本的轨道了,而这个轨道又是围绕质量标准展开的,只要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结果自然是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何况我们说,每一步的操作规程、每一个岗位上的操作法,都已是具备了可操作性、可控制性的。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过多的干涉的话,反而会出乱子,就像煎煮小鱼时,过多地翻动反而使鱼肉烂掉一样。其实烹小鱼时,只要火候对、调味份量适中,什么东西先下、什么东西后下,这些“规程”正确,结果就能拿出色鲜味美的上品来的。

     国家的治理也是这样的,一些基本的大法制定出台,一些机制形成之后,治理者也就不再过多 地对基层采取干涉,因为大的法则、大的制度、大的机制,只要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而且又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它们又是围绕着国富民强这一大目标展开的,那么,社会各种力量无论怎样活跃,只要它们是在国家管理所给出的各种轨道中就行,就能够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正是建立这样一些轨道。有了轨道,就欢迎各种力量尽情地在轨道上来发挥了。

     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也都集中在这种可供员工积极发挥的“内部轨道”的建设上。这些轨道要像渠道一样,员工的才干、能力就像水,水通过渠道(员工的“能动性”通过可操作的规程),流向渠道的终点,去灌溉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产出高质量产品。

     这样的渠道建成之后,日常管理工作中,问题就不是很多了。剩下的问题主要就是疏导了。哪一个环节有什么不畅,疏导疏导就通畅了,这种疏导往往是情感性的、思想性的,所以我们说,是在制度下适当运用情感。其目的,从生产者角度讲,是要让员工发挥才干,发挥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能力;从生产本身的结果讲,就是要多出、快出高质量的产品。

     总之,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宗旨凝聚人,以“为众生服务”的信仰坚定人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要为企业所有员工发挥其才干提供一整套操作规程、操作法,使他们的力量能够汇于一处。这是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它能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尽情发挥,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作用。

“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企业领导提出了哪些要求

     作为一种由“道”发挥出来的治国(治厂)思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对一个企业领导来说,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按照“道”的思想,提高领导者素质。

     企业领导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首脑”,正如国家领导是国家一切行为的“首脑”一样。为什么说是“首脑”?“首”就是脑袋,“脑”就是脑子;这是把企业和国家比喻作一个人,人的行动主要在四肢、身体,但指挥四肢、身体的却是脑袋、脑子。这是行为的指挥中心。也是判断外部世界的判断中心。

     一个人的头脑开发得怎么样,装有多少知识,思考过多少问题,拥有多少正确的见解,能否对环境事物作出有效而正确的判断,能否给自身行为作出正确的指挥......这些就是个人的素质,这个素质决定了个体行为在现实中的命运。

      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首脑”的素质怎样,往往决定了企业(国家)的命运。

      那么,按照“道”的思想来提高领导者素质,这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领导者除了应具备其它的各类或某类专业知识而外,要做领导人,就还得增加一门新的学问,那就是对“道”要有认识,对“道”的各种法则要有认识,对“道”的哲学原理及在当代的运用问题要有认识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道”所反映的是一般规律,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那里,都有过很多论证。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又表达了“治理”上的一般规律。但是,要真的理会“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还是得从对“道”的领悟开始。理解了“道”,理解了“无为”,对“治大国若烹小鲜”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②企业领导人应当崇尚规律,崇尚对规律的顺应。要“以顺应规律为重”,不要以个人欲望为重。煎烹小鱼,就要尊重烹小鱼的方法 。领导者在面对诸如利害得失荣辱兴衰的对立选择时,要站在顺应规律一边,不可站在自身贪图等主观欲望一边。面对企业管理,要扩大知识面,要在大的方面,根本的方面做文章。根本的文章做好了,就要胸有成竹,不要乱作乱为,要像高级厨师一样对烹小鱼胸有成竹。他为什么能胸有成竹,因为他认识到烹小鱼的规律,并打算顺应这一规律。

     企业家只有在认识清楚企业管理的规律之后,才可能对管理胸有成竹,不乱作妄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反映了治国治厂的规律。企业领导人,应当努力掌握这条规律,并在运用中使之具体化、现代化。

   ③企业领导要亲自参与顺应规律的工作,并在这项工作中亲自主持“火候”。“烹小鲜”并不是一点也不翻动,该翻动时,还得翻动。这也是客观规律。企业家要带领整个企业顺应这些规律去发展,他必须亲自(无人可替代)站到规律面前去,引导企业行为朝着顺应规律的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企业也不例外。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从企业管理角度讲,这些论述启发我们,要我们认识到:我们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存在着诸多的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本身就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企业领导所要做的恰恰是:要善于引导对立面的转化。怎样引导呢?依据规律,顺应它。这个规律,就是“烹小鲜”,就是“无为”。按这种规律去引导对立面的转化,企业获得的将是正面的效果。

  具体说:企业处逆境时,只要根本上是对的,就要沉得住气,要明白“无”可以成为“有”,“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积极创造转化的条件,使之向正面效果转化。而企业处顺境时,也要明白“有”可以变为“无”,“成功”可以转为“失败”的道理,因而不骄不躁,清静无为地去根据规律办事,创造相应条件,化解矛盾。

  企业家在用人问题上,也不可过分“翻弄”。

    任何企业,都涉及用人问题。大一点的企业,还有上层、中层、下层管理干部之分。用人的得当与否,也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是企业成败的一个内部关键因素,不可不作讲究。

     根据“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企业首脑在用人问题上,也应当采取“无为”的立场,坚持“烹小鲜”的态度和技法,不要随时乱“翻弄”。一般而言,企业在发展干部队伍时,先就应将干部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看清看准。经认真考核、试用证明其胜任并合符企业道德要求的,就应大胆任用,只要没有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应长期使用,支持其开展工作。工作中即使出现小的失误,也应宽容、谅解,协助其纠正。而对那些过不了考核关、试用关的,或者过不了道德关的,坚决不用。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总地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在企业用人问题上,就在于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任人唯贤,创造宽松、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

     企业家在项目选择上应采取的态度立场。

     根据“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企业经营项目的选择,也应采取“无为”态度。确定一个项目究竟是该上还是不该上,应依据“是否是社会众生的迫切的利益需求”这一准则来决策。属于社会众生的迫切需求,急众生所急的项目,就上,反之不上。一旦决定,不要轻易改动。朝秦暮楚,东一下,西一下,是办不成事的,结果只会是负面的。

     只要认定所选的项目是社会众生所需要的,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条件,又是办得到的,认准了,选定了,就应“守中”、“抱一”,按照既定的道路,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地前行。如果了解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合于“道”),就要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使该产品早日问世。凡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样一定会有好结果。

      相反,如果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成天忙于变更项目,过分有为,也就违反了“烹小鲜”的规律,结果一定是“一包糟”。

    “治大国若烹小鲜”给我们的启示,当然不止这些,篇幅和水平关系,我们只谈到这里。



第一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融融乐乐的市场观 

    市场的真相,是奉献。拿得出奉献,就有市场;拿不出奉献,就没有市场。因为,市场是容纳奉献的法场。
    要做到这点,首要的是破除我执。

                                                  ——薛永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此三者是佛学上的“三法印”。所谓“法印”,即印证佛法的标准,同时也是印证一 个修行者是否真正得到了佛法的标准。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才是这句话的 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佛学认为:“无常”是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修行人如果觉悟到这一点,算是印证了佛法“三法印”之一。 

    佛学中为接引修行者方便,又把“无常”分为“众生无常”、“世界无常”、“诸念无常”三个方面。“众生无常”,讲的是 三界众生皆有生老病死(例如人体生命细胞,刹那间也有生老病死);“世界无常”,讲的是世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生灭变异之中(例如,物质在缘起、缘灭之中,刹那间也有“成、住、坏、空”,这一点已被现代物理学印证);“诸念无常”,讲的是我们的心识活动念念生灭,不可常住,没有实性和常性。总的意思是说,每一秒钟,世界都在变化,生命都在变化,人心都在变化。前一秒钟的世界与后一秒钟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前一秒钟的生命已不会存在,如同花朵、建筑物,不是永存,也没有什么能永存、常住,一切都在时光的推移中生灭变异,衰退消亡…… 

    在本章之中,我们把“诸行无常”这一“法印”,引用来印证我们对市场现象(特别是对市场真相)的分析;这是一种尝试,因为我们认为,市场现象也是世间万象之一象,佛法在这个领域内,也一样是可以被印证的。 

   “诸法无我”,上面说了,它是佛法“三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说的是:诸法皆缘起,诸缘皆无常,没有一个真常自在的“我”,五蕴皆非我,四大亦非我,故无我。“诸法”讲的是范围,意思也是“一切法”;“无我”是这句话的内核。所谓“无我”,佛学上与“空”是同义词;众生个体由四大和合而成,是从因缘而合,从因缘而离散,没有一个能够称为主宰的我,没有一个众生执为实常的自我。所谓一切众生所执“我相”为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