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道无为-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在我们的心愿、计划、行为与目标之间,客观上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因为任何目标都不是一想到或者一动起来就马上能实现的。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都可能碰到各种客观条件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而有些条件改变后,我们实现当初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就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使我们不可能(或不需要)去实现原来目标了。因为客观世界的变化也具有“无常”的特点。

    这时,我们所需要的也许是某种程度的变通,调整目标,或者调整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许我们简直应该放弃原计划,另作其它打算。

    然而这往往是局外人的看法,对于陷在僵局中的“局内人”而言,很可能他就无法像局外人那样清醒地看问题,过去的计划、心愿、目标,仍然活跃在他心中,挡住他的视线,使他的所有心念仍然念念执著于原来的全盘想法。这样的结果,当然是烦恼不断。因为事情已经在客观上推不动了,没有发展的可能了,而主观上还在使劲。

    这种“心念著境”的执着现象,虽说对社会不具有多大的破坏性,但对个人或企业自身而言,却有可能导致相当程度的损失。

    很多企业,硬着头皮,什么也不管,哪怕明摆着的一些客观事实也不管,咬着牙巴按当初设想去做,其结果就是越陷越深,越干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越努力,越难以再作其它调整,最后以造成很大损失告终。

    这就是典型的过余执着。其痛苦与烦恼也是一个自始至终的“伴侣”,而且,越往后,越烦恼,越痛苦;而越是这样,认识就越是无法清明起来,所以又更加执着,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执着,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动力和关键所在。只有及早破除执着,才可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因此,在烦恼、痛苦缠绕我们时,当我们反省了自身的动机与目标,认为我们不属于“邪”,不属于“恶”,不属于“贪”时,我们就该反省一下,是不是属于过余执着了。

    人生当中,无论从个人生活讲,还是从经营一个企业、从事一桩事业讲,我们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大小目标的奋斗,也不知要遇到多少我们没有想到的变化会影响我们实现目标,因此,即使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善良的、我们的努力方式是正当的,当我们感到不顺、感到烦恼时,我们应当从“执着”与“破除执着”方面进行一些思考。这需要我们平日对这种现象有所觉悟。这一点,应当作为诸种基本的“人生觉悟”之一来对待。

三、心应专一,不可乱动

    改革开放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人拥向商海。无论原来职业怎样,爱好怎样,善长干什么,总之,统统离开原来努力的中心,奔向商海弄潮来了。

    这些年过去后,很多人开始纷纷上岸,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但也有一些还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继续在商海中苦苦撑持。有的经过一番折腾,回到原岗位后反而发挥出作用,等等。

    这些现象中有一点是较为明显的:人们曾经“动心”。不管动机与目的怎样,总之,都对商海动了心。这种情况,从佛学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犯了大忌讳。

    佛学一贯认为,心宜静不宜动,宜定不宜动,宜专一不宜散乱。

    从心与智慧的关系讲,佛学历来有“定能生慧”、“因定发慧”的说法,《大宝积经》讲,“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所谓“清净智”,是人本来具有的种基本智慧,这种智慧于“心静”时显现,于“心动”时则被扰乱。就好比风吹水动,泛起水底的泥沙,水就因为混浊而不能正确而清晰地反映岸上的景物,只有平静清澈的水面,才能如镜映物,清晰地映现一毫一发。这就是“清净智”。这种认识之中得出的一条结论是:心动则乱,心有动乱,则导致认识不清。包括对现实、对自己、对一些道理和法则,都可能认识不清,失去正确的判断。

    佛学的这一认识在我们当今的现实中也再得到应证。很多人由于“心动”而致“心乱”,在商海中折腾一阵之后,不仅事业无成,而且内心也搞得十分迷茫,什么也看不清,该做什么也不知道了,使自己的人生陷入彷惶。

    并且,由于在商海中有所损失,有所失落,种种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关系都有所改变,于是欲罢不能,欲进无路,处境十分尴尬,心更加不能稳定,动得更凶,更频繁,导致认识上更加糊里糊涂,失败连着失败,使人生走上了更大的弯路。

    对这种人生现象,也需要有一种“人生觉悟”。要明白地领悟到:

    人心是万万不可动的,因为动是无济于事的,而且是更加有害的,心动,如同人陷沼泽,动得越大,灭顶越快。

    可以说“心动便是苦海”;“心静即是福田”。“心贵静”“心贵专一”。更要明白地领悟到,心动容易,制伏甚难,万万不可轻动。

    一般来说,心一旦“动乱”就难以再驾驭得住。《大智度论》上讲,“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其描述的就是“乱心”的一些特征:比鸿毛还轻,飘忽不定;比疾风还散乱,忽东忽西,狂驰不停;比猴子还活跃,七上八下,难以制止;比闪电还突然、还短暂,变灭无常,等等。到了这种地步,再想收心,再想定心,已是甚难了。何况在“心乱”期间,必然是“乱行”频出,胡乱的行动也必然落入现实的因果关系之中,更使人生被缚不能自解。。。。。。

    在心的动与定上,难道能够不慎吗?

    哪些东西能使心动呢?

    佛学认为有八种东西容易致人心动,这八种东西是:利、誉、称、乐、衰、毁、讥、苦,称为“八风”。前四者为“顺风”,后四者为“逆风”。

    据我们对当代现象的观察,人们在“逆风”面前似乎还较能保持住不动心,而在“顺风”面前,却往往难以再保持住心的平静了。因此,最当提防的还是“四顺风”,即:利、誉、称、乐。内容包括:名利,好听的话,享乐的事。这些东西确实具有蛊惑人心的作用,这四种“顺风”,每一股都吹动着“挡不住的诱惑”,不基于某种对人生的深刻觉悟,确实很难不被这些诱惑所俘获,结果是走尽弯路。

    许多人在走上弯路后才去烧香拜佛,请求吉祥。这说明他们没有获得人生觉悟。因为佛学的观念认为佛性在自己生命中,不假外求,外求只会离佛更远,佛学给人生指明的最重要的真理,就是自身要觉悟,觉悟了就是佛,就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吉祥如意,也只能从自己那里去求,从自己觉悟的人生中去获得。

   《吉祥经》上就说过:“风吹不动,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佛遗教经》上讲“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其意旨都在于教导我们要收摄心念,不可放纵,要全神专一,一心一意,方可成就事业,方可成就美好人生。

    愿各位有缘的读者,能于心的动静之上有所觉悟,把握住人生航船,时时在彼岸。
第六章  除十恶八邪 生四无量心
——现代人的道德品质修养问题

  我认为,高尚的品德像生命一样贵重。因为没有高尚的品德,宝贵的生命就很容易在人生海洋中迷失、淹没、断送。人生离不开好的品德;就像生命离不开一颗好的心脏一样。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健强的心脏。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人生也就完了。

    这个意义上讲,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薛永新    

    改革开放,一方面搞活了经济,另一方面,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也涌入我国,在人们脑海里引起激荡,这个阶段,是人心容易被搞乱的阶段。人心乱了,各种怪事也就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传染了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以胡作非为为荣,以腐败堕落为荣,以淫乱、自私、不择手段、不讲道德责任为荣的怪现象,许多人都卷进了“及时行乐”、“不择手段夺取利益”的泥沼。其结果;当然是迟早受到相应的苦报以及恶报。

    这些现象说明,这样的阶段,我们更不能放松道德思想的建设。一旦放松,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你想,那么多文化思潮在你脑海中激荡,没有一堵建设得很好、很坚固的堤坝,能承受住这些一涌而来的冲击吗?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相当多传统的美德。这些美德有的人认为过时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弘扬传统美德,在当今是很迫切的事,不是过时,而是很及时。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美德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即使到了下个世纪、下下个世纪,这些美德仍然不会失效;甚至可以断定,越到往后,越到未来,越需要发扬传统美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美德是人生、社会本身的需要。它是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反映和概括,是指导人生的意识与行为,使之符合人生规律、符合社会规律的最为重要的“人生指南”。

    有了这个“指南”,而又把它抛在这一边不用,因而走上迷途的人太多了,惨痛的教训天天都在发生。他们自己痛不痛苦?他们的亲人痛不痛苦?被他们侵害的人们痛不痛苦?——都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

    所以,我们很清楚,我们选择制药,只能解除人们生理上的痛苦;与此同时,我们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致力于人们的心灵建设、道德伦理建设,目的是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使人人都能从内到外,从心到身,都能得到利乐,成就美好的人生。

    1991年我们投资400万元搞全国妇女卫生知识大赛、

    “美好家庭”评比,92年投资500万元在全国范围举办“恩威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家庭文化知识大赛”等。后来又投资3500万元,从缅甸运回600多尊玉石,建成了有500玉石罗汉堂的大邑佛学文化城……。多年来,恩威公司无偿地为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投资达7600万元。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从心灵上解除更根本的痛苦,让他们的人生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利益,从道德伦理中获得利益,从端正的人生行为中获得利益。

     今天,我们又在本书之中,从佛学的角度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道德伦理问题,希望使那些读到这本书的、有缘的人,能从佛法中得到实际利益。

(一)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现在有一种偏爱金银财宝的倾向。人们把它们当作财富来追求,似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只有这些东西才能标志个人人生所实现的价值。这是把一切都商品化来看待的结果。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也视同商品了。这恐怕是一个最大的迷幻,最大的颠倒。在这种颠倒中,人们失去的,恰恰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的生命之难得、之宝贵,是黄金白银望尘莫及的,更不用说某一件商品了。比如我们拿全世界的所有黄金给一个人,让他放弃生命,他愿意吗?他不愿意。可见人生本身比金银财富贵重多了,简直不能相比。可是现实中却又有人为几十元、几百元钱而杀人、放火,走上犯罪道路,最终把宝贵的生命丢失掉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迷幻、愚痴、颠倒。这些人在临死前的一刹那没有不醒悟的,他们醒悟到,在商品化的幻影中,自己把自己弄颠倒了,所作所为记起来像一场恶梦,但是他们醒得太晚了。恶果都已经成熟了,悔之晚也。他们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醒悟。但恨有什么用呢?

    道德伦理的建设,个人高尚品德的修养,所起的作用,就是让人“早醒悟”,并且在一切境况下,始终都保持“醒悟”,从而使人生不致被颠倒,不致在颠倒中丢失。要是上面讲的那些人早一点着手自身的品德修养,他们也不致把最宝贵的生命丢失在人生半途中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高尚的品德像生命一样贵重。因为没有高尚的品德,宝贵的生命就很容易在人生海洋中迷失、淹没、断送。人生离不开好的品德,就像生命离不开一颗好的心脏一样。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健强的心脏。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人生也就完了。

    这个意义上讲,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所以,我们应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已的高尚品德。像天天呼吸空气、天天吸收营养,以使生命健康旺盛一样;我们要天天增进道德知识、天天吸收道德养份,天天不中断道德修养,使我们的品德变得高尚而又坚定有力。

    我想,说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第一财富,这句话人人都会同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访问前苏联时,曾经问一个小男孩,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孩的回答是:“活着!”这个孩子说出了全人类的心声。“活着”,两个字,干净、利落、质朴,最浅显而又最深刻。如果我们发一份相同的调查问卷出去的话,我想,全人类100%的人都将回答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活着”。

     那些走上人生歧途、白白断送掉自已生命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其实也和大家一样,都渴望能够“活着”。那样的人,你要是直接告诉他,把命拿出来,他们也不会同意的。但他们自己却给自己制造一些幻觉,编织一些圈套(例如杀人越货的、贪赃枉法的、腐化堕落的、吃喝嫖赌送命、吸毒贩毒丧命的等等),让自已拐着弯子去把命送掉。他们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无明”,因为对人生没有觉悟,因为没有像呼吸空气那样天天吸入道德气息,因为没有像天天看见阳光那样天天看见自己的人生行为;更没有像天天睡眠那样天天从事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他们的人生,在失去道德规范的指引和约束的情况下,胡乱地踏上了“死亡之路”。他们不懂得,高尚的品德才是人生最可靠的保佑。。。。。。

     出于“财富”这个词在当今变热了,十分引人注目,所以,我们才借用这个词来讲品德的重要性。我们说:“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目的也是让人们把这个“第一财富”与金银财宝和小商品作一个比较,从中去领悟什么东西更宝贵。我们希望,当人们明白这些道理后,把自身的道德伦理建设,看得像呼吸一样重要。它甚至比呼吸还要重要,因为在人生的许多重大关键点上,它甚至能决定你是否还能呼吸下去。

    如果有人对你说,现在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大家残酷一点,要不择手段、夺取财富,不要道德了。你千万不要听信,他是在害你。你现在把道德丢掉容易,到时候你再想拿起来时,恐怕已经晚了,来不及了。这种道理在佛学的因果观里是了了分明的。你种下恶因,就只能结成恶果,旁人那样蛊惑你,什么“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好像什么都变了。他是要你幻想种豆能得瓜,你能相信吗?

   人生最正当、最可靠、最有益(对自己有益,对人有益,对社会有益,对众生有益)的积累,是道德积累、功德积累。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实际上,就看你道德积累、功德积累得怎样了。这种积累不仅是今生今世的,还有过去若干世的。过去的积累,影响着今世的福报;今世的积累,决定着来世的报应。真正的福报都是这样来的,不是不择手段就可抢夺得到。相反,这种抢夺(哪怕只是想一想)恰恰是有损福德的。了解佛学的人,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说,道德修养以及德行的积累,才是人生的原始“资本”的积累。要想人生美好,就得从道德上、德行上做起,种下善因,培育善根,以各种善行浇灌之,该做的都做到了,到时候才会有善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金银财宝,这些身外之物,时而进来,时而又散尽,有时还招致祸患上身,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讲的就是凡夫俗子的这种愚痴。这样的财富,是什么财富呢?留着它们干什么呢?争夺来有什么益处呢?老子说“福兮祸所伏”,说的是“祸”就潜伏在“福”里。这种现象在道家讲,就是相互会转化,事物转向对立面。金银财宝进来时,也许下一步,比金银财宝更宝贵的东西却丢失了。这种现象,我借用佛学一个词来引伸地讲,就叫“有漏”,“福”中有“祸”;“利”中有“害”,这样的利益,我就把它叫做“有漏的利益”;“有漏的利益”就不是真利益。这样的财富,我就把它叫做“有漏的财富”;“有漏的财富”,就不是真财富。

    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来与之做个比较吧。高尚的品德,作为人生的第一财富,就是一笔“无漏的财富”。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的“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