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速公路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确保我省收费站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此项工作,由省交通厅会省计委、经贸委等有关单位落实。
上述2003年清理整顿路桥收费站工作意见,如同意,请批转全省执行。
二OO三年三月十七日
从上面介绍的意见、报告、请示这三个公文性申论文章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类申论文章最大的特点是:都是对问题的概括、分析、解决的论述。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因为这三种申论文章都属于公文性申论文章,因此多采用分析说理的论证方法,这是由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的。
只有阅读完了,阅读好了,阅读透了,才能了解文意,理解其中的思想,掌握其中的信息,也才能着手去写,去形成文字来传达自己所领悟的精神主旨。那么,怎样才能读透材料呢?那就必须完成对材料从文字的认读理解到把握。这个过程在整个作答过程中是基础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谈一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要素。
一、认知材料
申论的具体过程就是从认知材料开始的。认知材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要想了解材料内容,就必须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才能领会它所表达的意义。
认知材料就是认字、读字、识词、解句的过程,即通过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而感知材料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申论考试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造句开始,然后进入答题、写作的阶段的。就一组材料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织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材料。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另外,仅仅是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中领会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理解材料内容
阅读材料不能仅是局限在阅读过程中生动、具体的认知上,还必须进一步过渡到对材料内容的抽象理解上,以获得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理解材料内容就是对材料阅读的悟意明理的过程,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种阶段。
理解材料内容需要经过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分析过程。我们在阅读申论材料时,要理解材料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就必须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材料加以分析、综合。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材料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具体的说,首先要研究材料的段落结构,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本段的内容;然后,要研究段与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了解各层次的意义,达到认识上的系统化;最后,通过整体的抽象概括,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材料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理解性阅读要求从材料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
考生对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必须进行一定的评判,否则在回答各部分问题时,就不会有基本的立场和观点。评判材料,是指对材料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品评,它是阅读的各个过程中较高的一个层次。
在阅读过程中,考生与材料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的双向运动和交互作用。一方面,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总要积极作用于考生,通过情感的或逻辑的力量要考生去赞成它、同情它、接受它;另一方面,考生又不是被动地接受或顺从,而是从自己的立场、观点、价值标准出发,对材料作出赞成、反对、喜爱、嫌弃、接受、排斥等能动的反映。这就能动反映的理性化就是对材料的评判。
评论性阅读是对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是对材料进行正确评论,提出自己见解的阅读。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性阅读,是偏重于对材料的全部内容、材料的观点及材料所介绍的知识的一种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不只是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评判,受到启发和教育,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对反映的问题有本质的理解,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由理解性阅读上升到评判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评论性阅读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多偏重于形象的直觉,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目的的,其对象主要是材料本身;后者多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主要在于清楚命题人提供材料的初衷,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评价,这样做之后才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概括并分析对策。
在评判性阅读中,考生既可以评价材料的思想、材料的内容,还可以评价材料的形式。在这种评判材料的思维过程,是考生在长期以来按照自己的思想观点认识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个考生对材料这种意义的理解、评判总是不尽相同,或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要提高对材料评判性的理解能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发展科学的认识结构,辩证的思考问题 。
《申论》要求模式之一
一、回答领导发问:
?当下级去调查、了解一个事实,汇总一个材料,参加一个会议后回到机关,领导会要求下级在1——3分钟内(150字——500字),把一个事实的基本情况汇报清楚。(20分
)
2000年申论第一题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001年申论第一题
1、有条理地概述这此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20分)
2002年申论第一题
1、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满分20分)
2004年申论第一题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
要求:
(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做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
(3)字数不多于1000字。(满分50分)
2005年申论第一题
1、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那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20分)
2006年申论第一题
(一)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0分)
《申论》要求模式之二
回答领导发问
?当领导在获知基本事实后,会对基本事实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追问。要求下级写一个书面材料,对追问事项进行答复,以供领导参考。书面材料在300字——1000字内。
2000年申论试题之对策题
2、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注意:报考海关系统(不含海关总署机关)、公安边检系统的应考人员不作此题,作答的不得分。(满分30分)
2001年申论试题之对策题
2、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就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300字。(满分30分)
2002年申论试题之对策题
2、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满分40分)
2003年申论试题之对策题
1、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600字。(满分50分)
2005年申论试题之对策题
2、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满分25分)
2006年申论试题之对策题
(二)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
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满分30分)
《申论》要求模式之三
领导安排写文章
领导在看到下级写的书面材料后,觉得可行,接着就安排下级去写一篇文章,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以讲话的形式在现场或电视上发表、以文章的形式在报刊上发表,以表明管理机关对此事的看法。以阅读10分钟为限,字数在1000字——1500字之间。该文章只能是个提纲形式,给领导提供一个大体思路,既便于领导参考,又便于领导发挥。
2000年申论论述题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2001年申论论述题
3、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50分)
2002年申论论述题
3?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满分40分)
2003年申论论述题
2、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讲话不少于1000字。(满分50分)
?情境之一:给定资料B中烟花厂爆炸事故发后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
?情境之二:给定资料B(1…6)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
2004年申论论述题
2、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报告”。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做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4)字数不多于1500字。(满分50分)
2005年申论论述题
3、(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满分20分)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5分)
2006年申论论述题
(三)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满分40分)
第一题评分标准
?能概括出参考答案中给出的主要问题的,即可给分。只要求考者概括的意思相同或相似,不强求文字相同。
?评分时,每缺一个主要问题扣4分;没有紧扣资料,概括欠准确扣4~5分;条理不清扣3~5分;字数每超过10字扣1分,累计扣分最多为3分。
第二题评分标准
?※注意:评分时,参考答案中对策只作参考,不是唯一的标准,只要考者提出相应对策,言之有理,就要酌情给分。可分为四个等级打分:
?一等(26~30分)紧扣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具体性、
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语言流畅,字体美观;
?二等(16~25分)能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言通顺,字体端正;
?三等(6~15分)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言基本通顺,字体清楚;
?四等(0~5分)脱离主要外呢体,无对策、建议,语言不通顺,字体难以辨认。
第三题评分标准
?引用论据可以是资料中的事例或数据,也可以超出本资料内容。
?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打分:
?一等(41~50分)紧扣主要问题,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分析透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标题准确而醒目,字体美观;
?二等(31~40分)能针对主要问题,观点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题正确,字体端正;
?三等(21~30分)基本能针对主要问题,观点基本明确,内容一般,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标题基本正确,字体清楚;
?四等(11~20分)基本脱离主要问题,观点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欠缺,语病较多,标题不准确,字体不好辨认;
?五等(0~10分)脱离主要问题,中心不明,观点不明,内容贫乏,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题不对文或无标题,字体难以辨认。
网上阅卷:第一印象
?提醒:在公务员考试采用电脑辅助阅卷以后,考生要特别重视作文的视觉印象,要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网上阅卷:修改技巧
在试卷的形式上,要做到卷面整洁,不要轻易改动错别字,有错别字最好在字下划一横线而不是改动,因为改动后会打破卷面的平衡。考生的字体工整,现在要多考生平时都是用电脑写作,很少用笔写作,所以钢笔字不太好。
网上阅卷:练字诀窍
?每天拿笔在作业本的横线和竖线上划1个小时。
?特别横平竖直。
?坚持7天,你的字就会笔锋端正有力的。
网上阅卷:注重形式
?考生在答题时要尽可能使文章的层次通过分段和段旨句清晰地显示出来。阅卷过程中,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标题、开头一段、中间各段开头一句、最后一段。人家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有经验的阅卷教师会在一秒钟通过整体认知的方式在脑海中对答卷留下第一印象,判定文章档次。后面的依次阅读事实上是对第一感觉的验证。
评论作为一种文体,是指那些说理性的文章,它属于议论文的一种。评论有两个大的分类,即立论性评论和驳论性评论。考生写出的评论文章,可以是立论性的,也可以是驳论性的,采用哪种类型写作评论,取决于考试要求和考生的写作习惯。由于评论属于议论文的一种,所以本文所论及的议论文写作步骤、基本结构、写作模式等,也大体上适用于评论性文章。
一、立论性评论的写作特点
所谓立论性评论,是指主要运用正面论述的方式,倡导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事件、经验、观念的评论类型。立论性评论具备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 突出说理
所谓突出说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多用笔墨,突出围绕中心论点所阐述的几方面道理中的最重要的方面,以防止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二是在阐述各方面的道理时,把笔墨集中于解释问题的要害,即问题的本质所在。这样就不致使文字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隔靴搔痒,而把问题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