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之旅-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大学时,就经常引用这句话,专门与“信主”的人玩观念游戏。他们千篇一律,一口咬定这是信与不信的问题。我则坚称人要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不经过思维判断,任何信念都是“迷信”!
  有一次,我与一位高年级的学长李铁生讨论,他因为身体不好,受不了功课的压力,由台大物理系转学过来。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我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道理。那次我们的主题是“信”,他说:
  “信要有一种基础,不论是什么基础,都可以让人信。”
  “我不同意,连谎话也可以作为基础吗?”
  “当然,你刚才问我的那些物理定律,你怎么知道不是谎话?”
  “是你的谎话,或是别人的谎话?”
  “那有什么分别呢?”
  “当然有,权威者的谎话就是真理!”
  “你来向我讨教,难道不是把我当权威看吗?”
  我语塞了,是的,我凭什么来分辨他说的是真是假呢?然而物理是讲求证据的呀!难道证据也是谎言吗?我停了一会,继续问:
  “如果权威者说了谎话,他的权威就破产了。为了方便,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信用,这就是信。”
  “完全正确。”
  “那么?”
  “那么当一个权威者说了谎话,在你还没有印证之前,你是信还是不信?”
  我又被他将了一军!当然我会相信,那不正是他的意思吗?事实上,我们很少去求证无时无刻、不断吸收的讯息。而不论这些讯息的真假,只要我信了,都将成为“我”的一部分!
  多可悲啊!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究竟有多少是真呢?不知道!又有多少是假的呢?同样不知道!那么我们知道些什么呢?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博学广闻,不管对某一件事物知道多少,都要发表一些意见。
  有一个计算机界朋友的父亲病重,一大堆高级知识分子群聚一堂,讨论善后事宜:
  “我建议火化,比较符合环保。”
  “我不赞成,我见过火化的过程,人烧得坐了起来!”
  “啊!”女仕们吓得缩成一团。
  “人死了哪里有感觉?”
  “又不是你死,你怎么知道?”
  “不必讨论了,我反对火化。”儿子表示意见了,他人只好休战。
  “寿材该用楠木,贵一点,但是可以用很久。”
  “不,樟木可以防虫,台湾是热带,虫多。”
  “寿衣呢?穿长袍马褂,还是西装?”
  “当然是长袍马褂,中国人嘛!”
  “现在有哪个中国人还穿那个?老伯到阴间去了,怕连换洗都不容易!”
  “衣服无所谓,鞋子才重要!”
  “鞋子有什么重要?”
  “一般人都穿布鞋,其实,据风水专家说,布鞋发不起来。”
  “我不相信,难道只有穿皮鞋才能发?”
  “当然呀!不然为什么中国人过去落后,现在比美国人还有钱?”
  “那也说不通呀!难道现在美国人改穿布鞋了?”
  “你别笑,我这是听一位权威的风水专家说的!”
  “什么鞋子不打紧,鞋底一定要衬一张白纸才是真的!”
  “衬一张白纸?做什么?”
  “老伯回来时,脚下才不会发出声音!”
  如此这般,这些高科技的知识分子,决定了土葬,用樟木,穿西装皮鞋,而且鞋底垫了一张喷墨打印机用的白纸,因为根据实验,垫了这种纸,走路时声音最轻!
  如果读者认为我描述得太夸张,不妨想想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谁没有听过哪些菜吃了可以防癌,哪些吃了却能致癌。他人的言论有时我们未必同意,可是同意与否是一回事,这些讯息已经进入我们的经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人天天受到某一类讯息的不断轰炸,时间久了,不是疲累了不能再争,就是习惯了,自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年事较长者,去大陆时,一定曾经在无意中,“共匪”两个字脱口而出。说这两个字的人,不见得憎之如匪,这只是一个习惯概念,一开口就流了出来。
  有什么概念不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呢?我们的信与不信,有哪一件不是在环境的影响之下?这不正说明了想控制别人思想行为的人,无一不想主控环境,把他们的意见变成环境的一部分。然后,人人都说着与他同样的话语,美其名为“人民作主”!
  仔细想想,人有多少自由?又有多少思维?自由只是在环境授权下的极限,有谁能想到他所无法想到的事物?环境给人什么讯息,人就只能想到什么!当第一次革命者说:
  “人生而有人权!”人人耻之笑之,认为此人神智不清。
  当环境改变了,权威者说:
  “人生而有人权!”
  同样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不久,人人都说:
  “人生而有人权!”
  这就是自由思维,至于什么叫人权?因为环境没有提供这些讯息,就不会有人去想它!所谓的“人有想与不想”的自由,正确地说法应是人有高呼“人生而有人权”,与不高呼“人生而有人权”这两种自由。
  但是,如果有人说:
  “人生而没有人权!”
  自由的捍卫者马上出动了,人人起而攻之!真有“自由思维”的人应该想一想了,这能算自由吗?人有权选择高呼人权的自由,也有不高呼人权的自由,甚至于有被攻击的自由,但却没有否定“人生而有人权”的自由!
  在理智层次中,信念力的积累是量变,信念力改变成能量,则为质变。量变的结果,信念力决定了思维。理智行为是个体突破小我极限,向大我融合的过程。人的理智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来,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回归宇宙的本体。
  禅宗是中土的易理、老庄思想与佛教传入的最高乘境界,三者相结合的结果,宗教必须带着一些神秘的色彩,否则不能吸引一般的信徒。而禅宗的大德们已经透彻地了解了真如,与释迦牟尼佛、老子、庄子一样,都已到达了宇宙无你无我的无际本体。
  当后学怀着虔敬的诚心,问禅师:
  “什么是佛?”
  怎样的回答才是最理想的回答呢?
  “是宇宙本体。”后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是宇宙?
  “是人生真实。”后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是人生?
  “是生命象征。”后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是生命?
  能再问下去算是不错了,相信多数人听了,会“啊”的一声,了不起再加上:
  “那又怎样?”
  要说不怎样!行吗?否则还能怎样?
  万一有一个人听了,高兴地欢呼:
  “啊,多了不起啊!我回到宇宙本体了!”
  这不是正宗的神经病吗?
  这就难怪禅师们挖空心思,说:
  “狗屎是佛!”
  再不然拿起棒子就打!多么惹厌的家伙!叫老衲如何回答!
  能有人发心起愿求证真如,在滔滔人海之中,已大是不易。宗教是追求的第一步,果真走入宗教之门,也很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步。已经到了坦途,回望来处,要后学能继续追求而又不至于停留中途,委实首尾两难。
  不能道破,原因之一在于禅师们概以直观经验体认到宇宙真实,当时知识并不发达,对概念与现实的关系尚不了解。唯有不藉文字语言,而用直观法。然而所认知的却又是绝对的理性,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法门,才能让人洞悉人生与宇宙的真相呢?
  原因之二,禅不是知识,知识人人可得,人人可用,得之用之不过为了生存。如果从禅的认知又回到知识界,何不饱读各种知识罢了!所谓的知识不过是世人对事物表象一些肤浅的认知,说来头头是道,却与真相背道相驰。
  原因之三,禅不是宗教,宗教是人失望于知识之际,企图在另一种体验中,追求人生真实。这种体验对宗教来说,是对某一超越的能力寄以信念,人心由此获得平安。获得平安并不代表已经认清楚了所获得的平安,其真实究竟是什么。
  原因之四,人对人生之追求是基于未知,未知是一种神秘的现象。在追求不力、实际真相未得之前,一旦神秘性消失了,人的好奇心也将随之而去。已得知真实的大德,都不敢轻易地打破这种神秘情结。事实上,若要追求,真理也是永无止境,即令在理性的认知下,仍然有重重帏幕悬挂眼前。保持着神秘,不断地追求,懂得越多,走得越远。走到哪儿,就会有那儿的认知,又有什么好说的?
  说穿了,宇宙就是生命的本源,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宇宙的变化不停,对变化其中的我们而言,变化就是能量,能量也具有生命。在层次论的立场,宇宙可以一层一层地展开,分开了是万事万物,不断地继续变化;合起来看,所有的万事万物、你我众生还是一个整体。妙的是只有人能看到这一点,只因为人是跨越所有层次结构的综合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得用思维而不是用眼睛去看!
  人间在地缘、时间、认知、损耗等因素下,利益分配必然有多寡之别。利益既得者就是“权威”,经常也是利益的支配者。如果以利益做为客观的社会价值标准,同一社会的人对“权威”的信念,也就是对“利益获得”的妥协。妥协后,团体、社会利益的维持成了常态,个体的身心也得到了保护。
  幸而并非人人都有思维能力,大多数人也都愿意相信他人,权威也经常能扮演成功的保护者。只是,如果此权威者也是人,也有人的需求、习惯、欲望,就难免受到他人的质疑或挑战。
  比如当人向权威提出请求时,权威者未必有意愿或能力使之如愿。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人的妥协到了极限,对此权威的信念也就开始幻灭。要能永保信念的维系,唯一的条件是权威者必须保证“利益”的交换。
  利益的交换只有两种形式,一是肉体需要的物质,一是精神需要的慰藉。一般说来,前者因为可以计量,比较容易达成,至少很容易判断是否达成。后者却无从由外表得知,甚至对一个不具备自由思维能力的人,很可能连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什么,都说不上来。
  社会需要权威,此权威的能量必须极大,越大越好。如果大到不可能天天接触到,则人提出个人需求的机会就小些,失望的可能性也相对的减小。同时又要大得具有绝对稳定的能量,不至于被随时发生的挑战所推翻。
  部落、社会、国家都具有这种功能,而且都不断向更大的能量发展。把这种权威的时空范围再扩大,变成了一个没有生死,不具实体的观念,并且符合前述的需求,此即一般人所称之“神”。人对神有信念,表示人知道神在身边,但是不可目睹。人对神的要求不受拘限,至于应验与否,端视个人的主观信念而定。
  如果人有绝对的信念,便会认定“得”是神的恩赐,“不得”也是神的意旨。但若人不具绝对的信念,则得固然是神恩,不得便成为一种考验。这时,人若放弃信念便一无所据,不如再等待下一个机会,有个希望总比空无所有要好些。
  那么得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寂寞人心的慰藉。人心是一个禁锢在肉体之中的俘虏,只能透过感官与外界沟通,偏偏人的概念有限,每个人又都忙于表达自己,无暇接受他人。神不同于人,信之则在,在则自我有了安慰。当人相信神在聆听时,人不再感到孤寂,心中充满了平安、快乐。
  因为心是俘虏,是感受的中枢,人心若得到了平安快乐,也就得到了一切。人对物质有无、好坏的感觉都是相对的,而相对的比较,皆视记忆的素材而定。那么素材呢?不过是一些利、害程度的感受而已。
  当人在平安快乐的心境中,不论是什么感受,都会得到平安快乐的认知。就像一个洗澡用的热水器,水温的高低决定于热水器是否在加温,非关水源的温度。当人心情好时,事事都觉得如意;心情恶劣时,再好的事物也难以忍受。
  层次论究竟有什么用呢?前面说过,“斯为信念,信者信之”。我一生都在追求这种认知,对我来说,这是我认识人生的至宝。
  在知识不发达的社会,人受到权威的箝制,所能相信的都是经过筛选,特意设计包装的讯息。只要人们所思所想同步了,人心平顺了,社会也就统一了。这相当于一种负向的动力,等到知识形成了力量,统治了人心,人对社会变化的动差接近静止,这个社会的能量消失,完全丧失了活力。
  在另一方面,正向的动力就是社会的不安、冲突、对抗,对个人而言,却代表了追求、奋发、竞争。显然社会与个人又是一种矛盾,而矛盾正是进步的动力,进步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又创造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繁复的各种现象以及不断衍生的变化中,人反而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尤其是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崇尚实际功能,追求主观认知,其结果是知识爆炸,各自分道扬镳。层次论就是在这个立场下,设法将各种知识建立在统一的架构上,提供明确的认知。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人对“生”与“死”的认知。人人都知道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长远的大利重于眼前的小利,但为了生存,却又不得不以私利为中心。为了自我,人希望绝对的自由,为了生存,人又必须放弃一些自由,这是现实的矛盾。
  死亡则是难以想象的神秘,生时,人幻想着死后。死后,没有一个人能捎回些许讯息。尚不知生,又焉知死?在这个两不知的夹缝中,有各式各样的假说粉墨登场。正因为不知,有人什么都相信,有人什么都怀疑,也有人朝三暮四。
  对一个负向动力的人,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而对一个不满于传统或科学答案者,生死大谜实在不可思议。这个问题不解决,人对人生不能谓之了解,不能了解人生,人活着就只是一团肉血,毫无意义可言。
  层次论提出的答案是,人跨越了九个层次,就像金字塔的结构一样,越往上,能到达的人越少。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这种人明心见性,通情达理,无私无我,有智能有品格。在人间为圣为贤,离开尘世则为神为菩萨。
  神是不具肉体,却仍然运作在活人思维中的影响力。换言之,由于文化的影响,一些人无私无我的精神,得以流传在后代的思维中。某一个群体通常具有某一种“共性”,此一共性往往来自文化上某一个体的精神感召,能将此一个群体凝聚成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此一精神体即为“神”。
  神不占有空间,不具有形态,绝不可能被心智正常的人用眼睛看到。但是神绝对存在,具有抽象的结构,是人精神生命的根本。如果把人当作一个个单一的细胞,生存在一个庞大的身体中。则社会就是这个“身体”,而管理这个社会的主宰,则可以称之为神。
  所以,眼睛只看得到自己的人,是无法认识神的真实面目的。在层次论的定义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正是人与人类的关系。更进一步说,个人认知产生的信念,与人类整体精神力量的产生的神,也属于同一模式。
  由于理智层次完全建立在信念上,人间已无参考的借镜,是以真伪难分,凡俗大众虽见而不明。真信实信者,其信念必须贯通各层,他们正居金字塔顶尖,是到达另一个世界的临界点。伪信虚信者,不过人云亦云,不透不彻,不通不达,自然不在塔顶!
  人活着的时候,由第一到第八层,层层都提供了机会,让人进化到第九层。但是各层的惯性影响实在太大,很少有人能挣扎过来。能在意识层次停留的人就已不多了,这些人要能运用意志力,免除下层结构的影响。如果成功了,则有希望更上层楼。
  有意志力的人如果无法控制自我,尚可称为至情至性、有能有德之人。若从事艺术,必能出人头地、名利双收。若从政从商,必能翻云覆雨、为所欲为。此类人有德必为大忠大贤之士,否则必然欺世盗名,玩弄天下于一时。
  等而次之,在经验层次之人于经验中获得认知的能力,是金字塔之中坚。他们能等因奉此,在太平盛世是人材,在荒淫暴乱之际,则是社会的焦点。唯人之经验有极,每逢事态乍变,超乎其认知的范围,即无所适从。然而世事虽常变,但本层次之人在社会上率为主流,因上层者少之又少,下层者又缺乏判断力,无不对之马首是瞻,景而仰之。日深月久,这些人遂自以为通天,自大自傲不知所止。人生百年,所知有限,人若知有限而谦,则有望培养自制之力,更上层楼。否则,此类人固享尽人间荣华,终难解得生死大事,不免于与草木同朽。
  下余之人,绝大部分皆属学习层次,只要有机会,这些人都能学习。但是学习的结果,只能应变而无法认知。以人的结构而言,人人都可以由学习层次上达真知层次。
  自人类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