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伽梵歌原义-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对奎师那知觉真正有了体验为止。一旦人真正处于奎师那知觉当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平淡无味的东西失去兴趣。 
  60.阿尔诸那呀,感官非常顽固,容易冲动急躁,甚至一位竭力想控制感官的睿智的人,也会被感官掳走心思。 
  要旨:许多有学识的圣人、哲学家、超然主义者都试图征服感官,然而尽管他费尽苦心,有时,就是其中最卓绝者也会屈服于晃荡不定的心意,而成为物质感官满足的牺牲品。如伟大的圣人兼完美的瑜伽师维施瓦米陀(Visvamitra),虽然倾力以种种苦行以及瑜伽修行来控制感官,结果还是经不住梅娜卡(Menaka)的色相诱惑。当然,世界史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说,没有完全的奎师那知觉,要想控制感官和心意,是十分困难的。心意不专注于奎师那就必然为物质的活动所吸引。伟大的圣者及奉献者圣雅沐那查尔亚(Sri 
  Yamunacarya)举了一个实例,他说: 
  “因为我的心已专注于侍奉奎师那的莲花足,我享受着一种永无厌腻的超然喜乐,因此每当我想与女人合欢,便会立即转离这个念头,并嗤之以鼻。” 
  奎师那知觉是这样的超然美好,相形之下,物质享乐变得淡而无味,这是自然而然的。就好象一个饥饿的人,已经被足够数量的营养食品所满足了一样,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AmbarisaMaharaja)就因为心意专注于奎师那知觉,所以击败了伟大的瑜伽师都尔瓦萨穆尼(DurvasaMuni)。 
  61.抑制感官,将其完全调伏,把知觉专注于我,这样的人可谓有坚定的智慧。 
  要旨:这一节诗清楚地解释了完美的瑜伽的最高境界就是奎师那知觉。人除非具备奎师那知觉,否则他便完全不可能控制感官。如上所引,伟大的圣者都尔瓦萨穆尼向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挑衅,因骄横自大而无名大怒,结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而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虽然瑜伽修行不如这位圣者,却是主的奉献者,他默默地忍受着圣者所有的不恭,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感官,是因为具有以下这些如《博伽瓦谭》(9.4.18…20)所提到的品格: 
  “安巴瑞施玛哈茹阿佳以心意专注于奎师那的莲花足;以言语描述主的居所;以双手打扫主的庙宇;双耳聆听主的逍遥时光;以双眼观看主的形象;身体触摸奉献者的身体;以鼻子赏闻供奉在主莲花足下的花香;以舌头品尝给主供奉过的荼拉茜(tulasi,荼拉时)叶;以双足前往神庙所在的圣地;以头顶拜主;以自己心愿满足主的心愿……所有这些品德使他成了跟主有关系的(mat…para)奉献者。” 
  “跟主有关系”(mat…para)一词在这里最具深意,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跟主有关系”的人,可从安巴瑞施摩哈茹阿哲的一生看出来。伟大的学者和“跟主有关系”传系中的灵性导师,圣巴拉兑瓦维迪亚布善(BaladevaVidyabhusana)说:“只有为奎师那作奉献服务的力量,才能完全控制住感官。”也有时以火为喻。“正如熊熊大火可烧毁房子里的一切,处于瑜伽师心中的主维施努,能烧尽种种不洁。”《瑜伽苏陀》也规定,要观想维施努,不可冥想虚无。那些冥想的对象不在维施努层面上的所谓瑜伽师,只不过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追求幻影而已。我们应该具有奎师那知觉——献身于至尊人格神首。这才是真正的瑜伽目标。 
  62.心思感官对象,就会产生依恋。有依恋乃生贪欲,有贪欲乃生嗔怒。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冥思苦想着感官对象时,难免产生物质欲望。人的感官是需要从事一些真正的事务的。如果它们不去从事对主超然爱心服务,便一定去追求物质性的事务。物质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包括希瓦神和布茹阿玛君,都经不住感官对象的影响,更不用提天堂星宿上的半神人了。要走出物质存在的困惑,唯一的道路就是奎师那知觉。有一次,希瓦神正在冥想,但当帕尔瓦缇(Parvati)向他挑逗时,他就范了,生下了卡尔提克亚(kartikeya)。当主的奉献者哈瑞达斯塔库尔(HaridasaThakura)还很年轻的时候,也同样受到了麻亚兑苇(Maya…devi假象女神)的化身的色诱,但他很轻易地就过了美人关,因为他对主奎师那的爱纯粹无杂。如上述圣雅沐拿查尔亚的诗节所说,主虔敬的奉献者跟主在一起,享受高等的灵性快乐,所以远避了一切物质感官享乐。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因此,一个人若不在奎师那知觉之中,无论他以多么强有力的方式人为地遏制感官,最后终归于徒劳,因为只要他有一丝感官享乐的念头,也会激起他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的。 
  63.由嗔怒导致幻念,幻念造成记忆迷乱;记忆迷乱,智慧乃失;智慧一失,乃重堕物质泥潭。 
  要旨:圣茹帕哥斯瓦米(SrilaRupaGosvami)这样训导我们: 
  pyapancikatayabuddhya 
  hari…sambandhi…vastunah 
  mumuksubhihparityago 
  vairagyamphalgukathyat 
  《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旧译《奉爱经》Bhakti…rasamrta…sindhu 
  )(1.2.258) 
  我们通过培养奎师那知觉可以知道,万物皆可用来服务于主。那些没有奎师那知觉知识的人,人为地想避开物质对象。这样尽管他们想解脱出物质束缚,却无法达到弃绝的完美境界。他们的所谓“弃绝“被称为phalgu,就是“不怎么重要”的意思。相反,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懂得用万物去服务于奎师那,因此,不至成为物质知觉的受害者。例如,对非人格主义者来说,主或绝对真理是非人格的,因此不能吃东西。就在非人格主义者力图避开美食时,奉献者却知道奎师那是至尊的享受者,以爱心供奉给主的一切食物,主都接受。所以,奉献者供奉美食给主之后,才品尝祭余(prasadam)。这样一来,一切都灵性化了,就没有堕落的危险了。奉献者在奎师那知觉中吃祭余,非奉献者却把它当作物质而予以拒绝。因此,非人格主义者人为的弃绝使他们不能享受人生;也就是这个原因,心意只要有一丝半毫的刺激,便把他们重新拖下物质存在的泥沼。据说这样的灵魂,即使提升到了解脱的境地,也会因没有奉献服务的支持而再次堕落。 
  64.一个人如果能够摆脱一切执著和厌憎,遵守对自由的规范限制,控制感官,就能够获得主的彻底的恩宠。 
  要旨:前面已经讲过,通过某些人为的方法可以外在地控制感官。但是,感官若不是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服务,随时都有堕落的可能。表面上看来,一个完全处于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可能也是在感官的层面活动,但因为他具有奎师那知觉,他不会着迷于这些感官的活动。 
  具有奎师那知觉者只关心能否满足奎师那而不在乎别的什么。所以,他超然于一切超脱与执著。如果奎师那愿意,他会去做那些不尽人愿的寻常事。因此,做或不做全在他的控制之下,因为他只在奎师那的指示下行事。这知觉是主无缘的恩慈,尽管奉献者仍然对感官的层面有所依恋,他仍能达到这种知觉。 
  65.(在奎师那知觉中)如此满足,心乐慧定,再无物质生命的三重苦难。 
  66.一个人如果不(在奎师那知觉中)与至尊相联,就不会有超然的智慧和稳定的心意。心意不稳,怎能平静?没有平静,何谈幸福? 
  要旨:除非在奎师那知觉中,否则决无平静的可能,所以第五章第二十九节强调说,只有当人了解到奎师那是一切祭祀和赎罪苦行所带来的善果的唯一享受者,了解到他是所有宇宙展示物的拥有者,了解到他是众生真正的朋友,这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因此,人如果不在奎师那知觉中,心意便没有最终的目标。骚动不安是由于没有终极目标。而当一个人肯定了奎师那才是万物众生的享受者、拥有者和朋友后,心意才会稳定,从而达到平静。因此,一个人的活动要是跟奎师那全无关系,肯定常在沮丧中,永无安宁,不管他表现得怎样平静,在灵修上是怎样的进步。人只有与奎师那联系在一起,才能达到奎师那知觉这一自显的平和境界。 
  67.如强风卷走水上的船只,心意即使集中在一个飘荡不定的感官上,人的智慧也会被这感官掠走。 
  要旨:除非所有感官都在从事于对主的服务,不然,只要其中有一个在追求满足,也会使奉献者偏离超然进修之途。如在安巴瑞施摩哈茹阿哲的生平中所提到的,所有的感官必须从事于知觉奎师那,这才是控制心意的正确技巧。 
  68.因此,臂力强大的人啊,能约束感官,不使其追求感官对象的人,必有定慧。 
  要旨:我们只有通过奎师那知觉,即将所有感官置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之中,才能控制住感官享乐之力。克敌致胜要靠占优势的力量,同样,感官不是任何人力可以调伏的。只有将它们全部置于对主的服务之中方能有效。一个人了解到这点即了解到只有通过奎师那知觉,人的智力才能真正地得以巩固。了解到修习这门艺术须有真正的灵性导师指导——这种人称得上是“sadhaka”“即解脱的合格人选”。 
  69.众生的黑夜、正是自律者清醒的时刻;众生醒来的时侯,便是内省圣者的黑夜。 
  要旨:聪明人有两种。一种精于感官满足的物质活动,另一种勤于内省,对自觉的修炼极为醒觉。思想深刻的内省圣者的活动,对耽于物质事务的人来说,就象是黑夜一般。物质主义者由于对自觉的无知,在这样的黑夜中沉沉昏睡。内省的圣者对物质主义者的“黑夜”炯然警醒。圣者在灵修的循序渐进中感受到超然的快乐;而身在物质性活动中的人,对自觉却麻木不仁,梦想着种种感官满足。在睡意中有时感到高兴,有时感到忧伤,内省者对物质的快乐和忧烦总是无动于衷,他不受物质报应的影响,而且不断地修炼自觉。 
  70.不为欲望滔滔不尽之流所扰,就象海洋纳百川之水,依然波平浪静。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心平气和,而试图满足这些欲望的人,则永远不能达到。 
  要旨:大海常常充满了水,尤其在雨季,水更多。但大海依然是那么平静,没有激荡,也不会满溢。专注于奎师那知觉的人也是这样。只要人还有物质的躯体,躯体对感官满足的要求就不会停止。然而,奉献者却因着他的丰实而不为这些欲望所扰。一个有奎师那知觉的人再不需任何东西,因为主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物质需要。所以,他就象大海一样自身永远满盈。欲望可能会向江河入海那样涌向他,然而他却能专注于他的活动,甚至一点也不为追求感官满足的欲望所侵扰。虽然欲望仍然存在,但已没有去满足物质感官的倾向了——这便是人在奎师那知觉中的证明。因为他满足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并能象大海一样保持稳定,因而享有完全的平和。而其他人,就算其欲望的满足达到了解脱这样高的地步,也得不到平和,更不用说其他追求物质方面成功的人了。追求功利者、救赎者,还有追求玄秘力量的瑜伽师,都不快乐,因为他们的欲望未能得到完全满足。但一个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却在为主的服务中感到快乐无比,因而他已没有其他欲望需要满足了。事实上,他甚至不欲求从所谓的物质束缚中获得解脱。奎师那的奉献者没有物质的欲望,因此便享有完美的平和。 
  71.放弃所有感官享乐的欲望,不为欲望所扰,抛弃拥有之念,消除假我——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要旨:达到无欲境界意谓着不再为感官享乐而欲而求。换句话说,渴求具有奎师那知觉,实际上就是无欲无求。了解自我的真实地位乃是奎师那永恒的仆人,不误称这物质躯体为自我,不错误地以为在这个世上拥有什么,这就是奎师那知觉的完美境界。处于这个完美境界中的人知道,因为奎师那是一切的拥有者,所以一切都必须用于满足奎师那,阿尔诸那不想为自己的感官满足而战,但当他变得具有完全的奎师那知觉时,便挺身而战,因为奎师那要他这样做,尽管他自己无心作战。但为奎师那,同一个阿尔诸那却全力以赴。真正的无欲求是欲求得到奎师那的满意,而不是人为地废除欲望。生物不可能没有欲望,不可能没有感觉。但他的确需要改变欲望的性质才行。一个在物质上没有欲望的人,肯定知道万物都属于奎师那,因此,他不会错误地宣称自己拥有什么。这超然的知识是基于自我觉悟的基础上的——即完整地理解每一生物的灵性身份都是奎师那永恒的所属部分,因此,生物永恒的地位永远不在奎师那的层次上,或高于他。对奎师那知觉的这种了解,是真正平和的基本原则。 
  72.这就是灵性和神圣的生命之道,得之,人就不再感到困惑。即使在临终时才处于这样的境界,也能进入神的国度。 
  要旨:人既可能在一秒之内,立即达到奎师那知觉或神圣的生命——也可能历尽百万次的投生,仍不能达到这样的生命境地。这只是一个是否了解和是否接受事实的问题。卡特万嘎摩哈茹阿哲(Khatvanga 
  Maharaja)只在死前数分钟才皈依奎师那,结果达到了这一生命境地。涅磐(nirvana)是指结束物质生命的过程。根据佛教哲学,物质生命完结后,便只有虚无,但《博伽梵歌》的教导则不以为然。真正的生命是在这物质生命完结后才开始的。对于十足的物质主义者来说,懂得该结束物质化的生命道路就已足够了,但对于在灵性上修行高深的人来说,物质生命之后还有另一生命。在结束此生前,如果谁幸运地有了奎师那知觉,谁就可立即达到布茹阿玛涅磐(Brahma…nirvana,神的灵性国度)的境界。神的国度与为神作奉献服务没有区别,因为这两者都在绝对的层面。所以,从事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便已到达了灵性的国度。在物质世界里有满足感官的活动,在灵性世界里则有奎师那知觉活动。就算在这一世中,臻达了奎师那知觉也即晋达了梵(brahman)的境界,一个处于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已确实地进入了神的国度。 
  梵(brahman)是物质的反面。因此“brahmisthiti”意思是“不在物质活动的层面“。《博伽梵歌》认为,为主作奉献服务便是处于解脱的境界。 
  因此“brahmisthiti”就是从物质束缚中的解脱。 
  圣巴克提维诺德塔库尔(BhaktivinodaThakura)认为,《博伽梵歌》第二章是全书的提要。《博伽梵歌》的主题是“行动瑜伽”、“思辨瑜伽“和“奉爱瑜伽”。第二章作为全书的提要,清楚地讨论了“行动瑜伽“和“思辨瑜伽”,对“奉爱瑜伽”也略有提及。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二章“《博伽梵歌》内容撮要”之终。 








 
第003章_行动瑜伽






第三章 行动瑜伽 
  1.阿尔诸那说:佳那尔丹!开莎瓦(Kesava)呀!如果你认为智慧比功利性活动更好,那为什么还要劝我参加这场可怕的战争呢?
  要旨:在上一章里,至尊人格神首圣主奎师那已经很详尽地描述了灵魂的本质,为的是要把他亲密的朋友阿尔诸那从物质苦海中拯救出来。而已推荐的觉悟之途便是:智慧瑜伽,即奎师那知觉。有时,奎师那知觉被误解为不活动。有着这种误解的人常常隐居起来,唱颂主的圣名,希望由此而达到完美的奎师那知觉。然而未受奎师那知觉的哲学训练,隐居起来唱颂主的圣名并不可取。这样做最多只能赚取无知大众的一点仰慕罢了。阿尔诸那也以为奎师那知觉,即智慧瑜伽或培养灵修知识的智慧,便是隐居起来,而且在隐居之所作赎罪苦行。换句话说,他想以奎师那知觉为借口,巧妙地逃避作战。但他是个诚恳的学生,于是把事情摆到导师面前,询问奎师那他怎样做才最好。在回答中,主奎师那便在这第三章中详尽地解释了行动瑜伽——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工作。
  2.我的智慧被你模棱两可的指示弄糊涂了。因此,请明确地告诉我,什么对我最有益。
  要旨:前一章可说是《博伽梵歌》的序曲,解释了修习瑜伽的许多不同的途径,如三可亚瑜伽、智慧瑜伽、以智慧控制感官、无获利性的工作及初级者的地位等等。这些都讲到了,但讲得凌乱,没有系统性。一份更为严谨的方法概要对于行动和理解都是必要的。因此,阿尔诸那想理清这些明显的含糊不清的概念。这样,普通人就能正确无误地接受了。虽然奎师那并非有意要以文字游戏叫阿尔诸那摸不着头脑,阿尔诸那却不了解奎师那知觉的程序。无论是从不活动还是从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