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想门 作者: 黄坚-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惠王刚刚登基未久。秦惠王对苏秦还算客气,但没有接受他的游说。 
  
  苏秦于是再转身,到了赵国,又碰了一鼻子灰。于是继续转身,向北,到了有点遥远的燕国(燕国在当时,实在有点太偏远,在此之前,跟其他诸侯国几乎没有往来,苏秦到了燕国,几乎有种〃到了国外〃的感觉)。在今天北京西南郊的房山附近,游逛了一年多,苏秦终于见到了燕文侯。这一下,一个机会给他攥住了。可见,古往今来,还是北京机会比较多。 
  
  一番长谈,燕文侯被苏秦说动了,于是给了苏秦一批车马金帛,让他去开拓共同的事业。   
  苏秦转身南下。古往今来,想在中国成一番事业者,基本都得从北最好就是北京的北向南。苏秦也不例外。   
  苏秦首先重返赵国,见到了已经自己当家的赵肃侯。一番更长的长谈足足用掉了1300字,是整个《苏秦列传》的六分之一。你看,这人一有钱,底气就足;底气一足,话也就长了。不出意外,赵肃侯也被苏秦打动,愿意〃敬以国从〃。于是苏秦马不停蹄,再接再厉,立即转道韩国,面对韩宣惠王,又是一通依葫芦画瓢的游说。俗话说:运去金如铁,时来铁变金!苏秦说的,还是以前那一套,最多添了点装饰,但是运一来,怎么说怎么有,想有点挫折都不行。接下来的行程中,苏秦依次顺利拿下了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得到的回应是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这王还是您来当吧,我是不行了。〃 
  
  至此,司马迁来了句总结语:〃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苏秦为从约长〃,相当于当上了北约秘书长;〃并相六国〃,则有点〃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意思。   
  批评司马迁的历史学家说,以上这些内容,基本失实;〃并相六国〃,更是子虚乌有。   
  司马迁说苏秦从楚国回赵国汇报出行工作途中,顺便回了趟家。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此,不管书写怎样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总能腾出手来,来上两笔妙趣横生的闲笔。正是这些〃纯文学〃的文笔,造就了一位彪炳千古、独树一帜的史学家。 
        
  这次,那位曾经不屑一顾、揶揄傲慢的周显王屁颠颠地来了,〃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不过,这次回乡省亲,最让人难忘的,是衣锦还乡的苏秦,跟他嫂子的一番打趣,俩人共同缔造了〃前倨后恭〃这一传世佳话和成语。 
  
  苏秦最后的人生,是在燕、齐两国度过的。苏秦死在了齐国。   
  苏秦他在跟谁开玩笑?   
  苏秦的一生,怎么看,都不像玩笑。   
  但司马迁不这么看。   
  或者说,苏秦同时代的人,好像不这么看。   
  司马迁说:〃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天下共笑之〃,这是先秦时期的常见说法,这里的〃笑〃字,不管怎么理解,都有一种可笑、玩笑的意思。   
  如果我们摊开苏秦的一生,像摊开一张军用地图,我们会发现,的确,苏秦的一生,还真有点像玩笑它简直就是一场玩笑。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张〃玩笑。   
  先从苏秦与司马迁、刘向和唐氏三杰来看。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史书,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转叙为主。在司马迁所写的各类人物中,有没有一个人,有一篇人物传记请记住他的篇幅是8000多字使司马迁承受了〃错误百出〃、〃既有弄错,又有造假〃、〃几乎全是杜撰〃的可怕指摘?以致有沦于白写的可能? 
  
  没有别人,只有苏秦。   
  刘向编的《战国策》,是一本专门收集战国策士言行的书,苏秦,是战国策士排名第一的代表,但刘向在苏秦上收获的评价是:〃真伪参半〃这是一个略带客气、有所保留的评价。事实上,若严格按唐氏等人认定的加减去除,《战国策》中的苏秦,根本达不到〃五五开〃的真伪参半,你若有兴趣,回头可用cacio算一下。 
  
  以苏秦在整个战国策士中的分量和地位,《战国策》所获得的这么一个评价,它的某种〃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苏秦都只是〃真伪参半〃,那整体《战国策》的〃可信〃又若何呢?你不能说这之间一点关系没有。 
  
  目前研究苏秦,从典籍的角度说,除了《史记》、《战国策》,主要依据的,只剩《战国纵横家书》了。《史记》和《战国策》都已有点〃满目疮痍〃、〃惨不忍睹〃,那《战国纵横家书》是不是就一枝独秀、花美无缺?恐非尽然。这一点,前文已有所叙,下文亦将有所提及,此处单道一道文史学人,对于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态度、取舍。〃帛书苏秦〃一出,震撼与冲击,众所周知。据闻,到目前为止,史学界的多数,已倾向于唐氏等人的〃苏秦说〃。最新的例子,是北师大教授、著名《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先生,已将〃帛书苏秦〃的结果,纳入其新著《史记笺证》中。但是,同为北师大教授、著名学者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明确声言,依旧秉取司马迁的苏秦说。而在我的感受中,我觉得目前史学学人的大多数,对于〃新〃、〃旧〃苏秦,采取的,是一种〃模糊策略〃,既不完全因袭司马迁、刘向之说,也不爽然全盘接受〃马王堆新说〃。大家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等待某种新的力量,使取舍的天平,最终明确地倒向一方。 
  
  也许,大家等待的,是力扭乾坤,或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以上是苏秦跟外人和后人开的玩笑,那下面叙述的,则是苏秦跟他自己,开的玩笑。   
  按司马迁的说法,苏秦的一生那场玩笑看上去,就像一场足球比赛,上半场,他赢了(虽然开场时趔趄了一下);下半场,他输了也不好说就是输了,准确、客观的说法是,他被人撕了,以车裂的方式。 
  
  因此,这场玩笑,其实也就是一种司空见惯、普遍平常的玩笑,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字:   
  赌。   
  而如果按马王堆〃帛书苏秦〃的解读(唐杨马的解读),苏秦的一生,就是一场地地道道、标标准准、货真价实的国际玩笑。   
  想一想,苏秦,洛阳城中的一个闲浪子弟洛阳,曾经的帝国首都,那时名虽存,实已亡,其实亡不亡都跟苏秦无关了。反正苏秦肯定要离开这个首都家乡,去到外地闯荡。生逢一个金戈铁马、动荡如水的年代,读了两年书(自学?或是跟鬼谷子学的?)羡慕感慨不忿他人与自己的命运比对,主要是财富与名声的不平衡,于是让自己的双脚,像忠厚的桑乔,跟随发梦的主人堂o吉诃德,跟随自己那颗发财扬名的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遍天涯。想想看呐,一个布衣平民,胸怀梦想(理想?),两手空空,衣衫褴褛,仗舌走天下,四处碰壁,矢志不悔。当终于从一个偏远的边陲小国,攥得一个从天而降的机会,他像攥紧自己的命一样,攥实了它!邹阳说:〃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狱中上吴王书》),《淮南子》说:〃苏秦以百诞成一诚〃(《说林》)多么让人感慨万端的奇妙对比!为什么?凭什么?当初,当苏秦与燕昭王相遇,到底是苏秦给燕昭王灌了迷魂汤,还是燕昭王给苏秦灌了迷魂汤,抑或是两个年青人坐在地上互相灌了迷魂汤,总之,随后,一场在今人看来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骇人听闻、匪夷所思、疯狂crazy的〃人间奇剧〃(在我的想象中,整个人类史上,就其谋划想象的宏大与惊骇程度,唯〃911〃堪差比拟)。从此,苏秦走上一条〃史上最古老007〃的惊险生涯,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充满惊涛骇浪的〃卧底〃、〃双面〃人生。唐兰、杨宽、马雍在其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指摘说,司马迁的《苏秦列传》写成了传奇小说,可是,当你看过唐兰、杨宽,特别是马雍的文章后,你会失声惊呼:〃天呐!这才是真正的传奇小说啊!〃马雍的文章,不但可以说是一篇传奇小说,事实上,它更像一篇完整的现代电影的分镜头剧本!现在的电影人,不是老喜欢将目光流连在古装戏上吗,只要你有足够的才气,苏秦就能为你提供最理想的素材,拍摄出一部足堪媲美《宾虚》的巨片。想一想,在至少十几年的光阴,苏秦数度由燕如齐,由齐、或燕,到赵、魏,甚至秦国,自然还有韩国,甚或楚国,名(明)义上,他是齐王的代表,背(暗)地里,他是燕王的使臣;名(明)义上,他在为齐国摇旗呐喊、奔走、撮合,背(暗)地里,他在给燕国联络、串联、〃铺线架桥〃。为了实现宏图大计,苏秦不但要燕王派兵助齐攻宋,而且还极力和好齐、赵(假设一下,如果中国当初派兵助美攻打伊拉克;或者,由中国和好美、日关系。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一个好莱坞大片似的假设。事实上,中国没有那么做。中美关系,也不是燕齐关系)不说其他,单单是孟尝君田文、奉阳君李兑,还有韩珉,韩徐为,与苏秦、齐王之间的关系,就都是一出出精彩纷呈的绝佳好戏。粤语说:做戏做全套。苏秦做戏,岂止全套,只要有需要,随时可加套!想想看,有多少人卷入了这只套,而且一个个都是史上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客观实事地说,他们全都是苏秦与昭王设计的一盘〃超大棋〃中的棋子。这是一盘怎样的惊世骇俗的棋!一盘怎样用心良苦的棋!最后,曾经威仪八面的〃东方之珠〃齐国,被乐毅的铁骑,横扫得只剩最后一口活气。在苏秦的一手策划下,齐国事实已经灭国。 
         
  当然,就像鲁迅《铸剑》中写的,要铸成剑,得拿自己的命填进去!(于是眉间尺毅然而然跳进了熔炉)苏秦也跳进去了。杨宽在《战国史》中,引《孙子兵法》的〃死间〃说,来形容苏秦的〃卧底〃齐国。也就是说,明知是个死,偏向死中行。这里,前面那个问题同样是关键的、惹人遐思的问题又浮出来了。苏秦这么玩命,为什么?凭什么?苏秦与燕国、燕王非亲非故(不像屈原、韩非,多少还有点这方面的瓜葛),干嘛为了个天远地偏的燕国、燕王,如此往死里地奔命?对于这一点,司马迁、刘向和唐杨马,均〃回避〃了正面的解说。只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一句,苏秦跟燕王易的太太有染;另外则有人根据《战国纵横家书四章》有〃故强臣之齐〃之语,说苏秦的家属,可能被燕王扣为人质了。但仅凭这两条,也不足以诠释,苏秦何以要把自己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潜伏、奔波〃敌营十八年〃啊。 
  
  一个人甘冒这样的风险,十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其间,苏秦也委屈过、自伤过、犹豫过、抱怨过、痛苦彷徨过,几次提出要辞职不干了(见《战国纵横家书》及唐杨马,尤其是马雍的解读),但他毕竟做到了最后。做这样一件非凡的事,它的动机与驱策力到底是什么?总不能归之于好玩吧?或者,归之于一句古人所崇扬、高唱的〃一诺千金〃,就打发了?当这一切还幽晦不明时,我只好说,它更像是苏秦,跟自己开的玩笑。 
  
  当苏秦被抬上车裂的位置,安放在几匹骏马之间,准备进行多方向运动时,在缰绳拉紧的一瞬间,他会想起谁?他会不会想起他的嫂子。苏秦平生的第一个玩笑,那个轻松、快意、胜利的玩笑,是跟他嫂子开的。在苏秦功成名就的时候,他没有跟他的兄弟妻妾开玩笑,而是跟他的嫂子,开了那个流传千古的玩笑。这,也许是个可以书写的话题,但非大手笔,恐难当此任。也许,众人景仰的陈寅恪先生,较为擅长此题。说不定,他可以替我们考证新鲜的、我们闻所未闻的史料来。 
  
  再见了苏秦!不管怎么说,你曾在这世上,好好地风光地、充实地、痛苦不堪地活了一回。留下的这个千古之谜,正好印证、符合你〃远东国际第一大谍〃的身份。   

  第六部分:韩非的官场攻防手册   
  官性如贼,防官之心,甚于防贼。   
  官在中国,是个说不尽的话题。   
  中国思想史上,对官,对官场,说过这么多,说得这么深,说得这么有用的,韩非之外,别无他人。韩非用战国新起的铁器深耕法(《吕氏春秋》的介绍是:〃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把发育得热火朝天的中国官场,第一次捅了个底朝天。让人直观无碍,而不是像《周礼》或《汉书·百官公卿表》那样妆容整肃,看到了它的底细和模样。 
  
  韩非一生的思想焦点,尽在于此。   
  官场,成为韩非思想的主要背景。   
  官性如贼,防官之心,甚于防贼。防人之心不可无,防患于未然,严防死守,防微杜渐,以防万一,防不胜防,就是官场文化、官场游戏题中必有之义。   
  防,就是官场的主旋律。   
  整部《韩非子》, 就是中国第一部《官场攻防实用手册》。   
  怎么防?   
  为了做好防课、防事,韩非首先树立两条原则性提议:一,握碎所有的信任;二,念紧一个备字。   
  最后,韩非还提出了他的官场政治终极之道:专制。   
  专制在今天的解释,繁复地说,简直罄竹难书,简单地讲,可以归结为两个词:集权和独裁。韩非对于这两方面的表述,可谓竭尽无遗。摭拾其中两句,即足以表明:集权〃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有度》;独裁〃权势不可以借人〃(《内储说下·六微》)。 
  
  韩非以此两义为边界(边际),构建了他专制主义的〃思想版图〃。   
  以扇为喻:君主为〃扇纽〃,上两条为〃扇边〃,下五条为〃扇骨〃,看看韩非的专制主义思想,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扇面〃内容:         
        
  1. 权要抓得紧,利要看得清   
  有权就生〃夭娥子〃,有权必有鬼名堂(详见《内储说下六微》)。如何遏制权力,不使其出轨、越轨?韩非认为必须是以权治权,当然不是三权分立而是以大权治小权,以君权治臣权。所以,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君臣不同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扬权》)。然后在实践中,韩非将君权简释为二柄:刑(罚)德(赏)。有了这二柄(现谓抓手),君就是君,没有了这二柄,君就成了臣,臣有了二柄,也就成了君。因此,必须〃谨执其柄而固握之〃(《主道》)〃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内储说上七术 
说三》)连看都不让看一眼。一定要像攥命根子一样给攥死了。千万别撒手。   
  但仅仅只顾抓权也不够。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决不是稳固的,能够长治久安的上层建筑,这一点,也给韩非看到了。所以韩非提出:〃利于民者,必出于君。〃(《八奸》)这一极其重要的理论思想。我认为,这一理论口号,这一重要思想,是中国国营经济、国营企业的奠基之论,它穿透了中国数千年政治体制的隐秘之门。 
  
  〃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同上)   
  关于韩非思想中利的部分,另见他文。   
  1. 信息掌控中的政治神秘主义   
  信息似乎是个经济词,其实更是个政治词;似乎是个现代词,实际古已有之。信息,细究起来,应当正是马克思给恩格斯书信中所说,跟军事有直接渊源关系的产物。所以,时至今日,说起信息,始终有股硝烟的味道。 
  
  《韩非子》中,信息更如幽灵闪烁,时时焕发出神秘光影,并跟政治完成了第一次天衣无缝、颇具规模的媾和。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说难》)   
  〃术者,藏之于胸中,……潜御群臣者也。〃(《难三 八》)   
  如何潜御?   
  信息掌控,是君主潜御群臣亦即政治神秘主义的关键、要素。   
  这一点,韩非深受老子启发,深得老学精髓。偷龙转凤、别出心裁地启发和学习。   
  韩非从《老子 五十九章》〃莫知其极〃一语,得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解老》),并进而推导出一系列政治神秘主义话语: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大不可量,深不可测〃(《主道》)   
  〃其用人也鬼〃(《八经》)   
  要做到这一切,信息的封锁、隐蔽、掌控,就是必然之径。   
  〃言通事泄则术不行〃(《八经》)   
  《外储说右上说二》,两则相连的故事,讲到〃谨廪〃一词,众多释者解〃廪〃字,都解得模糊不到位,其实从通篇上下文看,〃谨廪〃,就是既要引诱对方,又要隐藏好你的(攻击性;操纵)意图,才能将对象、客体,玩弄于掌股之上。这也正是政治神秘主义者的惯用手法,所以才会有〃子加之弋,我加之国〃和〃齐宣王曰:〃然则为天下何以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