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这没关系,只要你保证了我的承诺。那么届时我敢担保,魏王会如愿以成。”
“哈哈哈……那就借仙长这句吉言,小王保证留他一条性命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句话,最终就敲定了大辽国第的未来命运。而丁阳,这正式出发,转向西夏而去。
~
。。。
第0373章:冷遇
西夏最早雏形是活跃于青藏高原上的党项羌,所谓的党项族,实际上是羌族的一支。
随着吐蕃的兴起,党项各部逐渐被吐蕃帝国给赶下了青藏高原亲附内地。唐帝国将之先安置于庆州,安史之乱后担心异族叛乱,又迁置到了银州一带。
拓跋由此开始了起步,一度在黄巢起兵后因为收复长安的军功被封为夏国公。被赐姓李唐国姓,后称为定难军节度使,以银、夏、绥、宥四州作为拓跋部的领地。
五代十国年间,中原混战不休。短短半个世纪中,更换了五个中原王朝交替。
可无论是哪个王朝兴起,定难军全都臣服。以此巩固了四州的统治外,还收获了大量的赏赐。甚至连辽国建立,拓跋部也表示了一定的友好。
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大宋,定难军照常表示臣服。但这种臣服的意义,仅仅只是态度和名义上的归属,实际上依旧保持着藩镇割据。
不过拓跋部此时的野心倒也不大,只想始终能保持住藩镇割据的状态,做个草头王。
而从唐末以来,经过了差不多2oo多年的时间,银夏地区的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展和进步。粮食、牛马羊、青盐,非但可以保证自给自足,还能对外交易。
太平兴国七年,西元982年,赵光义借着定难军内部高层失和,正式动削藩镇的行动,将当时的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全家接入东京城。给钱不给权,算是趁机收回了银夏四州之地。
可不想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未曾上京,而是潜逃地芹泽,开始了厉兵秣马。
先是借助拓跋部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威势招兵买马,同时又接连利用姻亲关系联络当地的各方豪族,势力逐渐强盛起来。
三年后李继迁就乘势起兵,先是用计诱杀了银州大将曹光实,占据了银州。其后又正式出兵,攻破了大宋会州,正式拥有了根基之地。
趁着宋辽之间的敌对关系,李继迁又向辽国表示臣服,被册封为了夏国王。
期间在大宋东京的李继捧也多方暗中相助,为了恢复拓跋部的昔日地位而不断努力。
当时大宋的强敌始终都是契丹,对于仅仅只是割据了两州之地的李继迁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而李继迁又不断朝贡,以恢复祖宗之地的名义麻痹了赵光义。
毕竟宋太宗夺走了人家四州之地,仅仅被抢走了银州和会州。据说也是为了祭奠祖宗,保证祖宗的陵寝之地掌在手中。
却不想这根本就是李继迁的缓兵之计,用意恢复实力再图扩大根基。
此时的李继迁虽然占据两州,可实际上的实力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上来说,都根本无法对大宋构成任何威胁。
但等到又过了十年的休养生息后,李继迁终于感觉有了足够的资本,决定再度用兵。先是率军夺去了大宋粮草四十万,其后又出兵围攻西北重镇灵州。
赵光义终于怒,调集5路大军讨伐李继迁。可这次出兵,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等到赵光义驾崩后宋真宗继位,畏战胆小的宋真宗直接将赵光义手中好不容易夺过来的银、夏、绥、宥四州,全部割让还给了李继迁,还额外搭上了静州。
李继迁恢复祖宗之地的“愿望”终于正式达成,宋真宗和一帮大臣们都认为这下终于可以恢复西北边疆的和平了,定难军应该不会再接着闹下去了。
可仅仅只过了几年时间而已,李继迁就出大军偷袭,攻克了西北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
不久后,又攻取凉州,彻底截断了大宋和西域的交通渠道。由此大宋失去了河套地区的平原和养马地,又断绝了西域买马的渠道。
表面上看大宋并没有失去太多土地和人口,可是却在战略层面上损失极大。
本来就因为燕云之地的丧失,没有了重要的养马之地,结果现在河套地区的失守,让大宋丧失了最后一个养马之地的同时还失去了西域买马的商业渠道。
自此以后,大宋在战略层面上就始终处于绝对的劣势下风。
没有足够的战马,就无法大规模组建农耕时代的战略兵种骑兵。终宋一代,都只能以步兵作为实战主力,而就此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而李继迁此后与吐蕃会盟时遭到暗算,中箭身亡,终年42岁。基本打下了后来西夏立国的根基所在,而其子李德明继位后又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全力稳固河西走廊,并正式改怀远镇为兴州建都。
虽然名义上还向辽国和大宋称臣,但内部却已经是帝王气派。
等到西元1o32年李元昊继位,开始准备立国。改年号、更换姓氏、建宫殿、立文武、定兵制、立军名、创建西夏文,同时更改礼仪文法下达秃令。
在连续攻占吐蕃瓜州、沙洲和肃州三个战略要地后,终于坐拥二十余州之地的李元昊正式于西元1o38年立国,改兴州为兴庆府,立为都城,国号大夏。因地处西北,史称西夏。
西夏立国时的疆域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两万余里。东北部与辽国西京道相邻,东部和东南部与大宋邻接,南部和西部则与吐蕃诸部、黄头回鹘和西州回鹘接壤,可谓四战之地,战略意味十分突出。
虽然国内大半领地都是沙漠地形,可河套平原却又掌控在手中。正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位于河套平原中心的兴庆府河沟纵横,湖泊上千,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因此就粮食产量而言,基本也能满足国内需求。
西有贺兰山作为屏障可以屏蔽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侵袭,还能作为战略要地抵御外患;动有黄河灌溉的河套平原,又有养马和放牧的草原,兼有青盐的产出。
西夏的立国,可谓准备十分周全。而李元昊精于兵事,从做太子时期就东征西讨,素有百战百胜的威名而享誉内外。
立国后更是先后和宋大宋交手十数次,关键的四次战略性决战全部获胜,折损大宋十多万精兵良将。后来又与辽国交恶,契丹皇帝亲率十万精兵御驾亲征。
结果李元昊再度大获全胜,彻底奠定了西夏的地位,使得辽宋两国均不敢小看。
不过西夏到底还是地小民寡缺乏底蕴,连年的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
虽然逼迫大宋和辽国承认了西夏的正式立国,可是却也没有了继续作战下去的资本。
此后西夏继续向大宋和辽国称臣,但这就彻底成为了名义上的虚衔。
从赵光义削藩镇收取定难军开始算起,大概过去了半个世纪。最终结果非但是定难军的藩镇未削平,反倒扩大了势力范围,使得大宋本身损失惨重。
西夏立国后连年入侵,导致整个大宋西北糜烂,几乎是年年都在生战争。
原本汉唐时期的腹心之地变成了边疆,连年烽火不断让大宋持续性失血。
丁阳很清楚现在想要改变大宋,那先就需要平定西夏,将整个西北再度从边疆恢复成内地才能继续下一步动作。
这次离开辽国而直奔西夏,先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此时西夏的国内形势,另外则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
说起来,西夏的都兴庆府可是千年后他的家乡所在,穿越一趟不去瞧瞧,实在不甘心。
从辽国离开后,丁阳并没有大张旗鼓,甚至拒绝了辽国官方的护送。轻车简从,只带了些许护卫就上路出了。
除过林教头作为贴身护卫外,另外就是耶律乙辛派遣了萧达护送八妙仙长西行。
实际上谁都清楚,以丁阳的实力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人护送。只是面子上无论如何,就算耶律乙辛再不愿意留下丁阳也还是要送一送的。
反正萧达和丁阳也合作过,之前护送前往黄龙府就是萧达出马。
此番再次出动,也让萧达喜出望外——毕竟他是耶律洪基的亲近属下,留在上京城就难免被耶律乙辛不待见。干脆借着护送的机会,跟丁阳离开大辽。
尽管没有给西夏任何官方通知,可是等到丁阳从辽国进入西夏境内的时候,依旧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
西夏边陲镇守的大将,全都对八妙仙长闻名已久,各满是敬畏之色。
别说丁阳一路上没有受到任何亏待,就连萧达都好生享受了一番前所未有的款待。
甭管是什么人,见到丁阳一行全都敬畏莫名。尤其是百姓们,对丁阳的态度就跟看活神仙没有任何区别——辽国境内的消息很多都传了过来。
但是等到一行人进入西夏国都兴庆府的时候,终于情况生了改变。
原先满是热烈的态度,忽然之间就冷却了下来不说,更是产生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敌意。
这种境况,登时就引起了丁阳的不满,更是让他心生疑惑起来。
虽说他并没有想着此行收获很多,但西夏国内的异常态度明显事出有因。
经过萧达的多方打探,终于得到了一个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
~
。。。
第0374章:原来如此
萧达虽说也是第一次前往西夏,可毕竟在军中有着深厚的关节,来西夏之前就先理顺了几处关节,今次在西夏境内也还就找到了关系。
相比西夏和大宋之间的连年征战不休,西夏对于辽国的态度要亲近很多。
一来辽国没几个钱,就算攻辽国也无法收获多少钱帛,更多是国库亏损。而攻打富庶的大宋,非但可以在沿边抢掠,还能在战后服个软再换些钱帛赏赐。
二来辽国主力也是以骑兵作战的形式,西夏碰上了只能硬碰硬的强攻。而不像面对大宋。西夏骑兵打不赢还能跑的走,大宋的步兵实在追不上。
因此面对辽国作战失败就是损失,而面对大宋作战失败却可以逃回家休养生息。
就跟打即时战略游戏一样,残血的兵拉回大本营可以慢慢回血,死掉的兵就需要重新花费时间好资源生产了。里外里一算,损失可就大了。
因而辽国和西夏的关系亲近,双方军中也有不少贵族相互交流,萧达所借用的渠道就是类似的方便。
经过他一番解释,丁阳很快就知道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基本上不用怀疑了。
可听完之后,却只剩下苦笑的份儿了:“这么说来,我们之所以受到了西夏的冷遇,居然是梁太后在中间起作用?”
萧达也是苦笑点头:“正是如此,据说梁太后对仙长非常不满。”
此时的西夏,已经不再是当年李元昊时期的大杀四方,兵威震慑列国的时候了。
当年李元昊生性好色,还抢走了太子的未婚妻。话说当年唐明皇李隆基也曾干过类似的事情,杨贵妃本来可是他儿子寿王的王妃。
可李隆基能夺走杨贵妃而没事儿,李元昊夺走太子宁令哥的未婚妻没移氏则遭到了儿子的刺杀。虽然李元昊当时没死,只被削去了大半个鼻子,可第二天就因为流血过多而死去。
而太子也因为弑父的罪名被杀死,权臣没藏讹庞趁机将妹妹和李元昊年仅一岁的私生子谅祚扶上了帝位而登基,借此彻底掌控朝政。
但谅祚以后与没藏讹庞的儿媳妇梁氏通奸,干脆里应外合铲除了没藏讹庞而重夺大权。并且杀掉了皇后——没藏讹庞的女儿,改立梁氏为皇后。
那一年,谅祚才不过14岁。随后开始亲政的皇帝,开始废黜父亲的藩礼而恢复汉礼。连年征战,想要有一番作为。
可却没想到21岁那年出外作战受伤,回师后伤势发作而就此驾崩。
此时他与梁氏所生的儿子,才刚刚七岁而已。随着七岁的皇帝登基继位,梁氏也作为皇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
这是三年前才发生不久的是事情,此时的西夏国政全部操持在梁太后的手中。
梁太后毕竟是女人,即便垂帘听政也还需要额外的政治支援。于是她干脆将弟弟梁乙埋封为国相,一内一外而执掌西夏朝政大权。
“梁太后为何如此行事?贫道不记得得罪过她呀!”丁阳听说了今次受到的冷遇关键在于梁太后,难免很是奇怪。
他和梁太后连面都不曾见过,这么针对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早先听说梁太后颇为美艳,心中还有点小激动,想要见识见识这个勾引到皇帝的女人。
毕竟当时皇帝的妻子是没藏讹庞的女儿,而梁氏是没藏讹庞的儿媳妇。说起来梁氏和皇帝当初也是姻亲,从没藏皇后算来梁氏是皇帝的嫂子。
据说梁氏非但美艳异常,更兼风情卓绝。几次进宫的机会,就把皇帝勾引的神魂颠倒。
当时还是少年的皇帝毫不犹豫和嫂子开始了偷情,后来更是直接铲除了舅舅兼岳父的没藏讹庞全家。
其中固然有没藏讹庞独揽大权,威胁到君权的因素在,可也少不了梁氏的推波助澜。
本来丁阳还想见识见识梁太后的风采,毕竟如今梁太后也还连25岁都不到,正是一个女人最具有风情和美丽年华。
可是万万没想到,还没见到梁太后的风姿卓绝,先见识了对方的狠辣针对。
幸好萧达已经做了多方面的了解,总算是知道了一些内情:“仙长,据说此事的关键在于梁太后信佛,而且十分的虔诚。”
“哈?”这个理由却是丁万万都没想到的,闻言几乎傻了眼。
西夏崇信佛教,这个是丁阳知道的。可是梁太后却因为崇信佛教就对他冷遇非常,却是完全因为他在辽国上京针对天雄寺以及其他寺庙的所作所为了。
根据萧达接下来的叙说,从他所打听到的消息来看,根本是有人在梁太后的身边进了谗言才导致了这个结果。
据说进谗言的不是别人,就是如今西夏承天塔的主持方丈和尚。
西夏承天塔是20年前没藏太后为了保证她和李元昊刚满周岁的私生子继位顺利而建,共11层高,以“承天顾命”为象征。
以此时的建筑技术而言绝对是一等一的精巧绝伦、规模宏大,从刚刚建成开始就享有“东土名流”和“西天达士”的美誉。
承天寺在这二十多年中始终保持着香火鼎盛,每每作为皇家寺庙而受到尊崇。在西夏国内的地位,和辽国天雄寺,以及大宋的大相国寺相当。
据说几个寺庙之间的和尚们,时常也都有些交流沟通感情。
如今丁阳在天雄寺大打出手不说,还几乎将整个天雄寺一扫而空。不说本来就有交情,仅仅只是兔死狐悲的因素,都难免会出问题。
以萧达所打听到的消息来看,据说天雄寺覆灭的消息传到西夏境内后,丁阳的名声就已经形成了正负两极。
西夏境内的贵族们对丁阳的神奇还是敬畏有加的,可是和尚们发动宣传攻势后,在很多人心中丁阳的形象也被因此而定位在修罗恶魔的上面固定下来。
梁太后本来就是后宫垂帘听政,偏偏她还是汉人出身,而西夏的主体民族是党项族。
于是她的权威时刻都会遭到国内党项贵族的挑战,总不如旁人来的稳固。
因此当和尚们掀起大规模宣传后,梁太后也不得不表明态度,和丁阳隔绝往来。
“原来如此……呵呵,这还真是有意思!”丁阳听萧达解释完因由后,捏着下巴笑了。
~
。。。
第0375章:兴庆府
正经说起丁阳在上京针对以天雄寺为首的和尚们,倒不是针对整个佛门的影响力。仅仅只是为了萧观音出口气,顺便把耶律洪基的死因栽赃出去。
可落到别人的心中就明显不是这么回事了!
出身道门的八妙真人针对和尚们掀起腥风血雨,毫疑问就是打着宗教战争的主意。
谁若是敢说丁阳没有那个意思,不单和尚们会啐你一脸口水,就连道士们都会打个哈哈笑着把这个话题糊弄过去。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谁还看不出来啊?明摆着八妙真人下手这么狠,就是想要干脆利落的将佛门影响力从大草原上一扫而空的手笔呀!
因此上京事件早已经开始持续向周围发酵,并且在很多有心人的心中留下了记号。
佛门和道门之间的相互打压,又不是从来都没发生过。很多时候看似平和,实际上谁不知道彼此之间因为信仰的纠纷会发生无数争执。
南北朝期间,佛门和道门之间的争锋相对太多了。而且其中血淋淋的东西很多,许多规则限制慢慢就转变为人身打击。
到了李唐时候虽然许了道教为国教,毕竟李家特意去追认了个祖宗李耳,自认是道家的不二传人。可佛教并未因此气馁,反而越挫越勇。
经五代十国的乱世,佛门的教义更加适合这种充满杀戮的时代。
无数的杀戮就在身边爆发出来,各种杯具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于是百姓们当然希望,未来可以生活在一个祥福快乐的世界里就好了。
修来生的佛门,恰好符合这个条件。既然寻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