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间无数雨打去-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娘说:“我就是生病,才会下棋。好嫂嫂,应我一回罢?”
    只得下棋。
    下了一会,齐芷大吃一惊。她虽然脾性淡漠,也不像妹妹喜爱读书,但是从小就擅长棋数。不说是国手,至少接触过的女儿家里很少有能跟她过几招的。
    九娘却几下就轻而易举地叫她大败。
    齐芷说:“这样的棋力,竟不曾叫我知道。”
    九娘却摆摆手,说:“这些都只是小伎俩。”说着,却开始出神。
    今天九娘不寻常。
    齐芷等了一会,才听到她说:“嫂嫂,听说外面的倭寇大败?”
    闺阁中人,问这个干嘛?齐芷很讶异,却回答她:“嗯。听说还是孙家一个走武官的将领领的兵。”
    孙家好像是九娘的未来夫家。
    齐芷反应过来,带了一点笑意,故意逗她:“听说和孙家七郎君是堂兄弟。”
    七郎君是九娘的未婚夫。
    九娘哦了一声,不是很高兴的样子。过了一会,忽然问齐芷:“嫂嫂,倭寇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古怪,齐芷回答她:“听说是穷凶极恶的倭国浪人。”
    九娘呆了一会,换了个问题:“嫂嫂,男人杀敌立功了会有官府赐的忠勇牌坊,女人守贞也有牌坊。这是不是说女子守贞和男人卫国,是一样的功劳,一样的有利于人?”
    齐芷一愣,蹙眉,刚想说话,忽然外面进来一个婆子,领着几个小丫头进来,看起来都是卫孔氏身边的得意人,对九娘说:“九姑,喝药,休息了。”并以眼斜看齐芷。
    齐芷看她们的示意,只得怀着忧虑告辞,安慰九娘,要她好好吃药看病,不要多想,过一段时间再来看她。
    没过了几天,就又出了大事。卫府里远远近近的卫家族人出入频繁。
    九娘的未婚夫,孙七郎,死了。
    齐芷惊得掉了手里的经书,喃喃道:“怎么会死的?这!”
    敏妈悄悄说:“听说,孙七郎,本来就跟姑爷一样,是从小病瘫了的。给九姑奶奶订亲的时候,就是打定主意这病人儿凑一对,日后好埋一起……”
    齐芷喝止她:“休得胡说。九娘虽然也是体弱,但是并没有什么大病,精神头一直是不差的。”
    但是齐芷还是留心起来了。一留心,就发现一件怪事。
    尽管是死了未来姑爷,出入的卫家族人和府里的仆人,脸上却都没有什么忧色,反而有些喜气。
    齐芷就叫敏妈去打听。一听原委,齐芷才松了一口气。原来,孙家仁厚,孙七郎死了,孙七郎的父母大哭一场,却说:“我儿苦命,没有福气与好姑娘结为连理。九娘还年轻,还是好好择一个人家吧。”
    未婚夫死去,多少人家都是指望着未嫁女守活寡的。
    敏妈连声地说孙家仁厚,九姑奶奶人好,命也好。
    齐芷却没有做声。
    半晌,敏妈才听见齐芷说:“守活寡,固然是一辈子忍耐。可是……”她叹了一口气,没有往下说。
    可是嫁为人妇,未必能活得久。
    殴打、操劳、漠视、虐待、抑郁、生育。多少妇女,年纪轻轻,被婚姻折磨得不到三十,撒手人寰。
    当下闽南多少女子,为逃避婚姻可怖,或是宁可忍受种种严苛条件,做了自梳女。
    现在九娘不用遭遇跟她一样的命运,齐芷是应该替她高兴的。却也高兴不起来。
    女人的命,嫁或是不嫁,总归好不到哪里去。
    何况九娘这样的身体,若要为人妇,更是要命。
    只是她也毫无办法,也只得寄希望据说十分疼爱九娘的卫老爷和卫孔氏,能给九娘挑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夫婿。
    齐芷这样想着的时候,外面开始下雨。
    雷声隆隆,雨声潇潇。
    南方多雨,这场雨,一下就缠缠绵绵下了十来天。
    雨停的那天,传来一个惊雷似的消息:九娘殉夫了!

  ☆、第70章 无盐女(六)

九娘是上吊走的。
    据说她上吊之前,为确保死成,还特特喝了一蛊鸠酒。
    据说她还写了一首诗寄给孙家:“生时百年盟,死归同寝眠。相思无单行,鸳鸯不独活。”
    据说她殉夫前,偷偷独自去往夫家的丈夫灵前哭过。
    又据说……很多的据说。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据说,是因为人人都在兴奋地谈论这件事,各自捏造说法,以充谈资。
    在闽南,或者是不独在闽南,一家只要出了个殉夫的烈女,就足以名传姓氏,使该家声明远播。
    所以人人都愿意争先恐后地谈论这件事。
    只是这些“据说”,大都是不可信的。
    比如九娘并不识字,后来识得了几个字,还是我教她的。只是她虽识得了一些字,勉强记记一些生活琐事尚可,水平却根本不足以写出一首诗来。
    再比如,她死的时候,其实才十二岁,还是虚岁。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连夫家的面目都没有见过一次,怎么就那么坚决地殉夫了?
    我的脑海中总一闪而现那天九娘问我的话:“嫂嫂,男人杀敌立功了会有官府赐的忠勇牌坊,女人守贞也有牌坊。这是不是说女子守贞和男人卫国,是一样的功劳,一样的有利于人?”
    我那时没有回答她。我便一直后悔,日日夜夜想:她怎么会死了?九娘那样的爱笑,怎么殉夫?是不是我当时回答了她,告诉她没有,她便不会死了?她起这念头又是为什么?
    因为总是翻来覆去的想,我夜里也睡不着。
    一天刚守完一天的灵,敏妈叫我吓了一大跳,指着我眼眶的青紫:“娘子,你……”
    我知道我现在大概是很狼狈憔悴的。我也没有对敏妈解释的意思。
    婆婆病倒了。公公远去京城,替九娘请笙贞烈牌坊去了。
    我是九娘的长嫂,就走出来寡妇门里,主持她的丧事。
    有时候,宾客族人都走了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灵堂里,慢慢地梳理从各处得来的九娘的生平。希望能窥得一点痕迹。
    直到我终于从九娘的遗物里,翻到了一沓钉在一起的纸,上面是九娘歪歪扭扭的初学者的幼稚笔迹。
    接着又从九娘一个爱重的丫头嘴里,则断断续续,得到了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慢慢地,许多的讯息,终于将这个女孩子一生的片段,连作了一个完整的事迹。

  ☆、第71章 无盐女(七)

卫九娘是一个裹小脚的抱小姐,又常年体弱多病,连做拿起针线都会手抖。
    她苍白瘦弱,只有一双天真多情的眼睛,是自由的。
    这是一个注定是要一生在别人的怀抱里、床榻上,无所事事消磨完一生的深闺女子。
    这样一个骨瘦伶仃,脸色苍白的女孩子,就这样地躺在榻上,在病中拿棋盘演练,用瘦削的手,移动着祖母叫人制作的简陋的沙盘,学完了祖母的侍女口授的跟兵法有关的大部分知识。
    她病弱的面容上一片惨白,却只有一双天真多情的眼睛,每次演练的时候,就黑得几乎发亮。
    那时也正在闹倭寇,有将领在平叛。
    老祖母的侍女李妈妈曾跟着老祖母的父亲吴将军打过仗。刚好现在这位将领,曾是吴将军的部下。
    九娘仔细地问了交战双方的人数、组成、来历、打仗地点、环境,兵器、又预估了天气等,说出来一句话:“必然输。”
    这次打仗的过程、结果,跟才八岁的九娘,预料得一模一样。
    这个裹着小脚的闺阁弱女,却是个不世出的兵法奇才,名将种子。
    那一天,老祖母搂着她豪淘大哭。
    九娘听见老祖母出了她的屋子后,哭着对李妈妈说:“如果是个男娃多好。定能继承阿爹的遗志,重振我吴家军,建功立业,驱逐倭寇,使百姓安居乐业。洗刷我爹的冤名,使忠勇牌坊重遍闽南。可惜……可惜!”
    小丫鬟说,九娘大概还是听见了。
    但等祖母进屋来看她,她只是灿然一笑,伸出刚刚推演过沙盘的稚弱小手,摸摸祖母湿润的眼角,说:“阿麽,不哭。”
    后来九岁的时候,祖母去世了,她就搬回去跟母亲住。
    爹妈差遣女教养,教她女红女诫,她也学得和兵法一样认真。
    慢慢地,她的爹妈也开始爱起她来。
    虽然她们爱她的方式。就是叫她更淑女。
    十二岁的时候,九娘跟着堂婶去不远山上一座庙里还愿。
    那一天,雨下得狂。庙里的芭蕉树都被雨打得七零八落。
    没法子,只得寄宿山庙。
    谁料庙宇附近,竟然闹起倭寇。
    九娘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倭寇”。
    这些“倭寇”,却全是穿着破烂的闽南衣衫。说的都是汉话。他们骨瘦如柴,其中很多人生着血吸虫病,长着大肚子,手上拿着树枝做武器,病得步履蹒跚。甚至比九娘还瘦。
    丫鬟和堂婶吓傻了。
    幸好有驻守的将领人听说卫家有女眷被困在了这,赶忙地赶来剿灭倭寇。
    她们躲在庙里,看到外面,很快这些“倭寇”就被剿灭了。一个个被押送着离开。也有当场被打死的。
    将领隔着门向她们告辞了。
    堂婶哆嗦着要带九娘离开的时候,听见九娘说:“婶婶,他们是汉人百姓。”
    堂婶满肚子的憋火:“是倭寇。只是学了汉话!”
    九娘说:“他们得的是江南闽南一带百姓得的大肚子病,说的是流利的闽南各地的土话汉话,穿着闽南的衣衫,长的也是汉人模样。却是倭寇?”
    堂婶瞥她一眼:“是倭寇。”
    九娘看堂婶发了火,就绞着手指。不再说话。
    后来九娘才听说,那个将领是孙家人,他向上报告,说是剿灭了一股倭寇,奉上一串人头,得已官升一级。
    后来九娘又听母亲说,闽南今年闹灾,又闹大肚子病,各地的收成不好。
    而卫家里人口众多。为了维持家用不差下去,家里决定再增收一成地租。
    各大豪族、大乡绅纷纷响应了这个决定。
    就在这个决定做下去没多久,“倭寇”之乱又开始了。
    而且越演越烈。
    上报给上皇的闽南乡愿书是这样说的:适逢灾荒,乡族仁慈,减免税负。奈何倭寇之乱,致使慈忍乡族施粥济民,亦无济于事。
    九娘却隐隐明白了近年“倭寇”越来越多的缘故。
    小少女幼稚的还只冒出个苗苗的理想,一下子就枯萎了。
    她在老祖母牌前三叩首,不再拿起沙盘演练。
    拿沙盘、拿吴将军留下的兵法,演练剿灭这样的“倭寇”,没意思。
    她默默湮灭了沙盘之后,没几天,传来孙七郎的死讯。
    孙七郎死了。孙家放出话来,希望九娘另择佳婿。
    孙七郎死后的第五天,卫家的族长、堂叔伯、宗亲、族长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众多人等,围着九娘,围成了一圈。
    族长老态龙钟,拄着拐杖,气势汹汹,哭声震天动地:“可怜我卫家书香望族,百年贞烈,竟要毁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上!”
    堂叔祖捶胸顿足:“祖宗啊,我家从没有二嫁的女儿,从没有不贞的儿妇,从没有浮浪的子弟。今天竟然破了例。我家那十九座贞洁牌坊,就要做了摆设了!”
    ……
    九娘没有吭气。等他们都哭过一圈,才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场面一冷。
    她的长辈们面面相觑。过了一会,族长咳嗽了一声,递给她一张纸,上面写一首诗:“生时百年盟,死归同寝眠。相思无单行,鸳鸯不独活。”
    九娘拿着诗,不明所以。
    勉强认出上面写得什么,九娘讶异笑道:“阿公给我一首情诗干嘛?”
    族人们面面相觑。族长怒瞪了人群最后边的,九娘的父亲卫学士一眼。
    堂叔看九娘一脸懵懂,苦着脸说:“九姑,你对孙七郎怎么看?”
    九娘想了一会,虚岁十二岁的小姑娘答道:“他是个好人。他的爹妈也是好人。”
    大家都说不下去了。最后族里人都灰溜溜地走了。
    九娘看到跟着众人一起离开的人里,隐隐地,似乎还有一个眼熟的孙家人。
    只留下原地的卫学士,看了女儿一眼,长叹一声。
    九娘对这一切感到很迷惘。
    她毕竟实际岁数只有十一岁,又从小长在深闺。虽然是个名将胚子,到底也只是一个孩子。
    从那天以后,她的生活忽然一日日,好像掉到了冰窟里。
    她的丫头、婆子,全都给撤走了。
    她的衣服被换作了麻衣布裙。她的被褥换作了薄薄的一层。
    她平时滋养身体的药,都没有送来了。
    想要喝口水,只能自己去厨房烧。想要吃东西,除了一碗冷粥外,只能自己去翻找。
    没有人再叫她“九娘子”,也再没有可以抱着她走路的仆妇。
    她一双小脚,根本走不了路,只能躺在塌上忍着腹中的饥渴。
    她拖着小脚爬去找父母,手上爬破了皮,但是爹妈都不见她。
    原先所有对着她的笑脸,一霎时都变了。
    亲戚族人不相见,仆从婢女冷眼对。
    九娘想尽兵法里的兵策,也想不出这是为了什么。
    大约这样过了五天。九娘昏昏沉沉躺在床上,肚里雷鸣一样地叫,身体轻得好像随时要飘走。
    她这样的身体,根本禁不得这样的待遇。
    堂婶来看她了。
    堂婶看到一向喜欢的侄女变成这个样子,也忍不住泪如雨下:“九娘,你何苦如此倔强?我家养大女儿,就是要给家里增光的。你非要跟家里作对,偏要败坏家门?”
    倔强?九娘昏沉的脑袋里,仍旧是一头雾水。
    堂婶却说:“大家都在等你。”然后就抽抽嗒嗒地走了。
    大家是哪些人?
    等她?等她干什么?
    又过了一天,大概是等得不耐烦了。卫孔氏哭天抹地来了。
    “妈!”九娘昏头昏脑地瞧见卫孔氏,细细地叫了一声。
    卫孔氏就匆匆塞给女儿一截麻绳,一句话没跟女儿说,又哭着又叫人扶了出去。
    九娘刚喝了碗冷粥。腹中还是火烧火燎,头脑还是晕里晕气。她费劲地想了想妈送麻绳过来的用途,比了比枕头,就把麻绳塞到枕头下殿起来。使自己躺得高,舒服了一点。
    迷迷糊糊想:不管我做错了什么,至少妈还是念着我的。
    又过了一天,她爹卫学士也叫人请了过来。他也一句话没有,送了一壶酒。
    只是九娘这时候已经半昏迷了。自然也没有喝。不然一定会感慨:爹也到底还是念着我的。
    九娘再次醒来的时候,感觉人已经好过多了。
    似乎肚里吃了肉粥,脸上擦着热巾布。
    她爹妈好端端坐在她跟前。难得的,对她齐齐笑了起来。卫学士和蔼地说:“想不想去看看牌坊?”
    九娘想问之前发生了什么?却没有问。只是乖乖点个头:“嗯。”
    十九座牌坊,像一片石林。
    九娘有生以来头一次教父母围着。
    娘抱着她,爹跟她说着话。她靠在母亲的怀里,捋父亲的长须,闻母亲衣襟上的脂粉香,阳光暖融融地照下来。
    没有小妾,没有仆妇,没有丫鬟婆子。一家三人影成双。
    他们正亲密地说着话,过了一会,忽然听见不少族人欢声笑语地也出来踏青。
    看见九娘他们三个,也都过来打招呼了。
    堂婶笑眯眯地:“马上就要过十二岁的生辰了呀?要不要婶婶做的熏花糖?”
    堂伯朗声笑:“小馋猫。”
    堂叔父则是摸摸胡须,嘀嘀咕咕:“熏花糖,吃了薰掉牙。”
    花香飘过牌坊。牌坊两旁生了大朵杜鹃。还有不知名的蓝色野花。
    金色阳光洒落下来,一片笑脸融就暖融融的空气。
    这本是九娘最喜欢的一幕。
    她就喜欢人人都开开心心的。不要悲伤,不要难过。
    正在这一派和乐的时候,忽然听见几个人大惊小怪的声音:“那不是卫九娘吗?她怎么还活着?”
    另一个人说:“哈?怎么,难道他家真像是孙家说的那样,要给卫九娘重新订亲了?卫家这回也要出了二嫁的女儿了?”
    那是几个偶尔逛到卫家牌坊这边,作闲人打扮的浪荡子弟。
    他们的窃窃私语,故意说的很大声。使卫家人的脸一下子消失了笑容。
    那种九娘最怕的又苦又冷的沉默,一下子恢复了。
    她听见父亲缓缓开口:“九娘,你知道卫家发家是因为什么吗?”
    这是每个卫家人都知道的。
    姓方书生在一篇传记里,记叙了一个被亲戚所不齿的破落之家,因出了一位上吊殉夫的烈妇而声名大噪的情景:“自贞女死,闽南皆悚动,荐绅士君子多为唏嘘,里巷感伤。好事者传之图,讴歌其事,喧腾儿童女妇间。于时闽南之人,咸知东门卫氏云”。
    九娘默然许久,半天,才说:“爹妈,女儿早已心许孙七郎。生时百年盟,死归同寝眠。相思无单行,鸳鸯不独活。”
    她终于知道,大家一直在等什么了。

  ☆、第72章 无盐女(八)

各路认得不认得九娘的族人,都来瞻仰吊唁这位才十二岁的族中“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