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持人:那会儿对于人生的设计,有吗?
易:有,当时我读了一本苏联小说,作者叫薇拉凯特琳斯卡娅,书名叫《勇敢》,写一批共青团员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到西伯利亚,建设一个也可以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城市叫共青城,那本书给我影响非常大,我觉得我也应该到新疆去,也建设一个共青城,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去,他们把握分配到哪儿呢?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共青团农场!哎呀,我太高兴了,我就想弄一个中国式的共青城,他就把我弄到共青团农场去了。
主持人:您这应该是团中央书记考虑的事。
易:我就觉得到那个地方去参加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然后我把这个经历我也写一个长篇小说啊!
主持人:还是文学青年的底子。
易:对,但是紧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然后整个生活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个地方我有这么一个说法,我说在那个被诗意地描述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主持人:您仍然用文学青年的方式来定义那会儿的生活,不是诗。
易:是被诗意地描述的地方。
主持人:那从什么时候您觉得可以重新开始?
易:这个要感谢小*平同志,恢复了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建议我去参加高考。
主持人:那时候你已经30岁了,1977年恢复高考。
易:对,30岁。
主持人:那会儿已经结婚了吗?
易:结婚了,但是我觉得我不敢去考。
主持人:为什么?
易:因为我那时候在一个中学当老师,教毕业班。
主持人:我顺便介绍一下,咱们《百家讲坛》里讲得不错的好多都是中学老师出身的底子,阎崇年,易老师啊,刘心武,都是中学老师的底子,所以现在在下面坐着和电视机前中学老师的同志们可以做好准备,二十年之后《百家讲坛》是您的天下。您接着说。
易:我是毕业班的老师。
主持人:您怕误人子弟。
易:不是,我怕我和我教的学生一起下考场,他考上了我没考上。那就没脸教书了!
主持人:您哪会儿教什么,教语文?
易:教语文,你说那考场上的事能有把握吗!是不是,万一他考上了我没考上怎么办呢?那么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考试,我说我考这个。
主持人:考研究生,目标高。
易:对啊,我一高中生,我考研究生没考上不丢人,考上了,算我赚了四年。
主持人:那当时是含辛茹苦考上研究生的,还是天生丽质?
易:应该说是就应了那句老话,叫做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主持人:总是给班主任准备的。
易:我倒也没存心准备考什么研究生,那时候还没有这个知识,但是在那动荡的十年当中我没有中断读书,这个读书倒不是出于功利的考虑,纯粹是一种爱好。那么能读的书不太多,但是挺管用,我那时候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基本读完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读完了鲁迅选集,然后我还暗藏了两本唐诗宋词。
主持人:是从家乡带过去的?
易:对,那个是暗藏的。
主持人:当时真有人查吗?
易:有人查,没人的时候可以看,好在我们在军垦农场,有文化的人也不多。
主持人:不知道您在看什么。
易:对,外边弄一封皮,红封皮,可以蒙混过关。那么应该说多少有点准备。然后我花了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当时在床头贴了一条标语,激励自己的标语:“三个月等于三年”,我就说我三个月至少要达到大专水平,要把那书都读完。然后去考研究生,一下就考上了。
主持人:也给自己惊着了吧!
易:啊,应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主持人:那当时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彻底变化?
易:也没有那么想,觉得也就是考上了一个研究生,当时最兴奋的……
主持人:是“领导”?也不是“领导”。
易:你说人嘛,大家都兴奋,家里人都兴奋,朋友们都高兴。就是我自己最兴奋的事,是什么,你猜猜,反拷问。
主持人:我把这机会留给现场的观众,大家来看看刚才易老师最兴奋的事。
易:可爱的奸雄。
主持人:来来来,现场有吗?
观众: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可能可以公开地去看唐诗宋词了?
易:那个时候已经可以公开了。
主持人:对这段历史情况还不是很了解。
观众:我觉得是不是可能文革之后第一批研究生啊?
易:是第一批,但是这也不是让我感到特别兴奋的事。
观众:我觉得是没有“领导”管理了,可以自由了?
主持人:“领导”现在还管着呢。
观众:可能印证了三个月等于三年那句话?
主持人:行了,我看现场要猜对恐怕也不是很容易,我来猜一个,挣的钱比当老师多了吧!
易:那倒不是,是我复试的时候,因为它有一个初试还有一个复试,复试的时候是面试,我到了武汉大学,走过它的图书馆,我说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我就可以在这个图书馆里天天看书啦!因为他们没有经过那个时代,他们不知道,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尤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连队里面根本看不到书的。
主持人:那在武汉大学以及今后的生活都是完全按照一个在学校当中学者的成长历程,您一步没落地完整地走了过来。
易:大概吧。
主持人:大概,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觉得自己人生的道路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易:我觉得人生道路选择也无所谓正确不正确,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是别无选择,所以在我的辞典里面没有什么最好啊,最正确啊,或者唯一正确啊,什么最喜欢啊,没有这些词,我觉得只有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能够争取的不应该是最好,是最不坏。世界上没有最好,能做到最不坏就应该心安理得,或者说心满意足了。
主持人:有没有想到过让更多的人知道您的所思所想?
易:这个想到过。
主持人:那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强烈愿望,我让别人了解我?
易:1994到1995年,那个时代在出版上有一个问题,实际上早就发生了,大概从1988年开始在出版上就有了一个问题,就是学术著作出版非常艰难,因为购买和阅读学术著作的人越来越少。那么很多人为了出一本自己的著作,要去找赞助,要去弄课题费,或者实在没有办法,自己从有限的收入当中挤出一点钱来出,然后印个几百册上千册,送给同行、好友。当时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说这样一种出版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那比方说我做的工作是文学、史学、哲学,文史哲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目的是什么呢?人类的幸福,那么人类的幸福包不包括我们当下正生活着的这些人的幸福呢?包括吧,既然包括我们当下正生活着的这些人的幸福,你是为他们的幸福服务的,那么你该不该把你的学术研究成果交出来,交给大家呢?应该。那么既然你要把你的学术成果交出来交给大众、交给社会,最佳途径是什么呢?
主持人:运用电视传媒。
易:那么得出的结论是,应该为当下正在生活着的人们服务,应该换一条路走。
主持人:那您那会儿做出一个什么样的决定?有吗?
易:有啊,我当时就写了后来“品读中国”这个书系,“品读中国”书系它是一本一本写出来的,先后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最后到200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集中做成一个书系推出来。
主持人:可能在学者当中,您刚才说了,有在自己的书斋当中苦读、苦做、苦修,也有像您这样在别人看来非常风光的学者,其实您自己更愿意选择的学者的道路和类型是什么样的类型?
易:大家认为你就是自己的一个邻居、一个亲戚、一个朋友、一个熟人,他不觉得你和他之间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更不会觉得你是高高在上的,在那儿传道、布道、传教、说教、教训啊,应该是这样,就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我现在品汉代风云人物也好,品三国也好,我做的工作都是这样一个事,就是把历史人物全部还原为普通人,和我们所有的在场的观众、电视机跟前的观众一模一样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的人,都是这样的普通人,我要让我的观众们看历史人物就像看他邻居一样来看。
主持人:您看我从《汉代风云人物》的节目开始看到您,一直看到现在的您的品三国系列,能不能告诉我们今后要播出的三国系列跟以往的节目会有什么不同吗?因为我的第一个观感是易老师的发型发生了变化,因为大家看到《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恣肆飞扬、乌云翻滚的头发。
易:有人说是方便面。
主持人:还是质量比较好的方便面,现在你看非常地妥贴,而且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形象,这是我能看到的,您告诉我们一些其他的会有哪些变化?
易:品三国应该说是有一个总体规划,它的做法是这样的,十二集一个部分,或者说一个系列,它整个的节目事一个跨年度的大型系列节目。然后其中又分为若干个小系列,每一系列十二集,一条主线,牵出相关人物、事件和问题,它是一个三维结构,人物、事件、问题三维结构。那么第一个系列“魏武挥鞭”以曹操为主线,一直讲到官渡之战以及官渡之战的教训、曹操的用人之道,这十二集已经全部制作完毕。然后从5月14号下一个星期天就开始播第二系列,叫做“孙刘联盟”,从“青梅煮酒”开始,然后从曹操引出刘备,然后引出郭嘉,引出诸葛亮,引出孙氏家族,引出周瑜、鲁肃等人物,一直讲到赤壁之战,第二十四集是“赤壁疑云”,这又是一个系列,又是十二集。然后再下一个十二集,我现在就不说了,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的,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进程这样一个顺序往前推进。那么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按期、按设想实现的话,在最后的部分会有一个三国英雄人物排行榜。
主持人:您给列一个排行榜。
易:列一个排行榜。
主持人:现在脑子里已经有成型了吗?
易:已经有了。
主持人:今天方便公布吗?
易:这个排行榜现在除了我以外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谢谢易老师,因为今天易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最鲜活的易中天,因为我们以往没有这个机会,因为以往的易老师站在讲台之后,所以感谢易老师,而且我很认同易老师的说法,我愿意把易老师当成我的邻居,当成我的朋友,欢迎您经常来北京,欢迎您经常来中央电视台,继续我们的精彩的《百家讲坛》,也继续一个精彩的易中天,谢谢。 5
与易中天面对面
4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一经推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易中天从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学者,变成了万人追捧的偶像。与此同时,一些反面的声音也接踵而至,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和公众人物。关于易中天的话题正慢慢升温。应广大观众要求,《百家讲坛》特别邀请央视名嘴王志与易中天面对面,共同解读易中天。
2006年正月十五,《易中天品三国》正式开播,每周一期,一时间,“易中天”和“三国”成为当下人们议论的话题。易中天一时成为文化界的热点人物,有关易中天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他所带动的文化热点被媒体称之为“易中天现象”。《新京报》开辟专栏谈论“易中天现象”,《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学术超男”易中天》让易中天又增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头衔。当然,在这些热闹声中也夹杂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些专家和学者对“易中天现象”提出了质疑。
支持与反对,赞誉与指责,面对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易中天会如何应对?与易中天面对面,共同解读“易中天现象”,《百家讲坛》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主持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百家讲坛》不只易中天一个,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儿?
易中天:没诀窍,我没有任何诀窍,很简单,我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到了那儿还这么说,你要问就只有这一条。甭管我面对的是谁,我的说话方式是不会改变的。好像也未见得就是我最火吧?
主持人:又是我的错觉?
易:不知道,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也没人做排行榜,而且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我没有任何诀窍。
主持人:当初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呢?
易:直接原因很简单,就是《百家讲坛》找到我,说我们想请您来做一个主讲人。我是知道有一个《百家讲坛》,但是我从来没看过,因为我这人不看电视,我当时以为就是和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一样,就是一个在学校里面或者在一个公共场所面对观众所做的一次演讲,然后它录下来,剪辑了就播出来。那我说没问题,因为这种演讲做得多了,不过换一个地方嘛。去了以后我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很直接的原因,很简单。
主持人:为什么接受呢?
易:这个很简单啊,你是一个教书匠,教书本来就是你的本分。
主持人:那你喜欢上电视吗?
易:当时也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因为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么忙吧,总还是有些空闲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嘛,闲着人家电视台请你去,你去了以后做好了做坏了也无所谓,它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学者可以有两条选择,一个是为人生而学术,一个是为学术而学术——这里面没有高下之别,我认为啊,我丝毫没有批判为学术而学术的意思,而且我非常赞成为学术而学术,而且我非常敬重那些真正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我不喜欢的是那种比方说为职称而学术,为名利而学术。
主持人:但是我们听到的结论可能恰好相反,电视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住在书斋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人别扭的东西,易老师没有感觉到吗?
易:不是,这是另一个问题,一个是该不该做的问题,第二个是能不能做的问题,你现在已经转入第二个问题了,而第一个问题我还没讲完。在我看来,既然是为人生而学术,那么为人生而学术的学者自己必须有人生,那人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体验,而对于我来说上电视、做电视节目是人生体验之一种,所以我就要去体验一把;至于我做成功了,我能体验到成功,做失败了,我也体验到失败了啊,至少我也知道电视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我为什么要去做的原因。那么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
主持人:能不能做的问题。你感到舒适吗?
易:说实话吗?
主持人:当然说实话。
易:有时候舒适,有时候不舒适。
主持人:不舒适是什么时候?舒适是什么时候?
易:不舒适就是碰上一档无聊的节目,一个蹩脚的主持人,问了一堆八卦问题,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就很不舒服。
主持人:但《百家讲坛》不一样。
易:《百家讲坛》它没有八卦问题,它第一没有主持人,第二没有八卦问题,所以《百家讲坛》很舒适。做《百家讲坛》很舒适,如果你是一个会上课的人,也是一个爱上课的人。要知道我是一个热爱教学的教师,现在因为实在是太累,否则我是很愿意上课的,面对那么多学生或者是听众,很高兴,可能就是该着去做教书匠了。
主持人:那您的意思是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一切,都是你意料之外的?
易:纯属偶然。很多人来探究这个问题,我说我无可奉告,我现在这种讲述方式从小就是这样,讲了几十年了。完全偶然地撞上了《百家讲坛》,又完全偶然地受到大家喜欢,如此而已。
*2005年四月易中天初登《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独特的讲史风格迅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有着南方口音、说话诙谐幽默的易中天。2006年易中天开始“品三国”,他特立独行的话语表达和思维方式在《品三国》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树立了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曾一度被媒体誉为“生猛史学”和“麻辣史学”。
但易中天自己却将风格定位为“萝卜史学”,在易中天看来,“萝卜史学”是草根食品,很有营养,也符合《百家讲坛》讲史学的特点。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也让一大批观众对易中天的讲座趋之若鹜。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这种讲课方式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主持人:但你听到过对你的批评吗?
易:听到过。但没有当面的,有媒体问我,有人当面批评吗?我说没有,我倒真希望他面对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