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顺明(完结)-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些人还不知道,钱谦益急忙出南京城去躲避,临走前发回文人本色,急忙忙写了篇书信,派人送到济南城,心中内容很是简单,一是说明自己在南直隶颇有人脉,东林党中影响很大,二是给大将军李孟贺喜,恭喜李大帅取得这样的大胜。

这封信尽管说的都是些公式化的言语,可若是明眼人,肯定能看出其中的意思,一来是示好,二来是表示自己有足够的份量示好,当然,说白了,这已经是把头磕在地上,求着对方接纳了。

整个江南文坛,那么多的文人士子,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你说那李孟贪财粗鄙,在漕运上设卡收钱,让享受特权习惯了的江南士人们深恶痛绝,而且这李孟眼中丝毫没有什么大明的体统规矩。

完全不把文贵武贱的规矩放在眼中,在山东任意妄为,而且又那有心人点出来,山东兵马最近在南直隶地一系列举动都是包藏祸心,想要倾覆天下。

贪墨武夫,野心膨胀,这种种地因素加成起来,李孟已经成了士子眼中的公敌,但这个武夫,却在北直隶那边全歼了鞑虏大军,而且从各方面地反映来看,这虚假的成分应该是不多。

如此强大的武力,震慑着不知世事的文人们,可有件事情也让他们糊涂,历次的名臣担任督军,督师率领武将们在关内关外作战,没有几次胜仗,更准确的说次次都是大败,而今一名武将独自率领的部队却有这样的大胜,这祖宗规矩成法,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这李孟的种种做法到底是……

脑筋不清醒地文人都是被那庞大的军威震慑,不敢出声。那些脑筋清醒的文人士子则是在考虑,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中都凤阳的漕运总督马士英是在李孟回转北上抗击鞑虏,反应最为奇怪的一名官员,他手中的万余兵马目标一直是在寿州附近地山东兵马,但听闻李孟率部急行军北上之后,却没有什么动静。只是在那里叹了口气,约束兵马严守凤阳,不得妄动。

漕运总督衙门的几名亲信将领却都是接到了马士英的密令。让他们做好准备,在必要地时候,准备向北进军。

等到胜利的消息传来,马士英拿着手下抄来的捷报文书,仔细看过,沉思半日,在内堂之中大笑,末了却只说了两个意义晦涩的词:

“要变,当变!”

腊月十六南京城已经是知道了山东总兵李孟在北直隶东光县和南皮县之间取得大胜的消息,但在北直隶境内。京师所在的顺天府毗邻河间府,距离比山东南直隶都要近便许多,知道消息却是最晚的一个。这鞑虏的兵马都是被李孟率领的胶州营全歼,整个北直隶境内的官兵都是集中到了京师附近,而鞑虏经过地沿途,都是被破坏的不成样子,士民纷纷逃散。一样是不知道消息,而河间府的各个州县,都是惊魂未定,一时间也是想不起来这件事。

河间府的地方官员,不管是河间府还是地方上的各个州县。更多的是想着胶州营获得这等大胜,去京师报捷露脸的机会,当然是胶州营自家地军官使者,咱们千万不要破坏了这个规矩,要不然李大帅震怒,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胶州营干脆没有理会京师的方向,只是把胜利传播到了胶州营自己控制的地盘上。

京师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四了,整个这段时间。京师上下都是在一种阴沉郁闷地气氛之中。城外几十万大军,城内的各色军马队伍也都是动员了起来。全副的戒备,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可这么多的大军又能有什么用处,他们连个探马都不敢派出去,要不然河间府这大胜的消息他们怎么会不知道。

崇祯皇帝完全失却了分寸,每日间在皇宫内和朝会上,神经质的说道:

“朕如此勤勉,为何却有今日的局面!!”

北直隶这么多兵马集合起来,可崇祯皇帝和兵部仍然觉得兵力不够,朝着各处派出求援调兵的信使,比如说去往黄河北岸的督师侯恂率领地几万兵马,让他们连夜地回援,可侯恂和山西总兵许定国那里敢回去,本来已经是在陕西收拢边兵回来了,这次又是接口收拢边兵不够,重新去往陕西和山西。

现在的京师朝廷,已经是惶恐之极,什么体面东西都是不顾了,原本被他们看不见地胶州营,这次也成了标准的香饽饽,一名名信使朝着山东派,问题是这些信使不敢走河间府,都是在保定、真定那边绕远路。

这些信使进入山东之后,直接是被武装盐丁扣住,因为上面下达了命令,所有外来的调兵使者都要扣下,不做答复,不做反应。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封锁大军出动的消息,胶州营要作战的可不光是鞑虏一家,天知道别人看见山东空虚之后,会不会派人来抄底进攻,这都是不可不防的,不能让所有有敌意的人知道胶州营的动向。

大胜之后,那些使者依旧是被扣在那里,这本来就是小事,大帅既然没有命令,就让他们在那里呆着就是。

而李孟现在操心的东西太多,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京师过来的调兵钦差,也就那么一直扣押着。

这么一来二去,以上种种,不知不觉间,京师对于外界的消息被胶州营也被京师自己封闭起来了。

从十一月下旬开始,朝堂上的诸位大臣就在那里算计着如何纠集更多的兵马来京师拱卫,加大守御的把握,但北直隶的这些军兵差不多都是被搜刮干净了,众人心中还是一点底也没有。

按说此事,就应该有一两位顶尖的文臣,自请领兵督师。出去和鞑虏大军作战,首辅周延儒自然而然的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这位首辅大臣也不含糊,在朝堂上慷慨激昂要求领兵督师,和鞑虏决战。

听到这周延儒地一番慷慨陈词,把个崇祯皇帝真是感动出来了不少眼泪。当即是划拨兵马,准奏。

但在通州驻防的京营提督刘元斌却是哭笑不得,因为这周延儒一干人浩浩荡荡的来到这通州城。每日间就是聚合门生文士,在那里饮宴作乐,鞑虏大军自蓟州向南折向,鞑虏大军最近时候距离通州城不过五十里。

问题的关键是你周延儒消极避战,说些胆怯的言语,也是说明你还有打仗的心思,可这周延儒根本不理会在附近经过地鞑虏大军,依旧是欢宴无度,而且还让人一封封的告捷文书朝着朝廷里面送。

这满心是把京师里面的皇帝和诸位大臣当傻子了,看来是等着鞑子和往年一样抢掠够了回转关外。这首辅周延儒就来个歼敌大部,驱赶敌人去关外,然后坐享大功。

提督京营地大太监刘元斌和周延儒互不统属,而且他也不愿意主动去求战,索性是也呆在通州的大营之中,把马队和亲兵都是集中在身边,稍有风吹草动就准备溜之大吉。

山东的消息几近断绝。而屯驻在京师周围的大军战战兢兢的派出的探马,又是什么也查探不到,大家都是琢磨着,是不是鞑虏已经进了山东,在山东肆意妄为。

屯驻在京师周围的大军。在得到了这等模糊的消息之后,却直接是当作明确的判断呈送到朝廷之中。

鞑虏进入山东,可能山东府县已经是被破坏殆尽,军民遭受屠戮,这实在是大惨事,可崇祯皇帝和朝廷中诸位大臣知道这个消息后,人人表面上做出沉痛之极的神色,可心里面都掩藏不住一种轻松。

崇祯皇帝虽然是自责什么黎民遭难,这都是朕地责任,可后宫的皇后皇妃。却破天荒的在阴沉了许久的皇帝脸上看到了几分笑意。

不管是京城内。还是京城外,甚至是整个顺天府。所有的人都是在哪里想着,再等等,等到鞑子大军抢够了离开关内,那就万事大吉了。

朝中甚至有大臣在计划谋算,山东据说被那李孟经营的富庶无比,山西的商号,两淮地盐商,江南的豪族都曾经在京城为和山东争利游说过,就算是鞑子大军在那里抢掠无度,总归还能剩下些东西来,到时候咱们去分上一分,也是一笔大财,到时候怎么分配,这时候可要谋算好了。

京师戒严,可为了城中那几十万居民官员的生活需要,城门仍然要定时的开启,保证物流的畅通,毕竟鞑子大军还没有出现在京师周围五十里范围内,暂时仍然是安全地。

但各处的防卫却已经是加强了很多,各个城门对那些形迹可疑的人都是严加盘查,生怕是鞑虏的探子或者是流民军队的奸细。

腊月二十一那天,京城南边的城门士兵看见了由五辆大车组成的车队,看着这些人的打扮,明显就是外地来的。

而且这形迹未免太明显了,现在朝着城内运输的都是几十辆几百辆地大车队,那有这五辆马车地队伍,不知道京师周围鞑虏大军威胁,寻常的客商都是逃散,这真真是送上门来了,这五辆马车地车夫和带队的那个人,都是有些糊涂,因为这一路上人人侧目看他们,沿路的勒索也是比平日里重了几分。

“那里来的车辆,快些停下来,拿路引出来!!”

距离城门足有百步,守门的这些五城兵马司兵丁都是严阵以待,拿着火铳长矛的作出了防御的架势,一名总旗所在队列的后面大声的喊话道。

这五辆大车的车队头目从马上跳下来,笑呵呵的回话说道:

“官爷,规矩小人省得,孝敬早就给您各位预备好了!!”

在京师进城入城,都要给这些守城门的士兵孝敬些银两,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总是给自己买个方便。

这人这么懂事。却让南门的这些士兵更加的紧张,那总旗大声地喊道:

“少来这套,大爷我不吃这个,你们是那里来的?”

“河间府沧州啊!”

车队头目也有些糊涂了,不过还是中规中矩的回答,那些南门的五城兵马司兵丁咋呼的虽然凶悍。可现在也没有人敢冲出去抓那些车夫,至于其他的客商行人,则都是躲地远远看热闹。

“你这鞑子的奸细在那里糊弄谁。谁不知道鞑子已经打下了河间府,现在正在山东,这城内城外可是有几十万兵马,你们几个细作不要猖狂,快些束手就擒!!”

在真实的历史上,明末南方某城,李成栋率军前往攻击,在距离还有一天路程地时候,有人在那个城中喊了一声“辫子兵来了”,结果全城崩溃。践踏致死的足有千人,今日间这京城南门的五城兵马司士兵也是不堪之极。双方的话完全是说拧劲了,那车队头目更是惊讶的说道:

“官爷,这话怎么讲的,那鞑子的军队不都是被山东的李大帅全杀干净了吗,那里又来的鞑子?“

后面一名车夫也是扯着嗓子喊道:

“没错,俺和俺兄弟在腊月初七那天还去东光县那边打扫来着。遍地没了脑袋的鞑子尸首,俺们兄弟两个干活勤快,还赚了两张马皮,几十斤马肉呢!!”

南门下,里里外外看热闹地。全神戒备的,准备跑的,这人可真是不少,这边的谈话大家都是听了个清楚,这话一说完,几乎是轰然一声,场面一下子变得混乱起来,鞑子大军,据说将近十万人马啊,居然都在河间府被山东的什么劳什子李大帅领着军队打败了。

打败了还不说。居然全部歼灭

场面已经是乱了起来。那边的官兵很多人都是张大了嘴巴,一幅不能置信的模样。事实上,在南门这周围,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相信,但却又觉得,这大胜和全歼或许是真地,在京师的人消息灵通,知道那鞑子的利害,可今日间却有这样的消息,每个人心中都如同翻江倒海一般。

那总旗已经有些压不住场面了,一边打发手下的兵丁去找上司,一边还在那里嘴硬地大声吆喝:

“妖言惑众,妖言惑众……”

车队的头目终于是火大了,在那里大声的吼道:

“老子要是鞑子的细作,怎么会在这里跟你说咱们官军大胜,怎么跟你说这鞑子的兵马都被杀光了,你一个小旗张狂什么,这是给户部罗侍郎的年货,有本事你给我拦住!!”

户部罗侍郎,那也是京师的实权人物,这五城兵马司的官兵怎么得罪的起,想来这车队的头目和伙计先前客气,是不愿意搞得太声张。

既然是说出了户部罗侍郎,那这五辆大车肯定不会是什么鞑子地奸细了,每到年节地时候,地方上都要给京师的诸位大佬送上年节礼品,想必这就是常例。

河间府山东兵马大胜,全歼鞑虏兵马地消息,尽管是不能置信,可先是在市井中迅速的流传开来,当天晚上京师各位大佬也都知道了消息,户部罗侍郎府上门庭若市,各府各衙门甚至是勋贵外戚都是来询问白天的消息。

罗侍郎是河间府阜城县人,现在的沧州知州是他的门生,每年都要送些地方上的特产给老大人贺年,来送礼的这几个人也是跑熟了的,他们说话自然是作不得假,可信度极高的。

当天晚上,御马监、司礼监、东厂、锦衣卫、京营、刑部、兵部甚至是各个勋贵豪门,所有能派出探子的机构和家族都是派出了自己的人马去打探在山东的消息,在这之前,屯驻在京师外围的那些由总督、巡抚、总兵率领的军队都是派出了自己的使者,去往河间府,去往山东打听消息。

在腊月二十二这天,京城内外的平民百姓已经是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精神状态之中,祸害大明这么多年的鞑虏,几万兵马居然在河北被人彻底的歼灭掉,这是什么样的大喜事,莫非大明多灾多难这么多年,终于是盼来了起色。

酒馆、茶馆都是涌进去了人,众人吐沫横飞,添油加醋的讲述着河间府的战斗,尽管他们一点不知道那边发生了什么,甚至不知道领兵的是“李大帅”,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狂喜和兴奋,众人乱七八糟的议论了一整天,终于在回家吃晚饭的时候,京师的闲人们达成了共识…………“这肯定是岳王爷爷显圣,带领天兵天将把那金兀术的后人们杀了个干净。” 

正文 第四百一十二章 无功 定罪 送人头
京师中传的沸沸扬扬,说是鞑子大军已经在河间府全军覆没,各个衙门和豪族都是派出了查探消息的使者。

过年送年货礼品的使者当真是不少,在河间府那边过来的也有一部分,这些队伍经过京师外围沿途,逐渐的把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但是大家都是瞒着崇祯皇帝,这事情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在没有确定之前,谁也不敢把这个事情说给皇帝听。

从刚开始知道消息的懵懂,京师军民的胡乱猜测,一天左右的时间,京师上下的民众就已经是反应了过来。

这天子脚下的百姓和其余地方的有些不同,那可是全天下的赋税粮草供养,全天下的精英人士聚集其中,连带着京城里的百姓也都是头脑灵活,见多识广,所以这反应了过来的京师万民就开始了狂欢。

鞭炮齐鸣,纵情畅饮,张灯结彩,把过年要用的这些庆祝手段,提前的用了出来,本来鞑子大军就在北直隶内纵横,京师从上到下根本没有什么过年的心情,这一刻,压抑了许久的感情终于是爆发了出来。

城内城外欢声笑语,就算是屯驻在京师周围的各路勤王兵马,现在也都是狂喜异常,到底不用自己去和那如狼似虎的鞑子大军拼命,又可以太平一段时间,如何不狂喜庆祝。

京师之中的狂欢喧闹,声音不可避免的传进了紫禁城之中,还有那些在外面采买和皇宫外打交道的太监宫女,他们也是早早的得到了消息。

关外的满清鞑虏,是一只无时无刻都在窥伺着大明的食人猛兽,大明这么多年的失败,等于是拿这支猛兽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是看这猛兽不断的壮大成长,大明的居民,特别是北直隶。特别是京师地居民,对这个感触尤其的强烈,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隐隐的绝望,那就是早晚有那么一天,那食人的猛兽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把大明连皮带骨头地吞下。

不光是市井百姓这么想。朝廷百官也是这么想,就连皇城内的太监和宫女也是这么想,河间府的这一场胜利,严格的分析,歼灭掉的仅仅是鞑虏的一支部队,对于关外的满清来说,还并没有伤及根本。

但这一胜,却把每个人心中藏着的那些绝望一扫而空,这或许不是决定性的胜利。但却代表大明对满清不再是束手无策,而是有了针对地办法,有了能猎杀这猛兽的英雄猎人。在北直隶京师不再会每年秋冬季节都是提心吊胆的想着。鞑虏地大军会不会入关,入关之后又是提心吊胆的想着,鞑虏的大军会不会来攻打这个京师城池。

当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迁往如今的京师,想法就是天子守藩篱,就算是后代子孙为了自己的安危,也会倾尽全国之力对抗边患。

估计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到了如今会变成这个样子。天子守藩篱这件事情是不必提了。完全是把国家中枢置于险地。一出事就是各处去救援京师。反倒是耽误了正常地兵力调拨和分配。

这样地大喜事。就连皇宫内地宫女和太监都是喜悦无比。有没有管事地人说过什么明令禁止地话。结果这喜庆地气氛。逐渐是在内宫之中也蔓延开来。

腊月二十三那天。是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