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武后-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孙是该娶妻了,皇帝想。

    太孙出错,挨骂的是别人,罚跪了一个时辰后,皇帝自己还得心疼,先是召太医来看,然后才免不了一番告诫。

    当时站出来之前太孙心里都明白不是自己该站出来的时候,还有程谨安在那,就是程谨安也会开口。

    然而他忍不了,并非温行闵所想的有人在挖自己的基石,而是不忍有人对萧安的轻视,对萧安拿命拼出来的功绩无视。

    太孙回到东宫之时,温行闵还未出宫。

    “阿吴,你今日失态啦。”温行闵也只有在太孙犯错又对他无可奈何之时才会这样叫他。

    太孙垂着眼,并不打算认错,“老师可去过边关?”

    温行闵知晓太孙会说什么,“老师没有去过边关,但也知道边关苦寒,将士不易,坚守城池的辛苦。可是阿吴,你不是三关的将领,也不是一般的朝臣。你未来的路还很长,还要走很久,道路也会崎岖不平。你的脚下,会不只一个三关,在走到最后的这个历程里,总是要学会隐忍与取舍。你的目光也不只在三关,而是有更宽广的地方。你的视野不只是在朝廷,而是在朝廷之上,才能看到下面的鬼蜮伎俩。”

    太孙却是抬起了头来,“老师,站得高才望得远,可若要站得高,也得需要走到高处。这世上高山,又有哪一处不是由巨石堆积而成?”

    温行闵听得笑了,“我已经说不过阿吴了。”

    “可是阿吴,这朝廷也与打仗一样,刀光剑影,处处陷阱。想要护住的东西,在没有能力护住之前,都是不能抱在怀里的。赤子怀金,如何下场?”温行闵到底还是忍不住道。

    太孙回道:“可我若是退这一步,日后想要再进一步可还容易?”

    这世道就如此,你要一开始就被人踩了下来,让别人知晓你是个好欺负的,日后麻烦就得来了。

    温行闵知道太孙是听不进去的,就告辞道:“日头不早,老师也该出宫了。公子将满二九,是该有自己的决断的年纪,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在这就先恭喜公子了。”

    朝廷里依旧还在争三关大将的归宿,程谨安不可能再让太孙出口,因此便站了出来,舌战群儒。

    也到底是读过书的人,且还读得不少,程谨安的母亲是难得的才女,却也不是只会几首闺阁之诗的一般妇人,她与程谨安也教导许多。

    借着此事,朝廷里反倒是见识了程谨安的厉害之处,能文能武,与他外祖父并不相差多少。

    说是萧安难缠那是爱打架,这位的难缠就是耍嘴皮子了,可没萧安好算计。

    一直到三关终于有了萧安因不能上京献俘的请罪折子到了皇帝的面前,才有人反应过来,程谨安自到京城开始就惹事,真正的意图,应该是在拖延时日。

    如今萧安已醒,请罪折子都上了,就是在告知朝廷的人莫要打三关大将的主意,他们也难打到主意了。

    程谨安功成身退,继续哑巴了,你们爱说萧安怎样就怎样了,反正说了也白说,三关是她守下来的,朝臣们再不要脸,也不敢说要让人给换下来。

    萧安从来都没给过京城人她是个好欺负的印象,如今萧安醒了,还所谓身体转好,再过月余就能上战场,要把这样一个安好的萧安调回京里来,必然要许以高位,这要在朝廷里作妖起来,倒不如继续在三关算了,毕竟眼不见心不烦。

    朝臣的目光,又放在了副将头上。

    萧安举荐的是乌家人,兵部自然也不会没有消息透出来,这再动人心没有了。

    想想萧安打仗再厉害,也是个姑娘,要是能有个身份高一点的去当副将,未必不能把人压下来。

    当然,这个想法极好,不过是在对象上诸臣都有了分歧,这对三关副将的争夺的终于拉了序幕。

    该下场的都下场了,还没下场的不是在背后操纵之人,就是不想多管闲事的人。

    程谨安并不急,他要的并不是哪些朝臣的支持,而是皇帝的意思。

    皇帝在散朝后见程谨安,问乌将军如何。

    程谨安句句实话,“回陛下,乌将军骁勇善战,于军中威望极高,无人能及。当时胡马关突然来袭,若没有乌将军与萧家当机立断带着人前往胡马关镇守,只怕胡马关早就守不住,也等不到永定侯前往。”

    毕竟三关那时候还在内哄,乌将军也未必真比别的将领厉害,但是时势造英雄,他抓住了那个机会,得了先机就比别人要早一步走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但皇帝面色并看不出什么来,反而道:“朕记得军情有报,当时是你带着萧家军一道去的胡马关。”

    程谨安说了一声是,并未多说。

    乌将军跟程谨安的军功,皇帝在心里都做过比较的,程谨安并不差到哪,唯一比不上的也就是年纪不如他。

    但打仗这种事,向来看的是本事不是年纪,程谨安其实也该在副将选择里面,但是萧安没提,必然是因为两人关系密切,要程谨安避嫌,好安三关众将士的心。

    皇帝的心思其实也很好琢磨,当初他一意孤行,直接在三关里提拔了两人,然后出了事儿,这一回就不想再到三关里提拔了。

    萧安是混六关的,在三关掌军不过是因缘巧合,程谨安也是六关的,也不是没有隐患。

    皇帝就道:“常乐之女常凤如何?”

    程谨安道:“她与萧安及臣自幼一道长大,共同习武,不过她家有慈母,少上战场。”

    皇帝挑眉,“少上战场却能胜,那就是个厉害的了?”

    程谨安对常凤的评价倒是高,“不及永定侯勇猛有谋,却也比其弟果断善战,虽是女子,也未必不如男。若能许以百户千户,不用几年,便可知其可堪一用否。”

    有时候这世道就这么奇怪,这明明是男人们的天下,可总有那么几个女人们比大多男人都要厉害。

    皇帝想起六关的常乐,就道:“常乐也该进京述职了。”

    进京述职,自然也要带家眷进京,能不让家眷留在京城的,在当今这里,唯有当年的魏侯。

    “常凤不过十七,可成亲否?”皇帝又问道。

    程谨安斟酌着回道:“因不想成亲,才上的战场。之前她与臣倒说过,就是当个百户,一月纵然只有一二两银子,也是痛快。”

    皇帝听得大奇,“女子年纪大了自然就得成婚,她又为何不想?只怕是没遇见心动的罢了。”

    程谨安辩驳道:“臣等三人自幼被魏侯教导精忠报国,并无情爱之心。纵是成家,有儿女子孙在堂,若是不成器,也未必不是累赘。”

    这是不只常凤,就是萧安与他都不会成亲了,常凤与萧安还好说,可程谨安有不想成亲的意思,皇帝就得多嘴说一说了,“萧安好说,不过是个混小子,混账得紧,就爱哄姑娘,叫她娶媳妇儿差不多。只是你母亲只得你一人,你若是如此,日后谁与她上香火?你程家血脉如何得以延续?”

    自个儿外家好不容易有个出息的,就是跟母姓,血缘也摆在那,皇帝可不想程谨安真没个后代,要成了亲说不定这个后代就能改回父姓了,自己外家也算是能富贵下去,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生母临终的意愿。

    被皇帝催婚的程谨安万万没想到皇帝还有做媒的习惯,在皇帝略略提了几家的姑娘温柔娴淑之后,忙说其实已有婚约,只是双方并未交换信物,不过是口头约定,若是成亲必然也要娶之才行,他不愿做失信之人。

    如此品行,只不过是让皇帝更为喜欢,觉得自己外家好歹还是烂竹子里也能出好笋子的,便不再多说,不过让程谨安回边关就成亲的事情还是提一提的。

    程谨安出宫时一身的冷汗,心想皇帝还真信自己是承恩侯那蠢货的儿子,这要哪一日被发现不是,岂不是欺君之罪。

    更别提皇帝这比他自己还操心自己婚事的模样,着实有些让人招架不住。

    程谨安不知的是,皇帝回头就招了承恩侯进宫。

    当年的承恩侯的确是易冲动了些,但到如今,到底是年岁见涨,就越来越沉默起来。

    皇帝看着自己这个小舅舅,心里也叹气,他是不想被外戚拖累的,也防着外戚,可也没想过自家舅舅没本事到这个地步,谁都能骗上一回,忒实诚了一些。

    “我想让程谨安掌军三关为副将,舅舅有何看法?”皇帝问道。

    承恩侯也没能有什么看法,他当年求娶程谨安母亲求娶得也不容易,但两人才不过半年就和离了,到如今过了这么多年,当初的喜爱悸动与愤怒也都快是前尘往事,对当年的事倒是有一二分悔意,“臣对不起他母亲,对国家大事也不明白,还请陛下毋须为我考量。”

    皇帝能为他考量的,也不过是子孙后代的问题,他这一辈子荣华富贵是少不了的,但是儿女不成器,他也不太想管,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虽愚笨,但也知道皇帝其实并不想让外家太过厉害,自己儿子必用太出息,只要能混日子就行。

    皇帝不想说如今是后悔了,早知道自己外家会这样扶不起来,当初也不该因不喜承恩侯夫人的缘故,而不去管那两个孩子,好歹也要把孩子带进宫里来,让大儒们教导,至少也要懂些事,而不是让他们长于妇人之手,一个比一个的没出息。

    要说如今教导其实也还不迟,但有个程谨安在那对比着,皇帝就有些更看不上眼那两个了,颇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想法。

    皇帝就道:“他敢斩断跟程家的关系,倒是跟他母亲一个脾性,可到底也是舅舅你的血脉,朕不想他太委屈。”

    其实要程谨安不恨承恩侯,回头跟承恩侯一个姓氏了,只怕皇帝也只得委屈一下程谨安了,还得捞回来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承恩侯是真没想过让程谨安认祖归宗,就道:“他与他母亲一般,从不愿受半点委屈,臣对他并无他意。”

    自己长子被打残了,连个子嗣都还没有,他心里一开始是愤怒的,可等看到了程谨安那张脸后,愤怒就歇了下来,横竖是自己欠他母亲的,拿一个儿子还了就是,好在还有一个儿子,还能延续血脉香火下去。

    至于程谨安对他的父子情,他是从来都没想过的,其余的也不想计较。

    皇帝见自己舅舅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样,也不想多说了。

    想骂他当年糊涂,受人挑拨,才丢了这么一个麟儿,但想想和离还是自己下的旨意,就挺没意思的。

    他当初的的确确是一片好心,小舅舅是真心喜欢程谨安的母亲,是喜欢了许多年的并不作假,但当时会赐婚给二人,也并非只是为了偏心自家外家。

    实在是程谨安母亲父母双失,未婚夫家怎么看都不如自己小舅舅家一进门就能掌家,上面又没有几重婆婆压制,又地位尊崇的好,更不会有夫家嫌弃她娘家无人之说。

    只是未曾料到,两人难到白头,程锦安母亲青丝尤在,承恩侯却情义已无。

    承恩侯并不想与程谨安亲近,皇帝也不勉强,不说承恩侯愿意与否,就是程谨安怕也不可能的,否则也不会让自己母亲的外家在朝上参了承恩侯府好几日。

    皇帝自己心中有了想法,就让人赐了了许多药材让承恩侯带回府去,才去见了皇后。

    皇后倒是被皇帝的想法给惊奇了,“陛下觉得妥当?”

    皇帝点了点头,“总不能对不起母后临终前的嘱托。”

    可程谨安姓程不说,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承恩侯血脉,不过皇后也不想多说承恩侯府的事情,皇帝觉得合适那就合适了。

    至于程谨安日后要有了孩子,愿不愿意跟承恩侯姓,谁又知道。

    皇后心里明白皇帝的疑心病,什么生母遗愿,程谨安更为出息都是借口,无非是不想给外家半分实权,但又觉得自己对不起生母,就这么自我安慰了。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是被先帝时候的外戚给祸害怕了,半点不想外戚出息了,程锦安虽然是他表弟,但是不跟承恩侯姓来着,能被人利用的可能也低一些,自己能作妖的可能也低一些,就想重用一下了。

    太孙是你戳我逆鳞了还想我闭嘴,怎么闭嘴都不可能啊,嘴炮MAX了~~我连心爱的女人都护不住,还说其他的不是扯淡啊?扯淡?

    加更完毕,么么哒。

 第143章 1。28

    三关副将是程谨安的消息,让朝廷震了一下。

    着实都没想到皇帝怎的就想便宜这么个小子了,按道理萧安还是三关大将,副将就不太可能是程谨安。

    皇帝同时下的任命还有封乌将军为齐水伯,调任京城任京城西营副统。京城分东西二营,副统各有二,姓乌的本被萧安请为副将,没想到一下子蹦到了京城,虽明着官职是不如副将,可天下脚下的前程跟边关的前程相比,到底还是在天子脚下占便宜。

    当然也有的人想法不同,却也没有多说,现下里朝廷讨论得最关键的是副将人选,无论如何也不能是程谨安。

    三关大将才十五岁,可萧安太能打,功劳摆在那,调回京城许还有麻烦在,又狗屎运来了没死成,朝廷里的也拿她没办法。

    可有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大将,副将再是才十七的程谨安就不行了,到底两个都年轻气盛的年纪,不如换一个年纪大一点的较为稳妥。

    当初封萧安为三关大将都已经是皇帝执意,朝臣们没能扭过他,现在再拿副将顶程谨安,朝臣们就不愿意了。

    没道理舍了一个大将让皇帝儿戏,这会儿得寸进尺连副将都给出去的道理。

    也是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有人心里嘀咕,还不如让乌将军留在三关,把程谨安丢在京城里呢,不过西营副统之位,想想也有些舍不得。

    又是一通搅合,皇帝也没法子了,只得道:“瞧着这开年了,三关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谨安虽年纪不大,在三关的战功诸位卿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与萧安自幼一道长大,在带兵打仗上极为互补,副将之职也只有他担得起了。”

    也亏得皇帝这般不要脸把程谨安夸上了天去,明白的都知晓,只怕这厮的身份当是承恩侯府的谁了,皇帝这才有徇私的想法。

    也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皇帝所言的三关还有一仗上,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随后不久,户部尚书便出了列,“禀陛下,年前三关之战,已耗费无数辎重,如今乃是春种之季,国库又已捉襟见肘,边关军户也要下地播种,实在是不好再与蛮子开战了。”

    顿时就有户部的两位侍郎出列,“请陛下三思。”

    就是别的朝臣,赞同户部尚书此言的也不在少数。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因一场战事和历过一季寒冬而空了的国库,还是边关待开垦的土地,都经不起再打仗的。

    春时有春害,要国库拨款下去的地方多去了,三关将士下半载的吃食,还得靠春夏这两季。

    所以国库空虚,又要耽搁三关春种,这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道理,程谨安也知道,可也只能站出列来,道:“诸位大人说得有理,只是我们不打蛮子,蛮子难道就不会来打我们了?还是诸位大人觉得,因为国库空虚,就要边关让出城池满足蛮子丧权辱国为好?”

    程谨安这话就严重了,兵部侍郎站出来道:“程将军此言差矣,边关不守,大庆百姓何以安居?”

    可兵部不管粮草,这话说得自然是不腰疼了。

    “只是,开春的这一仗,是否有必要?还是程将军可以保证开年后这一仗,一定会大胜?还有程将军的意思是蛮子开春会再来侵犯,可手中有实证?”兵部侍郎连番问道。

    很明显,就是兵部也不赞成再打仗的。

    程谨安眼皮一撩,就道:“蛮子攻打大庆,何时提前打过招呼?不过以防万一,避免有之前一台关与胡马关之祸罢了。能不打自然最好。”

    军事上,谁也没有兵部有发言权,然而边关到底会不会打仗,从信息的时效性、对蛮子的了解上来看,也唯有边关的将士才更有发言权。

    程谨安知道主动出击必然会被举朝反对,必不可行,但被动守城却是避免不了的,无非是先给户部提个醒,今年三关春夏之时许有调用粮草之时。

    因听闻只是可能会打仗,并非三关将士必须要主动出击,户部的人也松了口气,就是兵部也不好再说。

    就如程谨安所言,总不能让大庆退一城让给蛮子来掠夺,如今今日一城,明日两城,再过几日大庆就无完土了。

    况还涉及帝国威严,焉能对不如自己的蛮子退步的道理。

    但如此朝臣们也并不愿意就这么接受程谨安为三关副将,这回连萧安也捎带上了,萧安跟程谨安,二者只能存一,而大将副将两职只得选之一来。

    萧安不可能退出三关,就是调回京城,京城里也没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