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沃轩辕-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斌难以置信地看着崇祯:“既然陛下早就知道了,为什么当初还如此厚待于我?”
    “其实啊,我一开始也没安着什么好心思。”崇祯的脸上写着君王的莫测高深:“当时我本来想杀了你的,可后来见到你。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和你特别投缘,又一想,留着你比杀了你更加有用。你从一个穷小子一步进入皇亲国戚的位列中,岂不对朕感恩戴德,心中又害怕将来万一事败,也好凭着功劳将功赎罪,或许能免个被五马分尸地命运,做起事来必定卖力。你从小又在民间,朝廷里不认识任何人,自然也不会牵连到朕深恶痛绝的党争之中。朕把你派到浙江,就是要利用你的这份心思铲除浙江一派的党阀,事实证明朕的决定没有错……”
    崇祯看着朱斌愕然的表情,笑了笑:
    “朕派黄溪严密监视着你,本想着等个两三年后,就随便找个差错杀了你,这事地真相从此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可惜啊,后来见你在任上大有作为,为人又忠诚不二,朕有些不忍心杀你了。等到发现无法掌控你的时候,再想除去你已经有心无力了……”
    “朕啊,一来想用你,二来又想对天下人显示朕的仁慈,朕对自家人的宽厚,朕是一个有为的仁德之君,却怎么也想不到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朕有心说出真相,那时只怕徒惹天下人嘲笑于朕。”崇祯叹息了一声,可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的懊丧!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朱斌揉了揉鼻子:“陛下,我说句话你可别生气,外面都说你这皇帝生性多疑,却没有想到会这么用了,现在想来臣心里还实在是后怕。”
    “当皇帝的不多疑不行啊,可不会用人也不行,这些话你都记在心里了。”崇祯意味深长地说道:“朕啊,就是又多疑,又想牢牢地驾驭住臣子,结果却一事无成,还生生把一个大明大好的江山丢了,不过你放心,知道这件事真相的人,都被朕给除了,包括那个余大山,现在除了你和我,再也没有人知晓其中的真相了……”
    走了一段,崇祯伤痛加剧,大口喘息了一会:“武英王,朕已经决定了,朕地子女生死未知,就算能跑出去,朕也不想让他们当皇帝了,这是天下最苦最累的差使,朕只想让他们当个普通人平安安的过完这一生……这大明的江山,朕,朕想交给你!”
    今天听到地让朱斌惊讶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对崇祯说的话已经不觉得如何吃惊,朱斌断然摇了摇头:“陛下,臣不是皇家的人,只是个冒牌货,名不正言不顺,
    “你可不要想偷懒。”崇祯的脸上有一些惆怅:“这些日子,朕想通了很多事,皇帝姓朱也好,姓王也罢,只要是咱汉人,终究还是汉人的江山。朝代地更迭。却是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只要百姓不再受苦就好……”
    看到朱斌还想抗辩,崇祯摆了摆手:
    “这事朕意已决,但朕必须要告诉你,暂时还不要登基。眼下京师才破,我看我这样子也挨不了几天时间了,等朕一死,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这张位置。谁先称帝,必然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而你雄踞江南,手握精兵。只要稳住不动,势必会被各方拉拢,而后就可以从中收渔人之利……”
    朱斌心中叹息,这崇祯虽然已经觉悟,但从小生长在皇家,所见所闻。无不是天下最阴暗的事情,国家败亡如此,却还在想着如何运用权势心机。可再仔细想去,他说的也没错,自己不想当皇帝,可旁人就未必没这心思了……
    “朕得拜托你三件事。”崇祯实在走不动了,一屁股坐了下来:“第一,想办法帮朕找到子民。让他们隐姓埋名;第二个你总也姓朱,将来不要改了大明的国号;最后一个,就是帮朕报仇,将来带着李自成和金虏皇帝的头来祭奠朕!”
    正说着。前方忽然疾驰而来数百骑,领先一员战将冲到面前,一见二人,下马就拜:“臣济南总兵李天齐拜见陛下、武英王,臣李天齐护驾来迟,万死之罪!”
    “李天齐?朕听过你的大名,你是武英王麾下地大将啊。”崇祯笑着让他起来,看了看周围:“这里是什么地方?”
    “回陛下,此处是得子岭,传说附近有座小山上的山神庙,求子最为灵验,故此得了这么个名字,这里已近山东地界,陛下勿忧。”李天齐起身道。
    “得子岭,得子岭。”崇祯默念了几遍,忽然对李天齐说道:“李将军,你给朕找纸笔来。”
    —
    李天齐心中大是不满,情况如此危急,追兵就在后面,道这位皇上还有心思舞文弄墨,可看了一眼朱斌,终于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找来了纸笔。
    崇祯略略想了会,在纸上一挥而就,却又从怀中拿出了一个印玺,盖好连着印玺一起交给了朱斌:“武英王,这东西,你留着。”
    正在这个时候,就见一名江南军士兵快马而来:“回陛下,武英王,后面大约有近二百骑兵朝此奔袭而来,一柱香的功夫就到!”
    “陛下,请上马!”朱斌大声说道。
    崇祯却摇了摇头:“朕实在没有力气了,得子岭,这里就是朕的毙命之处了……”
    其实谁都能看出,崇祯的确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也许他背上的伤势还不至于就要了命,但这位皇帝的心,却因为大明的败亡,而彻底地死了!
    朱斌咬了咬牙,嘶声厉吼:“李天齐,给我把那些王八蛋全部宰了!”
    “末将得令!”李天齐大声应道,翻身上马:“兄弟们,武英王有令,把那些王八蛋全部宰了,都跟着老子上啊!”
    “大将出征胆气豪,什么样的王爷就有什么样地部下。”崇祯微笑着说道,向朱斌招了招手:“来,陪朕去那山神庙看看。”
    这崇祯不知道哪来的力气,居然在朱斌的搀扶下,硬生生爬到了那座小山的山头,他并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看着山神庙,出神地说道:
    “神仙,神仙,为什么你就救不了大明的江山?”
    忽然,他回头,从怀中拿出了那面被鲜血染成通红,从紫禁城一路带到这里的战旗:“武英王,朕再加封你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兼蓟辽督师,加天下兵马大元帅,拿着这面战旗,去恢复我大明地江山,朕,求你了!”
    朱斌接到战旗,一字一顿地说道:
    “臣,忠勇武英王,江南总督,骁骑大将军朱由斌接旨!臣至多五年之内,誓必恢复我大明万里锦绣江山!”
    崇祯脸上泛出了一阵红润,接着身子摇了摇,软软地倒了下去……
    朱斌急忙将他抱在了怀里,轻声在他耳边说道:
    “陛下,你知道吗,其实臣根本就不属于这个时代,臣来自几百年后,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大明,本来从陛下开始就亡了。可是朱斌向你保证,我决不会让这段历史在我眼前重演的!”
    崇祯本已暗淡下去的眼神,忽然又恢复了几分生的光彩,他愣愣地看着朱斌,过了一会才说道:“天意,真的是天意,朕放心了,放心了……”
    他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嘴里喃喃地说道:“江山,江山……朕累了,累了十七年了,十七年……现在朕什么都不用管了,朕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
    他睡了,再也不会睁开眼睛,这位一心想振兴大明,但却无力回天的皇上,就在这小小的山坡上,永别地告别了这片江山……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因伤重死于得子岭!
    朱斌放下崇祯的尸体,慢慢起身,他看着手中那面有鲜血染红地战旗,脸上没有悲哀,也没有一点的愤怒,他出奇地平静。
    李天齐走上了山,见到崇祯的尸体,身子抖了一下:“王爷,追兵已被斩绝……王爷,陛下已经去了……你,你……”
    朱斌让人害怕地笑了:“带着陛下的尸体,回江南,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是为国难之日,命令江南全军戴孝,准备出征,恢复我大明万里江山!”
    第三卷 大地风云 二百四十九 吴三桂的抉择
    本图书由aitxt(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ai txt。c om:2008…8…25 17:49:36 本章字数:4323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闯贼五十万大京;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朱由检死于一座小山岭上,为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三月二十二日,忠勇武英王朱斌到达济南,在济南亲设灵堂,祭奠崇祯。武英王之所领地盘,自朱斌起,全部军民戴孝,江南、济南、台湾、澳门变成了白色的海洋。
    二十六日,江南军之郑天瑞部、黄飙部、郭飞部、刘风部等江南军大部主力,出江南进发山东。亲自坐镇济南指挥的朱斌,严令于四月中旬前,全部控制山东各城!
    同日,朱斌以忠勇武英王,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发告大明子民书,书言崇祯虽去,大明未亡,江南军十万雄兵,誓死收复北京,一雪崇祯之恨,一雪大明之耻,凡天下军民忠勇之士起兵勤王!
    山东战场的江南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各城接连被江南军所控制。武英王之名天下尽知,山东军民无不闻风而来。
    但就在山东逐渐被江南军完全控制的时候,忠勇武英王朱由斌却忽然病了,而且病得相当沉重。甚至有风言,武英王是因感念崇祯之死而落下的病,可能已经活不过春天了……
    ……
    而在这个时候的北京,从三月二十三日开始,以明投降大臣陈演、朱纯臣为首的官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李自成“劝进”。在贼军方面地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成天在忙着筹划新皇帝登极的事。
    四月初一,在牛金星的布置下,文武官员再次“劝进”。闹得最起劲的是复社名士周钟。此人一面和魏大中的遗孤魏学联名向李自成提议安葬先帝,一面按照牛金星的意思写了一篇文章——《士见危致命论》,把改换门庭地他们,说成是识时务的俊杰。
    牛金星对这篇文章赞赏不已。周钟因此而沾沾自喜,见到熟人就夸“牛老师”的知遇之恩。他还写了一篇“劝进表”,称颂李自成“比尧舜更多武功”,谴责崇祯皇帝是“独夫”。
    北京的遗老以为是奇耻大辱,想不到魏学竟然要抢“头功”,对人说,“比尧舜更多武功”这些话是他想出来的,周钟根本想不到这点……。
    与此同时。向来打着所谓“迎闯王,不纳粮”,“三年不征,一民不杀”旗号的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之后,繁华的北京城,也让他们开始迷失,逐渐暴露出他们的本性!
    其一是所谓地“追赃助饷”,青红皂白。不加区别地把大明朝廷的官员统统认定为赃官,而且索要的数目之大让人触目惊心。
    实在拿不出钱的官员竟向商人借贷,无银还要借绸缎充饷,使得商人钱货一空,市场混乱,完全超出了追赃的界限。弄到了失控的境地。
    对拿不出钱的官员实行严刑拷打的大顺将领中,不管有刘宗敏这些人,还包括公认“用刑宽大仁义”的李岩……
    而追赃助饷对大顺军自身地危害也极为严重,最明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军纪,彻底瓦解了军心。
    大顺军士兵无饷是追赃助饷的原因,入城之后没有发饷,只有资饷于敌,这就很难加以控制。大顺军刚入城时。的确是秋毫无犯秩序井然的。而
    散居百姓家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先搜兵器火药,然后让百姓供应食物。没有丈夫的女子。强行发配给士兵,奸淫杀戮,用尽了一切暴行。稍微有些反抗地百姓,立刻被这些“义军”士兵杀死在刀下……
    至于那位闯王李自成,和他的亲信将领,入宫后即将崇祯帝的宫女作为战利品进行瓜分。李自成、刘宗敏和李过各挑选了有姿色者三十人,牛金星、宋企郊等将领各得数人。
    李自成未等登基,已经安居皇宫,过起皇帝的生活来。李自成入居大内,即唤娼妇和梨园数十人入宫,三月二十一日,明朝文武百官按照大顺政权的要求进宫朝见李自成,从早至晚,足足等了一天失望而归,李自成不过在宫中饮酒而已。
    本来江南军在山东突然发起的攻势,让李自成感到了害怕,但随后传的朱由斌病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又让李自成大喜,彻底地放下心来!
    李岩曾经进言,朱由斌此人诡计多端,只怕是以此来蒙蔽大顺军,但李自成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认为这是李岩在那杞人忧天。
    唯一让李自成觉得有些担心地,就是同样手握精兵的吴吴三桂。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定派遣降将唐通带了犒赏银子四万两,以及吴襄的家书,前往山海关招降吴吴三桂……
    又说吴吴三桂在接到皇帝的圣旨,放弃宁远,率领兵马保卫京城后,三月二十日抵达丰润时,得知京城已经陷落,便退回山海关,与部下、父老一起遥望南面地京城,嚎啕大哭。
    吴吴三桂入卫京师不成,返回山海关屯驻。他焦灼、苦闷;往事、眼前的种种事变,都涌上了心头……
    自投身行伍以来,吴三桂一直驰骋于辽西大地,与清兵长年周旋。他以防边固疆自任,自恃关隘坚固,加之辽兵勇悍,料清兵也难以突破。他忧虑过时局艰难,却不曾想到贼军会如此迅速地把建都达两百余年的北京攻破,也不能想像庞大的明兵和众多如云的将官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昨天,他还是堂堂的总兵官、平西伯,而今天,君王是亡国之君,他是亡国之臣。他又想到自己地家。父母与妹妹等亲人三十余口尚在北京,生死未明,吉凶未卜。一阵阵悬念而产生的隐忧撕扯着他的心。
    他这时才感到自己真成了一个无国无家之人。他
    里,不禁茫然,悲从中来。不过,可以肯定地说。死,不会以身殉国。
    要知道,他才三十三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为什么要想到死呢?他还是一军的统帅,掌握四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其中有三千余人还是他吴氏地子弟兵,凭借这个资本。他自信还会有作为的。今后怎么办?他徘徊不定,心里尚无定算。
    投清吗?这一出路不能不在他思想中闪现过,但回顾以往他对清的一贯态度和他的基本思想,这时他不会想得那么多,或者可以说,他把这一想法暂时排除了……
    投贼军?谁知道李自成能否立住脚跟,建立一代新王朝?再说还不清楚李自成对自己的态度,眼下也不能考虑。吴三桂正处在明清政权换代的十字路口,在他眼前摆着的这两条路,他必须做出选择。寻找出路。
    他感到目前形势变化莫测,鹿死谁手,还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吴三桂估量了各方面地力量,权衡利害得失,还是采取了静观形势变化的态度。他要等待形势明朗,并且稳定下来以后再作打算。他觉得此着不失为万全而保险之计。所以。他在山海关按兵不动。
    果如吴三桂所料,他选择的时刻很快来到。这就是李自成主动向吴三桂采取行动,向他发出了招抚的信息。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各镇将皆降,唯独吴三桂和朱由斌坐拥大军不降。
    李自成他意识到了占有山海关的重要性,志在必得。他曾派明降将唐通、白广恩率部东攻州,作为夺取山海关的第一个步骤。但进攻没有得逞,被吴三桂击败。退回北京,吴三桂也没有追击,仍驻师关上。
    而李自成最担心的是,驻兵山海关的吴三桂何去何从。对大顺政权至关重要。他深知吴三桂和他的辽兵都是勇兵悍将,实为大顺军的一支劲敌。
    —
    山海关距北京七百里路程,又跟清兵一关之隔,近在咫尺。因此,吴三桂进,可威胁北京;退,可凭山海之险固守;逃,可举足即至清兵营中。如若两者联合起来,将置农民军于险境。李自成想到吴三桂及其辽兵地存在,寝食不安。
    当吴三桂接到唐通带给自己的信,父亲吴襄在信里说:
    “明朝大势已去,天命难违,皇帝去世,父亲也危在旦夕。识时务的人也可以随机应变了。如果及早投降,不但能够得到嘉奖,而且可以成全孝子的名声。万一意气用事,一意孤行,兵败之后,父亲性命不保,你就身败名裂了……”
    吴襄掌握在农民军手中,对劝降吴三桂起了直接作用。在授意唐通和吴襄劝降吴三桂前后,李自成还曾派原明密云巡抚、降李后任兵政府尚书的王则尧等不断进行劝降的活动。并且告诉吴三桂只要来降,必不失侯爵之位!
    吴三桂安顿好来使,便秘密召集诸将官商议是否向李自成投降。本来,他对李自成招降很动心,他立场地改变,欲与过去地死敌贼军握手言和,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效忠的大明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大顺朝将取朱氏王朝而代之,成为新的主宰。
    而只有依附于这个新政权,才有自己的出路……
    并且李自成给予的条件地确是再优厚不过的,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