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王猛陪着魏统进到帐内。
魏统一进帐,径直对马愿说道:“一事不烦二主,汝既然要去邺城,顺便把魏某奏本一道带给皇上吧。皇上诏令魏某随新义军北上邺城助战,奈何石帅染恙不能成行,新义军因为忙于春耕,也需回撤青兖,枋头以及河内无人防卫。魏某忝为司州刺史,只得先行接管河内、枋头,将这些一一打理清白后,才能北上助战。其中原委,还请军司马在皇上面前一一解说。”
马愿闻言,越发觉得不对。这两人一不写奏折向朝廷详细禀报,二不用亲信前往,怎么这般随意地让自己向皇上“口头回禀”?虽然满肚子疑惑,马愿却不敢多问,只得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石青欣慰地点点头,和声说道:“马愿。你本是邺城人,家小也在邺城,跟着石某来到河南,着实辛苦了。这次回去后,你告诉孙威大哥,就说石某说得,让他把你调回戍卫军中,不用再回新义军了。”
马愿闻言,脸色蓦地一白,似乎怕被人发现,他连忙将头垂了下去。
石青似乎没有注意到,若无其事地说道:“你告诉孙大哥,石青不会怪他,石青知道,有些事不是他自己能作主的。”
马愿的头垂得更低了。
第五集 第二章 青兖的政治
四月最后一天,左敬亭从徐州返回赶到官渡。他告诉石青,因为李农的死,这段时间,周成很抑郁,很悲愤,南方的殷浩趁机遣人前来劝降。周成让他带话,问石青愿不愿意随他一道投降大晋。
这时候,官渡的浮桥已然竣工。石青找来王猛,说:“我打算南下一趟,借道豫州梁郡前往徐州,亲自和周成大哥谈一谈。”
“借道梁郡?只怕有些危险。”王猛有些担忧。
王猛知道,豫州军主力一直待在尉氏;豫州军之前打得是如意算盘;欲在冉闵诛除石青,新义军慌乱之即,趁机席卷青、兖腹地;如今不然,石青折返河南,冉遇谋算失效,为防新义军报复,他调集一万五千豫州军驻守尉氏,时刻小心戒备着。这个时候,石青借道河南,岂不是又给了冉遇可趁之机。
石青斟酌着词句,安慰道:“无妨。我已命令权翼、侗图率部赶来随护,加上亲卫骑、两千禁军精骑,七千多骑共同南下。与此同时,我打算趁演练骑射新战法之机,在途中对各部骑兵重新建制整编。冉遇应该感到侥幸,因为新义军暂时没有攻略豫州的打算。另外,在此之前,我还会去一趟尉氏,和冉遇谈一谈,争取让新义军与豫州军能友好相处一段时间。”
石青的这种做法事实上等于否定了王猛前几日献的“先取豫州,以河南、关中为根基,鼎立三分”的策略。王猛沮丧之余,仔细咀嚼石青的话语,想到‘对各部骑兵重新建制整编’‘暂时没有攻略豫州的打算’‘一段时间’等等时,若有所悟,当下没再进谏。
“景略兄。前次日子,石某请你关注新义军如何治理青兖这个问题,如今景略兄可有了答案?”石青转移了话题。
王猛闻言,精神一振,略想了想,便即侃侃道:“石帅。王猛待在肥子之时,曾对新义军各部事物详加考证了一番。王猛以为,军帅府有许多举措,诸如‘家园规划’‘成立治学司专事治学’‘成立工匠司专营制作’等等创新之举,立足根本,切合青、兖现状,实是善政。不过…”
王猛话音一转,口气放缓了许多。“…军帅府诸般举措,虽有不少可许之处,但是总体来说,有些草率潦草,似乎规建的过于仓促,以至于成效并未彰显,另外,有些善政过于强调军帅府职责,对民众约束甚少,失之偏颇,往往会适得其反。譬如:家园规划。石帅和新义军满怀仁慈,欲让流民安生固根,以青兖为家。却不知人心有私,只知放纵而不知规范,反而会成祸害。”
石青沉思着点点头,王猛的话和孟书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大同小异。出于怜悯同情,同时为了让流民有归属感,石青命令军帅府推行“家园规划”,按照规划,军帅府不计酬劳地发放粮食布帛石炭农具,组织流民建筑农庄屯耕田地,教导流民子弟识字读书;这种单向的给予照拂,某种程度上来说,已达到了宠爱的程度,时间久了,人们习惯后,很容易滋生出原该如此的念头,以至于军帅府稍有懈怠,便会让人心生怨懑。
“王猛以为。家园规划不仅要让流民扎根青兖,还需规范上下士民职责。也就是明律令,严刑罚,让人心生诫惧,知可为不可为。如此才算有序之健全家园。此前青兖一直实行军律军令,此等作为,只能缓急一时,并非长久之计;民生琐碎非军营可比,青兖因此需要另定律法。”
石青听到这里,已是心痒难挠。王猛的话说到他心里去了。很早之前他就明白,军帅府的举措大多是应急之举,单一、没有体系、处处漏洞,只是他对政治不很精通,刘启、刘征算是能吏,应循守例不错,却非推陈出新、善于谋篇布局的政治大能。
王猛与两位刘刺史不同,这位在史册上留下赫赫声名的人物,一生成就与诸葛武侯一般,最显赫的不是军事谋略,而是政治。新义军治理青兖缺少的,恰恰是这等人物。
“能得景略兄相助,实乃新义军之福。”石青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
“石帅谬赞,猛愧不敢当。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能追随石帅左右,略尽绵薄,实乃王猛之福。”王猛逊谢一番,随后继续向石青讲诉青兖治理之道。
“明律法、严刑罚,秩序因此井然;此时便该定制度,选人才,完善秩序并使之延续。王猛以为,军帅府职权分为军、民、政三部,过于笼统,同时还有一点弊端不可不防,这就是部门主事威权过重,时日久了,无论是对部门主事还是对新义军来说,都不妥当;石帅设治学司、工匠司、参赞司,颇有创新之处,王猛以为,可以此为例,军帅府三部拆分为八司或者将各司拔擢为部,军帅府下设八部。八部分别为:学部、工部、吏部、农部、志愿兵部、刑部、义务兵部,参赞司可改为监察部…”
石青听着听着,眼睛不由得鼓瞪起来,王猛搞的这一套除了分工更细之外,和隋唐的六部制度相差不大啊。难道他受军帅府三部制度启发,人品大爆发,以至于将后来的制度提前鼓捣出来了?只是,隋唐的六部制度乃是朝廷施行的大政,新义军拿来治理地方适合吗?
王猛没看出石青的心事,瞧石青吃惊的样子,他谦虚一笑,继续道:“…军帅府一旦在青兖重塑秩序,有一事王猛需要提请石帅注意,那就是坞堡壁垒能拆就拆,绝不能任其轻易滋生。石帅知道,坞堡壁垒概有两个用途,一是世家豪门用于囤聚财物,积蓄人丁,保护私产。一是地方豪雄聚众自保,抵抗乱兵流匪。乱世之中,这等作为原本无可厚非,只是,青兖乃新义军下辖,抵抗外敌、缉拿盗匪、守护青兖自有志愿兵、义务兵承当,其他人拥兵自保,防范的是谁?新义军若是重塑秩序,这等坞堡私兵只有妨碍,而无助益,能够消除必须消除…”
“若是在江东大晋或者河北、关中等豪门世家众多之地,王猛不敢轻易进献此策,他们在地方上根深蒂固,并非轻易可以消除,鲁莽行事必会激起民变,反而不美。青兖不同,北地世家南逃,青兖所余尽皆破败,无力营建壁垒;两州民众以流民为众,地方豪雄不多,难阻新义军行事;此乃天赐良机,石帅可将流民农庄改为乡村亭里,关隘之处建筑简易城池,设立县治、郡治,派驻能员干吏管理地方,以此将青兖溶为一体。如此,大事可成矣。”
石青听完,又惊又佩。
历史上王猛辅佐蒲坚治理关中,行得是于民修养生息之政;只因为蒲氏是外来势力,为了保持关中的稳定,他只能怀柔施善,着意安抚本地世家豪雄;现今帮新义军治理青兖,却反其道而行;只因青兖与关中情势不同。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王猛施政,可谓深明其中窍要。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石青搓叹不已。感慨了一番后,又道:“景略兄所言实为老成谋国之道,石某受教了。只是这其中的筹措布置,仍需辛苦景略兄赶回肥子主持。石某这就传信祖凤,命参赞司予以全力配合。如此可好?”
石青带着询问之色望向王猛。
出奇地,王猛没像以往那般痛快地应承,他似乎有些踌躇,皱眉凝思半响,随后带着果决之色,对石青一揖道:“石帅恕罪。王猛有言进谏,却又怕冒犯。”
“这是何故?”王猛严肃的神情将石青惊得一怔。不解地说道:“景略兄,你我相识时日不长,却极为相得,自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景略兄有话但讲无妨,何须如此说?”
“既如此,王猛放肆了。”
王猛凝神沉气,依旧十分严肃。对石青又是一揖,道:“王猛恳请石帅,请麻小姐坐镇军帅府,祖小姐可回天骑营,也可转任他职,最好不要留在军帅府。”
“什么!”
石青倒吸口凉气,没想到王猛说得是这件事。祖凤、麻姑因为石青的关系,身份敏感,在新义军中地位尊贵,尽管王猛是军帅府长史,也不该对两人妄言。
石青知道王猛并非僭越之人,如此说必有原因,心中略一转念,他沉声问道:“景略兄。为何如此呢?”
王猛没有直接回答,反问石青道:“石帅贵庚可是二十有一?”
石青点头。“石某虚岁已二十有二。”
王猛点头附和,意有所指地说道:“说起来,到这个岁数,一般人都有家室了。石帅因常年征战,耽搁的太久了…”
石青没有说话,若有所思地望着王猛,等他继续。
王猛迟疑了一阵,最终受不了石青的盯视,无奈地开口说道:“石帅。麻姑娘贤淑温良,端庄大方,是为良配。”
石青脑海中电光一闪,彻底明白王猛的意思了。
无论麻姑是否贤淑温良、端庄大方,王猛都在劝谏石青娶麻姑为妻。因为,麻姑的父亲是麻秋,麻秋手握几万大军,眼看着就要将关西雍、秦、凉三州据为己有;石青若娶了麻姑,麻秋的地盘、部众迟早都是他的,好处不言而喻。与此相比,祖凤几乎没有多大的价值。
尽管如此,祖凤却像女主人一般坐镇军帅府,麻姑则像小妾一样被石青带在身边。这种做法,王猛显然不以为然。他大概出于事主以忠的心思,甘冒得罪未来主母的风险,出言谏劝石青。
王猛的暗示就像捅破了一层薄薄的窗纸,石青潜意思里一直不敢想、不愿想,一直躲避的问题豁然暴露出来,这一刻,石青感觉到好为难,好为难…
第五集 第三章 无法选择
古时候一个男人可以有很多女人,但只能有一位妻子,这个妻子是真正的女主人,除此之外,其他的女人是妾、是婢,是奴…无论“如夫人”“爱妾”这些名称叫的是如何动听,改变不了这些女子低下的地位,改变不了她们所生子女低下的地位。
石青的困恼就来源于此。尽管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还是有些高门大户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为妾为婢,祖家和麻秋无疑是其中之一;石青同样不愿意让祖凤和麻姑分出高低,一个为主,一个为仆。
很久以来,石青就打定主意,要娶祖凤为妻。那个美丽的小女孩,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初恋情人。他希望呵护她,陪伴她,一生一世,携手到老。那个倔强的小女孩,是他的袍泽,从悬瓠城到谯郡,从谯郡到泰山,从泰山到枋头,他们并肩战斗,同生共死,彼此心心相印。
他要娶祖凤为妻,这个主意他从来没有改变过,直到草剑死的那晚……
那一晚,麻姑救了他的性命,并且将清白的的身子交给他。
和祖凤不一样,石青认识麻姑初始,只有一些好奇有一些好感,并未动情动心。麻姑救他的当晚,感激之余,石青还有一些需要负责的念头,并未生出太多感情;与此相同的是,麻姑对于石青,可能也是如此。
可是,两人有了夫妻之实以后,接下来一切都不一样了。
麻姑放弃修道,无怨无悔地随新义军四处转战;白日陪石青出生入死,晚间与石青交颈缠绵。无保留的袒露、亲密无间的接触;朝夕相对之间,两人已成为彼此最为亲近之人,一种被称作相濡以沫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在心底滋生。这种感情也许没有初恋来得单纯,没有初恋来得浪漫;却比初恋更为实在,更为坚固。
祖凤和麻姑,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感情;同时还是两份责任。石青只能在其中选一。
与王猛不一样,面对选择,石青没有考虑祖家与麻秋屠军两方分量孰轻孰重,尽管这是新义军军帅必须考虑的。石青考虑的是,怎么做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怎么做才能不让心爱的女人受伤,任何一个都不能受到伤害!
只是,他得不到正确答案,他很为难,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景略兄!军帅府现在挺好的,暂时不用调整吧。”石青涩声说道。
他感觉自己如同一头扎进沙土里的鸵鸟,无法面对这个选择,只能想法逃避。一年来的阵战拼搏,数不清的杀戮,原本让他的心变得坚硬如铠,结出了一层厚厚的茧;直到此时,他才发现,在这层硬铠之下,还有一片柔软的地方;这片地方不仅温暖,而且脆弱;脆弱的他不敢去触碰。
瞥了石青一眼,王猛有些讶异,他没有料到,这么简单的问题会让杀伐果断,心硬如石的石帅为难。以他所想,人主的正室人选,必须根据政治需要联姻,哪来那么多婆婆妈妈。略一犹豫,王猛再次坚定起来,绝然道:“石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军帅府眼下很好,未必一直如此。石帅今日之优柔寡断,不定会给小人留下幸进之机;他日再途更改,必有大患。”
王猛的话说得比较隐晦,不过石青还是听懂了。王猛的意思是,石青的做法会让很多人、特别是青兖旧人私下认为,他有迎娶祖凤为妻之意;这些人会因此巴结亲近祖家,时日久了难免连结过深,到时候,再想改娶麻姑,不仅麻烦,而且会遇到很大阻力。说到底,王猛是铁了心劝谏石青迎娶麻姑。
“景略兄。你…”
从理智上来说,石青明白王猛是对的,他的劝谏出自忠诚,让石青无法怪罪,可从感情上来说,石青无法决断,无法选择,至少无法立时做出选择。他可怜兮兮地盯着王猛,求道:“不要逼我…”
王猛蓦然一呆:这人终究不是个杀戮狂人啊,他也有软弱的一面。
明知这一面对于人主来说是个缺陷,不知为何,听到石青充满愁苦的恳求,王猛随之心肠一软,不再继续劝谏。长叹一声,王猛告别石青,回返肥子。
隔了一天,权翼、侗图赶到官渡。
这段时间,历城的工匠不仅为权翼部两千五百精骑配置了马镫,另外打造了三千多幅马镫,由权翼部带到官渡,以装备石青的亲卫骑和禁军精骑。至此,官渡一带集结的七千余骑,尽皆是带蹬骑兵。此番南下,石青不仅要会见冉遇、周成,另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借机整合骑兵,演练新的战术。
权翼不仅带来了两千五百骑兵,他还为石青带来一个消息:姚弋仲希望能拜会石帅。
滠头距离乐陵并不远,不过四百里。三月中旬,滠头留下一些青壮以收割即将成熟的冬小麦,剩余大部开始迁往乐陵;随后在贾坚的安排下定居屯耕,抢播夏种。四月中旬,夏粟种下,滠头的冬小麦也已收割运回,滠头人在新义军的帮助下,渐渐在乐陵安顿下来。于是姚弋仲派人找到权翼,请他带话,表达他想拜会石青的意思。
姚弋仲很谦虚地说想拜会石青,实际上,他老病不能成行,所谓的拜会实际上是让石青前去乐陵见他。这是一般老人或资历老的人惯常的姿态,石青理解;若是无事,他倒愿意屈尊前去拜访,这样至少可以博得一个尊老知礼的好名声;可惜眼下不行。新义军和邺城闹了生分,日后青兖该当如何充满了变数,前途未卜之时,他哪有时间哪有心思去见姚弋仲?
“晚一段时间吧,从徐州回来再说。”
石青婉转拒绝了。想到昨天王猛所言,他心中一动,对权翼道:“子良!河北赵、魏相互争战,慕容鲜卑南下,四处战火,甚是危险,乐陵位于河北,难免遭受池鱼之灾。薛瓒将军、王亮先生、尹刺将军、还有子良,随新义军四处征战,居功甚伟;石某不能让汝等有后顾之忧,有意将汝等家人接到河南定居,汝以为如何?”
无论石青的话说得怎么好听,也无法隐瞒他的意图;薛瓒、王亮、尹刺、权翼这些滠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