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世凯责任内阁组成后。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最切实的基本问题。
他最懂得权术,如果不能控制着军队,主持责任内阁也没有用,所以他在组阁的同时,就要把北方和北京的军事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和毅军姜桂题等的节制们遣全权。可是北京城内还有军咨府大臣载涛统率的禁卫军,这个禁卫军在北京就足以使袁不敢怨意作为。
袁世凯内阁成立后。宣统的父亲载汗就解除摄政王地位,而恢复了他的醇亲王封号退归藩邸。
作为载洋的弟弟载涛。很有可能把持住禁卫军,作为反击力量,这支禁卫军是载汗做摄政王放黜袁世凯以后组成的,可以说组织这支军队的目的完全为了保护满族亲贵。禁卫军全是满人,他们待遇好。元练好,装备也好。
袁世凯组阁后便向清廷建议,革命军大敌当前,为了振奋军心,为了鼓励士气,禁卫军应该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皇族大臣也该为臣民表率,所以应由皇族大臣率领一部分禁卫军出征南方。
载涛走出了名的胆小如鼠,他一听袁世凯要点他为帅。妾刻找到庆亲王奕助,求他向老袁说情,载涛的请求正合了袁的希望,他同意不调载涛上前线,同时也接受了载涛辞去军咨府大臣的职务,并立即推荐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继任军咨府大臣,于是禁卫军的统率权也由皇族手中移转到袁系手中了。
除了安置徐世昌为军咨府大臣外,并且在汉口重新被革命军占据之后调回来冯国璋。当时冯国璋是荫昌下面的第一军总统,这个第一军是一个战斗编制,为了对南方革命军作战编组的,下辖第六镇统制李纯、第二镇的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第四镇的第八协协统陈光远。
袁世凯让冯国障回北京任命为禁卫军军统,以切实掌握禁卫军军权。同时调第二军总统段棋瑞署理湖广总督兼统冯国障的第一军,驻节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此外袁并把自己带进北京的卫队编为拱卫军,派段芝贵为拱卫军统领,负责北京城内的护卫责任,而把原来的禁卫军调到北京城外驻扎。
趁着袁世凯还没有完全掌握禁卫军,不能与北洋军握成一只拳头打人,时机还是不错的。
夏才林立即开始联络南方的同志,作出一系列的部署。积极呼应北方的行动。
这是英国人等列强坐不住了,葛福领事曾和在汉口英租界开会的各省代表大会接洽和平。和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全国性的,由袁世凯内阁代表清廷统治下的各省区,希望和一个能代表全部革命省区的人进行和谈;另一个是局部性的停战,也就是凭借段棋瑞能战之威名,逼革命
英国然强烈要求接下来为停战期,让袁世凯派出唐绍仪为总理内阁大臣的全权代表,前往武汉与黄兴等人讨论大局,而革命军方面也派遣伍廷芳为全权代表。
唐绍仪到汉口后,本来希望与黄兴在英租界内会面,可是革命军方面不同意,于是按照中国习惯,行客拜坐客,于是唐绍仪由英国代理总领事和英国舰长陪同,渡江前往武昌织布局和黄兴会晤。由于革命军方面的和谈代表伍廷芳尚在上海,于是双方同意和谈地点改在上海进行。
黄兴这是已经决定反攻孝感。革命军求战心切,趁着北洋军立足未稳,北方形势诡异,断然不想葬送这个大好时机,所以让唐绍仪等人去上海正好推托。
4月飞日,程潜部率先向孝感的北洋军发起了攻击,同时鄂军与湘军从旁呼应,势如破竹,全面压过了北洋军的风头,由于北洋军军械物资不够,所以打不了大战,坚持到四日晨,开始大规模后撤。
4月落日。革命军正走进驻孝感,并且积极准备攻击河南。
唐绍仪等一行遂搭乘洞庭号轮船由汉口前往上海,武昌革命军方面也有和谈代表胡模、王正廷同乘洞庭号前往。
钥万日清廷署理湖广总督兼第一军总统段棋瑞率领革职留任的布政使连甲、按察使祝书元等抵达信阳,正式接管了了第一军的指挥权。
4月飞日革命军与清廷正式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行第一次会议。南方首席代表是伍廷芳,参赞是温宗尧、王芳惠、汪兆铭、扭永建;北方首席代表是唐绍仪,参赞是欧康祥、许鼎霜、赵橡年、冯懿同。
双方坐定后,就互相查阅文什。同时宣布开会,首先由伍廷芳提议,自刀日起停战,所有鄂、晋、陕、鲁、皖、苏、奉等省一律实行,待清内阁回电同意,然后和谈才能正式进行;在和议进行中,如有擅自调动军队的,彼此均当从严惩处,并且认为和谈就是要和和气气地谈,不能打打谈谈,一边打一边谈,因为这样便不是真正的和谈。
清廷方面很是沮丧,本来应该是他们占据上风,便打边谈,甚至以打促谈,想不到现在反而要求着革命军不要发起进攻,悲凉啊。
唐绍仪继伍起而发言,他表示立即把伍的建议电达袁内阁,同时请伍亦立即电告武昌黎都督转告各省查照。同时谈到一段故事,就是汪兆铭在北京时曾电黄兴谈到促袁参加革命,黄复汪电告以倘袁果能参加革命,即可举袁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黄这封复电,汪曾交给杨度,杨度乃转陈袁。袁表示:“大统领我不能做,应由黄兴做。”因此可以证明袁内心倾向共和,不过身为清臣不能出口耳。于是唐作结论,认为当前和议所讨论的,不是反对共和宗旨,而是先求如何达到和平。这第一次的会谈就此结束。
和谈开始后,南方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问题,就是北方代表清廷方面必须首先承认民主共和制的国体问题,这是革命的目的,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谈,则无和谈的必要。唐绍仪把南方的“和谈先决条件”打电报到北京。向袁内阁请示,并提出唐自己的
。
唐的看法是革命军方面对这个先决条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如果拒绝便无法谈下去,不如绕圈子谈,就是把这斤。“国体,小问题交给一个“临时国会”去做表决,如此和谈还可以谈得下去。袁世凯接到唐的电报,乃向隆裕太后请示。隆裕则召集御前会议讨论,最后终于接受了唐的意见。有人说唐的意见根本就是袁的授意,因为袁的手法就是要假手于革命军来结束清朝的统治,同时为自己“取而代之”留下余地。
南方代表伍廷芳不满意唐的答复,唐再;解释说:“这不过是形式问题和程序问题,这样做法是锐变,对于达到革命目的,并无冲突。”南方代表认为绕了一个弯路也勉强可以同意,因此乃进一步和北方代表讨论如何召集“国民会议。以解决“国体问题”。双方协议由革命军所占领的南方省和清政府统治的几省,每省各派代表三人,参加国民会议。国民会议的地点南方代表提议在上海,北方代表则表示必须向袁总理请示后才能决定。
汪精卫在其京的时候已经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结拜为兄弟,两家打的火热,正是恋奸情热,所以这个问题很是严重,严重到让南京方面落于下风。
现在南京方面争论不断,意见不同者互相攻击,难以统一。
李叟和断然决意北伐,带着三千人北上攻击徐州,让安徽的革命军予以呼应。
他在南北都有威望,有他出头,反对的声音小了许多,而北方则如临大敌,并且要求唐绍仪尽管做出让步。
旦革命军拿下两淮,这样的话,势力可深入北方,从山东直杀河北,加上山西就在身旁,湖北的革命军已经攻入河南,局势堪忧。!~!
..
第325节取消厘金
占月日,程璧米与萨镇冰联合舰队抵这上海吴泓,萨锁三富告独立,并且接管南方海军基地。
早在返程途中,程璧光就向萨镇冰通报了国内的形势,而萨镇冰也当机立断,宣布海军官兵自由选择加入革命或是离开海军,不愿意加入革命的保证不为难,回国后立即送往北方。
不过,让两人欣慰的是,没有任何一斤。人选择退出,他们都愿意参加革命,为自由民主国家奉献力量,只有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得以建立,海军才有出头之日,加上南华海军力量,将来他们未必不可以捍卫中国海。
海军陆战队正式进驻了高昌庙以及造船厂、制造局,并且负责在租界附近的防卫,这一举动引起了上海实力派陈其美的不安,之前他明确表示支持孙中山尽快组建临时政府,并且出任临时大总统,然后再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宣布改组同盟会,彻底的将主动权从宋教仁手中抢回来
他知道李秉衡并没有怀疑他,而是在警告他,宋教仁是李秉衡所要力挺的,汪精卫也好,他也好,不能与之竞争。
之所以支持孙中山,就是想尽可能的为自己争取利益,使得自己的地方可以与李秉衡保持平等。他是个有雄图大略的人,不甘心为人后,虽然李秉衡比他强势许多,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上海是他的根基之地,将来他便可以以此为根本,在政坛上拥有一定的地位,李秉衡不会放任上海这样的重地掌握在他手中,所以他要积累更多的资本,来巩固自己的利益,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之前上海各界人士举荐李樊和出任上海都督,但李变和不想影响与陈其美的关系,现在转任江苏省长兼南京市长,开始了南华政治势力向国内大举进攻的潮流。
南方许多省份都受到了南华的影响,军政分离,尤其是各地的联防司令部成立后,军队并不隶属于地方,而是受联防司令部的统辖,驻防在各个防区。
江淅沪联防司令部成立后。大规模的军队整编正在进行中,但是并没有扩编,暂时没有触及到陈其美的利益,但是他清楚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他不想轻易放弃军权,他不想像南方省份一样,当今毫无实权的省长,这个时代是以武力为根基的,以拳头来说话,让他放弃军权比登天还难。
江淅军队没有扩编,意味着徐绍祯已经打算在现有军队的基础上刮练精兵,据说南华秘密调来一个师的军队,作为江淅沪的防卫力量,整军队,伺机北伐。
这让陈其美感到恐怖,上海商会武装也是亲南华的,为此他不得不与上海的各派武装力量合作,借此控制上海。
海军陆战队并没有知会他一声。就与商会武装完成了换防,这说明上海的工商界并不信任他,甚至在逼他交出军权,从而使上海全力发展
济。
现在江淅沪并不像南方其它省份一样,连续两个多月的腥风血雨,将立宪派中的顽固分子以及旧军阀旧官僚势力杀了个痛快,彻底的摧毁了封建根基,肃清了封建残余。使得各省可以迅速的进入建设时期。
江淅沪目前各派武装仍然没有整合完毕,这也是陈其美与黎天才等一大批不甘心放弃手中的权力之人进行抵制的结果,徐绍祯根基不稳,又不是心狠手辣之辈,当然落于下风。
但是南华的这个师过来之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李变和强势出任江苏荐长,秋谨出任淅江省长,全力支持徐绍祯为首的江淅沪联防司令部的整军。
可以预见,江淅沪要彻底进行一场大变革,未必不是一场暴风雨,陈其美作为沪军都督,首当其冲。
当初孙中山与李秉衡还有他三个人密室会谈,约定暂时搁置争执,两年内实现彻底推翻满清朝廷。在中国成立民主政府,以同盟会作为各自的根基。
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得到实现。但是现在陈其美害怕李秉衡借着改组同盟会的名义,由宋教仁为他铺平道路,夺取民主政府的权柄,让孙中山与自己成为配衬。
不,这不可能,他还有一番雄心壮志,不能屈居人下,虽然他信服李秉衡,但是双方施政理念上有差异,而且明显李秉衡是力挺宋教仁、廖仲恺等人,将来他们都是要重要的,而自己呢?
他不甘心,不甘心落在宋教仁等人之后,所以他要抗争,孙中山有汪精卫与胡汉民等一帮书生支持,而自己则凭着在上海的地位以及手中的军队成为孙中山在落入下风时最值得信赖之人,那么自己的前途可想而知。
“临时政府必须要尽快建立。首先就要完成南北和谈,我们先要安顿好南方,然后才能与北方抗衡。现在就北伐,这是在痴人说梦。”
陈其美亲自赶到南京,到处兜售他的理论,反对进行北伐。
徐绍祯在接到吴禄贞的密电之后,开始召集下属讨论,并且上报孙中山等人,想立即进行北伐。不过隐瞒了吴禄贞即将在北方发动的消息。
现在南示,个大熔炉,各方人马各派势力都有。难免有二,吕二意凶火,瑰是袁世凯以及倾听的走狗。所以必须要慎之又慎。
而吕公望等将领则要求立即部署北伐战略,不用跟那帮政客协商,现在司令都有这个权力作出决断,临时政府还没有成立,他们说了算,更何况与那帮政客扯皮。不是他们所擅长的。
而刚刚秘密从南华过来的王仁毒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让李柱中李受和出面,江苏可不只长江南边,北边也有一大片的土地呢,问问他还要不要,要就说服江淅沪三地的参议院们。”
现在由于没有中枢机构。所以各方面的工作都成问题。而为了限制司令部的独断专行,不仅设置了副司令制约权力,而且逢到出征等重要事件都需要由三省的省议会统一决定。
徐绍祯终于露出了笑容。说道:“好,仁忠这个办法好。现在我们的确要绕过那帮政客,柱中是我们最好的盟友,有他出面,谁敢多
各省代表只是在讨论成立统一政府,并没有成立政府,不需要理会那些各省代表以及各派政客,刚才他们的确被迷住了眼睛,王仁忠却一针见血,指出他们不需要向那帮政客负责,只需要向李叟和与秋谨等人负责便可。
“关键是现在整编还没有完成,要不是柱中他们出手重击,坐了省长的位耸,力主给我们调拨资金,只怕我们手中的军队都要散了
徐绍祯对这段时间江淅沪各地的武装力量很是不耐烦,完全不肯合作。关键是这帮人都有光复元勋的头衔,背后又有各方高人撑腰。要解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司令部目前都是一个声音说话,现在可以着手解决地方,而徐绍祯威望不够,也是个问题。陈其美逐渐拉拢了一大批的反对力量。合理运用政治武器,徐绍祯的确很难应付。
当夜,李樊和赶到联防司令部,安抚徐绍祯等人,微笑着说道:“你们的想法我都知道,很简单嘛!那帮人是想凭着革命元勋的身份掌握权力,现在我们又要整军,夺走他们的部队,又要军政分离,不仅使用开明人士与工商界人士执掌地方权力,而且还让一批学生走上权力岗位,他们没有好处,当然要拼死反抗了。”
“依我说,打,打灭他们的野心,这帮人与南方各省如出一辙,就是想争权夺利,有了权力后他们想干什么?可想而知,是要满足他们的私欲,满足他们的野心。他们不是彻底的革命者,不是我们的同志,那么我们就不要姑息,杀!像南方一样,杀出个局面来
徐绍祯听了这番话。心惊肉跳,连连摆手,说道:“不妥不妥,革命尚未彻底,满清还未到台。我们便要窝里反,这不是让人笑话么?况且北方代表在此,只怕北方知道了谈判就不好谈了
“革命不应妥协,你不信不信我这句话,若是妥协了。这不彻底的革命还叫什么革命,还是改革,还是改良,还是立宪派的那些东西,现在立宪派不再执著于君主立宪,而是要地方立宪,掌握地方一个个的小朝廷,你们怎么就不明悟呢?”
“长此以往,不但立宪派以革命之名,行窃取革命成果之事,而且只怕越来越多的革命党人都要加入到这一行列,成为争权夺利的庸人,忘记了革命的崇高理想。”
李叟和的话发人深省。军人又都是激进的,比较容易接受,大部分人还是极力劝说徐绍祯改变目前的怀柔,转而强硬,迅速完成整编军队,以及地方的换防。
“上海那边?。
徐绍祯欲言又止,李鳖和打断了他的话,“这你就不用操心了,这事交给我,有些人以为有了孙中山撑腰,就可以无法无天,我要告诉他们,错了,错的离谱。”
又拍着徐绍祯的肩膀,笑道:“李先生打算在江淅沪实行一项南华已经实施的政略,第九镇不是征兵制么,那么就继续征兵,而达到退役年龄的,就让他们复员。江淅沪三地可是缺不少的位置,各县乡也不能全被地方宗族与实力派把持。”
“这第一批么,就少一点,复员个一千人,暂时填补一下政府机关的职位空缺,而且在地方还要建立民间军事体系,练民兵等预备役,这也是大工程,放心大胆让那些有文化有理想的军人出去,息武之后,一样可以在政坛闯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