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山军-第2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防范?”方声远道,“司令可不可以花钱将巡抚一职买过来?”

“绝无可能。靠得住的还是在实业集团获得利益的那批士绅官僚,比如周氏父子,张莲芬吴永等人。华源和中兴最近要开几个会,将股份和章程再次修订,以防万一。这件事,就由越之先生牵头吧。”

“成。”陈超答应一声。

迈尔少校打听的那种武器就是迫击炮。真实的历史上,这款便宜实用的武器将在日俄战争中被发明出来,并被各军事强国迅速引进并装备部队。但根据龙谦绘制的图纸,以机器局为主,中兴实业配合(提供了引信),在春节前已经拿出了样品。说是迫击炮,其实是单兵掷弹筒,口径只有45mm,射程只有3500m。炮身的制造不是问题,关键是弹丸。

这就是合并带来的好处了。仅靠原山东机器局一家也不成。

改进的余地很大。迈尔少校及维尔纳少校看了司徒均组织的实弹射击后,立即意识到了这款构造简单的武器的价值——构造简单,使用可靠,携带及维修都方便,是连级甚至班级理想的压制火器。

“少校,机关枪的出现将带来步兵战术的巨大革新。而这款我命名为迫击炮的小口径便携式榴弹炮对于压制敌人的机枪火力点是极为适当的武器。我们已在美国注册了专利,哦,不,我不是在开玩笑。”龙谦微笑着用中文对迈尔说,“倘若贵方对其感兴趣,我可以授权给你们生产。可以对上帝起誓,它是一款生命力及其强大的陆军武器。配合以手榴弹,将丰富步兵连的火力配备,再一次改变陆军战术。谁先拥有并掌握它,将在下一次战争中占大便宜。”

“啊,多谢将军阁下。不过,您刚才提到了战争,战争在哪里呢?”迈尔少校问道。

“满洲正在发生着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而且,欧洲的心脏也并不太平吧?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受到了英法的联手抑制,或许他们还会将俄国拉入他们的阵营。德国的朋友出了奥匈帝国还有谁呢?”龙谦一直微笑着,“政治不是我们考虑的事。但政治家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最终还要交给军人来解决。而且,欧洲许多的政治家不是一直鼓吹战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吗?所以战争恐怕是难以避免的。我一直认为,技术将决定战术,谁拥有超越对手时代级的武器,胜利就不需要怀疑了。”

迈尔神情凝重地将龙谦的这段话翻译给了同伴。

“了不起的中国人。”维尔纳用德语对同伴说,他确实没想到,他一向认为中国人愚昧落后尚未开化,但手榴弹的发明,轻机枪的设计及第五镇极有特色的阅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看法。这款简单实用的武器,以及龙谦对欧洲局势的认知让维纳尔感到吃惊了。

“我会向总部报告的,有一个要求,就按您所说的,它在美国已经注册了专利,可以不向别的国家转让使用权吗?”迈尔笑着说。

“当然。我们是盟友嘛。如果贵方开出让我心动的条件的话。”

“您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迈尔熟知蒙山军与德方的军事合作过程,认为龙谦在商业性质的谈判中极为狡诈老练,总能最大限度地拿到他想要的东西。

“不,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一个好生意,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哈哈。”龙谦并不担心德国人剽窃自己的技术,这个简单的玩意儿只要看上一眼,以德国人的军工即使就完全可以仿制出来,并且可以做的更好。但在大规模战争未曾爆发的情况下,德国人不会因为一门技术简单的小炮而坏了规矩。既然声明了自己已经取得了专利,那么德国人就会按规矩来。要说在守规矩方面,己方是远远不如西方大国的。

“尊敬的将军阁下,您手里还有什么秘密武器?”迈尔笑着问。

“哦,当然有。到时候您就会见到的。我可以保证,只要我们保持着友谊,我方的任何有价值的发明都不会对贵方保密。”

“非常感谢您的友谊。我希望这种友谊再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迈尔嘴上客气着,心里只当龙谦是在开玩笑。

ps:家里出了点事,没心情更新。

第七节许思一

山东大学堂是不招女生的,男女同校还是个梦想。许思入校不是困难,因为父亲是校长嘛。但性别尚需保密,好在她不住校,麻烦倒是不大。

刚结束不久的阅兵式震撼了学子们。那天到校场观看的不止是许思一名学生。这几天学生们由于对朝廷在满洲问题上的失望,更加热切地议论第五镇精彩的阅兵。

“从没想过兵竟然能练成那样!我都想去第五镇当兵了。”

“那么精锐的部队为什么不能去打俄国?”

“为什么要帮日本?应当将日本人也挡在外面!”刚传来日军占领汉城,正疯狂向北推进的消息。学生们的知识面宽,不需要什么军事素养也晓得日军肯定要渡过鸭绿江进入辽东的……

许思不愿意过多的地与同学们接近,顾虑暴露她的身份。所以她只是静静地听同学们的议论。夏天该如何过她还不知道,衣衫少了后,她玲珑的曲线就难以遮掩了。光说五官还可以胡扯,胸前鼓起两坨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子解释的。父亲正筹划着实现男女同校,能不能成还在两可之间。

大校场阅兵对于许思的震撼是巨大的,她不是很在意整齐划一的步伐,而是对那三首曲子格外喜欢。通过父亲,她已经打听清楚那三首曲子的名称了,迎宾曲,阅兵曲及第五镇军歌。作曲者均为第五镇统制官龙谦将军,那个身材高大魁梧。肤色黝黑的青年武将。父亲告诉他,其年纪尚不满三十岁。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昂扬中带着潇洒浪漫的色彩。

“向着辽阔的田野,向着高高的山岗!”军歌收束的两句绽放出无尽的雄心。

没有记全歌词,但这两句却印在了脑子里。许思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将第五镇军歌的完整词谱找来,还有就是迎宾曲和阅兵曲也找来。

“这个,我也不常见龙提督。”许文夫沉吟道,“确实是精品。待我见着将军向他讨要吧。”

“难道不认识下面的军官吗?”

“之前为父一向讨厌穿军服的,和他手下的人真没什么来往。不过,我邀请他来学校做一次演讲。他已答应了。”

“什么时候?”许思来了兴趣。“他会演讲什么?”

“我说了题目要他自己定,随便讲。哦,你说师生们会喜欢吗?”

“我想会喜欢的。这几天大家都在议论阅兵那件事呢。喔,父亲你认为那些曲子真是提督大人所谱写吗?”

“我想是的。此人才华不局限于治军。这点我已经领教了。音乐乃小道耳。或许不过是兴趣所致。”

“音乐绝非小道。倾毕生之精力也不一定能登堂入室。”许思对父亲看不上她所醉心的音乐表示不满。

许文夫邀请龙谦来山东大学堂演讲很快就兑现了。二月十三下午,在尚未完全竣工的大礼堂里,龙谦对山东大学堂的师生做了一次演讲。

这座大礼堂是许文夫上任后兴建的。他认为大学必须有这样一座可供全校师生聚会的礼堂。椅子尚未设就。除了学堂的先生们坐在临时搬来的椅子上,总数近千人的学生们都是站立听讲的。

这天龙谦没有穿军装,而是穿了一身深灰色的西服。这套衣服是原华源服装厂为他定做的,公开场合还是第一次穿。

“尊敬的许校长,各位师生,大家下午好。龙某受文夫先生的邀请,站在这里说几句话。心里很是揣揣,担心讲不出值得大家一听的东西。我一向认为,对牛弹琴所讽刺者,不是牛而是弹琴者。讲话要看听众是谁,写书要看读者是谁,就是高级厨师做一道菜,也要晓得食客为谁。之前都是对我的部下讲的,他们都是文化不高甚至不识字的团体。而今天,我对着的是我们山东省最具学问的群体,这就令我感到紧张。倘若有不同之意见,请大家忍耐一下听完。讲完之后,可以当面批评商榷,也可以过后著文反驳。”

坐在父亲身后的许思睁大眼睛望着台上的青年。换了洋装的他似乎变了一个人,变得年轻并且文质彬彬,操着一口京师口音,侃侃而谈。

“今天只讲一个问题,对中国政治状况之认识。”龙谦开宗明义地讲了演讲的题目。

坐在最前排的许文夫精神一震,他没想到龙谦竟然选择了这样的题目。

“政治并无神秘,并非当权者之专利。优良的社会,是人人都参与其中的。并非只是士农工商中的‘士’。在座的师生或许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算是儒家的经典吧。而我们这些大学堂的师长学子,自然是‘士’的一分子。怎么能与那些‘劳力’者同日而语?我却不这么看。只有社会之所有分子,都奋起担负自己的职责,这个社会才有希望。这就是顾炎武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奥义。就我理解,担负起天下兴亡并非要到天崩地裂之时,它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龙某是带兵之人,深知治军之艰难,唯有士兵与官长同欲,这个军队才如臂使指。但我国历史之漫长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形态,从而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低下一阵交头接耳的嗡嗡声。这个开篇即表明,演讲者并非不识文墨的粗鄙武夫,而是对中国文化有所涉猎的。而且,对于政治之解释,也算新鲜。专注听讲并拿了笔记本用钢笔记录的许思见中文科的两位先生在低声交流,似乎对龙谦所讲的开篇不那么赞同。

龙谦轻咳一声,继续讲道。“我认为,中国的政治是取放任主义的。有句老话,‘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一语道出了中国政治习俗的核心—消极性。但为什么取其消极而不是积极呢?核心原因在于阶级。

这个词是泊来词。什么是阶级?就是由于在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区分成的群体。叫阶层亦无不可。经济地位造就了阶级,人们都基本在本阶级范围内活动。交友如此,婚丧嫁娶更是如此。这就是俗语所说的门当户对。如果不讲其政治诉求,阶级就是阶层,但因带上了对抗的因素,阶级便更为传神。

“政治总是因阶级的产生而兴起的。在没有产生阶级的原始社会,政治清明。便是儒家所向往的。念念不忘赞赏不已的大同社会,礼记中所载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是吾国知识分子永恒的向往。但实现那种社会的时代几乎没有。原始社会没有记载。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社会后。我认为没有一个朝代做得到。

“既有阶级,彼此的利害便绝不相同。比如地主与雇农,一方总想多收租子。另一方却总想着减租减息。当今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世袭的贵族和官僚。所谓官僚,第一是官,第二是士。第三便是辅助官的人,如幕友,吏胥,差役,绅士,豪民等。这些人的利益与统治者基本相同,与被统治者则相反。当然,统治阶层中,未尝没有关心民瘼的清官,如明代的海瑞,本朝之于成龙,张伯行,视被统治者的利害为自己的利害。然而这种人,似不为官场主流所容。而且,这些被小民念念不忘的清官,总是极少数。以生物学上的概念,好的和坏的,总是少数,常态却是中庸。中庸之人,是不会以他人之利为己利,也不会以他人之害为己害,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位的。这就是一直强调的人的本性为自私。社会的组织,总是将利益与一部分人同,与另一部分或多部分反。这就需要统治者的尽都督之责。但社会分工既细,人口繁衍又如此之多,社会之等级或者阶级,越来越复杂,督责之重便是个大问题了。督责本是统治阶级的特权,亦是其责任。但办任何事,官僚阶级都免不了剥削小民而自利,这就勤勉的官吏不免总是得罪人,倒不如少办事或不办事来的稳妥些。想通了这一节,便明了为什么政治习俗总是取消极性了。”

这倒是有趣。许文夫津津有味地听着。他自思算是龙谦所言统治阶级的人,家里有数百亩好田,还在工厂和商号中占着股份。再思同僚,似乎都是一样阶级的人。

“历史上,最高统治者对官僚队伍或统治阶级行放任政策,政权还能长久些,若是取激进政策,内部便先反了。所以,如宋代之王荆公类,总是少之又少。此等人,既不为官僚阶级所喜,亦不为最高统治者所喜,日子很是艰难。明代冯梦龙有一部小说集,其中便有对王安石的描述,大家可以看一看,是不是像我说的这样。

“因为政治上有此种但求无过的趋势,这就造成了一种官僚的习气,官僚阶级采取的政治态度总是这样,第一,不办事,第二,但求免于督责,第三,督责所不及,便采取作弊的法子……”

低下一阵轻笑。许文夫几乎要笑出来。龙谦总结的官场三态颇为传神,他接手山东大学堂后所经历正是如此。

“不办事的方法,第一,推诿,就是干脆不办,或交给别人办。第二,延宕,就是将事情拖下来,希冀其自行消灭。官场的办事效率低的原因就在于此。但求免于督责,就是采取所谓说官话的手段,听起来完全正确,实际上都是废话空话,于事毫无所补。作弊乃是求自利,是阶级与个体的本性,历来如此,统治者作弊,被统治者一样作弊……

“各种政治,总是要先有了钱,才能举办。要想积极地整顿政治,理财之法是不能不讲的。但本朝最重要的赋税乃是地丁,地即田税,丁乃身税,即力役。责民应役,其弊甚多,于是改为折纳钱而免其役。也就是官府收了钱再雇人办事。而所谓折纳钱者,也不是向应该服役的人征收。而是设法将全县丁额,摊牌于有田之家,此所谓摊丁入亩。名为丁税,其实还是田税。本朝各县丁税,实际是有丁额的,并不会因人口之增加而增加,圣祖于康熙五十一年颁诏,‘令后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此,地丁两税便正式合二为一了……官府运作是要依赖资金支持的。税收为其正项来源。但外部局势之剧烈变化。比如列强之侵略,整军备战,导致官府支出的急剧增加,而内部机构人员也会因时间之推移而呈现出增长之趋势。西汉大约每九千人供养一名官员。到现代则不足千人了。而田税之增加却赶不上花钱的速度。矛盾便由此派生……

“便是最愚蠢之人。也晓得亩产之增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田税之增加困难重重。但是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亦是不可阻挡之潮流,所以。为应对局势之变化,就必须大力兴办工商,以增加税源。鄙以为,文明社会之标志,可用税源来观察,社会愈进步,田税的比例愈低,直至彻底消除田税。朝廷施行新政,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工商,大力兴办实业……含义正在于此。”

“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有两个,一是维持国内的秩序,二是抵御外来的侵略。为达到此两个目的,于是便有了兵刑。中国从前的情势,在和平年代,是无所谓兵的。所谓兵,只是一种以兵的名义吃饷的群体,基本没有战斗力。回顾历史上各朝各代承平时代的军队,概莫能外。因为既无对立的外敌,又无必须预防的内乱。处此情势下,当兵的人和带兵的人,自然都不会预期去打仗,于是建国初期强大精悍的军队迅速**了。但私天下的人,何尝不想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保护自己的产业?然有强兵而无用兵的目标,兵锋自然会转向内部,这又是最高统治者所最为畏惧的。因此绝对不敢加以整顿军队。所以,中国历史上,内乱既起,国家往往无可用之兵,要经过相当的阶段,新组建的军队才能发挥作用,一面打仗,一面训练和建设,从而发展成长为新的强军。洪扬之乱与湘淮军的崛起便是最好的例子……”

许文夫有些瞠目了。这是很敏感的话题。朝廷编练新军的声势造的很大,天下皆知。他这边讲对外对内的运用之妙,虽说是有道理,但听起来却很刺耳。第五镇刚刚举行了震动济南府的阅兵,如此强军,对内乎?对外乎?

龙谦继续讲,“至于刑法,在中国,维持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习惯。人犯了罪,是社会制裁而不是法律制裁。其原因既有政治上取放任主义而造成的政府的软弱无力,也有因地域广大,各地风俗不同,难以用一种法律。所以,习惯便逐渐取代了法律。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地方上的恶势力总是难以清除,如宗法处置等……

“由于近人不习历史,小智自私,小器自满。而历史之于任事,如棋谱之于行棋。晚清从曾国藩到李鸿章,对历史知识,素多储备,故尚能得力。大多数人不习历史,恰如不习谱而妄行棋,则成败利钝,绝无把握,遂造成一国无长可依赖之人的局面。的确,近代中国读书人因文化竞争失败,竞相学习西方。从西学为用走上了中学不能为体的不归路。正所谓邯郸学步,反失其故。自身的立脚点一失去,就出现了国中人物‘暴起一时,小成即堕’的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