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吧!”公孙策知道王宁安很厉害,可是却不敢相信,王家老祖宗已经死了一个甲子,而且这一个甲子中间,王家没有任何出众的人才,将门早就把他们开除了,哪里还会崛起?
“公孙先生,你看看这个吧!”
包拯抽出一份公文,送到了公孙策的面前……原来王宁安上书辞官,一番道理,说得赵祯十分感叹,他除了按照王宁安的要求,批注三国之外,还亲自赐下了御笔世代忠良!
别小看这四个字,金灿灿,亮堂堂,等于是皇帝陛下承认了王家的功绩,世代忠良,可不只是王宁安一个,包括他的祖父,还有老祖宗王贵将军。
皇帝亲自认可,给了王家挤入将门的入场券。当然王家根基几乎没有,眼下也没人当官,可是随着王家父子官职越来越高,这四个字的分量就越来越重。
这一点包拯一点不怀疑,因为王良已经得到了第一个正式职位马军都头!
王宁安辞了儒林郎,有礼有节,赵祯没有继续辞官,皇帝陛下也觉得仅仅因为写了一部小说就给了官职,实在是荒唐。
不过王良的功劳是实打实的,他俘虏了崔钟,又参与捣毁野狼谷,功劳不小,其实给个指挥使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奈何王良刚刚投军,就骤然提拔到高位,有揠苗助长的嫌疑。
因此只给了马军都头,从属于朱通的威字营,威字营名义上一共有五个都头,每个都头治下有差不多一百人,不过由于空饷严重,每一都最多只有五六十人而已。
“恭喜老爹,正式成为朝廷的军官了。”王宁安嬉皮笑脸道。
王良哼了一声,“不过是无品无极的芝麻绿豆官而已,别忘了那个朱通还是你爹的上司呢!”王良说得苦大仇深,可眉宇之间,难掩得意之色,他不是在乎自己的官职,而是赵祯的御笔!
“宁安,赶在年前,去祠堂见见历代先人吧,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第52章 如何抱大腿
黑漆漆的大门缓缓推开,王家男丁六人,在王良的率领之下,跪在历代先祖的灵位前面,正中间是淄州刺史王贵,两旁是王贵的两个儿子王文晟和王文昱,王文晟无子,王文昱有一子名为王修文,也就是王良的父亲,王宁安的祖父。
三代先人的灵位在上,二伯王良也死了,不过王老太太已经把他逐出了家门,祠堂自然没有他的灵位。
王良这一辈最年长的是大伯王良,奈何老四一房气势如虹,更是挣来了皇帝御笔,祭祀仪式只有交给王良主持,王良只能同小辈儿一起,跪在后面,默默盯着赵祯的御笔,眼睛滴溜溜乱转,不知道想些什么。
王良无暇顾及大哥想什么,他满心悲痛,跪在先人面前,放声大哭。
“后辈子孙不孝,以致家道中落,难以维系,几乎分家,所幸子孙知耻后勇,终于名动天下,陛下赐下御笔手书,褒奖王家。老祖战死疆场一甲子,父亲为国捐躯,今日终于有了回报,陛下知道了,天下人都知道了!”
王良哭诉着,献上七牲祭品,又亲自领着所有男丁洒扫祠堂,焕然一新,然后才把赵祯的御笔抬到了祠堂,高高挂起。
赵祯的学问不差,一手漂亮的飞白,气势磅礴,赏心悦目。
御笔在上,原本略显寒酸的祠堂啥时间变得迥然不同。
王良又是好一阵哭泣,才率领着大家伙退了出来,为了庆祝皇帝赐下御笔,王家摆了流水席,宴请乡亲父老,吴大叔两口子,梁大刚,还要张铁锤,一众部曲,还有向好几个,都赶了过来,负责做菜。
一碗碗分量十足的炖菜,透着诱人的香气,引得大家口水长流。
就连身体不怎么好的王老太太都亲自出来,喝了三杯酒。老太太真是想不到,闷葫芦一般的老四,还有皮猴子王宁安,几个月的功夫,就能惊动陛下,赐下御笔。
世代忠良!
这是对王家先人最好的褒奖,死去的人可以瞑目了。
“老四,奶奶再也没有什么奢望,只盼着你能重振家门,奶奶就算是死了,也心甘情愿。”
王良激动无比,说道:“奶奶,你老身子骨强健,长命百岁,才是咱们王家之福。”
“好,好孩子,会说话了。”
老太太笑着,在王宁宏和王宁宣的搀扶下,往后面走。
王良一直默默观察着,等待合适机会,见老太太要走,他立刻站起来。
“奶奶,四弟和侄子有出息,都惊动了陛下,咱们王家重兴有望,孙儿好歹也是王家一员,前些日子因为老二……唉,不说了,孙儿请求搬回家中,孝敬奶奶,也帮着老四分担家务,恳请奶奶看在孙儿一片孝心的份上,答应了吧!”
没等老太太说话,王良又冲着王良深深一躬。
“四弟,咱们兄弟情义,你不会怪罪哥哥,不让哥哥搬回家中吧?”王良大喇喇说道。
他搬出去之后,生活没什么起色,光靠着100亩田,勉强混一个温饱,他又大手大脚,花钱的本事比挣钱的本事大,兜里一个子没剩下,反而欠了不少钱,想要娶个媳妇,更是遥遥无期。
眼见得老四日子越来越好,他就想着重新贴上来,反正脸皮值不了几个钱,在大庭广众之下,老四总不会拒绝自己吧!
只要搬回王家,有御笔挂在祠堂,他想找个媳妇,媒婆都会排出二十里地!
王良信心十足,这个老四啊,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尤其是兄弟之间,哪来那么深的隔阂!
怎么样,还不答应吗?
王良深深锁着眉头,突然呵呵一笑,“大哥,所谓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中兴家道,比起创业更难。眼下小弟要练兵,要养马,要种田,要到处经商,积累财富。作为武人,刀头舔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宁宏,宁宣,还有宁泽,他们三个都要跟着大家伙一起练功,总而言之,咱们王家上下,不能养闲人。大哥愿意出力,小弟求之不得,要不,你也把功夫捡起来,明天四更天先随着大家伙绕着村子跑二十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身为王家子弟,应该给其他人做个示范。”
王良说了一大堆,然后看了眼梁大刚,他立刻会意。
“王大哥,四哥说得对,我们大家伙都想领教一下将门虎子的本事,大哥跟我们走吧!”几个部曲一起动手,拖着王良就往后面的演武场走。
王良脸都绿了,他想要挣扎,却被抓得死死的。
“老四,老四,我不会功夫啊,我可真不会!”
王良扯脖子大喊,梁大刚等人却根本不听。
“大哥客气了,大哥不要谦虚,大哥多指点我们……”
很快演武场上就传来了一阵杀猪般的声音。
“老四,这……”王老太太想要求情,王良陪笑道:“奶奶,孙儿自有主张,我大哥总不能一直浑浑噩噩吧!”
王老太太愕然,张了半天嘴,只能摇头叹息。
“是啊,往后家里的事情,老四你就做主吧!”
……
“不错嘛!”趁着酒席散去,王宁安伸出了大拇指,赞道:“越发有手段了,值得表扬!”
王良哂笑了下,“爹又不是傻瓜,眼下家业大了,手下人多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大伯好逸恶劳,嫌贫爱富,要是放他回来,打着我的旗号,不一定把咱们家弄成什么样子,还是先晾晾吧!”
果然,位置不同,想法就不同了,王宁安越发欣慰老爹的进步,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爹,你觉得咱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还能怎么做?好好练兵,好好挣钱,对了,你不是弄了六匹北地马,想办法多繁衍一点战马,把咱们家的部曲武装起来。”
“唉,提起北地马,我想起来了,向好前几天把马汉请过去,灌了他一顿酒,马汉说漏了嘴,包黑子已经知道了。”
“什么!”
王良惊得站了起来,“宁安,战马至关重要,可不能让包黑子拿走啊!”
“是啊,所有孩儿想了一个主意,保住咱们的战马。”
“什么主意?”
“抱大腿!”
王宁安轻轻吐出了三个字。
要说大宋朝,最壮的一条大腿,自然是皇帝陛下赵祯。
王宁安已经献上了一部《三国演义》,再给皇帝陛下送书,效果肯定锐减。而且无心插柳,效果才是最好,一旦刻意巴结,真就成了弄臣。
王宁安以老爹的名义,又写了一封扎子,这次是主要感谢陛下赐下御笔,在扎子中提到,王家有祖传的养马之术,能够选育培养出最好的战马。
在不久之前,通过一伙山贼,缴获了几匹北地马,其中有四匹种公马,如果同本地母马结合,繁育培养后代,数年之后,就能产生第一批合格的战马。
陛下不以王家卑微,钦赐御笔,王家上下,感怀于心,恨不能以一腔热血,报答皇恩。臣虽微贱小吏,却深知朝廷缺乏战马,诸军莫不如是。
军中无马,虽胜犹败,军中有马,虽败不惧。臣之先父,战死西夏,亦是缺少良驹之故。臣肩负皇恩家仇,对天盟誓,愿尽家中之财,毕生心血,为陛下养马,早日助我大宋,铁骑无双,横扫天下……
第53章 很了不得的权力
“真乃良臣义士!”
“此子狡诈多端!”
这是赵祯和包黑子对这封扎子的评价,两个人截然不同。
赵祯看到了忠心耿耿,报效朝廷的好臣子。
奏疏里面提到马和人一样,有良马遗传,也有劣马遗传。汉代曾引进汗血宝马,同本地马匹结合,繁育出庞大的汉家骑兵。
百十年后,纯种的汗血马或是老去,或许被阉割,存留世上的宝马虽然雄壮,但是因为血统不纯,继续繁衍后代,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劣马遗传,而失去汗血宝马的遗传,渐渐湮没无闻。
王宁安尽量用赵祯能看懂的语言解释了汗血宝马消失的原因。
要想拥有几十万匹战马,就不得不同本地马杂交,聪明的办法就是保留一小部分纯种的北地马,作为种马,同时在繁育的后代之中,挑选最适合充作战马的,不断培养,不断改进,才能既保持战马种群稳定,又能得到足够优秀的战马……
王宁安指出要给每一匹种马做档案,每一次繁衍生息都要记录下来,吃什么样的草料,接受什么样的训练,都要仔细研究,反复验证,最后才能摸索出一套培育优良战马的经验。
由于工程浩大,需要牵扯太多的精力,倘若朝廷全力推行,各处牧监未必能完成任务,反而会虚耗财力。
不如就以王家的六匹北地马作为种子,王家定当倾尽所有,一旦成功之后,就可以推广天下,若是不成功,也不会损失朝廷什么……
缺少战马的痛,绝对是刻骨铭心,赵祯比王宁安清楚多了。
李元昊算什么东西,不就是仗着有充足的战马,才敢和大宋叫板,还逼着大宋拿出岁币求和,简直奇耻大辱!
如果真如王宁安所说,能培育出优秀的战马,那么朝廷为什么不试一试……
“去把夏相公请来。”
不多时,一个清瘦高挑的老者来到了宫中,此人正是英国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夏悚!
夏相公前半生的名声极好,人皆敬仰,只是在几年之前,他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情。
夏悚命人模仿极力支持庆历新政的名臣石介的笔迹,伪造书信,诬陷富弼意图谋反,赵祯惊疑之下,推翻庆历新政,将范仲淹、富弼等人赶出京城。夏悚赢得了胜利,可是他很快发现胜利的水酒竟然是苦瓜酿成的。
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名望泼天,老百姓根本不信他们会造反,而且太多的士人对庆历新政寄予厚望,骤然停止,大家不敢责怪赵祯,把所有矛头都对准了夏悚。
视他为奸佞小人,祸乱朝纲的贼子。
夏悚不论做什么,不管对错,动辄得咎。
弄得夏相公战战兢兢,心灰意冷,全然没有了朝气,只想着混日子而已。
“陛下,老臣看过了,这上面所言或许是对的,也或许是错的。”
赵祯面色一沉,“夏卿,朕想请教,按照上面所说,能不能在几年之内,增加数万匹战马?”
刚刚赵祯盘算了,与其让王家搞试点,不如全面推开,各个牧监一起动手,区区几匹种马,大宋还是能弄到的。方法对了,岂不是比王家独自做要快得多!大宋实在是太缺马了!
赵祯心热得像是火炭,可夏悚却忧心忡忡。
他斟酌了半天,才缓缓道:“陛下,这上面所说的养马之法,并没有得到验证,难辨真假。倘若骤然推行,各地征用马匹,消耗草料,圈占草场……全都是扰民之举,倘若不能成功,岂不是有损陛下的仁德?再说了,上面还说要给马匹登记造册,仔细钻研记录。如此作为,要花费多少功夫,浪费多少人力?老臣以为万万不可推行!”
赵祯满脑子弄出战马,好一雪前耻,哪知道被夏悚泼了一盆冷水。枢密使,军方的第一人,他不同意,赵祯还真没法推行马政。
而且夏悚的担忧未必没有道理,只是赵祯也看得出来,夏悚实在是老迈胆怯,因循守旧,什么事情也不敢做……
“夏卿,莫非要让朝廷一直被战马所累吗?”
夏悚听得出来赵祯的愤怒,可是他真的不能再逢迎皇帝了。
“老臣以为王家既然愿意承担养马之责任,不如就让他们放手去做,左右不过三五年的时间,倘若真的有效,再推行天下不迟。”
夏悚说完,低垂着脑袋,默不作声,赵祯沉吟许久,看了看扎子,又望了望天棚,最后才无奈说道:“朕身为天子,总不能白白用王家吧!赐给王家荒山一百顷,钱三千贯,母马五十匹,每隔两个月,向朕上奏一次养马的情况,朕倒要看看,我大宋究竟能不能养出好马!”
没有立刻推行天下,夏悚就已经达到目的了,至于一些赏赐,堂堂大宋宰相,还真没放在眼里。
“老臣遵旨,这就去办。”
……
“哈哈哈,陛下啊陛下,我都忍不住要赞美你了!”
王宁安得到了消息之后,高兴得又蹦又跳。王洛湘瞪圆了眼睛,记忆中除了第一次卖给韩蛤蟆故事,换了一贯钱之外,哥哥就没有这么失态过,这是多大的好事啊?
“大,简直比天都大!”
王宁安笑道:“陛下让我们每两个月,上奏一次养马的状况,爹,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王良脑袋有点方,摇了摇头。
“是奏事之权,是直接上达天听啊!以后我们上扎子,不用经过包黑子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和皇帝有了联系,我们就通了天,试问沧州,乃至整个河北东路,谁敢小觑我们!”
王宁安狠狠啐了一口,得意道:“官不在大小,上面看重你,哪怕是个芝麻官,一样能掀起滔天大浪。上面不在乎你,哪怕是宰辅重臣,也是随随便便就卷铺盖回家!咱们这一次可赚大了!”
王宁安建议老爹上扎子,发誓替皇帝养马,其实只想拉来赵祯的大旗,防止包黑子觊觎自己的宝马。
哪知道他低估了皇帝对战马的渴望,竟然一下子混到了上书的权力。
虽然说是汇报马场的事情,可往里面塞一些其他东西,别人又如何能发现?搞不好王家都能混成皇帝在沧州的眼线,专门打小报告的那种!
以赵宋皇帝胆小心虚的德行,这种事情是干得出来的。王宁安倒不是想学曹雪芹的老祖宗,靠着告黑状过日子,关键是和大老板有了定期沟通的渠道,办几件漂亮的事情,在赵祯的心里挂了号,距离重兴王家,也就不远了。
王良倒是没有儿子那么多心眼,他只是有些发愁。
“宁安,陛下让两个月上书一次,一年就要六次,咱们总不能每次都一样吧?陛下天恩,咱们不能糊弄事,要拿出真东西!”
这一次王宁安不抬杠了,他能看得出来,赵祯对战马的执念绝对是惊人的。
想要得到大老板的青睐,就要投其所好,替大老板解决心头之患!
“爹,咱们明天就去野狼谷,先把周围的地都拿到手。”
第54章 一家亡一家兴
赵祯一口气赏赐王家三千贯,还有五十匹母马,哪怕是在边疆屡立战功的大将也未必得到这么多,皇帝的慷慨只是赐给他的宰相和文臣,哪怕是最清廉的包大人,也能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
王宁安根本不在乎这三千贯的收入,他甚至觉得远远不够弥补损失。
前些日子,他把《三国演义》献上去之后,就找到了公孙策,他想请求公孙策帮忙联络,建立一个书坊,印刷《三国演义》,他估算过,大宋识字的人超过千万,哪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