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还有很远的路,心中颇有些热血,英雄相惜,满脑子建功立业的念头。

    吕惠卿就说道:“王兄要是不嫌弃,咱们一醉方休,好好谈谈心!”

    “求之不得!”

    在他们的心中,竟然没把殿试当回事!

    都说有什么师父,教出什么徒弟。

    这几个小王八蛋琢磨着老师连个进士都不是,却能出将入相,叱咤风云,他们有什么不行的!

    要是让王宁安知道六艺出来一帮狂妄疯癫的货儿,他保证得气死。

    不过眼下王宁安也不轻松,赵祯公然在殿试上说出了要收复云州,收复河套,覆灭契丹的豪言壮语……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番豪言壮语,可是对王宁安来说,却是要实实在在,落实下去的任务!

    他现在算是明白了,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赵老板说的轻巧,却要自己绞尽脑汁。

    最要命的是不但要替赵老板谋划,没准还要继续辅佐小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王宁安愁眉苦脸,躺在竹椅上休息,过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却发现身上多了一件披风,狗牙儿和小太子正伸着脑袋,盯着他呢!

    小彘也终于不穿开裆裤了,小家伙拖着一条小狗,咧着嘴笑,“哥哥,哥哥……”

    狗牙儿怒火中烧,冲上去。

    “这是狗,不是哥哥!不是!”

    小彘还并不在乎,依旧傻呵呵叫着,弄得狗牙儿都要疯了。

    “你等着,回头我就养一只小猪!呃不,是小彘,小彘啊!”

    这哥俩较劲儿,小太子却是充满了期待。

    “嗯,有事说吧,看在殿下这么乖的份上,多难师父都勉为其难!”

    “师父最好了!”

    小太子乐颠颠拍巴掌,“弟子想骑马!”

    “骑马?”

    “嗯,狗牙儿都会了,弟子还不会,所以……”

    王宁安点头,“好啊,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是个好时候,等后天先生带你们去踏青!”

    “明天不行吗?”狗牙儿突然凑过来,不知足问道。

    “当然不行了,明天是殿试放榜的日子,你爹没空啊!”王宁安看了看小太子,笑道:“殿下,你觉得哪个重要?”

    “殿试重要,弟子能等的。”

    狗牙儿虽然不满意,但是也只能勉强接受,很快三个孩子又兴奋地跳着,乐着。

    连带着王宁安心里的阴霾都减轻了不少。

    ……

    终于到了传说中东华门唱名的日子,赵祯亲自圈定了名次,依次开封。

    嘉佑二年殿试,状元福建泉州吕惠卿!

    榜眼福建浦城章敦!

    探花开封韩宗武!

    二甲王韶、苏轼、曾布、范纯仁、苏辙、朱光亭……整整前二十五名,除了一个王韶之外,其余全数出自六艺,相比会试,殿试的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相比这些耀眼的新人,一个更让人高山仰止的名字,那就是王!宁!安!

    大宋第一名师!

    当之无愧!!

第521章 有人要抢六艺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王宁安却说更多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君不见多少人碌碌无为一辈子,只因为教了一个好学生,就时来运转,名震天下了。

    当然了,以王宁安的名气,是不需要学生来加持的,但是这次六艺的辉煌大胜,依旧给他增加了一顶巨大的教育家光环……

    六艺学堂,包揽整个甲科,绝对是轰动天下的壮举,超级大新闻!

    就连那些宰执重臣都坐不住了,宋代科举有一点和后世不同,是可以调阅试卷的,如果评价不公,大可以去告状。

    当然了殿试是皇帝钦定,寻常人是没胆子和皇帝作对的。

    唯有那些成了精的相公,还有什么都不在乎的言官。

    只是他们调出了殿试的试卷,挨个看下去。

    越看脸色越难看,甚至看得不停冒虚汗。

    比如这次赵祯定的策论题目是富国强兵之法,这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想写出彩,却十分困难。

    比如这一次的前两名,吕惠卿和章敦,作为王宁安最看重的学生,他们侧重各有不同,吕惠卿写的是有关土地的部分。

    众所周知,大宋朝并不抑制兼并,显然,这是向士绅集团妥协,放纵他们随意兼并土地,立国到如今,大宋缴纳田赋的土地不足三成,另有七成不用缴纳田赋,换句话说,七成的土地都被士人给侵占了,并且通过种种手段,隐瞒下来,朝廷征收不到一丝一毫的税赋。

    吕惠卿深知其中弊端,可他没有直接针对土地下手,而是提出了两条对策,其一,是通过银行系统,向百姓发放优惠贷款,帮助自耕农渡过难关,防止乘人之危,将土地低价剥夺走。

    其二,吕惠卿提议要区分粮食和其他商品,对大宗粮食转运和交易,要征收5成以上的税。

    这一刀砍得可是够狠的!

    士大夫动辄十几万亩,几十万亩的土地,粮食堆满了仓库,显然他们不会留在家里发霉,一定要卖出去换来收入。

    以往粮食和其他商品一样,朝廷只能按照二十税一的标准收取过路费,

    吕惠卿提议提高到五成,一下子增加十倍。

    这一手的确够狠,等于瞬间废了贩运粮食获利空间,搞不好还要赔本。

    提供贷款是增加兼并土地的难度,多收过路费,是降低土地的获利空间,一记组合拳下去,士大夫兼并土地不但不会赚钱,相反,还要赔钱。

    如此一来,自然就能降低对土地的热情,能够客观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

    这种做法,颇有王宁安应付铜荒的风采。

    只是吕惠卿也看得出来,征收高昂的过路费,会影响粮食贸易,搞不好会造成缺粮,他提议要拓展海外市场,大宋每年卖出上亿贯的丝绸和茶叶,应该拿出固定的份额,比如三成获利,或者更多,去采购粮食,充实各地的常平仓。

    只要朝廷手里的筹码多了,就不怕打一场消耗战!

    王宁安也看过吕惠卿的这篇文章,说实话,王宁安也惊叹于“福建子”的狠辣!,不愧是拗相公座下第一战将,吕惠卿拿出的完全是青苗法的升级加强版!

    不得不说,王宁安的调教有了作用,吕惠卿的功力也提升很快,他这套作法,等于是联合金融和海商的力量,共同对付传统的士人集团。

    且不说胜算如何,至少比王安石在历史上的作法厉害无数倍……

    相比之下,章敦则是更倾向于“武功”的方面。

    他认为要从辽国下手,尽快收复云州,然后水陆并进,拿回辽东。章敦以他的出使经验,告诉朝廷,辽东土地肥沃,绝非苦寒荒蛮之地。

    汉唐都在辽东大举耕种,肥沃的黑土收获远远超出中原地区。

    在辽东建军屯,可以自给自足。

    而且辽东可以作为重要的养马场,以此为基础,经略草原,训练骑兵,假以时日,消灭西夏,打通丝绸之路,则汉唐盛世可期。

    显然,这两篇策论切合主题,得到了赵祯的赏识,列为前两名。

    再看其他人的,曾布主张理财,要严格规范各级衙门的开支,杜绝铺张浪费,韩宗武强调培训官员,要拥有完整的历练,量才用人,避免论资排辈。苏轼则是强调教化的重要,要一改书院学堂务虚的作风,真正研究民生利病……

    纵观所有六艺的文章,普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务实!

    几乎每个人都能言之有物,拿出真东西,具备可行性。

    相应的,张载和二程也都参加了殿试,他们提出更多的是宽刑爱民,节俭清廉,修德敬天,于民休息……这些观念,多数老生常谈,而且了无新意,丝毫没有落实的办法。属于空洞华丽,听着好听而已。

    有心锐意进取的赵祯自然不会满意,在排名上也看得出来,六艺的学生普遍考前,而张载,还有二程都落入了三甲行列,程颐更是掉了车尾,如果不是这次殿试不黜落,没准就要落榜了!

    ……

    君心如何,昭然若揭了!

    政事堂的几位相公脸色都很不好看,尤其难得,不久前还视若寇仇的贾昌朝和文彦博凑在了一起,两个老家伙都跟吃了苦瓜似的,脸比驴长。

    贾昌朝先感叹一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看起来,大宋的未来,是这些年轻人的了,老夫也该退位让贤了。”

    听他的话,文彦博都要吐了,你贾昌朝要舍得让位,现在就该滚蛋了,何必死赖着首相的位置!

    文彦博哼了一声,“子明兄是大宋的擎天一柱,该退位的是小弟才是。你看看,状元郎的文章,写的多好,要收税啊!还要请子明兄好好落实才是!”

    “呸!黄口孺子,一派胡言!”

    贾昌朝能不生气吗,他们家就是大地主之一,良田几十万亩,每年光是卖粮食,就有20万贯的收入,如果按照上面所说,就要拿出近十万贯,交给朝廷,还不如杀了他比较痛快。

    “王宁安这个小子,专门教学生算学,天天盯着利益,人都掉钱眼去了!”贾昌朝气得通骂道:“让这样的人,执掌朝廷,天下不乱才怪呢!”

    文彦博嘿嘿笑道:“子明兄高见,所以小弟以为子明兄应当匡扶正义,替大家出头才是!”

    “出头?出什么头?”

    贾昌朝哼了一声,才不上当呢,老夫上次就是被忽悠了,险些身败名裂,这一次还想让我出头,老夫才没那么傻缺呢!

    “宽夫兄,听闻你和王二郎在一起做水泥生意,赚了不少啊?”

    文彦博慌忙摇头,“没有,绝对没有,都是些谣言讹传!”

    你就装吧!

    贾昌朝冷笑一声,“看起来老夫也该找王二郎商量商量,他有什么好路子,给老夫指一条,赶快攒点棺材本,等一旦变了法,老夫也不至于没有养老钱。”

    说着,老贾竟然起身,就往外面走,仿佛真的要去找王宁安。

    这下子可把文彦博急坏了,他最怕贾昌朝和王宁安谈生意。

    自己已经“下水”了,万万不能再拉一个!

    “子明兄!你是大家的主心骨,遇到了事情,你可不能不管!”

    贾昌朝冷哼一声,“主心骨?三军主帅?”

    “没错,就是如此!”

    “那大帅从来都是押后阵,就请宽夫兄当这个先锋,冲锋陷阵吧!”

    文彦博怒喷老血一口!

    眼珠子差点掉出来,他算是看透了,这个贾昌朝是彻底不要脸了。

    根本就是蒸不熟,煮不烂的滚刀肉,让他出头,是千难万难!

    可他不出头也不行啊!

    自己的把柄捏在王宁安手里,胡乱折腾,肯定被王宁安弄得死死的。

    在地上转了好几圈,文彦博突然眼前一亮。

    “我说子明兄,咱们能不能退而求其次。”

    贾昌朝翻了翻大眼皮,“怎么讲?”

    “不过是考生的文章而已,暂时还落实不下去,咱们不妨把六艺拿过来!”

    贾昌朝愣了一声,随即摇头,“要怎么拿?王宁安会甘心吗?宽夫兄,你还是省省吧!”

    “不!”

    文彦博还来劲了,“子明兄,你想想,六艺学堂的成绩这么好,大有天下之士,尽出六艺之势。这一科结束之后,必定会有更多的士子加入六艺,你说是吧?”

    “这倒是,我家的几个小子也想送进六艺,有问题吗?”

    “当然!科举考试,天子门生,如今多了一个六艺学堂,那出来的考生,是天子的门生,还是王宁安的门生,是听陛下的,还是听王二郎的?”

    文彦博不停摇头晃脑,“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六艺学堂太耀眼了,必须收敛锋芒,这也是对王二郎好,我想聪明如他,是不会反对的,还要感激我们!”

    贾昌朝听完,干脆不看文彦博了,就连他这么无耻的人,都感到脸红了!

    人家辛辛苦苦弄出来的成果,你要给抢走,还说的那么光明正大,文彦博,敢问你的脸皮何在?

    贾昌朝沉吟了许久,他是真不想得罪王宁安,可问题是六艺学堂的表现,已经影响了文官集团的根基。

    如果再让他们这么干两三科,到时候天下的文官还不都是六艺的,他们玩什么了!

    “成了,老夫就跟宽夫兄一起面圣,不过说了,老夫只是摇旗呐喊,这个头儿,只能你来!”

第522章 妄做小人的文彦博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东华门外,齐唱状元名!

    吕惠卿、章敦、韩宗武作为今科三鼎甲,最受瞩目。

    吕惠卿个子不高,但胜在面白如玉,举止文雅,抛开他一肚子花花肠子,绝对是文采风流的代表。

    章敦呢,他身材高大,五官硬朗,气度不凡。

    韩宗武出身名门,河北八韩,天下闻名,作为韩家的第三代,韩宗武也算是一鸣惊人,他风度翩翩,十足的浊世佳公子。

    三鼎甲一出,震撼无数人。

    今年的科举,不但选拔的人有才华,还有颜值!

    满街上大姑娘,小媳妇,呼朋引伴,争相观看,伸长了脖子,如痴如醉,有人跟着跑,连鞋都丢了。

    置身其中,章敦也十分得意,他不住回头,偷眼看自己的侄子章衡。因为特殊的出身,章敦并不喜欢自己的家族。

    甚至憎恶自己的姓氏,由此还产生了一种报复心理,残忍,阴暗,胆大妄为……或许章敦自己都不知道,继续发展下去,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不过王宁安窥见了端倪,作为师长,王宁安是很抬举章敦的,给他出使倭国,虽然在倭国的日子不堪回首,但是章敦的看法变了很多。

    出身不清白如此,只要够优秀,一样有无数人倒贴!

    心结渐渐打开,章敦和自己的侄子,也不再是疾言厉色,视若寇仇。

    如今他稳稳压了侄子一头,更是觉得过去的事情不算什么了。

    “什么时候回家祭祖,告诉我一声。”

    章衡一愣,再抬头时,小叔已经策马往前跑了,他咧着嘴嘿嘿一笑,果然如先生所说,小叔还是太傲娇啊……

    章衡也很欣慰,他知道自己只能算是守成之人,以后章家还要看自己的小叔!

    相比其他人,大苏的心情不算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状元之才,凭什么落到了阴险毒辣的吕惠卿手里,简直岂有此理!

    “子由,你说咱姐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就偏爱俩坏蛋呢?他是不是眼神不好?”

    苏辙给大哥一个白眼,“是人家比你有用多了!”

    “什么,我怎么看不出来?”

    “你知道什么!”苏辙没好气道:“昨天姐夫和他们俩商量了很久,一直到后半夜。今天陛下早早把姐夫召过去了,听说,要对六艺学堂下手了!”

    “敢!”

    大苏横眉立目,怒斥道:“哪个老奸贼,敢欺负到咱们头上!简直不想活了!”

    “行了!”

    苏辙无奈道:“你还是省省吧,一切让姐夫处理,他会有办法的。”

    ……

    “贾相公,文相公,这次朕的确看到了一批英才,很不错,很有想法。朕已经着手整理殿试策论文章,还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的细致一些,你们政事堂要好好研究,想办法落实下去。百年积弊,该到了革除的时候了。”

    贾昌朝和文彦博两个家伙的脑袋埋得更深了。

    说到了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朝廷上一直嚷嚷着要变法,要革新,但是除了在军制上面,有所动作,收复了幽州之外,别的就没什么动静了。

    不是赵祯不相干,而是变法首在得人,如果没有足够能力的臣子去执行,多好的法也会被扭曲了。

    这一科就是为了变法寻找人才!

    好一个皇帝陛下,心思真够深的!

    文彦博这才想起来,在会试之后,赵祯特意召见王安石,加封他为翰林学士。

    原本以为只是奖励他会试有功,此刻看起来,却是替变法做铺垫!

    显然,王宁安绝对是变法的一员干将,但问题是他的身份特殊,游离在文官系统之外,赵祯必须倚重他,但是又不能完全靠他,在文官之中,还要有人能挑大梁!

    赵祯一直默默观察,他想从几个相公之间选择,奈何这帮老货都成了精,根本不愿意舍身报国。

    无奈何,只能退而求其次。

    原本欧阳修也是选择之一,可是老夫子政治能力太差,加上和王宁安关系太亲厚,也不合适。

    最后选来选去,就选择了王安石!

    给他会试主考的身份,正是让他能更好号令这帮天之骄子!

    如今升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向前一步,就可以担任参知政事,进入决策圈,原地不动,也能培养威望,积累实力……

    妙啊!

    真是太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