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把软剑勾起了往事,虽说王贵和杨业是死在了萧太后和韩德让的手里,但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那个胡乱指挥的赵光义,是那些无耻的文官。他们拿着漏洞百出的方案去逼着武将执行,不同意就是抗命不遵,心怀叵测,死得非常难看,而遵守了他们的安排,同样会被敌人轻松虐杀!

    无论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所以杨无敌和王贵选择了死在敌人的手里,至少还能为后人挣到一点可怜巴巴的好处,要是落到自己人手里,死得更惨!

    包拯虽然作为文官集团的佼佼者,可依旧摆脱不了文官的毛病。

    区区一百多个辽狗,城中上千将士,几万民众,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把他们淹死,竟然当缩头乌龟,简直丢人!

    “包大人,尸体在这里,你要怎么上奏朝廷,我们不管,野狼谷牧场的事情,陛下已经交给了我们,也请你不要掺和。”功劳我可以让,但是缴获坚决不让。

    说完,王宁安一转身,快步进了野狼谷。王家的部曲昂起头颅,挺着胸膛,把谷口封死。

    “大人,王二郎什么态度?我去教训他!”王朝为了大人打抱不平。

    “站住!”包拯声音低沉,难掩落寞道:“唉,把尸体收拾了,老夫要上奏朝廷。”说完,他又看了看公孙策,眼神意味深长。公孙策点了点头,迈步走到了谷口。

    “去把王二郎叫出来,我有几句话说。”

    不一会儿,王宁安又走了出来。

    “公孙先生有什么赐教?”他语气冷淡到了极点。

    “王二郎,你当包大人是懦夫吗?不敢和辽狗打仗?只会来捡便宜?”

    王宁安没有吱声,显然是默认了。

    “唉,大人他有苦衷啊!”公孙策哀叹道……从庆历七年的冬月开始,辽人南下打草谷的情况越来越多,整个河北东路,几百里的边境,几乎都陷入了战火。

    最初大宋的君臣都没有在意,他们只当是辽国遭了灾,日子过不下去,只要各地将领严防死守。

    可是渐渐的,他们发现了不对劲,辽国的士兵南下,他们除了抢劫金银珠宝之外,每到一处,都把酒水一扫而光。

    好酒运回辽国,差一些的当场就喝掉。

    宋军甚至抓到了因为酒醉而掉队的辽兵。契丹人喜欢酒,可是却想不到痴迷到了如此。

    “二郎,你以为辽人为何会如此?”

    “这还不简单,因为包大人灭了崔家,每年通过走私渠道,上百万斤的酒水,一下子被切断了,辽国缺酒,辽兵南下抢酒,没有什么稀奇的。”王宁安毫不迟疑答道,这没有什么稀奇的。

    历代都搞过经济封锁,明朝甚至逼得蒙古骑兵南下抢夺锅碗瓢盆,抢点酒算不得什么。公孙策突然迟疑起来,王宁安说得轻轻松松,这丫的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王二郎!你为什么不提醒大人?”公孙策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提醒又怎么样,你们会相信我的话吗?会放过崔家吗?”王宁安低声嘟囔道:“我也是刚刚才想到……”

    公孙策一肚子怒气,如果在几个月之前,有人告诉他,一个走私的败类,能够消弭战祸,他一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坚决要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

    包拯铁面无私,果断处置了崔家,也迎来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欢呼。可随着时间推移,包黑子渐渐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崔家家原本向辽国走私酒水,然后收购毛皮、药材、东珠,再卖给大宋境内,赚取暴利。把他们拿下之后,辽国酒水来源减少,拿着毛皮和药材的猎户没处卖货,他们只好拿起了弯刀,骑上战马,加入了打草谷的行列。

    不需要替强盗擦胭脂抹粉,但是不得不说,走私贸易牵连非常大,仅仅一禁了之是行不通的。

    这一点包拯不明白,朝廷的大臣,还有宫中的皇帝,他们全都迷迷糊糊。结果出了一杯苦酒,要所有边境的百姓服下去。

    “大人心中有愧,准备上书请辞……”

    “那他就不想担责任吗?当缩头乌龟,任由辽国在大宋的土地上横行无忌?杀害大宋的子民,抢掠大宋的财富?”

    王宁安突然变得暴怒无比,他觉得自己遇到的包拯和上辈子印象里的包青天差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个包黑天!

    辞官?

    是啊,人家都要不干了,还能怎么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保住沧州就不错了,对朝廷有了交代就够了,至于老百姓,蝼蚁蒿草,谁会在乎他们!

    真是想不到,包拯也和那些无耻的文官一个德行,算是自己瞎了眼!

    王宁安愤怒转身,他甚至不想多看一眼。

    “站住,王宁安,你未免也太小觑包大人了!”

    公孙策咆哮起来,“大人早就把城中的人马分派出去,保护各个村寨的百姓,城中除了衙门的差役,没有一个士兵,你还想让大人怎么样?”

    王宁安突然停住了脚步,好像心里把猛地抓了一把,空落落的。

    天啊!包黑子竟然玩了一手空城计?差役有什么战斗力,如果韩千寿攻城,没准沧州就被拿下来了!

    看来自己真的错怪了包拯?

    不对,自己没有错怪他!

    “不管怎么说,身为地方父母官,保护不了治下的子民就是不对!更,更何况还是大人举动草率,才酿成今天的大祸。”

    “没错!”

    不知道什么时候,包黑子走了过来。

    “老夫自知有愧苍生百姓,故此上书请辞。”包拯努力保持镇定,“王宁安,老夫知道你心思机敏,不同凡响,老夫希望你把聪明才智用在正途,日后换了新的父母官,也要老实做人,别以为老夫走了,就奈何不了你!”

    娘的,被包黑子给盯上了!

    王宁安一肚子气,你丫的惹了麻烦就要跑,少爷家业都留在沧州,要是辽兵年年打草谷,我还活不活了?

    “包拯,你是个懦夫!”

    王宁安厉声吼道,小脸涨得通红,青筋暴露,声嘶力竭。

    “大丈夫知错能改,冒然查抄崔家,捅了篓子,惹了麻烦,你走了,沧州的百姓怎么办?继任者又如何收拾残局?”

    包拯身体一震,仿佛被雷击中了,他痛苦摇摇头。

    “老夫无能,朝廷自会派贤臣能士……”

    “呸!”

    王宁安猛地啐道:“朝廷真有明白人,辽狗也不会这么猖獗!连小小的西夏都能骑在大宋的脖子上,予取予求。足见朝廷上下都是一帮饭桶废物,你不把责任扛起来,派一个更饭桶的知府过来,要么就是束手无策,任由辽兵抢掠杀戮,要么就是重新恢复走私,拿酒水去买通辽人,跪求和平,这就是包大人想要的吗?”

第64章 拉皇帝下水

    包拯这段时间想得很多,他首先想到了岁币,提到了岁币,朝野文臣士林,无不切齿痛恨,以为天大耻辱,包大人同样不例外。

    可是查禁酒水走私,就能引来辽兵南下,大举打草谷,大宋损失惨重。如果停了岁币,后果岂不是更加严重?

    一旦几十万的蛮子骑兵南下,大宋有本事抵抗吗?

    那时候岂不是损失更大,与其如此,不会每年花三十万两,买一个平安。而且通过宋辽的榷场,每年大宋还能赚回几百万贯,单算经济账,大宋并没有吃亏……

    再有,数年之前,庆历新政何等兴旺,诸位君子相公,上有皇帝支持,下有百姓拥戴,所行之法,都是利国利民,包拯也曾经满腔热血,天下读书人无不愿意为几位相公牵马坠蹬,共襄盛举。

    结果呢,一年多的时间,星落云散……莫非世道变了,自幼念的一套圣贤之学不顶用了?

    想当初离京到沧州赴任,踌躇满志,老朋友唐介在临行的时候,煞有介事嘱咐过自己,边境牵连甚大,务必小心谨慎,稍有差池,就会酿成大祸,身败名裂只在顷刻之间。

    自己还不相信,满以为正道直行,就无往不利。

    如今呢?

    处置了崔家,错了吗?

    当然没错,可是辽寇南下,祸及百姓,自己身为父母官,问心有愧啊!

    包拯想要上书请辞,除了惭愧之外,更多的是迷茫了,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想不清楚了,换句话说,包大人的三观还是动摇,急需拯救。

    如果闯过了这一关,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什么能难得住他,闯不过去,他这一辈子的功名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宦海沉浮,凤凰涅。

    哪个名臣都要经过这一关!

    庆历诸君子当中,韩琦已经率先打破桎梏,完成反攻,坐到了枢密副使的位置,富弼也在积极积累能量,重返朝廷指日可待。

    至于别人吗,欧阳修还在醉着,范仲淹年老体衰,颠沛流离,下场如何,也未可知……

    王宁安能猜到包黑子的一丝想法,放在之前,他要走,王宁安一定拍着巴掌欢送,甚至要好好庆祝一番。

    可是真正见识了老祖宗的宝贝,王宁安变了,他觉得自己要做一些事情,至少有生之年,要替祖先报仇!而包拯至少是个君子,是有一心为国的忠良,只要利国利民,会倾尽全力支持自己,假如换来一个昏官,或者自私自利的废物,想要做什么都难了!

    王宁安犹豫了半晌,终于下定了决心。

    “包大人,其实对付辽人并不困难,我这里就有一条妙计!”

    ……

    辽人喜欢饮酒,为了酒不惜南下抢掠,那就投其所好,恢复走私酒水。

    “不行!”

    包拯暴跳如雷,“我堂堂中华,岂能屈膝夷狄,老夫身为朝廷命官,又怎能里通外国?再说了,酿酒需要粮食,我大宋子民百姓尚且有无数人吃不饱,穿不暖,如何拿酒水去取悦夷人?如此作为,老夫和崔家有什么区别?”

    包大人把脑袋摇晃得和拨浪鼓一样,一点也不同意。王宁安含笑,从腰里拿出一个酒葫芦,又让人找来两个酒杯,给包拯和公孙策都倒了一杯。

    酒水倒出来,顿时香气四溢,两个人都是一愣,他们把酒杯拿起来,发现酒水清冽无比,透着香醇。

    包拯犹豫一下,猛地张嘴,灌进了肚子里。只觉得从喉咙往下,着了火似的,一张黑脸都紫了。脖子涨得老粗,好半晌才恢复过来。公孙策比他还惨,脸跟大红布似的。

    “争豪呵。”

    好家伙,连话都说得不利索了。

    王宁安含笑向老包介绍了这酒水的由来……自从王家重新组建部曲,整天打打杀杀,难免受伤,王宁安就想到酿酒,酒精。他还曾经一度想靠着卖酒发财,不过了解了宋朝的专卖政策之后,他就放弃了。

    宋代准许商民参加买扑,获得权力之后,可以酿酒卖酒,但是,以为拿到了买扑的权力,就可以满世界售酒,大发财源,那可就错了。

    因为宋代的卖酒的区域是有规定的,一般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赚头儿大的地方,都是官方垄断,就跟后世的食盐差不多,外面的酒根本买不进去。

    买扑的区域仅限于偏远地方,利润微薄,才会让给民间。

    而且宋代酒税非常高,开国之初,一斤酒就要15文,其后粮价回落,按理说酿酒的成本也降低了,可是酒税却一路升高,从来没降下来。

    一斤寻常的酒水,成本加上税就要30文,而市面上最便宜的酒,一斗不过百钱,也就是一斤10文,甚至比税还低!

    如果酒里没有兑水,王宁安死也不信!而事实上,即便如此,宋代不少买扑的商人,在时间到了之后,仔细清算,居然是赔钱的。

    王宁安了解了情况之后,甚至觉得崔家大肆走私可以理解,私人酿酒,不走私,不逃税根本赚不到钱!

    “包大人,你心里有两个坎儿,一个是和辽人做生意,觉得没面子,丢人!二呢,拿粮食酿酒,担心损害大宋百姓的利益。第一个我是没办法,不过第二个我倒是有主意,不但不会伤害咱们的百姓,还能让大家赚上一笔,而且能借机削弱辽国。战争可不只是真刀真枪,有些时候,小小的酒水也能灭亡一个国家!”

    “哼,吹牛皮!”公孙策突然插嘴道。

    “公孙先生,你忘了春秋的时候,越国用蒸过的种子,弄得吴国粮食绝收,国家大乱,越国乘机灭了吴国的事情?”王宁安笑呵呵说道。

    公孙策可不相信,“王二郎,这酒水只会让大宋的粮食减少,不会减少辽国的!”

    “那可不一定!”王宁安笑道:“假如我们诱使辽国人用粮食来换美酒,辽国本来粮食就不够吃,需要通过榷场进口。我们可以暂时加大榷场出粮,先赚辽国一笔,然后突然中断粮食贸易,让辽国不战自乱!甚至还可以用美酒换骏马,组建我大宋的铁骑,包大人以为如何?”

    王宁安一直以为,作为第一大经济体,大宋上下对经济力量的认识太浅薄了,一买一卖之间,完全可以兴风作浪,让对手防不胜防。

    就拿眼前的美酒来说,清冽醇厚,度数至少在35度以上,比起后世的二锅头差得太远,但是眼下宋辽的酒水普遍在十度以下,崔家的烧酒也不到二十度,王宁安敢说,他的酒卖到了辽国,一定能掀起一股狂潮。

    从辽国手里榨取财富,弄来战马,绝对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

    包拯傻了,真的傻了。

    他第一次觉得王宁安这小子太可怕了,小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连大宋最优秀的人才都恐惧辽国三分,他却敢打辽国的主意,最关键的是他的办法还很有可行性。

    只是向辽国走私,一旦被捅出来,那就是死路一条。

    包拯沉吟了半晌,“老夫此前已经犯了错,这一次老夫愿意为了赎罪,不惜此身!二郎,你可愿意协助老夫?”

    “不愿意!”王宁安干脆摇头否认。

    包黑子突然满脸怪异,差点闪了腰,你小子刚刚还踌躇满志,转眼就怂了,你想耍弄老夫不成?

    见包拯须发皆乍,怒不可遏,王宁安连忙补充道:“我的意思是大人赶快上书朝廷,这个生意必须让陛下入股,才好做得。”

第65章 赵祯的赞许

    王宁泽在半年前学习认字了,小家伙学得很快,他会写一家人的名字了,可是他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父亲那一辈,名字都有王字旁,到了哥哥这一辈,名字里带着宝字盖。

    这么命名,是家大业大,子孙众多,生怕弄乱了,可是他的名字却是三点水。

    这样王宁泽小朋友一度怀疑自己是捡来的,他去问娘亲,白氏告诉他是在厕所里捡来的。这么一说,可不打紧,小家伙的眼泪就跟金豆子似的,滴滴答答往下流,哭得稀里哗啦的。夺门就往外面跑,正好撞上了王宁安,咧着嘴就问哥哥,会不会不要他?

    弄得王宁安哭笑不得。

    “我们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你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战死了,是爹和娘给你取的名字,算命先生说你五行缺水,才叫泽,懂了吧?”

    王宁泽似懂非懂,不过哥哥说是那就是,小家伙终于破涕为笑。

    “就你会当好人,小孩子叫什么不行!”白氏嘴上骂着,心里却在埋怨丈夫,都怪他不学无术,叫了好几年,才发现取错了字,真是丢死人了!

    白氏沉着脸,从箱子里取出一个虎头帽,一双虎头鞋,还有带着虎头的手套,给小儿子从头到尾,武装起来,弄得跟小老虎转世似的。

    王宁泽忘记了刚才的不快,又是跳,又是笑。他跟着哥哥,跑到了后院,

    在王家的后院,有几口头印的铁锅,上面的锅盖是特制的,带着巨大的竹管,竹管外面套着冷凝桶,再往后就是收集管,把冷却的酒水都引入坛子里。

    头一道酒杂质太多,而且度数极高,不适合饮用,最后的“酒稍子”度数太低,水汽太多,也不适合饮用,除去两头,剩下的就是“二锅头”,最是醇香味美,芳香醉人。

    宋代也有烧酒,不过度数依旧不高,而且口感不算好,只有嗜酒如命的北方人才会偶尔饮用。当然了,某些工艺考究的白酒还是很贵的。

    王宁安推究烧酒势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蒸馏技术不完善,使得烧酒中有太多的杂质,就拿取酒来说,后世分成三段取酒,只用中间的二锅头,而北宋却只有两段,留下了酒头,自然影响口感。

    再有第二个更要命,大宋居然用糯米和小麦作为酿制烧酒的主要原料,王宁安知道以后,简直大呼意外,要知道后世制作烧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和玉米,玉米那玩意眼下还在美洲,没传过来,可是高粱早在西周,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出现在华夏大地,为什么不用高粱酿酒呢?

    王宁安只有继续打听了解,他很快发现了原因,高粱作为粮食作物,有两大致命弱点,一个是产量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