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战神刘封-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陇右凉州之地,曹操对这一带的控制本来就不稳,当张颌所部投降之后,刘备便以马超、伊籍、吴懿等趁机兵出祁山。

天水、南安、安定等将一听闻马超归来,未等汉中军到达,归降的使者便蜂拥而至,刘备遂定凉州。

夺取关陇之后,刘备迅速的将自己左将军府移至长安,自领雍州牧、大司马之职。

同时,委任法正为京兆尹,主掌长安所属京兆一郡。

升张飞为镇东将军,领冯翊太守,驻军于华阴潼关一线,作为长安东面的屏障。

原益州降将吴懿,则被升为凉州刺史。同时刘备为借助马氏的威名,则任命马超之弟马岱为安西将军,令驻军于金城,镇抚凉州诸胡。

原降将李严,则被委任为汉中太守。原从之将赵云,则被提为镇南将军,坐镇间中,防御益州方面的刘封之军。

军师将军诸葛亮,则因计取关中有功,被刘备封为新丰侯,继续主署左将军府事。

其余马超、庞德等原从及益州归降的文武官吏,皆予以重赏至于东吴方面。

伏杀乐进,攻陷寿春之后,周瑜率大军长趋直如,赶在曹操的援军抵达前,攻陷了下邳,一举将泰山以南的徐州诸郡尽皆纳入东吴版图。

大喜之下的孙权,当即封周瑜为寿春侯,令其督军继续北进。

就在周瑜打算挥军北进,一举夺取青州和兖州,剑指中原之时,曹操的援军到了。

于禁和曹休所率的五万兵马,及时的赶至徐州北境,在沛国、鲁郡、梁国等兖徐交界的郡国间构建起一道新的防线。

周瑜见敌援已至,在听闻南阳方面刘封已经撤兵后,不愿以东吴一己之力对抗曹操,故而果断撤兵,七万大军分据下邳、剡国、彭城备要害,以确保对淮北的控制。

因是淮南的失陷,原属曹操的安丰、庐江及弋阳三个沿江之郡无法独守,三郡尽旨归降东吴。

而随着曹操南部防线的进一步向北收缩,陷入到东吴和荆州包围之中的汝南郡也不得不放弃,在曹军撇出之后,刘封和孙权相继派兵进入,将汝南郡中分为二,备自瓜分。

许县方面,尽管曹操已将都城由许都迁往洛阳,但鉴于颍川郡是洛阳南部的门户,且经济富饶,拥有大量的屯田区,自然不能轻易放弃。

因此,在朝廷北迁之后,曹操便留夏侯愀统军五万,坐镇鲁阳、昆阳、定陵一县,作为洛阳之南,抵御刘封的一道屏障。

洛阳以西方面,曹操则命徐晃和曹真统军五万,屯扎于潼关与函谷关之间的弘农郡,以及相邻的黄河岸之河东郡,以此作为洛阳以西,抵御刘备的屏障。

经过一番布署之后,曹操遂以都城洛阳为中心,以河北诸州为后盾,在洛阳的东南西三面重新构建起了一道半圆形的新防线。

当曹操苦新经营他的洛阳防线时,他的三个敌人也没有闲着。

东吴的孙权本就出身于淮泗次等土族,其部下新老之将,多出自于两淮一带,因此,在周瑜打下半个徐州之后,孙权就在积极的酝酿将统治重心迁往北方。

故此,在寿春刚刚打下之后,孙权就开始大量往淮南一带迁民,并征发民力,进一步修巩芍陂,试图恢复曹操在此建立的屯田基地,以淮南之粮来作为他北进中原的粮草后盾。

刘备就不用说了,关中之地,经过钟繇这位治政“高手”的多年治理,早在官渡之战时,就已经成为曹操重要的后勤基地。

前几年平定关中马韩之乱后,曹操更是往关中迁了不少丁口,本来是打算将之建成他南征巴蜀的坚实基地,结果却没想到替刘备作了嫁衣。

刘备在长安屁股还没坐热时,就下令再将汉中的五万口百姓迁往三辅,以充实关中的经济实力,作为他东争天下的后盾。

当然,刘封也没闲着,他一面对新降的三四万曹军进行整编,一面也大量迁民往南阳,不但全盘接收了曹操在南阳建的数个屯田区,而且还有所增加。

在天下混乱之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四大诸侯一时都无心再战,都在埋头忙乎着养精蓄锐,备方在短时间内,似乎都没有再开战的意图。

4不过,平静并没有持续多久。

这一年初夏刚至,襄阳的刘封府上,就来了一位意外的客人。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对不住了,大舅哥。

襄阳,州府的后院密室。

刘封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中正在揣测着此人忽然登门造访的用意。

这个年轻人叫作周峻,乃是周瑜堂兄周晖之子。

周瑜之父周异,以及其叔周忠,皆乃官至三公。

当年周晖好宾客,雄据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辆,也是一方土豪。

后灵帝崩,董卓独揽朝政,周晖听说京师不安,便前往洛阳去迎父亲归乡。董卓很忌惮周晖在江淮的影响力,便使兵将之劫杀。

周晖死后,其子周峻便一直由周瑜来照顾,因周瑜有功于吴,年纪轻轻便被官拜偏将军。

按照常理,眼下的周峻,理应在寿眷伺奉他的叔父,而今却不远千里,低调的出现在襄阳,还声称有机密之事要见刘封,这本身就是件极为不寻常之事。

刘封隐隐已猜到,周瑜似乎要有什么不想让孙权知道的大动作。”不知周都督现下身体一向可好啊?”刘封不动声色,先是客套的问候。

周峻拱手道:“多亏当年刘使君出手相救,叔父的身子骨虽不如受伤之前,但也算硬朗。”

“那就好,那就好。”刘封表现得很欣慰。

周峻一脸感激道:“叔父在晚辈面前时常提起刘使君的救命之恩,一直未能向刘使君亲自道谢,实在是心中不安。故而晚辈此番前来拜访,这头一件事就是替叔父向刘使君道一声谢。”

既然是“头一件事”,那就证明还有别的事。

刘封忙是摇手自嘲道:“周都督真是客气了,当年刘备攻打临湘,城池旦昔可破,若不是周都督暗中出手阻拦,只怕也没有我刘封的今日。要说谢的话,也应该是我谢他才是。”

周峻笑道:“所以嘛,正如叔父平时所说,他与刘使君虽只有一面之缘,但却是神交已久的好友,天下英雄,惟使君与叔父也。”

曹操一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可是一手把刘备给捧红。

眼下天下大局已变,曹操和刘备似乎在周瑜眼中已是日落西山之辈,只有年轻的刘封才能与他美周郎相提并论。

能得到眼光极高的周郎这般评价,刘封自有几分得意,但他很清楚,这吹捧可不是白欧,必然是要回报的。

刘封当下淡淡一笑:“英雄我可不敢当,但说句心里话,对于公瑾,我确有几分相惜之意,只可惜呀…,.一声“可惜”,另有深意。

周峻顺势奇道:“不知使君可惜什么?”

刘封呷一口茶,感慨道:“公瑾有王霸之才,若不是受制于人,何止有今日的功业和成就。浴血沙场,拼死打出来的一片江山,却终究为他人做嫁衣,这难道不可惜可叹吗?”

话虽委婉,但意思却已明了,刘封的话直刺周瑜,还有周氏一族的痛处。

周峻的目光像被忽然点燃的火焰一般,闪烁着某种愤怒与激动。

他只犹豫了一刻,便压低声音,以一种极其郑重的口吻道:“刘使君所言,又何尝不是叔父心中所恨。实不相瞒,晚辈此番秘密前来见使君,正是为了此事?”

话说到这份上,刘封已要猜到了八九分,此时,他的精神也随之肃然起来。、“公瑾他到底有什么打算?”刘封沉声问道。

周峻也不再隐讳,略显沙哑的说道:“我家叔父已决意拥兵自立,希望刘使君能出手相助,事成之后,叔父愿与使君平分江东作为回报。”

刘封神色微微一变,尽管他早已有所准备,但当他亲口听周峻说出来这";七人”的计划时,还是为之一震。

江东美周郎,终于要造反了。

这个时候,刘封不禁佩服起庞统的高明来。

当年甘宁替周瑜求医,不少人都持反对意见,唯独庞统一力赞成,认为救周瑜从长远来看,是对他有利之事。

后来之事,果然都在庞统的意料之中。

荆州四面受敌之时,是周瑜出山请战,打消了孙权攻打荆州的念头。

再到后来,是周瑜在合肥和寿春连战连捷,帮助刘封分担了许多曹军的压力。

再到如今,当孙权实力突飞猛进,眼看着就要再度超过他时,周瑜却又来了这么一出自立的大戏。

周瑜,果真是他刘封压制孙权的“神兵利器”。

听闻周峻一语,刘封先未回答与否,反而是哈哈一笑:“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我助公瑾灭掉吴侯,那将来我与公瑾是否也会兵戎相见呢?”

周峻似乎料到他会这么说,淡然道:“叔父有言,平分江东之后,我周刘两家可结为联盟,共同扫灭刘备和曹操,然后中分天下。至于将来之事,谁又能预料,不如将来再说。”

刘封欣然道:“好一句‘不如将来再说’!嗯,这件事我很有兴趣。不过此事事关重大,我也不能轻易做决断,还望周公子能给我一些考虑的时日。”

周峻也不急着听回复,笑道:“这般大事,刘使君理应三思。不过我也要提醒刘使君一句,无论使君你决定如何,此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许,就在此刻我与使君话之时,东南已然发生剧变。”

周峻这句话似乎是在提醒刘封,就算他不答应,也没必要费力去向吴侯告密,因为周瑜对此已经有所防范,就算你告密一切也为时已晚。

看来周瑜是铁定了心思造反。

刘封微微点头:”放心吧,给我三天的时间,我必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结束了当天的密会,刘封遂将周峻安排到一处秘密别院休息。

当夭晚上,刘封便将庞统召入府中。

按照原本的计划,刘封是要在三家灭曹之后,再想办法除去刘备和孙权这两股势力,这其中,孙权甚至还一度排在刘备的后边。

但是现在,半路杀出周瑜这么一个变数,有点搅乱全局的意思。

在这般情况下,刘封不得不重新制定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不过,当刘封把整件事道与庞统,这位凤雏却丝毫没有一丁点的意外。

“先生,似乎你早就猜到周郎会这么做了。”刘封问道。

庞统捋着短须,笑道:“主公你忘了么,我可是跟了周郎很久。正如你所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年我庞统虽然没能看清楚自己,但我却看清了周郎。”

多少1日事,如过眼云烟般浮现在眼前。

刘封轻叹一声,唏嘘道:“如此说来,周郎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当年先生劝我就救他之时,就早已算到。”

“呵呵~这个嘛,如果主公认为是,那就是了。”

人之智谋,如果能算到这一步,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庞统的脸皮稍稍厚了一点。

刘封微微一笑,便道:“那依先生之见,周郎要造孙权的反,我是帮还是不帮。““帮,当然要帮了。”

庞统回答的很干脆,接着眼缝中又挤出几许诡笑,“说好听点叫作’帮’,如果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叫作’趁火打劫’。”

好一个‘趁火打劫’。

凭心而论,刘封也确实早有和孙权开战之心。

目下大半个荆州虽然为他所据,但江夏一郡却大部分为孙权所占,夏口陆口等要害旨操之于孙权之手。

如果没有江夏郡的拱卫,东吴的强大的水师,随时都可以朝发夕至,直抵襄阳和江陵城下。

这也就是说,荆州最重要的两座濒水城市,时刻都处于东吴的威胁之下。

一直以来,刘封都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

而前次奇袭荆州之时,孙权气势汹汹的杀奔荆州而来,更是险些把刘封逼入绝境,诸般的怨气,刘封时刻都记在心头。

“周郎虽然了得,不过他手下的那批将士,说到底也都是孙权的臣子,究竟这些人是否能铁了心跟着他造反还是个未知数。倘若我今天响应了他,好处还没来得及捞到手,那边他就被孙权所败,到时候我还得罪了孙权,岂不落得两手皆空。”

尽管刘封有复仇之心,但仍然保持着难得的冷静。

庞统冷笑了一声,“主公怕是多虑了,以周郎的谋略,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会选择和孙权翻脸吗?依我之见,他手中定然握有致胜的法宝,我们就不必要替他操心了。”

“先生莫非是说……经庞统这一提醒,刘封猛然间想到了什么。

庞统嘿嘿一笑,诡秘的表情证明了刘封的猜测。

刘封轻吐了口气,摇头笑道:“原来如此,看来是我小看周郎了。既是如此,那我与孙权之仇,现下便正好一报。只是,咱们要与灭孙权,曹操和刘备二人方面也不能不作考虑。”

庞统笑道:“东南生变,最高兴的一定是曹操,我想他定会趁着这难得的机会,先去收拾关中的刘备,咱们只消略施一些小计,推波助澜便是。”

听得庞统之言,刘封信心倍增,当下便下定了决心。

正当刘封热血沸腾,准备干掉孙权这个可恶之徒时,庞统却似有深意的说道:“主公,我在想,你在和孙权开战之前,是不是先要说服一个人才是。”

“说服谁?”

刘封正在兴头上,一时没有回过神来,稍迟片刻,忽然省悟。

庞统所说的这个人,自然便是刘封的夫人孙尚香了。

寿春城,侯府。

刚刚荣升寿春侯的东吴大都督周瑜,此时此刻,正闲坐在这座曾经袁术的皇宫,而今属于自己的侯府之中,闲情淡然,仿佛在享受这大战之后难得的悠闲一样。

左右环立着的,乃是潘璋、凌统、蒋钦等几员心腹之将。

这几人的神情却没周瑜这般闲然,那一张张饱经战火洗礼的脸,此刻,却时隐时现着某种焦虑。

或者,亦是某种兴奋。

“都督,建业传来消息,吴侯很快就要起程前来寿春,我们的时间不多,是该做决断的时候了。”蒋钦的口气中有几分激动。

这位寿春本地人,早年随孙策平定江东,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乃至合肥、寿春诸战,他从征周瑜,血战无数,亦是居功不小。

和凌统一样,蒋钦也是周瑜心腹爱将。

“吴侯一到寿春,定然立刻接管整个淮南的军政大权,到时候我们就没有机会再起事了。”

潘璋也跟着催促,淮泗出身的潘璋,这些年来随着周瑜东征西讨,同样极受周瑜的信任。

周瑜依然是笑而不语。

这时,凌统却神色凝重道:“就算我们赶在吴侯进据寿春之前起事,但只怕还有一件极重要的事要解决。”

“什么事?”潘璋和蒋钦齐齐望向凌统,精神跟着紧张起来。

凌统顿了片刻,默默的道出了四个字:

“师出无名。”

潘蒋二人闻言一震。

凌统说得确实没错,说到底,无论是周瑜,还是潘蒋二人,名义上可都是吴侯孙权的臣子。

以臣子的身份,公然“背主”自立,除非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何以叫士卒信服,何以不让天下人视他们为不忠不义之徒。

“这个……确实是一件棘手之事。”蒋钦皱眉说道。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望向周瑜,在这件事上,还得靠他们的“主谋”来做决断。

周瑜淡若浮云的目光中,闪烁着某种复杂的神色。

似乎是某种愤恨。

那是来自于对孙权的愤恨。

他自问对孙氏忠心耿耿,当年孙策去世,孙氏的基业危如累卵,是他在危难关头,力挺孙权,扶他坐稳了江东之主的宝座。

赤壁之战,又是他再解孙权倒悬之危,乃至他以身负重伤的代价,为孙权打下了南郡。

周瑜自问自己对孙权,可以说是劳苦而功高。

可是,换来的却是什么。

哪怕没有封赏,没有加爵,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信任也好。

可是那碧眼小儿,只会玩弄权术,用那样卑鄙的手段对付我。

那时的周瑜,心灰意冷,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几乎郁郁而终,如果不是刘封的出手相救,焉能有今日。

所以,自从周瑜向孙权再度请战出山时,他就早已笃定了决心。

孙权这个短视的奸诈之机,根本不配再做我周瑜的君主。

在周瑜看来,无论是攻下合肥,夺占寿春,还是攻取下邳,他都是在为自己开疆拓土。

而今,‘孙权打算移治所于寿春,分明是打算来摘现在的果子。

到了这个时候,周瑜不得不将他的计划提上日程。

今日他召集这几位信任的将领前来侯府,为的便是商议着共举大事。

凭借着极高的威信,蒋钦等人对周瑜的忠心远高于孙权。

况且,前番借着开发淮南为借口,周瑜已不露痕迹的将诸将士的家誊尽数移居于淮南。

后顾之忧已无,诸将对周瑜的自立自然是更加放心追随。

在他们看来,周瑜是远比孙权更有前途的一位雄主。

虽是如此,但这“师出无名”四个字,却如同枷锁一般束缚着诸将,让他们放不开手脚。

看着一张张焦虑的脸,周瑜却只淡然一笑:“诸位放心,所谓的师出无名,我早有应对之策。“诸将闻言精神为之一振。

“来人啊,把我们的新主去请来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