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静辉见司马光给自己扣上这么大一顶帽子,虽然知道他是站在一个臣子地角度来说话这是没有错的,王静辉本来就对一个依赖皇帝贤愚的皇权天下不满,司马光这样推测他的动机是没有错地。
    他摘下自己的官帽放在地上。跪下说道:“孔圣人虽然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但纵观孔子的一生,他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少做,可见圣人语录不能够当作教条,后世之人不能够只学圣人皮毛而不体会圣人本意!包拯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十年,但当今天下百姓犹记得包拯一生事迹,口口传诵不止,连新归附我大宋的西南蛮族要求赐姓也要选择姓包,敢问各位大臣这是何故?!御史言官纵然再多。但为什么百姓还会传诵包拯的故事?皆是因为能够像包拯一般敢直言明谏的诤臣太少之故!报纸一出可以使天下心存奸邪之念的官吏行事为之顾忌,可当千百包拯!报纸纵有千百弊端,但只要控制得当便是利国利民之举,千百年后世人念及此事,也会称赞陛下及各位大臣地远见卓识!请陛下及各位大人明鉴!”
    在场所有的人都知道王静辉最推崇的便是包拯了,曾为包拯写书立传,这次搬出包拯来救场,连司马光都觉得自己刚才说得太过份了。弄得别人还以为他十分在乎御史中丞这个“天下言官”之首的职位呢!
    司马光一退,其他两派包括现在还保持中立的曾公著都开始鼎力支持发行报纸了,皇帝赵顼终究还是个年轻人,对新生事物非常有兴趣,说道:“爱卿言重了,快起来吧!”王静辉不过是做个样子来表示自己对发行报纸的坚定态度。听后也不矫情就站了起来。
    “各位爱卿以为还有什么不妥吗?”赵顼见王静辉起来后,眼光朝底下的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表示自己非常支持驸马发行报纸的态度。
    “臣还有个问题,圣上,这报纸是否是朝廷来负责刊印发行?”问话地人是王安石,既然想到报纸是口双刃剑,现在关键的便是这柄双刃剑控制在谁的手里,现在皇帝站在他这一边,他自然是希望由朝廷来负责发行报纸了,不过刚才看驸马的奏章,好象是驸马来负责发行,这使得事情又充满了变数。毕竟他和驸马交谈过数次,自己的儿子也和驸马在一起待了几个月,虽然结论是驸马也是站在大宋改革这一边的,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分歧地,尤其是驸马弄出那个不温不火的“寒暑论”,更是表明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这让王安石感到有些不放心。
    王静辉回答道:“王相,报纸之事在下已经责成商务印书馆加紧筹备了,估计下个月便可以刊印发行。”
    韩琦听王安石这么问,当然是闻弦知雅意,考虑到王静辉是他义子的关系,相信在不济也不会全盘倒向王安石,那么报纸的言论便可以站在保守派这一边,略微衡量后,说道:“圣上,臣以为驸马来筹办刊印发行报纸甚为妥当。”
    王安石插手道:“报纸事关言论,还是由朝廷来发行才妥当些,等以后再转向民间发行。”
    赵顼听了两个人的话后,心中也是犹豫不定,报纸的设想是由王静辉先提出来的,由驸马来负责这件事他也比较放心,但王安石的说法也对。
    王静辉看到赵顼脸上有些犹豫的神色便说道:“圣上,臣以为朝廷现在撑起发行报纸的时机还尚未成熟!”
    王安石问道“驸马之言何解?”
    “报纸发行首先是靠雄厚的财力来支撑的,由于现在发行报纸在成本上居高不下,在下已经遣人试印过,一份报纸的成本在二十文钱左右,考虑到能够让更多的人来阅读到报纸,售价要比成本低一些才行。恐怕是印的越多亏地越多。一年下来恐怕没有十万贯是支撑不下来的。现在虽说朝廷的财政已经略微好转有些盈余,但需要用钱地地方太多。恐难以长久支持。而且商务印书馆已经经营《梅雪》月刊已经两年了,报纸和《梅雪》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商务印书馆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相信可以顺利的支持报纸的发行!”
    一提到钱。在场地众人脸色都不是很好看,大宋财政异常紧张,虽然有驸马锐意开拓现在已经好多了,但还是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御史中丞司马光常常上书皇帝要求注意节省,连这福宁殿本该点亮一百多支龙蜒香蜡烛的,赵顼现在只让点上十几支,为的就是剩下几万贯开支,若是让这些人每年拿出十万贯来办报纸,真是太难了。王静辉将这个致命的底牌亮出来后,就是历史上一直不是很注意节流的王安石。眉头都有些皱了皱。
    想到《梅雪》月刊,在场的所有人都很熟悉,他们几乎是每期必读,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父子和正在养病的欧阳修作为朝廷官员都是经常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的,加上王静辉自己,几个人早就在上面打了几次嘴仗了。众人联想到《梅雪》想了想觉得报纸不过是《梅雪》一样地普及版,司马光想到自己刚才阻止报纸发行的时候,才想到自己也在上面发表过关于时政方面的文章。这言论之禁早就在自己身上破戒了,脸上不禁一红,心中真是有些懊悔不已。
    “报纸就交给驸马来做吧,这件事就到这里了!”一提起财政问题,赵顼的脑袋就不禁的发大,想到驸马的身份后。他心中对报纸最后的疑虑也一扫而空,大手一挥便开了绿灯。底下的群臣也觉得驸马来办报纸恐怕是最好地选择,否则由朝廷来办报纸,那为了争夺报纸的主动权又是一番好争,为了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来打嘴仗实在是不值得,都躬身赞同赵顼的圣谕。
    王静辉见所有人终于艰难的通过了自己的奏章,心中也不禁松了一口气,但任务还没有完成:“圣上,这份报纸将会是我大宋第一份报纸,纵观历史上也没有同样地事物出现过,还请圣上为这份报纸命名!”
    这是王静辉的老规矩了,他的平民医馆、华英书院、商务印书馆、《梅雪》月刊、大宋皇家海运等等都有皇帝的御笔签名,免得以后出了什么娄子好让皇帝和自己一起来顶缸,这也是一道护身符,身价自然不同。而司马光、韩琦、王安石等人都用另外一种眼神看他:原来你也怕出乱子,先提前买好保险,驸马做事果然是滴水不漏!
    王静辉喜欢朝皇帝索要牌匾,这都是公开的事情了,赵顼和他认识这么长时间也了解自己妹夫这个习惯,也知道其中的用意是什么,但他并不介意,与驸马做出来的功劳相比,这点儿举手之劳不算什么。况且大宋的言官都睁大眼睛盯着驸马,无论是太上皇还是现在的皇帝赵顼对此心中总是有些愧疚的,驸马这点儿小要求自然是答应了:“大宋明镜报!”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爱卿的报纸就用这个名字好了!”皇帝赵顼负手站在御案之上若有所思的说道。
    本来王静辉还需要筹划很长时间的报纸,现在经过朝堂辩论后,不得不大大提高筹备速度了,这也是无奈之举,为了借这个双方都还没有站稳脚跟一家独大的状态火速让报纸得到官方的承认,王静辉顺势而为终于马马虎虎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不过缺点是他吹牛皮了——以后的一个月的时间内,他要把第一份《大宋明镜报》刊印发行出来,这个难度可不小。
    福宁殿将报纸问题落实过后,王静辉显得非常优哉的在慈寿宫的花园中和蜀国公主相聚了一会儿后,便匆匆忙忙赶回驸马府,他不想让自己的妻子为他而感到担心着急。等回到驸马府后,他便召集了他名下产业的各个负责人还有徐老和李管事,将今天发生在福宁殿中的事情和大家都详细说了一下,现在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这个月做好物质准备,保证报纸在下个月便可以发行。
    幸好几个月前王静辉就把有关报纸的全盘计划和他们商讨过,并且做了一定的准备,现在虽然时间有些紧,但以王静辉的财力,这完全不是问题,虽然因为纸张问题而导致成本不能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但现在需要是第一位的,亏本儿他也不在乎了,不过现在的问题是:第一代的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在哪里?!
    明天、后天加班,存稿用光了,我尽量保持更新!   


第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推托
         
    想到还没有人给报纸写稿子,王静辉顿时有些发蒙——自己光想着如何去推广报纸了,却没有想到连新闻稿的来源都还没有着落呢!
    不过好在《梅雪》创刊都三年了,其编辑部的豪华阵容和高质量的稿件已经在大宋士子心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王静辉可以借助《梅雪》和自己的号召力,来召集人手进行短期的突击培训组成编辑部和记者,不过这中间还是有一个要命的问题——时间,他缺少培养一个基本合格编辑和记者的时间。
    在以前的时空中,王静辉在团部的本身职务是军医,不过也同时兼任笔杆子,写一些宣传材料,连团部领导的先进事迹都是由他来主笔的,对于写新闻,他虽然说不上是精通,但理论上的书他可是读过不少,先不论写出来的怎么样,比画两下子还是可以,况且在这个时代,有谁能够比他更懂新闻?他就不信那些写出名传千古诗词的大文豪还写不来一篇新闻稿?!
    理论上宣传媒体是没有政治立场的,但即便是在后世,王静辉也没有听说那个新闻集团身后没有政治势力在支撑的,最鼎鼎大名的便是美国之音了,那是两个政治集团阵营的对峙的产物。从福宁殿双方的支持和反对上来看,谁都想让这份即将要诞生的报纸为他们说话,成为他们口舌。不过王静辉可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的做法都不能够让他满意,历史上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为王安石和司马光地去世而终止。反而愈演愈烈。两派轮流得势相互倾轧,明确地站在一方就等于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这对明镜报今后地发展也不利。
    “这份报纸本来就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报纸的主旨便是为民请命吧!”旁边已经快要分娩的蜀国公主手中拿着针线在给即将诞生地孩子缝制衣服,丈夫要办报纸的事情她也知道的非常清楚,看着王静辉兴高采烈的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她身旁描述报纸的好处。赵浅予心中充满了甜蜜的感觉。
    凭着敏锐的直觉,蜀国长公主知道丈夫平时心中装的事情很多,很多夜晚看到王静辉独自一人披着件单衣也不点灯便坐在书案旁边,不知在思索什么。王静辉一直也没有变,如同自己第一次见到他一样——眼中闪烁的都是无穷的智慧,丈夫因为自己而进入官场,也同样是因为自己不能不如仕途地巅峰,纵观丈夫几年来所做的种种,都是在为了百姓,为了大宋。对人甚少有评价的太皇太后都出言赞许道:“驸马乃国士,不过惜是痴人!”
    王静辉想要为报纸定下一个基调以招揽大宋才子投身其中,蜀国公主看到丈夫单手拖着头在那里苦思,她想都没有想便出言说出了“为民请命”。王静辉听后豁然开朗,心中才明白自己太过于困在原来的历史棋局中了,他现在没有必要看王安石和守旧派的脸色,刊印发行报纸本来的意愿便是为天下百姓说话,哪里用得着这么复杂——为百姓张目便是报纸的立场!
    “为民请命”在嘴里面念着还是有些不是很合适。这太容易犯忌了,让御史抓住自己的小辫子,王静辉倒不是很在乎,反正虱子多了不怕咬,不过以后可不仅仅是只有自己一家报纸地,其他人可就没有自己那么好的运气了。王静辉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改道:“还是‘为民立言’吧!这样不会让闲杂人想得太多!”
    蜀国长公主笑了笑。未至一词,只是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儿,用手抚摸自己隆起的肚子,王静辉笑着走过来说道:“小家伙又不老实了?娘子真是辛苦了!”在他的心目中,赵浅予永远是那么娴静典雅,婚后聚少离多的生活并没有削减他对妻子真挚地感情,反而越来越浓厚,越来越依恋,只有在妻子的身边,他才觉得自己像浮萍一样的生活有了着落,自己的努力才有了方向。
    “该是做些什么的时候了!”看着妻子隆起的肚子,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为民立言?!”苏轼兄弟惊讶的说道。
    王静辉笑着看着他们点点头,随手给他们关于报纸说明的小册子,苏洵看过后转手递给旁边的苏轼兄弟。明镜报将会是大宋第一份报纸,也是这个时空中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秉承着王静辉一贯的“豪华阵容”情节,他自然第一个想到的编辑人选便是苏轼兄弟。而且他挽救了苏轼老爹的生命,相信苏轼兄弟对此一定不会拒绝,况且苏轼成名可比他早多了,大宋年轻学子几乎都唯苏轼兄弟马首是瞻。王静辉的名望虽高,但一直忙于政事无暇和同龄的士子相互交流,其实他也很讨厌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整天吟诗作词和那些脑袋发烧的年轻人满腹牢骚会让他很不舒服,这也是令士林非常称奇的地方——文章风流,但人确已经成了老头儿。
    苏洵经过王静辉亲自安排的全方位治疗后,因为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所以无法判断他的肺结核是否痊愈,但他已经半年多没有哮喘咳嗽的症状了,经过汴都几个名医诊断后,认为其病症已经完全痊愈了,他也成就了胡全汉在杏林中的名声——《痨病治疗初探》一书除了王静辉的名字外还挂上了胡全汉的名字。这使得苏家对王静辉施以援手非常感激,几次想报答王静辉,但都被婉言谢绝了,最后王静辉看到苏洵身上没有官职,便希望苏洵能够到华英书院去教书,老爷子欣然前往。
    对于王静辉想办报纸,苏老爷子的热情可比苏轼兄弟高多了,立刻对此表示想要加盟其中。王静辉的来意苏轼是很清楚的。虽然他对驸马搞出来地“寒暑论”有些微词,但还是非常钦佩他地为人。再说报纸也正契合了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所以赞成自然不在话下,不过可虑地便是苏轼兄弟身上皆是官身,恐怕会有所不便。但也答应向王静辉推荐几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士子到编辑部中供职。
    对于苏家提供的帮助,王静辉心中是十分满意的,凭借着苏家三父子在士林中地号召力,报纸还没有出版发行,便可以先声夺人,再加上《梅雪》这几年来的所积累下来的人望,可以预见报纸的销量和影响将会是非常有保障的。
    不过此时王静辉心中也有一种隐忧——苏轼已经不是原来历史上的苏轼了,到现在为止他的政治观点更倾向于王安石,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苏轼正是在为父丁忧后看到新法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百姓生活水平的严重下降后。才开始脱离王安石创立“寒暑派”地。
    既然苏轼在改革派成为年轻一代的翘楚,他招来的人自然都是血气方刚之辈,王静辉先前为了避免政治风险,自己亲自给报纸套上了一个紧箍咒,但要是放在这些人面前,估计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报纸将会演变成为王安石的口舌,这可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到时候等到保守派得势的时候,难免要遭到清洗。
    在史书的记载中苏洵一向不买王安石的面子,虽然到了这个时代后经过王静辉亲自证实他并没有写过那篇著名地《辩奸论》,两人同为当世文坛领军人物居住又这么近,但却没有任何往来,这实在不是很合情理。从苏洵的嘴里。王静辉也听出他对王安石屡召不起而得来的大名十分不感冒,两人关系可见一斑,真是不知道他怎么处理和儿子之间关系的。
    “报社必须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站稳脚跟!”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此时一个绝佳地人选浮上了他的脑海——欧阳发,欧阳修的大儿子,虽然仅有数面之缘,但他那温文儒雅的风度实在是让王静辉心折。见过欧阳发之后,王静辉才知道当初自己刚到这个时空的时候一心只想见见苏偶像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人家欧阳发身上自然散发的书香气息,才是更具魅力的君子。
    欧阳修是参知政事,虽然权势上没有韩琦那样张扬火爆,但也是大宋顶级官员之一,欧阳发完全可以靠父亲而谋取一个好的出身,但他却放弃了恩萌,也不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无意功名的他只是想静静的在学问上求发展。这样一个不为外利所动有气节的谦谦君子,才是王静辉心目中负责报社编辑的最佳人选,相比之下苏轼兄弟名气虽然大,但终究给他一种浮躁的感觉,可见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人未必是名气大的人。
    王静辉回到驸马府后,屁股还没有坐热,赵公公便走过来对正在花园中晒太阳的驸马夫妇说道:“驸马,韩公、富公、司马光大人还有王安石大人都分别请驸马过府一叙!”
    王静辉听后一愣,旋即就明白过来——这几个分别代表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