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2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静辉看到所有人脸上都有些疑惑便说道:“北方交通网络因为地处我中华文明腹心地带,所以长久以来开发比较完善,基础建设比较好,纵有所缺失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修整即可,这种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危险;而南方不同,南方地交通网络基础远没有北方好,穷山恶水、瘴疠横行不说,还有南夷骚扰,但是南方各种资源却是我大宋不可或缺的,大宋对南方的控制力远不如北方,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那里交通状况不好,从而控制不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最简单地办法便是修路,这么危险的事情还是交给俘虏去做更好,这样也不会因为征用百姓而闹出祸端,使得民怨沸腾!”
    王静辉虽然来自后世深受“人人平等”的教育,在他眼中并没有种族歧视这种偏激的思想,而是在来到这个时空后,联想到历史上元蒙给中国带来的巨大伤害,所以才对游牧民族的政策极为苛刻──只有自身强大了,才可以获得别人的“平等”。在后世根本就没有什么党项、契丹之分,这些种族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无从寻找了,中华民族每一次遭到巨大创伤之后都要开始一次各民族的融合,像党项契丹这样地民族多半是被汉族给同化了,谁又能够保证他王静辉没有别的民族的血统?不过在这个时代看得多了,大宋的主要敌人就是游牧民族,在文明的角逐过程中,对他们实行高压政策则是必然。
    在这个时代有着太多的地带没有开发或者是开发程度非常落后,王静辉印象中后世中国的主要产粮区湖广地区在这个时代人的眼中还是非常可怕的穷山恶水,要想对其开发就必须先要解决这些区域的交通问题,与其让大宋人去干这些危险的工作,还不如让异族俘虏去做,这中间的花费和对农时与社会的干扰也少了许多。
    “南方修路、通河的费用该如何计算?”吴奎问道。
    “在下还没有想好这中间的具体运作,不过也有个大致的章程──在南方修路地同时也要开垦荒地。等路修好了,荒地变为熟地则配以相应的厢军来继续开发,这荒地的地权臣需要一半,也是十年之内免税,剩下交给厢军继续开发的一半则是等同于朝廷现在正在进行的厢军屯田计划,将地权作价。分十年以不同比例的分成来偿还,这部分钱是属于朝廷财政,当然除去修路还有疏通河道甚至是开凿运河,这中间产生地淤田也是如此分配,不过鉴于开发难度希望能够有十年的免税权力。如此以来在下调集党项俘虏开发南方,朝廷不用付出一文钱便可垂手而得已经开发成熟的大片南方土地,并且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王静辉说道。
    开发湖广地区是他早就想过很多遍的,不过开始计划的时候便被彦生和涅心所阻止──开发的费用实在是太过高昂,王静辉的家产虽多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朝廷也会被巨额的开发费用和庞大地移民规模所吓倒。后来他接收了在宋夏战争中的党项俘虏。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更加急需这些俘虏在北方完善交通网络,所以才耽搁下来。眼下王静辉的工程越做越大,不过西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给他带来了数目巨大地党项俘虏,当然他是不会白养这十二万俘虏的,最佳的解决办法便是投入新的工程项目──开发南洋。重点便是麻逸岛的铜矿和在南洋大面积种植水稻;其次便是大宋地南方,重点便是湖广地区,他要实现“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到那个时候。大宋就可以彻底摆脱粮食对国家发展的制肘,也可以使得大宋失去土地地百姓比例大为减少,厢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裁汰。如果成功的话。厢军数量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在八十万人之内,相应的朝廷的军费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缩减。
    “臣以为驸马之策可行!”王安石说道,尽管王静辉阻止他新法进入河北,但这次却得到了驸马开发南方的策略,虽然实施时间比较长,在短时间之内还很难看到利益,但任谁也可以看到其中对大宋的巨大利益,在“为政者无私心”的想法下,他还是非常赞同驸马地。更深层次的便是无论驸马开发南方或者南洋。都是党项俘虏去打头镇,大宋在民意上便先占了上风,等到开发成熟和基础建设完成后,将会是由大宋人来接收最后的成果,那些保守派也不会因为“害民”来反对,自己抢先站出来,将来政治分红便是在变法派这一边!
    “整个计划朝廷可不用出一文钱,付出的也只有免税的特殊政策,得到的利益却是非常大的,眼前便有一半左右的熟田可供朝廷使用,过后虽然有五到十年的免税期,但却可以得到一个开发成熟的地区,交通上也不用朝廷出钱。这虽然只是一个大致的章程,中间可能还会有些变动,纵然在免税期上有所损失,但无论如何朝廷从中获取的利益是十分巨大!”王静辉说道。
    “与其放均输法和市易法进河北,不如让驸马进来,纵然有所损失,总比新法放在河北来实行的好!”曾公亮心中暗暗想到,便上前躬身说道:“此处添厢军,彼处削厢军,臣以为驸马之策实乃良策,况且旱灾过后河北的厢军也还会再次裁减,朝廷为此支出不过是临时性的而已,对国家财政的拖累不是很大!”
    皇帝赵顼听后非常高兴的问道:“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王静辉偷眼看看周围君臣的反应,看来他的说辞效果还是不错,就算有几个还是紧皱眉头,但大多数人他的想法还是非常乐观的,心中不禁松了口气,这以“南方换北方”的策略还是瞒成功的,在这个时候适时抛出南方开发计划也有助于分散朝中反对势力对自己在北方扩张厢军的视线。自己建议朝廷在北方扩张厢军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厢军──这些厢军只是临时应旱灾而扩招,手背和额头上是不会刺字的,等待危机过后第一个被裁汰的将会是这些厢军,有耕地就回去继续耕地,没有耕地将会为朝廷厢军屯田或是成为王静辉农田中的农户,再不济也会成为他马上投资在河北所建地各种作坊中的雇工──这是涅心和李管事早就盘算好的事情。
    “开发南方是为朝廷之良策。不过南方蛮夷众多,不服朝廷教化者众多,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发南方,会使得南方诸夷惊惧,难免会给朝廷造成一定的麻烦,还需慎重!”司马光说道。
    司马光虽然现在站在王静辉的对立面上。但两人对河北招收厢军地想法是相同的,其分歧便是在于招收多少的问题,司马光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先保证现有局面的平稳,然后再考虑从事情上大宋会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好处的多寡并不能够影响他的判断,只要是被他认为是破坏现有平稳局面的事情,毫无疑问将会直接面对来自这位名望最重的参知政事地压力──尽管他比王安石官级小了点,但这样的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撑的住的!
    “朝廷开发南方与南方异族起冲突那是必然的,就如同现在这些异族不肯接受大宋统治一样!自太祖皇帝平定江南以来,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南方蛮夷总是会发生叛乱行为,虽然这些叛乱规模并不大,从来没有出过一路地范围,朝廷每次进剿都会平定。但朝廷花在这方面的军费合计起来也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目。臣以为南方蛮夷之所以如此频繁爆发叛乱事件,除去一些地方官员横征暴敛所引发之外,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政令难以通达之故。”
    “君实相公所说的华夷冲突。其解决的办法便是派遣更多地军队来保障这件事的实行,这些军队除去要严密监视党项俘虏修路、屯田之外,便是要预防和当地蛮夷部落之间冲突。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南方开发的顺利执行。”
    “南方瘴疠横行,士兵对这种环境下作战很不适应,尚未交战,十亭便因为疾病、水土不服去了三亭,如此损耗实在太大,圣上还要三思!”司马光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眉头一皱,看看王静辉说道:“爱卿以为如何?!”司马光地话确实起到了作用,但相比开发南方给大宋带来的巨大利益,他还是不忍心放下这块肥肉。更何况这是驸马来掏钱,大宋朝廷基本上除去一些空头支票便就等着坐收开发南方的好处了,任谁也不会轻易放弃。
    王静辉沉声说道:“世间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得来,只要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自己的付出,这就可以去做,人尚且如此,国家又何能例外?!开发南方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臣以为整个计划的开始都是从南方几个重要城市周边出发,依托这些城市来为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持,便修路便开发,这样地过程虽然缓慢,但每前进一寸,我大宋便实实在在的控制了南方一寸土地,这样也可以尽量减少朝廷在这方面的损失。圣上,这绝对是对我大宋利大于弊的事件,还望圣上三思!”
    司马光听后皱了皱眉头,刚想张口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他虽然是当事大儒,治史名家,不过长久以来的从政经验和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他,那些仅凭“德政广布”便可以使“四夷来朝”的说法,无意于是痴人说梦,不过是那些死读书的书生梦中呓语罢了,说到最后还是两个字──实力!
    司马光不愿意做反驳的原因还是在于王静辉和王安石有着很大的不同,与他以前的好友王安石的倔强相比,驸马虽然在有些时候对一些事情有着令他莫名其妙的坚持,但却不是不知道变通,相反他知道王静辉一旦认准的事情,就算此路不通也会想到用别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变通和容忍就是连他自己也钦佩不已。开发南方这种事情,计划规模尽管庞大,但有驸马来坐镇执行要稳妥的多。
    “朝廷若是对开发南方不急于求成,臣以为可行!”司马光最后还是退缩了,他非常明白,即便自己阻拦,但仅凭驸马一人之力便可以借着手中十几万俘虏去开发南方,中间的好处实在是令人心动,与其让驸马举步维艰的开发南方,还不如让他在朝廷的保护下慢慢的去干,有这么大一摊子事情等着驸马去做,想必在别的事情上精力会少了许多──他也不想和驸马在朝政上有过多的冲突!
    听到司马光的回答后,皇帝赵顼转身看着王安石:“介甫先生以为如何?!”
    “臣无异议!”王安石说道。
    皇帝赵顼轻拍龙椅站起来说道:“好!就请驸马仔细写出一个章程,朝廷会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条件!”   


第一第三百零五章 新式武器
         
    “陛下圣明!不过开发南方一事事先要做到机密周到,毕竟南方四夷不服朝廷管教已久,消息走漏出去后,难免现在就会激化矛盾,对大宋长治久安不利。以臣的设想,开发南方是分散逐步执行,朝廷心中有这个章程即可,不必为此大张旗鼓的宣传!”王静辉躬身说道。
    “朕准奏!以后开发南方一事只限在福宁殿中讨论,事关重大,各位爱卿可严格保守羁縻,违者,朕要重重惩处!”皇帝赵顼严肃大声的说道。
    “圣上,那河北招收厢军又该如何?!”司马光问道。
    “至于在河北诸路扩招厢军……嗯,就现在代州、真定府两地扩招四万,以后酌情扩招!”皇帝赵顼在思量了一会儿最终决定在司马光和王静辉之间找个平衡,事实上司马光和王静辉都不知道的是,赵顼在接到辽国境内兵力有异常调动的情报之后,便下了密旨给镇守河北的魏国公韩琦,要他也积极调动兵力,在代州、真定府、定州、雄州、河间府、霸州等地进行部署,甚至他还授意韩琦在这种宋辽两国之间弥漫着微妙气氛的时候,在积极的修整城墙!
    在宋辽几十年前的襢渊之盟的条款中,有一条非常明确的规定了宋辽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在没有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对边境附近地城池进行修整、扩建、新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条款。说起来也是限制大宋防御的一条锁链──宋军善守城,而契丹善野战,辽国可以对城池不在乎,但宋军绝对不可以像辽军那样对城墙不当作一回事,城墙的作用就如同马匹对辽军的重要性一样,没有城墙的保护。宋军如何对付辽军地入侵?!但这项条款死死的卡住了宋朝,这也使得辽军在边境打草谷的行为格外猖狂──没有城墙的良好保护,只要大辽愿意,契丹铁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残破不堪的河北诸路边境城防,顺势就可兵临汴都城下!
    这几年来,大宋对西夏之间的战争局势一直就处在上风,纵然有些危机时刻,但都可以逢凶化吉如履平地,并且在军事上取得了除却太祖太宗皇帝之外最大的战功,这些都深深的刺激了皇帝赵顼的内心。他敢明目张胆地授意韩琦在河北诸路修整城墙。就是有这种自信心在背后作为支撑。况且就算赵顼对军事上懂得不是很多,但也非常明白自己在收拾西夏的时候,辽国也瞪大了双眼在找机会趁火打劫来要挟大宋,这种事情在大宋立朝百年来没有少发生过,他要在对西夏发动最后的攻击之前把河北诸路打造的如同铁桶一般结实,好让他在专心致志的对付西夏地同时,对自己的后院不至于太过操心。
    福宁殿议事已经结束了,王静辉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至少在基本框架上他取得了胜利。听皇帝赵顼的口风他可以判断在自己开发南方和南洋的时候,朝廷还会给他更多地优惠政策,虽然没有细提。但这也让他高兴的很──他纵然富甲天下,但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自己产业上地扩张基本上已经达到极限,以往玻璃刚刚诞生时的暴利经过这几年的推销也在逐步下滑,当然即便利润下滑,玻璃等物的利润依然是数倍之成本,为他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不过毕竟手头上没有以前这么“宽裕”了,他也不能够老做赔本的买卖,不然无以为继那可就不是让人感到很高兴了。
    距离汴都开封西南一百五十多里处的一个山谷中。在这里方圆十里的范围内都被大宋三万禁军如铁桶一般围个结结实实──这里是大宋地机密,尽管在各国尤其是辽国和西夏的使者眼中这处地点并非是绝密的,他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但面对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居然常年摆放了三万禁军在此把守,想要深入进去看看这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值得大宋如此捂得严严实实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处原名为“翠谷”的小山谷本来也是踏青的好去处──事实上在这汴都方圆四五百里范围内,都是“京畿路”,这是大宋的精华,在这个时代要说大宋的京畿路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区域也毫不夸张,任何一处风景看上去还不错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汴都文人骚客踏青作诗的踪迹。不过在去年五月的时候翠谷便没有了文人的踪迹──大宋军方将这里划了出来,在这里盖起一幢幢简易的房屋、箭楼。等等工事,如果萧佑丹在这里的话他还可以认出这里居然有长达数十丈的城墙──辽国最结实的城墙──大定府的仿造城墙!
    这里说不上是什么重要的地方,但因为这里集中着大宋最重要的敌人辽国和西夏的建制的工事而变得不得不严密防守,防止两国的探子向这里渗透。大宋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来建这些工事不是摆着玩的,最重要的目的便是为了监测大宋制式的武器对对手城防工事的摧毁效果如何。
    之所以要建立翠谷基地,这是王静辉所倡议的,为的便是方便实验新式火器,苏颂和沈括以往的实验都是在汴都城的边上或是干脆在金明池的小岛上,连实验燃烧弹这样的事情都把皇帝赵顼给吓了一跳,他实在不敢想象如果哪一天这两个家伙真的把火炮给造出来,会不会给福宁殿开个天窗。
    今天的翠谷戒备级别格外的高,因为枢密使文彦博以降大宋枢密院最主要的官员、三衙司各有都指挥使、兵部尚书、侍郎等一大票人乘车乘马纷纷聚集到这里。如果辽国或西夏有能力在这里搞此大动作,可以瞬间将大宋地高级指挥系统一锅端,当然这些人当中还有一个身穿青袍的年轻人──这正是令萧佑丹念念不忘的大宋小王驸马。从三天前这里驻守的最高指挥官──殿前都指挥司使早就部署的严严实实,为的便是保证这里地绝对安全,诚然想要在大宋腹地突破这由三万禁军层层把守的翠谷来闹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但指挥使也不敢大意。
    前来观摩大宋新式武器亮相的朝廷大员中间没有一个低于从三品。相比这些身居朝堂险要位置的大员,他们的对面是以沈括、苏颂为首的大宋兵器研究院一票六十人。这么多人显然一间屋子坐不下,只得临时搭起了帐篷。王静辉事先授意沈括不要跟这些人讲新武器原理,对他们讲根本便是对牛弹琴,最重要的便是让他们看到新武器的威力,所以沈括上去简单在一张挂图上讲述新武器的特点后,便率队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