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在有实缺的时候能够放他们赴任,这笔费用足以让一些没有雄厚财力支撑的“待业官员”望而生畏。
本来在最近十年当中,通过发展海外贸易大宋建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诸如市舶司等机构。还有通过对西夏和辽国的战争和诸如建立巡回法庭等措施一剑,使得大量的闲置官员得以赴任。这些都很有效的缓解
了大宋闲置官员的数量。不过相对于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这几年当中至少又造成了一千多名进士,再加上朝廷的恩遇、萌补等措施,闲置官员数量并没有下降多少,这个递增速度是极为恐怖的。
大宋统计局所搜罗来的各地官员罪证,使得大宋统治高层对大宋基层官员的品行操守有了清醒的认识,尽管这些都是由方田均税法的推行,新旧两党互相揭短而暴露的,不过就犯规官员的出身来说,新
旧两党都有不少的人被卷了进来,在这个时候谁也别想把自己给擦干净。这样的现状反而使得新旧两党都恢复了一些理智,不约而同的停止了对对方官员的攻击,可惜现在大宋统计局已经介入了方田均
税法的推行,一些官员的违法事件随着土地丈量清理工作的进行,早早的便被暴露出来,而王安石本家亲戚也有几个牵扯在内,但是为了顾忌王安石个人威信问题,这些都被王静辉给压制了。
大宋统计局在这个时候更像后世的廉政公署一样,搜罗的证据直接被送往大理寺或是刑部,当然一些品级颇高的官员罪证是直接呈送给皇帝来审阅的。对于这些官员的惩处罢官等惩罚措施是由大理寺或
是刑部根据大宋律法来判断,若是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官员自然还要在皇帝赵顼的关注下受到惩处。不过在这些之前,大宋统计局会彻底清算这些年官员贪污财物的数量,然后对其家产进行剥离,这一条
是放在处理官员首位上,就算皇帝赵顼有意维护这个官员,至少在把自己贪墨的财物吐出来之前,大宋统计局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对于大宋统计局,大宋的官员们对此都是颇为顾忌的,统计避就像在暗处躲藏的猛兽,平常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到它的身影。不过一旦被它给咬住了,那真是让那些贪官有着生不如死的感觉,大宋统计局
只有查案地权力,但是却可以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首先来接管被调查人的财产管理权力。这样一来掉脑袋是不会发生。但是看着自己的财产被大宋统计局地人给搬空,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最要命的
是那个该死的“牵连”政策,使得贪官无法将自己贪墨的财物进行转移,一旦发现贪官的财产不能偿还的话,那就直接按照其血缘关系亲近来在他的亲族中没收财产以偿还贪墨财物,这一手更是让贪官
们骂娘地政策。
为了配合廉政行动。大宋三大报纸上都开辟了专门的廉政专栏,专门来报道各地被查处贪官的消息,这在舆论上给予了大宋统计局很大的帮助。尽管王静辉和他地大宋统计局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是
王静辉这次是铁了心的想借着这个机会来整顿大宋吏治。毕竟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在新旧两党牵扯不清地情况下,他们受到的阻力也会小得多,而且贪官的来源也比较方便。这完全是打着政治斗
争的幌子来进行廉政清理,以后想要找这样地机会就很困难了。
这次廉政行动也让王静辉认识到,清官也不是这么好当的,首要因素不是拥有一颗正义的心。更重要的是有足够强悍的后台老板。王静辉正是拥有了做清官的必要因素,所以才能够在廉政建设上取得了
非常卓著的效果,在大宋谁能够放威胁到王静辉,以现在他所受到的皇帝眷顾,只要不是干地非常过分,皇帝赵顼对他都是非常纵容的。而且王静辉所提供地证据都是铁证如山,根本让人无从辩驳,这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宋统计局和皇城司强悍的情报收集能力。在这个时代各国脆弱的情报收集机构面前。大宋的情报机构是极为强势的,在大宋的国内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这样一来将这种优势转换
到对国同吏治整顿上来,其效果非常明显,被查处的官员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的情况下,直接被大宋统计局一纸命令接管了其财产的使用权力,使得他们连串供作假的机会都没有。
随着新旧两党在方田均税法的问题上都摄于大宋统计局的破坏力而慢慢平息的时候,王静辉也将大宋统计局查处贪官的力度降低了不少,尽管心中有些很无奈,不过这个时代的政治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能够有这么一次机会来清除大批贪官,并且让大宋统治高层意识到大宋底层官员的吏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个目的算是达到了,至于以后还要等待机会来慢慢营建一个可以信赖的廉政监察系统。
不管愿不愿意,方田均税法引起的麻烦太大,王安石和司马光也都是非常对立,尽管王安石不愿意后退,但是此时的状况却让他不得不想着考虑退后一步来缓解现在非常紧张的政治气氛。不过王静辉却
不这么想,他不想直接废除方田均税法,毕竟一个国家的可耕种的农业土地面积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弄清楚了也有利于大宋日后的发展规划。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他主动建议王安石将方田均
税法的实施时间再延长五年,王安石对此也并未多言……说实在的,就是王安石自己对能否保证十五年之后方田均税法尽全功之时自己还在不在相位都没有把握,毕竟大宋立朝百年来,做宰相能够超过十
年的已经实属不易,自己已经做了大宋五六年的宰相,可以预计今后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了,而且就算皇帝对他非常重视,但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未必能够撑到这么长的时间。
方田均税法可以说是大宋有史以来第一个执政者制订的计划实施时间超过自己执政范围的法案,这种图谋后世利益的事情基本上是没有人会去做的,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在离开现在的位置后,其继任者
还能否保留前任的施政方针继续将这个法案继续执行下去,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王安石在这个时候没有想到的是前几个月还有些反对他实施方田均税法的王静辉,在内心中却有着坚定将这项法案
进行到底的决心,毕竟从千年以后地后世来到这个时空,王静辉对一些数字是非常敏感的,他更加习惯精确的数字,就像他千方百计的重新制定新地度量衡系统一样。
通过这次方田均税法事件。王静辉最大的收获便是确立了大宋统计局在廉政查案的过程中享有对贪官财产的优先控制权,并且还确定了连作控制权。这样一来贪官们的生存空间将会大大的被压缩,一旦
被大宋统计局盯上了,并且被他们搜集到证明自己曾经贪污的罪证。那直接地后果便是失去了自己的财产支配的权力。
贪官最爱的是金钱,王静辉对贪官地惩处就是让他们失去金钱财产,这无疑是让贪官们最为心痛的,并且依据条例,统计局有权根据自己的血缘关系远近从自己亲属那里征用财物,来弥补自己的亏空,
这样一来也就杜绝了贪官们想把自己财产转移地想法。尽管这样的连坐法案在王静辉看来是不合理的。不过在这个时代还有比这个更不讲理的法案……诛灭九族都存在,相比之下大宋统计局地连坐也就算
不得什么了。
通过这次廉政风暴,王静辉也陆续向朝廷进献策,打算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这次廉政风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构建大宋的廉政监察系统。毕竟在他看来大宋统计局这样的强势机构若是没有自己来领导的话
,那后果难以预料,与其确立一个打不死的怪物,还不如建立一整套小的系统来取代这样地强势机构……像国家情报机构这样的强势国家机器若是所托非人。那将会对国家地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像后
世的锦衣卫、东西两厂等可以说明朝的颠覆和这些强力的情报机构被掌握在一些有野心人手中有着很大的关系。
大宋本来就经济十分发达,再加上王静辉这十几年来不断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实施的非常顺利,大宋的经济状况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贪官污吏的视线得到了
转移……以往的贪官更多注重的是农田,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促使土地兼并进一步恶化,但是现在贪官们则把视线放在了工商业上,从简单的勒索金钱甚至发展到了利用参股等手段来通过控制商号为自己
谋利。
王静辉也是在趁着方田均税法事件查处贪官的时候才发现贪官们的新阵地的,面对这样的变化,他自己也有些哭笑不得……看来古往今来的贪官们都是无师自通,现在的贪官和后世的贪官真是不恐多让,
要不是在这个时代大宋一家独大。还没有逃离本国到别国避难这一说,搞不好真的会上演逃亡辽国等这些后世贪官常用的戏码。
也正是为了清理这些社会的蛀虫。王静辉上书得到了准许,成立了大宋经济犯罪调查局,专门来负责在经济领域中来调查有关官员贪污或是其他犯罪行为。虽然这个机构还比较简陋,但是总归算是有了
一个雏形,在这个时候官员在经济领域犯罪的花招还远不能和后世相比这么花团锦簇,有了这个机构也可以与时俱进摸索前进来预防官员在经济领域的犯罪,积累经验为后面铺平道路。
官员贪赃枉法乃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之中甚为要害的原因之一,若不是官逼民反,很难想像百姓会不要脑袋的来造反推翻旧王朝,这全都是因为活不下去的缘故。王静辉也明白官员贪污腐败是根
本不可能铲除的,反腐败和腐败同样有着古老的历史,他只希望能够在官员头顶上悬个绳套,以示警示之用,另外也是反腐败和腐败之间有个制衡,不要差的太远。凡事有个制衡,不求完美无缺,但求各方能
够相互平衡稳定,只有这样大宋才可以快速发展,以便应对今后的挑战。
辽国虽然垮了对大宋不可能再造成危害,但是这个环境的大体趋势就是这样,北方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必然会使得这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部落想办法南下入侵以求得继续延续发展,契丹人倒下
了并不意味着游牧民族会停止南侵,还会有其他的游牧民族来抗起契丹人没有完成的旗帜来找大宋的麻烦。
第一第四百二十八章 安内
大宋熙宁十年五月,距离第一次熙宁北伐刚刚过去不过四年,在这四年当中,大宋已经在新占领的长城以南地区建立了一道稳固的防线。从山海关到大同府一线长城已经修整完毕,这使得大宋在北方对抗游牧民族南侵的时候有了一道可靠的防线。
长城修整完毕并不是终点,在修整长城的时候,大宋同时投入了上千万贯将北方的主要干道也重新修整一遍,依托两条用水泥修建的北方主干道,将大宋西北、北部同大宋中心连接了起来,以往十五天的路程若是乘坐马车在水泥路上通行的话,可以节省五天的时间。不要小看这节省出来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这大大改善了北方道路交通水平,从而使得大宋对北方和西北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强。
这两大工程在进行了四年之后,大宋总共向其中投入了三千多万贯才完成,这已经是比原计划节省了近一千万贯,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宋朝廷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运作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大宋在这四年当中进行这两项工程就足足投入了三十万奴隶,这才使得工程进度进展飞速,比原计划快了一年左右完成任务。
修整长城和在北方构建水泥路主干道大大改善了大宋北部疆域的防御能力,尽管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但是相对于其巨大的军事作用而言,这笔钱花的非常值得。尤其是这几年大宋北方是少有的没有战争的时期,北方和西北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从治平三年开始的厢军屯田政策到现在在北方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北方和西北的厢军屯田终止一专面是因为北方可供分配土地已经开始显得有些紧张,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宋厢军数量已经降至了不足二十万人,就连正规禁军数量也下降到了六十余万,这样的军队规模已经是自仁宗时代以来的最低点。
在西北和北方的厢军屯田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在南方的厢军屯田却没有结束,不过相对于北方和西北而言,南方的厢军屯田速度非常缓慢。自治平三年开始大宋在大顺城第一次大规模获得了西夏的战俘充作奴隶开始,奴隶的主要使用方向就在南方。他们不断地在南方开辟修筑道路、桥梁,而且还有计划地沿着这些开辟出来的道路进行屯垦。等奴隶将屯垦的土地变成熟地的时候,他们再继续向前,而此时厢军屯田才在这个基础上开始。
这样一来厢军在南方的屯田速度自然是非常缓慢,不过与北方厢军屯田主要是以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相比,在南方的厢军屯田农业只是占了一半,最主要的还是以种植甘蔗、酿酒、造纸、制糖等手工业为主。
湖广地区在后世虽然是有名的产量地区,不过在这个时候显然还不适合建设成大宋的粮仓,环境的恶劣加上落后的耕作方式恐怕会使得大宋朝廷会失去耐心来等待开发南方。为了使厢军屯田南方效果见得更快一些,王静辉当初在屯田南方的时候就偏重于发展手工业,至于农业方面可以慢慢发展,只要能够满足当地的农业需要就足够了。时间长了,加上这里的环境慢慢改善,大规模种植业发展起来那是必然的事情。
与后世不同,王静辉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人口爆炸的时代,中国是通过种种行政手段来抑制人口增长,但是在现在大宋所处的时代,人口很可能过亿,但是与其国土面积相比还是非常稀疏。开发一个地区首先要看人口数量能不能达到一个标准,显然在这上面大宋是不够格的。它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在西北和西南与中原地区人口比例严重失衡,比之后世的东西部人口分布状况还要严重。
王静辉深知人口数量和国家资源之间的关系。现在大宋也没有后世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没有优生优育的概念,在这个时代提出计划生育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甚至优生优育的提出都会受到世人的质疑和嘲笑。他只是在自己的书院中传授医科时提出了优生优育的概念,只要自己的书院一天不关门,受到影响的人终究会一天比一天多,这完全是水磨石的功夫,丝毫不能着急。
厢军屯田政策的提出在本意上也是有着想通过这一行政手段来达到平衡人口分布的目的,在熙宁十年的今天已经进行了十一、二年之久,现在看起来效果还不错。至少厢军屯田使得大宋四十余万厢军和他们的家属有计划地移民到了西北和西南地区,迁移人口数量达到了一百余万人,这其中也是因为一家之中父子皆是厢军所致,否则迁移的人口数量会更多。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用十余年的时间来完成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很难想象的,这也是当初王静辉和大宋统治高层所完全没有预想过的。不过好在各项厢军屯田政策非常宽厚,而且各项准备工作和实行时间长,这才没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时至今日,就是王静辉想到这些心中都不禁涌起一阵后怕的感觉。百万大移民可以说是一大创举,这简直就是在走钢丝,一个不好便是关系到王朝更易的大事,不过王静辉和大宋非常幸运地渡过了这一关。人口大迁移给大宋带来的好处是十分长远的,大宋的土地开发经过这一次大规模厢军屯田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大缓解了大宋中央地区可耕种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最现实的便是使大宋摆脱了沉重的厢军包袱,从而实现朝廷财政收入每年都以百万贯级数的增加,而且随着厢军屯田实施日久,屯田的效益也开始慢慢显现。大宋每年都会平添五百万亩土地农业税收,尽管大宋税收的支柱早已经变成了商业税收,但是新增添的农业税收使得大宋的国库更加充实,重要的是粮食和经济作物不会有匮乏之忧,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大宋这三四年间虽然没有主动向外发动战争,但是军队却并没有闲着。在这一和平时期,大宋统治高层终于在解决了厢军的包袱之后轻松地完成了对军队的变革。除了重新编制了军事单位之外,还完善了军事人才培养的制度,重新恢复了武举考试。尽管在大宋重文轻武的统治指导下,成为武将远没有文臣这么有前途,但是武举科考出现使得武人也有机会通过武举科考来在短时间内步入从军仕途,这倒是不大不小地刺激了大宋百姓的观念。
不过大宋最重要的军事制度变革还是在武器上。在这四年当中,大宋凭借着其雄厚的实力做后盾,成功的训练装备了十余万热兵器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