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万户侯-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可就在他抬手的一瞬间,高力士突然发现,在那本折子的最后一页,李隆基早已写上了两个触目惊心地大字:“皆斩!”。
    等李隆基出去更衣回来,他忽然发现桌上又多了一本奏折,看了看,竟是李清写来的折子,他不由微微一愣,不解地向高力士望去,高力士连忙禀道:“这是李清下午派人送来,老奴见陛下疲惫,不忍让陛下太操劳,本想明日再上呈,可现在陛下精神颇好,便斗胆拿了出来,请陛下恕罪!“
    李隆基笑了笑,“你关心朕,朕怎会怪你!”
    说罢,他坐下随手拾起奏折,细细阅读,渐渐地,他的目光变得明亮起来。
    “臣闻唐军新败,不胜忧虑,但潼关不失,又感苍天佑我大唐,臣以为安禄山洛阳篡逆,彰显其狼子野心,已令天下人共愤,又使臣看到了转机,现唐军虽败,但关中仍有带甲士不下十万,只要用其之长,避其之短,逆势未必不能扭转,臣特献三策,以供陛下参考。
    一、潼关天险,乃关中门户,臣建议可选大将率重兵镇守,当拒关不出,切不可与敌争长短,如此可保京师不失。
    二、史思明大军南下,河东必然空虚,臣建议可由朔方军东出井,攻打太原,随即转攻河北,直取安禄山老巢。
    三、安禄山虽篡逆,但大唐民心犹在,臣建议陛下向天下下诏,号召大唐士民共戮国贼,可择勇者重赏之,以激励天下人士气。
    “好策!”李隆基禁不住拍案而起,他兴奋地对高力士道:“李侍郎能在朕最危难之时献此良策,足见其忠于大唐之心,朕欣慰之极”
    高力士见李隆基喜悦之情溢于颜表,便趁热打铁道:“既然李侍郎能出此良策,他必有应对之法,陛下为何不召他来替高仙芝?”
    李隆基点头笑道:“朕也正有此意!”
    他快步走到案前,提笔便要在李清的奏折上批示,忽然他似想到了什么,又将笔放了下来,淡淡一笑道:“此事待朕再考虑考虑。”
    高力士暗暗一叹,李隆基必然是发现了这封奏折的漏洞,知道李清此时已不在安西。
    雨依然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天已经黑尽,此时尚不到关城门时间,但街上没有一个行人,安禄山造反之初,长安市民并未将它放在心上,但唐军大败的消息传来后,长安立刻人心惶惶,米价暴涨,只几天时间,一斗米已涨到五百文,因陕州粮库皆被焚毁,漕运断绝,军粮也开始吃紧,李隆基下旨从蜀中调米,粮商趁机囤积,米价再次大幅上扬,斗米竟值千钱,朝廷也无力进行平仓。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有人举家迁移躲避兵灾,或迁往蜀中,或迁往陇右,甚至迁往遥远的安西。
    雨越下越大,三十步外视线已经模糊,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
    朱雀大街上奔驰,渐渐地一辆马车出现在雨中,数百簇拥,马车在丰乐坊一拐,便驶进了坊门。
    这是杨国忠的马车,他要去的地方是哥舒翰的宅子,马车内,杨国忠目光闪烁不定,似乎在想着什么?嘴角不时露出一丝得意地笑容。
    唐军大败。对所有人都是噩耗,惟独对他杨国忠是件喜事。这样一来李豫难辞其咎,在群情激愤之下。皇上未必再敢冒这个风险强行立他为储。
    昨日,三十三位亲王及嗣王联名上书反对立皇孙为储,甚至太庙也走水示警,这是一个好兆头。让杨国忠在即将绝望之时,忽然看到了转机。
    而今晚,他要取得左相哥舒翰地支持,在朝臣中掀起一场‘追究兵败责任,反对楚王立储’地上书运动。
    马车在哥舒翰的府门前缓缓停了下来,哥舒翰早听到消息。亲自出来迎接。说来也奇怪。自哥舒翰任左相之后,他地足病竟神奇般地好了。不仅能跑,而且还能饮酒,可以拼却一醉!
    “杨相国要来也不先说一声,若哥舒有事出门怎么办?”
    哥舒翰一面埋怨,一面搭上杨国忠的肩膀,语气亲昵之极,杨国忠被他搂得浑身不自在,只得干笑一声道:“这么大的雨,我想左相应该是呆在家里喝酒,不会外出。”
    哥舒翰仰天大笑,“是极!是极!既然猜出来了,那杨相国必须得与哥舒同醉,今晚就别走了。”
    杨国忠吓了一跳,赶忙回绝道:“今晚我有要事来和左相商量,不能喝酒!”
    “那喝一小杯也无妨!”
    半个时辰后,面红耳赤的杨国忠被扶到哥舒翰地书房,他一屁股坐下,随手端起茶碗一饮而尽,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道:“哥舒相国的酒量,国忠是见识了,下此再不能上当!”
    “杨相国也是好酒量,哥舒佩服!”
    虽这样说,但哥舒翰的脸上却半点酒意也没有,他也端起茶碗,细细地吮吸,目光却在偷偷地打量杨国忠,猜测他今晚来地用意。
    “酒喝完了,也该说正事了。”杨国忠打了个酒嗝,只觉心跳得厉害,他闭上眼睛等了一会儿才道:“这次唐军兵败,三十万大军竟被十万叛军击败,我以为应追究主帅的责任。”
    本来应该小心翼翼试探着说出地话,此时却随口说出,哥舒翰心中一阵冷笑,他已经明白杨国忠今晚来地目地了,自己是左相,他要反对李豫立储,必须要得到自己地支持。
    坦率地说,哥舒翰也并不希望李豫立储,他支持的是永王李璘,但李璘一直被庆王李琮压制,没有了出头地机会,但李琮被赐死后,又使哥舒翰看到了李璘希望,两人随即商议如何争取东宫,但还没等他们商议出一个结果来,皇太孙忽然被封为楚王,立储地意图异常明显。
    可随即李豫又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军东征安禄山,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李隆基为加强楚王权力而作的举动时,哥舒翰却知道此事必将给李豫立储带来变数。
    果然,唐军大败,声讨李豫的呼声再次高起,哥舒翰便在等待着机会,今天,杨国忠终于上门了。
    他笑了笑,不露声色地道:“楚王是皇上亲封的大元帅,恐怕皇上不会追究他的责任。”
    杨国忠哈哈一笑,异常得意地说道:“你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从表面上看皇上是信任李豫,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可如果真的相信,他为何又要派个监军呢?哥舒相国想过没有?”
    “杨相国地意思是说。
    “没错,我有宫里地消息,皇上对李豫也并不是完全放心。”说到此,杨国忠向前欠了欠身,异常诚恳地道:“所以李豫兵败,皇上恐怕会重新考虑立储之事,我打算在朝臣中发起一次反对立李豫为储地联名奏折,此事我希望得到哥舒相国的大力支持。”
    哥舒翰淡淡一笑道:“那杨相国有没有想过,推举谁来取代他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此时,杨国忠已经平静下来,他听出了哥舒翰地话中话,看来,他是要自己答应将大元帅一职让给他,这就是他的条件。
    这个条件不在话下,杨国忠想一口答应,可又怕答应得太爽快让哥舒翰瞧不起,于是,他沉默了良久才小心翼翼问道:“那哥舒相国可有好的人选?”
    哥舒翰心中一阵冷笑,随即他用坚决地、不容讨价还价的口气说道:“我推荐永王李璘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第三百五十二章 战争与阴谋(二)


    
    宝十二年三月,高仙芝以纵兵洗掠仓禀、私没财物之边令诚斩首示众,同时被杀还有大将封常清,李隆基随即任命王思礼为潼关副帅,暂领潼关防御之责。
    三月中,李隆基任命朔方节度副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命他率朔方军东出井,攻打太原,又任命郭子仪为范阳节度使,先赴河西、陇右,收两地军近十五万,入关中备战,自此,关中唐军又增至三十万,三月底,剑南二百万石米运入关中,关中形势稍解。
    天还没有亮,长安城内黑沉沉的,忽然轰隆隆的鼓声在长安各坊响起,顿时将整个长安都惊醒,市民们先是惊愕,随即便回忆起来,在多少年前,每天都会有同样的鼓声敲响,这是大臣们上朝的鼓声,在沉寂了近六年后,又再次响起。
    大街上开始出现了一辆又一辆的马车,橘红色的灯笼星星点点在充满寒意的夜风中漂游,渐渐汇成一股股细细的涓流向大明宫丹凤门流去。
    中断了多年的大朝,今天又再次开启,这是唐廷的朝制在面临深刻政治危机后开始重新走向正轨。
    宏伟宽广的含元殿一片肃穆寂静,五品以上的朝臣们依次排列,所有人都沉默着,这是一次极为特殊的朝会,异常敏感,先开口之人将决定本次朝会的讨论内容,甚至决定大唐的走向,很多大臣们都希望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先开口,若是由他开始,那必然是下罪己诏,向天下民众致歉,那么,大唐就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开始。
    但李隆基一直保持沉默。他阴沉着脸庞,下罪己诏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之事,他开朝会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得到群臣对时局的建议,对剿灭安禄山造反地良策,对缓解朝廷财政危机的妙招。
    三十万大军汇聚关中,这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支军队,不容再有半点闪失,可是左藏空虚。存钱不过二十万贯,每月百万贯的军饷从哪里来?去年关中大旱。近一半的土地颗粒无收,现在正值青黄不接。按惯例朝廷需要米平仓,可是陕州粮库均被焚毁,关中存粮虽有近三百万石,但在保证军粮第一的前提下。他不可能再进行米救市。
    还有陇右、河西之兵大部调入关中,对吐蕃的防御问题也是大事,这些都是要急着解决的事。
    “陛下,臣有本奏!”杨国忠终于打破了朝堂上的沉默,他一步走出朝班,躬身施一礼道:“请陛下准许。”
    李隆基微微点头。“右相请说!”
    “陛下。我唐军在陕州大败。三十万将士几近覆没,虽然高仙芝、封常清已被斩首。但他们只是副职,主将却逍遥法外,至今未受半点处置,臣为三十万唐军而深感不平。”
    说到此,他提高声音,将一本奏折高高举过头顶,大声道:“这是三百二十名朝廷重臣的署名册,望陛下能体谅我们一帮臣子对大唐社稷地忠心。”
    大殿里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有当值宦官下来,将杨国忠手上地奏折递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翻了翻,第一个是杨国忠,第二是哥舒翰、第三个是韦见素、以下是张倚、鲜于仲通。臣都签了名,当然有地是慑于杨国忠的权势,未必是真心,但这本厚厚的奏折确实给李隆基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超过了三十三名皇室王族地签名。
    李隆基脸上没有半点表情,他将奏折往案上一搁,对杨国忠解释道:“相国维护社稷之心朕明白,但楚王当时在潼关病倒,无法去前敌指挥,此次兵败与他并无直接关系。”
    李隆基的声音不大,远一点的人根本听不见,但立在台阶上的杨国忠却听的一字不漏,他并没有因皇上的解释而罢手,相反,他不依不饶地道:“陛下,楚王虽没有参战,但他擅自将主帅之权交给高仙芝,没有经朝廷同意,这是不是应该承担责任!”
    人地脾气是被纵容出来地,这话放在杨国忠地身上一点不假,他勾结李琮欲逼宫造反,这等大罪他都能皮毛不损地过了,而且李隆基为安抚他,甚至将万春公主下嫁他的次子,如此宽恩厚德,便使杨国忠变得日益嚣张,明知这次朝会是要讨论如何应付安禄山造反,他却偏要拿李豫来发难,更明着摆出大臣私下串联之事向李隆基摊牌。
    他已经摸透了李隆基地软肋,只要有贵妃娘娘在,他就不怕得罪李隆基,同样是说话强硬的相国,张九龄是为国事坚持,而他杨国忠却是出于自己私心。
    李隆基被他的不依不饶逼得有些恼火,他忍了忍,不悦地拉长了声调道:“相国,楚王之事今天暂且不讨论,待平定安禄山之乱后再讨论其是否有罪,今天要商议财政和如何平乱。”
    虽然没有明说,这其实已经是李隆基的一种妥协,这就意味在安禄山之乱没有平息之前,李豫不可能被立为储君,在强大的反对意见压力下,他不得不进行让步。
    “陛下有旨,楚王兵败有罪与否,平乱后再讨论,今日只商议财政和如何平乱!”当值宦官高亢的声音直传出大殿之外,这便算下了定论,不容人再说此事。
    虽然没得到最满意的答复,但毕竟皇上已经让步,他杨国忠就算旗开得胜了,杨国忠暗暗得意一笑,但他却没有退回去,又取出第二本折子,向李隆基道:“既然陛下要讨论平乱,那臣也有一个建议。”
    李隆基这下终于有了一点兴趣,笑道:“相国请继续!”
    “前敌无主帅毕竟不是长久之事,须尽快任命,臣以为新的主帅既要服众边军,又要地位崇高,使关中各军心服口服,这样才能指挥有效。所以臣推荐左相哥舒翰为兵马大元帅,率领大军进行平乱。”
    坦率地说,杨国忠这个建议确实合情合理,现在关中还有三十万军,边军和府军各占一半,而边军主要来自河西和陇右,这是哥舒翰的旧部,指挥他们不成问题,而且哥舒翰现在是左相,地位崇高。这又能镇住势利的府兵,再者以哥舒翰西平郡王的身份。似乎只有他才能和安禄山匹敌。
    但杨国忠的这
    却藏着极深地私心,他已和永王李璘达成秘密协议。子,为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便是取得军权,杨国忠经过再三考虑。才决定举荐哥舒翰为三军主帅。
    李隆基的原意是想用郭子仪为主帅,但他又仔细考虑,郭子仪只是一个节度副使,不说指挥傲慢的府军,就连边军也镇不住,这一点。他甚至连高仙芝也比不上。
    首先是能否领兵。其次才是打仗、谋略。得了高仙芝的一次教训,李隆基也清醒过来。杨国忠的建议无疑是及时的,也打动了李隆基,但唯一的疑虑是哥舒翰能否掌握兵权,他容易削去哥舒翰的节度使大权,现在又将河西和陇右地兵给他,是不是有点讽刺呢?
    “陛下,臣反对杨相国的提议!”一名大臣从左班站出,却是礼部尚书裴宽,他是唯一个没有签名反对李豫立储地尚书,他原来也是支持永王为储,那是因为他不喜欢李亨的刻薄寡恩,也瞧不起李琮地虚伪阴毒,别的皇子他也看不上,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慢慢地看透了李璘,其实是一丘之貉,虚伪刻薄,若他为太子,将是大唐的不幸,正如李清当年一眼看中李豫一样,裴宽也非常喜欢这个仁孝宽厚的皇长孙,他坚决支持李豫为储君。
    他是老于世故之人,他看出了杨国忠地奏请中所包含的祸心,当即出言反对。
    “陛下,哥舒相国虽然骁勇善战,但他身为左相,又兼任户部尚书,日理万机,若他领兵出征,恐怕会影响朝廷政务,所以臣并不赞成!”
    —
    言外之意他也是在提醒李隆基,既然好容易才用左相和户部尚书换了哥舒翰的让权,现在再还军权给他,是否有点太冒险。
    李隆基听出了他的意思,便淡淡一笑道:“那裴尚书可有什么好的人推荐?”
    裴宽微微一笑,他比出两个指头,“陛下!臣有两个人可以推荐。”
    “你说!”李隆基身子微微前倾,显得十分有兴趣。
    “第一个人臣推荐安西节度使李清,他给陛下献的平贼三策,臣极为赞成,尤其是发动天下人共讨安贼,臣以为这是击中了安贼地软肋,逆民心而为者必为民所颠覆,既然李清能看出这一点,足以见他高明之处,所以让他来为主帅,正可与安禄山匹敌。”
    “那第二个人呢?”
    “臣地第二个人是羽林军大将军王承业,他德高望重,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地威望,又多年护卫陛下,忠心可鉴,老臣在太原曾与他相交多年,知道他用兵谨慎,行军稳扎稳打,用他来为帅,正合当前的局势。”
    裴宽提出地这两个人,李隆基略略有些犹豫,李清的平贼三策好是好,但他本人资历稍浅,恐怕不能服众;而王承业则相反,他资历太老了,与其说他用兵谨慎,不如说是畏手畏脚,充满了暮气。
    就在李隆基沉吟不语之时,杨国忠与哥舒翰迅速交换了一个眼色,杨国忠立刻上前又奏道:“陛下,对李清的安排,臣有一个更好的建议!”
    “什么建议?”李隆基瞥了一眼,心中生出一丝警惕。
    杨国忠微微一叹,异常担忧地说道:“陛下,臣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安贼谋逆,二就是吐蕃寇边。”
    他此话一出,立刻在大殿上引起一片窃窃之声,杨国忠这句话切中了时弊,朝廷将河西、陇右之边悉数抽来关中,边防空虚,一旦吐蕃寇边,后果不堪设想。
    李隆基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最担心的,可是陕州一败,他也不再相信积弱的府兵,只能从陇右、河西抽取有战斗力的边军以对抗安禄山的铁骑。
    防止吐蕃寇边,这也是今天的一个主要议题。见杨国忠提及,李隆基便急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