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弊主-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祯的三个请准完全是全面开放台湾,台湾孤悬海外,朝廷的控制力量薄弱,谁敢保证不会出现第二个郑家或者是林家、陈家割岛而据?难道再来一次征台?

    而更令人玩味的是,康熙竟然把这个问题在朝会上提出来讨论,他是什么意思?是支持还是反对?是全支持还是半支持?一众大员都还在细心揣测。

    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却是率先站了出来,“皇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兴一利,必生一弊,朝廷自收复台湾以来,对台政策一直如一,三十年来,天下太平,东南无忧,足以证明对台政策是有效的,正确的。若是妄加变动,则徒增变数,微臣窃以为,台湾孤悬海外,不比内6,开、展是其次,稳定方是务。”

    一众大臣听完,心里皆是暗赞赵申乔好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兴一利,必生一弊。’这话可是康熙三月怒斥偏沅巡抚潘宗洛的原话,他竟然敢原话引用,康熙若是支持改变对台政策,岂不是自食其言?

    这番奏对太过惊心,一众有心赞同的大臣也没胆子敢站出来附议,一个个都闷声不响,没风险,那才附议,赵申乔这奏对,风险太大了,谁要敢附议,指不定就成了他的替罪羊。赵申乔虽是又臭又硬,但却清廉如水,康熙即便不满,也不会作他,他们这些人,可就不好说了。

    康熙听到这番奏对,脸上神情却没任何变化,赵申乔这话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台湾的稳定确实比开、展要重要的多。不过,他竟然敢引用自己的原话来封堵自己,这居心就有点不纯了,但他也没作,只是默不作声。

    文华殿大学士、上房大臣张鹏翮一听这话可就稳不住了,移民入台,改变对台政策可是十四爷胤祯提出来的,他这个十四党领军人物怎么着也得支持,他站了出来,沉稳的说道:“启奏皇上,微臣不敢苟同赵大人看法,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朝廷对地方的政策历来也并非是原封不动,台湾孤悬海外,唯稳为先,这一点毋庸置疑。

    对台政策是朝廷一大要务,恂郡王既然提出移民入台、改变对台政策,则必然经过深思熟虑,试问恂郡王近年所做之事,哪一件不是卓见成效?

    赵大人既然担心台湾的稳定,微臣不得不一吐为快,微臣上月方从上海回京,恂郡王在上海锻炼海军、建造远洋舰队,虽然时日颇短,却是卓有成效,不足一年时间,恂郡王便已将海军锻炼成了一支雄壮威武,军纪森严的虎狼之师,在建的战船亦是火炮百门、载员千人的艨瞳巨舰,远不是水师四百料战船可比,有如此舰队、海军在手,何愁台湾不稳?

    台湾既无不稳之患,又为何不加以开利用?朝廷征台,费时糜饷,历尽心血,难道任其荒芜?再有,福建、广东山区,皆是民众田寡,已无可垦之地,台湾膏胰肥沃之地却任其空闲荒芜,岂不是有伤皇上爱民之心?”

    张鹏翮话一落音,户部尚噶敏图便立即站了出来,“张大人所言甚是,台湾地广人稀,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一旦放开,沿海无田可耕、无工可庸、无食可觅之民必欣然前往,不出几年,一定兴旺起来,朝廷只需派谴官员治理便可巩固下来,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在朝的十四党就他们两个大员,两人说完,朝堂上便一片安静。

    康熙扫了殿中一众大臣一眼,心里却是暗骂,这个老十四,自立一党,却不拉人,还等着朕给他建班底,实在可恶,不过,这十四党人员也确实太少了,是的给他再塞几个人,否则在朝中也难以立足,更不用说抗衡太子一党与八党了。

    康熙不作声,一众大臣揣测不透他的心意,也不敢乱言,都报着观望的态度,反正支持的,反对的意见都有,就看康熙是什么意见了。

    皇太子胤礽见此情形,暗忖这是给老十四卖人情的好机会,便转身奏道:“皇阿玛,儿臣赞同张大人所言,台湾既是稳如磐石,自然不宜任其荒芜,台湾若能开出来,亦是朝廷一大盛举。”

    八阿哥胤禩一见太子表态支持,知道他是欲以此拉拢老十四,自然不欲让他得逞,也奏道:“皇阿玛,十四弟在福建招抚饥民,于台湾不过是一海之隔,于此时提出调整对台政策,一定已深悉、洞察福建、台湾之民情,十四弟历来眼光独到,虑事长远,谋划周密,儿臣相信对台政策的调整一定又是一大善政。”

    大学士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对福建和台湾的情形尤为熟悉,眼见已经是一面倒的情形,也躬身奏道:“启奏皇上,恂郡王此议实乃忠心体国,老成谋国之举,台湾一旦放开,不出五年,便可成为一大粮仓,不仅能够自足,还能返销粮食于福建、广东,移民开台湾,乃历朝历代未有之创造,微臣祈恳皇上允准。”

    三人这一接连表态,一众大臣自然是纷纷跟风,有心反对的也只能闷在心里,没见康熙的都已经显露浅笑了。

    果然,康熙紧接着就开口说道:“诸位臣工既然都极力支持,朕即诏告天下,允准福建三十万饥民移民台湾,亦允准官员、百姓照顾家眷入台。至于取消入台限制,还需稍缓时日,以免各省无地无籍之民蜂涌入台,形成混乱局面。”

    说到这里,康熙瞥了一眼仍跪着的赵申乔,慢慢而道:“身居高位者,要职责便是权衡政务利弊,利多弊少则倡之,弊多利少则禁之,利弊平衡,自然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多琢磨,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

    稍稍沉吟,康熙又道:“北方十年九旱,皇十四子胤祯提议推广抗旱高产农作物,事关严峻,着户部侍郎施世纶予以协助,总揽抗旱高产农作物推广事宜,另,海关总署副总监督一职至今空悬,一并兼之。”

    施世纶,施琅次子,历任扬州、江宁、苏州三府知府、江南淮徐道副使、安徽布政使、太仆寺正卿、顺天府尹、都察院落左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其人聪强果决,准抑豪猾,禁胥吏,居官一地,事事为民,在地方名声显著,清名远播,居官三十载,清白自持,一直如一,也曾被康熙表彰为‘天下第一清官’。

    施世纶没料到康熙竟然让自己兼任海关总署副总监督,而且还总揽抗旱高产农作物推广事宜,忙稳重的站出来谢恩。

    一众欲入十四党,却不得门而入之的官员都是羡慕不已,又是海关总署副总监督,又是总揽抗旱高产农作物推广事宜,可不自然而然的成了十四党一员。

    施世纶却是有苦说不出,几兄弟中,出息的就他和六弟施世驃,这下倒好,都成了十四党,施家算是绑在十四爷身上了。

    第147章移台之争

    第147章移台之争

第148章 建军港

    第148章建军港

    福建泉州。

    晾了一众大户粮商五日后,胤祯命人放出消息,在兴化府、漳州府、泉州府各收稻米二万石,价格却是低于市价二成。

    一众大户还在犹豫不决时,家中有子弟在海军的大户却开始积极卖粮。等一众大户反应过来,各府的二万指标早被一抢而空,市场粮价也由此开始大跌,眼看着自家财富一天天缩水,一众粮商都是急的火烧火燎。

    胤祯放出的移民入台的消息也开始从沿海向山区快传播,赦免无罪对饥民而言是生的希望,移民入台对他们而言则是安稳富足的希望,两条消息一前一后传播开来之后,大量的暴*饥民开始在各队进山宣传的衙役带领下,有序的走出山区,赶到兴化、漳州、泉州三府城外的指定地点聚集。

    胤祯一面派遣蓝理率军卡住出山的大小关隘,以防大股顽抗饥民乘机杀回沿海,一面紧急命令三府大小官吏全部出动组织饥民在平原地带抢种各种渡荒的农作物,同时,也在泉州港每天不紧不慢的运送饥民出海赴台。

    五月二十日,康熙允准福建三十万饥民移民台湾,允准官员、百姓照顾家眷入台的谕旨传到了泉州。

    整个泉州城立时就沸腾起来,三十万饥民移民台湾的风声早就已经传出,可允许百姓照顾家眷入台这个消息可就太激动人心了,这意味着完全能够在台湾安家落户了。

    欢腾的人群立即就自的包围了提督府,喝彩的声浪一波接着一波,泉州知府刘侃带着泉州大小官员、缙绅在提督府大门前磕头感谢十四皇子恂郡王胤祯。

    一众百姓见了,也纷纷跟着磕头,提督府门前大街上立时就黑漆漆的跪了一片,胤祯闻报,急忙走了出去,却在大门口被达春拦住了,达春揖了一礼,才道,“主子,外面人群太杂,也太多周的制高点也没派人清查,太危险了。”

    巴亥也紧随着道:“主子,情况确实太复杂,奴才们一时之间也没来的及准备。”

    胤祯想了想,人带多了,怕吓着百姓,带少了,确实难以防护周全,沉吟了一下,他便扫兴的说道:“出去把刘侃叫进来,另外着人将施世驃叫来。”

    刘侃一进大门,便恭谨的跪下磕了四个响头,“下官谨带福建万千百姓叩谢王爷大恩。”

    “起来,叫百姓们都散了,这是皇上的恩德,要谢就叫他们谢皇上。”胤祯和煦的说道。

    施世驃来的很快,进门见礼之后,就笑道:“还是王爷能量大,朝廷对台政策已延续了近三十年,王爷一到福建就改了过来,这下福建百姓可是乐坏了。”

    “这份功劳是皇上的,本王可不敢贪天之功,否则,应景的时候可又是一大罪状。”胤祯笑着纠正道:“叫你来是商量一下饥民安置的问题,三十万饥民进入台湾,台湾府一时之间怕也接受不了,本王打算好好安置他们,顺带也利用一下他们。

    凤山、诸罗两县一南一北,听闻俱是优良港口,本王计划将饥民一分为二分别送往这两个地方,扩建港口,台湾的全面开放,已是时间问题,随着台湾的开,现有的港口肯定是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

    另外,为了台湾日后的稳定,也必须拓展这两个港口,这事,本王没时间料理,还得劳烦施军门,这两个港口开辟出来,必须留一半码头做为远洋舰队、福建水师的军用港口。”

    “未将尊命。”施世驃揖礼回道,抬起头却又笑道:“出力的事,属下是没问题,不过,属下可没钱。”

    “银子的事,不用你操心,我会派专人打理。”胤祯含笑道:“从明日起,开始大量的运送饥民入台。”

    施世驃刚走,便有亲卫禀报,“禀王爷,闽浙总督范时崇、福建巡抚黄秉中等一众福建大员前来拜访。”

    “让他们进来。”胤祯吩咐后,略略考虑,还是矜持的进出签押房,在门口站定,这群大员既然赶来泉州,应该就不至于空手,他们一个个可都是降五级留任的,不出点力,这级别怕是不容易恢复。

    范时崇、黄秉中带着一众大员一进院子,见胤祯立在滴水檐下,忙上前跪下,“奴才(微臣),范时崇、黄秉中恭请圣安。”

    “圣躬安。”胤祯受礼之后淡淡的说道。

    一众人行完了钦差礼仪,又重新给胤祯见礼,礼毕,胤祯才伸手将一众人等让入签押房,落座之后,范时崇便率先说道:“福建饥民暴动,下官等剿、抚不力,累及恂王爷亲至福建招抚,下官等实在羞愧,此时次前来泉州,下官等四周筹集,带来四千精兵、五万石稻米,以资王爷招抚之用。”

    听说带来四千精兵、五万石稻米,胤祯悄然点了点头,暗忖这些个官员还算识趣,当下便道:“有劳诸位大人,不过,三十万饥民入台,一应后继安置事宜,还须各位大人多多费心,事成之后,本王自当将各位功劳照实上奏。”

    范时崇、黄秉中巴巴赶到泉州,又是送粮,又是送兵,图的就是胤祯这句话,闻言自是欣喜,黄秉中在椅上欠身说道:“下官恭谢王爷,一应具体安置事宜,皆是下官职责所在,王爷但有所命,下官等无有不从。”

    沉吟顷刻,胤祯方徐徐说道:“本王计划将饥民分批入台,三个月的口粮,种粮,农具本王能够负责筹备,治安、防疫、住所、荒地划分、地域管理,凡此种种就劳诸位费心,台湾府现有的人手怕是忙不过来,还得抽调一批得力的官吏前往。”

    范时崇、黄秉中见胤祯想的如此周全,而且大头的钱粮也不用他们考虑,自然是大为欣喜,三十万饥民移台,可不是小事,若能协助胤祯将这事漂漂亮亮的办下来,官复原级,还不是小事一桩,二人当下都是欠身回道:“谨尊王爷吩咐,下官立即着手安排各种事宜。”

    随着范时崇带来的五万石粮食上岸,闽南的粮价更是一路暴跌,就在一众粮商一筹莫展,焦急万分的时候,胤祯放出了消息,以一两六钱一石的价格敞开收购。

    一众粮商到了这个地步,那里还敢犹豫,纷纷将手中囤积的粮食出手,虽然赚的少了点,可总比砸在手上要强的多,一旦新粮出来,这粮价还要暴跌。

    第148章建军港

    第148章建军港

第149章风云再起

    第149章风云再起

    福建、延平府。

    延平府并未遭遇旱灾,但三明、永安一带却遭遭到掉头西进的暴*饥民疯狂抢掠,饥民所过之处犹如蝗虫过境,劫杀大户、中小地主,就连贫民家中的杂粮也是掠夺一空,不仅如此,他们连田里灌浆的稻米也不放过。

    消息传开,不用官府组织,村村寨寨便自的组织青壮协助官兵协守关隘,山寨,延平府总兵林章亦怕落得降五级的处分,紧急抽调东南、东北各县兵力严守各道关隘,严防流寇深入延平,同时,他还命人在各处关隘、城镇张贴康熙招抚饥民、允准移福建三十万饥民入台的布告。

    赞川彦镇的一处大户人家的宅子里。

    邓老大烦闷的呆在房间里沉思,他接到命令后,便带队进入福建,先后接触了无数股大大小小的义军队伍,却都令他失望不已,一个个都是名字叫的响亮,实际上却连土匪都不如,土匪还有自己的地盘,还拿得出几把象样的兵器,那些个义军却是什么都没有,纯粹就是一群流民。

    反反复复找了很久,邓老大一行才找到永德军,永德军于仙游一战,缴获了三千多兵器,一路攻取掠夺乡镇都是轻而易举,已经成了义军中实力最强、号召力最大的一股义军,无数饥民闻名来投,王福、张震却都不肯收留,多一个人多一张嘴,他们自己都在不断的精简队伍,以便填饱肚子,也更灵活一些。

    邓老大等一行人来投,王福、张震一见那几十名弓手,就当机立断的收下了,他们可是太需要娴熟老练的弓手了,入伙后,邓老大很快就在义军中站住了脚,并得到王福、张震的看重。

    不过,眼看永德军一天天的深入西北山区,邓老大却是大为烦闷,胤祯确实是到了福建平乱,不过他却是招抚,而且身在泉州,不把永德军调回去,跟胤祯打一仗,他们根本就没出手的机会。

    “老大,王福派人来叫你去商量大事。”卢子敲了敲门,在外面说道。

    “尽是些破事,有什么好商量的?”邓老大拉开门,闷闷的骂了声,想了想了,还是抬脚走了出去。

    镇中的一座大宅正厅里,已经座了十几个人,邓老大进去之后,王福朝他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待,而后便开口道:“眼下的情形大家都知道,自打康熙爷布告招抚和移民台湾的告示后,很多兄弟都动了心,每天都有人偷偷溜走,而且我听说,另外那两股大的义军也都解散出山了。今天喊大家来,就是商量下,我们怎么办?”

    一人马上接着说道:“大伙儿造反还不就是为了活命,既然回去没事,又能够到台湾去落户,为什么不回去?”

    “就是,都没人造反了,就我们这一股,迟早要被朝廷大军围剿,那时候就没活路了。”

    一听到这里,邓老大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忙说道,“那些饥民回去大概没事,我们回去可就难说,大伙别忘了,我们可是杀了几千官兵的。”

    这话一出,一众人都不作声了,他们永德军少说也杀了四、五千官兵,回去真能没事?即便康熙爷不追究,那些个地方官兵会善罢甘休?可不接受招抚,又能怎么样?继续流窜?那迟早是被围剿的下场。

    见有些冷场,张震轻咳了一声才道:“我们永德军现在有一万二千人,我跟王头商量了一下,愿意跟我们一条路走到黑的,我们欢迎,想接受招抚去台湾的,我们也不勉强,大伙儿好合好散,我们也不想把大伙儿都往绝路上引。”

    “张头,这话怎么说的,大伙儿要死一起死,要生一起生,自制造反那天起,咱们就是活一天算一天。”

    “其实未毕就没有活路。”邓老大站起身,见一众人都望了过来,他才说道:“我们不能再往山区前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