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莱坞之路-第2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比尔罗西斯相信,像墨菲这种导演,永远都不会忽视影片的商业利润,他的风格也不是很对奥斯卡的胃口。

比尔罗西斯站起来走了几步,思考了一会,说道,“这件事交给我负责好了。”

又讨论了十几分钟,墨菲、比尔罗西斯和律师罗伯特的这次三人会议也宣告结束,墨菲继续配合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宣传计划,比尔罗西斯负责一系列的奥斯卡公关活动,罗伯特则去应对乔丹贝尔福特的诉讼案,尽量不牵扯墨菲太多的精力。

在好莱坞,能走到墨菲这个地步,所代表都不是自己,而且每一个人的背后,基本都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团队,很多时候的群策群力,远比一个人光着脑袋往前硬闯效果要更好。

每年的12月1日,是北美颁奖季正式开始的时间,现在渐渐接近了十二月中旬,很多前哨奖项都公布了评奖结果,或许是受到乔丹贝尔福特不断攻击影片失实和竞争对手拿此来做文章的影响,与去年的《无耻混蛋》不同,墨菲和《华尔街之狼》几乎无一例外的落选了这些奖项的提名名单。

情况对于《华尔街之狼》相当不利,尤其时间渐渐接近一月份,学院随时可能宣布派发奥斯卡提名名单的选票。

也就在这时,墨菲和比尔罗西斯以及二十世纪福克斯联手划出大手笔,连续在业内影响力巨大的《好莱坞报道者》购买版面,刊发与墨菲和《华尔街之狼》相关的消息。

“墨菲斯坦顿,一位从来没有拍过烂片的导演!”

“好莱坞最具个人风格化的导演和他制作的风格独特的《华尔街之狼》……”

像这样的新闻都只是常规的宣传手段,在这些常规宣传手段里面,还故意提起了影片那些备受非议的地方。

“随着北美感恩圣诞档期诸多电影的先后亮相,可能是本届奥斯卡颁奖季最具分量的影片《华尔街之狼》终于在之前一系列跳票、剪辑未完、档期调整的不利消息中重装上阵,在院线中与观众见面。”

“但毫无疑问,这部时长接近三个小时的黑色喜剧甫一出场,就以其令人咂舌的尺度,挑战了包括观众、影评人、甚至奥斯卡奖评委们在内所有人的心理底线;而由此引发的两极分化的评论口碑和观众感受,也就毫不出乎所有人意料了,而这个现象在奥斯卡奖的颁奖季,又绝非一个好消息……”

“在这部墨菲斯坦顿执导的《华尔街之狼》里,塑造了一个奢侈糜烂吸毒成瘾的股票经纪人角色:乔丹贝福德。这个角色在片中无恶不作、寡廉鲜耻、颓废堕落。观众如果能够忽略影片最后10分钟乔丹贝福德被FBI调查和联邦法院定罪的情节,全片几乎就是奢侈糜烂生活的全面展示。”

发布这些,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不是为了让影片自黑,恰恰是向众多的奥斯卡评委中的老头子们显示:看,我这部影片根本就不是专门为了冲击奥斯卡奖而制作的,否则干嘛弄那么多争议和大尺度的镜头呢?

这种宣传方式看似有些荒谬,但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衡量的东西,尤其是一群上了六十五岁的老头子,就像墨菲说的那样,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任何人都不能用平常人的思维去衡量他们。

他们的思想真的很奇特,让人无从把握,冲奖的人太在意奥斯卡,会被他们认为制作电影的目的不纯;远离奥斯卡的话,又会被他们认定不尊重权威奖项……

这也就是墨菲所说的姿态问题,姿态有时候也会决定是否获得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

所以,墨菲给《华尔街之狼》这部影片敲定了一个基调,并且通过《好莱坞报道者》公开显示出来。(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七章风格多样化

求月票和推荐票!

“现在颁奖季的影片目的太过复杂。”

比弗利山一栋精致的木屋走廊下边,头发花白的彼得巴特不断摇头,对一起喝下午茶的同伴说道,“有些人制作影片为的不是电影,只是为了单纯的冲奖!”

坐在对面的人同样头发花白,似乎年龄也更大一些,他放下茶杯,轻轻点了下头,好像很认可自己这位老朋友的看法。

彼得巴特从1969年开始就是学院的成员,这也意味着还是一位奥斯卡的评委,他跟对面的弗兰克皮尔森一样,都是现今学院资历最老的一批人中的一员。

不过,相比于他自己,弗兰克皮尔森在学院中的地位更高,影响力也更大。

弗兰克皮尔森不但参与过《热天午后》、《一个明星的诞生》和《铁窗喋血》等经典作品的制作,之前还担任过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轮值主席。

确实,轮值主席并不意味着拥有多大的权力,但担任过这一位置的人,无一例外的有着极其宽泛的关系网。

所以,彼得巴特才接受了CAA那位著名的经纪人比尔罗西斯的请求,想要从侧面影响一下弗兰克皮尔森。

“那些为了冲奖而冲奖的人。”

放下茶杯后,弗兰克皮尔森轻轻摇了下头,“他们快让奥斯卡变味了。”

“是啊。”彼得巴特能从中听出老朋友的立场,想起比尔罗西斯提过的话,马上说道,“这样的人确实很可恶,比如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每接下一部影片,每出演一个角色,都是刻意想要冲击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他看了弗兰克皮尔森一眼,时机非常合适,又说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样的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简直就是对这种行为的纵容。”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想要获得最佳男主角?”弗兰克皮尔森冷笑了一声,“哪怕是为了这个奥斯卡着想,我们也不会让他获奖!”

一些批评家认为,奥斯卡评选强化了电影及制片厂拍片的决策缺乏多元化的特点,弗兰克皮尔森相当认可这种观点,但奥斯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激励,而不是限制,学院也一直在致力于多元化。

然而,众多为了冲奖而冲奖的影片和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院想推进的好莱坞电影多元化的计划。

“电影风格多样化并不容易实现啊。”彼得巴特叹了口气,说道,“好莱坞电影如今严重同质化,不说暑期档的那些爆米花,看看颁奖季的这些影片,基本也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弗兰克皮尔森赞同的说道,“现在好莱坞个人风格强烈,还能保证作品质量的导演太少了,没有风格多样化的导演,自然不会有风格多样化的影片。”

“我觉得……”彼得巴特适时的说道,“我们应该激励那些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

“嗯。”弗兰克皮尔森点了点头。

两人又聊了会,喝了几杯红茶,彼得巴特告辞离开,有些话不能说得太多,否则会起到反效果,而且他知道弗兰克皮尔森有看《好莱坞报道者》的习惯,明天的《好莱坞报道者》上面,会出现一篇特别的评论文章。

再加上今天的这些话,弗兰克皮尔森的观点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用太多,只要立场稍稍偏向比尔罗西斯的那位重量级客户就可以了。

就像彼得巴特预料的一样,第二天早餐的时候,弗兰克皮尔森打开了刚刚送到手中的《好莱坞报道者》,这份报刊针对的就是好莱坞业内,是大部分好莱坞从业人士必读的。

刚刚翻开这期《好莱坞报道者》,弗兰克皮尔森就被其中的一篇重量级的评论报道吸引住了眼球。

“评《华尔街之狼》,一部不那么奥斯卡的风格独特的电影!”

只看标题,弗兰克皮尔森就想到了昨天与老朋友的谈话,不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奥斯卡是个名利场,这谁都知道,绝大部分电影从业者,躲不过名利诱惑,但名利向来非唾手可得,四周总会竖起高高的围墙,入得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们的法眼,才能登堂入室。”

“有难度是好事,从1928年奥斯卡奖设立至今,在人追名逐利之心的不懈推动下,聪明的电影人们已经基本上摸清了获奖的门道,成果足以编纂成一部‘奥斯卡名利学’,在其学术成果指导下,不乏专门的‘私人定制’的出现,不惜真金白银烧起风火狼烟,只为博学院评委一票。”

“可惜,事情很奇怪,比如吸引某个女神青睐,越谄媚反而越不行,有人祭出大制作、大情怀、大时代,外加人类共通之人性主题,只差片头打上‘求入围’三个大字,结果惨败,别说奥斯卡小金人,连个提名都没有。”

“事后一分析,片子拍得不错,画面、布景、道具、表演都挺好,就是中心思想不对头,奥斯卡作为学院奖,对好莱坞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一向顽强,人家鼓励一群人牺牲去拯救一个人,你却反过来,强调等级贵贱弱者牺牲,真让人捏把汗。”

“奥斯卡就是这样,标准相当高大全,既要理念先进,又要价值观正确,既要拍摄技术突破,又要情节打动人心,既要艺术水准不俗,又要商业成绩达标……林林总总一句话:全面优秀有长项,观念正确无短板。似乎唯有如此,那份做世界电影发展潮流导向的老派傲慢,才能赢得奥斯卡。”

“从这个角度来说,墨菲斯坦顿执导的新片《华尔街之狼》能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话,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因为,这是一部多么不奥斯卡的电影啊!据说,一些奥斯卡评委看完此片之后,身心极为不适,如遭三小时酷刑,甚至有人跑到拍摄此片的著名导演墨菲斯坦顿前,指着鼻子骂道,呸,丢人!”

“这样的电影能够符合奥斯卡价值观正确的标准吗?很多观众和评论家觉得,该片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揭露和批评。然而话音未落,在华尔街的看片会上,每每出现大尺度放纵场景,应邀观影的金融界人士便群情激奋,叫好声与口哨声此起彼伏。”

“围绕这部影片的争论已经相当热烈,《华尔街之狼》,也是一匹奥斯卡之狼,赤裸裸冲进了绵羊群,挑战了牧羊人的权威,破坏了学院派的游戏规则。你看,别人要么在埋头讲一个动人或精彩的故事,要么在反思美伊战争的恶果,而年轻的大导演墨菲斯坦顿呢,却在指导好友小罗伯特唐尼如何滴。蜡、做。爱和吸。毒。”

“这的确太不保守传统、太不价值观正确,也许该片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话,会让精通奥斯卡名利学的人士都大吃了一惊。”

“但也这种吃惊也不必太过,毕竟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提倡电影应该具备多样性,墨菲斯坦顿强烈的个人风格正是现今好莱坞电影急需的,在学院那些开明和精明的人眼中,鼓励墨菲斯坦顿,无疑是提倡电影多样化的一个好机会。”

“学院是整个好莱坞电影的权威,只要能引导如今同质化严重的好莱坞电影朝着多样化的道路发展,必然能冲向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辉煌!”

“最后再说墨菲斯坦顿和这部《华尔街之狼》,影片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真相,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真相的电影。”

“墨菲斯坦顿的这部电影必将成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现实的经典作品,他戏虐调侃百无禁忌,他敢于让唯一的正面人物,联邦调查局认真负责的探员在被羞辱后在抑郁肮脏的地铁里继续忍受不公正的孤独!”

“这种粗俗、辛辣、讽刺和黑暗的基调,就像一把彻底抛弃了温情和鸡汤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华,捅向时代的罪恶的心脏。”

“真相看起来总是让人无法接受,但在真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其责。”

看完这篇评论,弗兰克皮尔森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放下咖啡杯后,靠坐在椅背上思考了起来。

现在是颁奖季,类似这样的文章后面,肯定有CAA或者二十世纪福克斯这样的推手,不过他却认为评论中的一些观点非常正确,一些不那么奥斯卡的影片,尤其像墨菲斯坦顿这种个人风格异常强烈的导演,其实更应该获得鼓励和奖励,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拍摄政治正确、战争反思和黑人题材的所谓标准冲奖影片。

那些影片拿出来就会让人明白这是冲奖影片,完全是为了冲奖而冲奖,已经失去了电影的本质,更对整个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想到这里,弗兰克皮尔森站了起来,觉得是时候找那些观念与自己一致的老伙计们谈谈了,那些目的性过于强烈的影片,真的不该再出现在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上面。(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八章出色的女导演

求月票和推荐票!

时间一步步向着2010年迈进,每个颁奖季永远都不会缺少的纷争中,墨菲也得到了些好消息,经过不懈的公关努力,学院内部有相当多的一批评委,都倾向于支持他和《华尔街之狼》,虽然这不能保证拿到这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提名,但无疑大大增加了出现在提名名单上的几率。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为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努力,小罗伯特唐尼和乔纳希尔都是自己人。

像墨菲、CAA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都是混迹在好莱坞的老人,如同电影学院一样,人老了难免会保守,尽管他们的行动看起来比较激进,却跟那些新近入行想要从奥斯卡上分一杯羹的人无法比。

十二月中旬,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大作《阿凡达》正式在北美上映,然后以近乎疯狂的势头开始席卷全世界,即将创造新的神话。

十二年前,卡车司机曾经用商业成绩征服过奥斯卡,并且在颁奖典礼上面狂傲的高举小金人大喊‘我是世界之王’,随着《阿凡达》在北美和海外市场的超级火爆,很多人都相信詹姆斯卡梅隆会卷土重来。

由于墨菲知道自己的风格不怎么符合奥斯卡的口味,其中与主流不符的主题和价值观,更不可能成为无数奥斯卡评委争相选择的第一目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争取部分评委的支持,能拿到想要的提名就是胜利。

所以,《阿凡达》超级火爆的市场成绩,并不会对他的奥斯卡之路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反倒是那些完全按照奥斯卡口味制作的影片,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因为之前有过先例的关系,很多人都担心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达》凭借突出的票房成绩再次征服奥斯卡,其中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初入行者,自然将《阿凡达》当成了主要的竞争对手。

众所周知,奥斯卡从来都不是单单凭借影片本身来一决胜负,更不会只要影片足够优秀,坐在那里干等,天上就会掉下一座奥斯卡小金人,还正好砸在自己的头上。

就像好莱坞一样,奥斯卡从来都不是什么净土,其中充满了争斗。

在一次聚会上,梅根埃里森向墨菲说起过她的冲奥策略,后面也在付诸实施。

这个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敢想敢做,不但投资了非常符合奥斯卡和整个美国社会形势的《拆弹部队》,还请来了奥黑炭当初竞选时的公关经理来操作影片的整个公关策略。

其中最为夸张的是,梅根埃里森指使《拆弹部队》的一位制作人直接给众多的奥斯卡评委发邮件,攻击《阿凡达》的同时,更是号召评委们不要投票给《阿凡达》和詹姆斯卡梅隆。

这样的公关无疑是极其冒险的。

不过,墨菲也承认梅根埃里森的策略很聪明,论及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和研究,绝对在她的哥哥大卫埃里森之上。

这种近乎疯狂的、赌博式的公关,如果用在例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或者其他学院派欣赏的导演身上,无异于引火烧身,但攻击的人是詹姆斯卡梅隆的话,则完全不同。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商业片导演,连斯皮尔伯格都假模假式的拍了《紫色》《太阳帝国》等几部艺术片,而詹姆斯卡梅隆从来就是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根本不招奥斯卡和学院的待见。

后面的发展无疑证明了这一点,梅根埃里森大范围的给奥斯卡评委们发邮件,当然不可能保密,很快就被人捅了出去,但是受到惩罚的只有发邮件的那位执行制作人,而且处罚也是不允许他继续参与这届奥斯卡的相关活动而已。

至于梅根埃里森和她投资的《拆弹部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很多评委的立场受到了她的邮件的影响。

当然,像墨菲这样的人都很清楚,这种策略看似见效很快,却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留下后遗症。

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打破游戏规则的人都不会受到欢迎,甚至遭到排斥,有些游戏的底线规则,连墨菲都不会轻易去触动。

所以,梅根埃里森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益,但当这届奥斯卡过去,评委们回过味来之后,未来必然遭到一系列的清算,她投资的影片想要再次拿到奥斯卡奖项,难度将会翻倍的增加。

受到梅根埃里森的影响,墨菲特意与盖尔加朵一起去影院专门看了看曾经只闻其名的《拆弹部队》,第二天又被盖尔加朵拉着去IMAX影院体验了一把正直的IMAX3D版本的《阿凡达》。

看完影片回到家中,盖尔加朵特意问墨菲,“如果都能进入提名名单的话,《华尔街之狼》、《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三部影片,哪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可能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