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墨菲确定了项目的片名,就是新闻发布会上面的《聚焦》。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部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精心选择的电影,而且早在计划《迭戈罗斯》这部电影的冲奥之旅时,就基本确定会拍摄《聚焦》。
电影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没有比现在更适合这部影片的社会形势了。
不说被天主教的攻击刺激到的好莱坞内部了,就连大部分媒体都在为这部影片叫好。
“墨菲斯坦顿的新片《聚焦》会将成为一部诠释新闻自由和彰显媒体力量的经典电影!”
以《纽约时报》为首的主流媒体,在影片还没有正式立项的情况下,就开始为墨菲唱起了赞歌。
从很大层面上来说,主流媒体代表的基本就是主流社会的声音,虽然天主教在美国有着相当大的势力,但一系列被揭露的丑闻连续不断的出现,已经让他们触犯到了美利坚主流社会不可能碰触的敏感底线——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
就连一向不怎么喜欢墨菲的《华盛顿邮报》这次都站在天主教的对立面,连续发文督促华盛顿当局对这一系列的丑闻展开彻底的调查。
当然,这些事真要走入司法程序并不容易,就像肯尼迪家族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代表着天主教利益一样,天主教在美国的政治版图中,还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的。
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说墨菲的这部新片万众瞩目或许有些夸张,但备受期待却是事实。
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期待值越高,就代表着影片制作时的容错率越低,尤其是对于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题材和内容都极其严肃的电影来说,低级错误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所以,墨菲在撰写剧本之前,首先要把当年《聚焦》栏目组报道天主教**丑闻事件的前前后后全都搞清楚。
他既然有计划,肯定会提前做准备,比尔罗西斯之前就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更是与罗比罗宾逊这些当年实际主导和参与新闻调查的人,建立了流畅的沟通渠道,这些都有利于剧本的编写,减少犯下错误的几率。
虽然曾经的电影看过几次,但墨菲在动手撰写剧本大纲前,还是先飞去波士顿,与罗比罗宾逊等人交流了几天,回来后开始翻阅海量的资料。
事实是这部电影存在的基础。
首先,墨菲专门查看了一份关于天主教会的调查统计,看到统计上面的数字,也有些明白那位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为什么那么急于和强势的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力了。
因为根据调查统计,在如今的美国,超过百分之五十自幼信仰天主教的人会在成年后远离天主教!
这是什么概念?那些在天主教家庭或者伴随天主教长大的人,最后有至少一半不再是天主教信徒。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比例,而且近年来还在不断扩大。
至于什么原因让这些人脱离天主教会,有一个说法的比例非常高——我是在天主教会长大的,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天主教的伪善和教条感到不寒而栗。
然后,墨菲开始查看当年新闻事件的具体资料,这次新闻调查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2001年到2002年间,《波士顿环球报》里面一个名为“聚焦”的栏目组,对神父亵童事件进行一系列的报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国犯下的性侵儿童丑闻。
这件事咋一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比墨菲曾经在《迭戈罗斯》上面的所做的也强不到哪里,但这种事放在洛杉矶和波士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天主教的势力在这两座城市可谓有天壤之别!
天主教是波士顿第一大教,在当地政坛的影响非常之大,并且经常会对各类机构施以压力,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顿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顿之所以发生大规模教士性侵儿童事件,与当地执法部门在天主教的压力下从轻处罚瞒而不报及有很大的关系。
墨菲在写作剧本之前,肯定先要把整件事的前因后果搞清楚。
2001年7月底,隶属于《纽约时报》集团的马蒂巴龙刚刚从集团旗下的《迈阿密先驱报》转到《波士顿环球报》,还是报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专栏上一则“牧师涉嫌卷入性侵丑闻”的报道,当他准备做更深入的调查时,却被告知法官已经封存了法庭现场记录,这无疑是在防止牧师的个人档案公之于众,马蒂巴龙马上意识到,他所面临的会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
他发动以罗比罗宾逊为首的“聚焦”团队,并开始着手对神父约翰乔根进行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人震惊:这位天主教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过130名多名男童!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并非没有曝光,可他却在被曝光猥亵年轻教友后仍继续保留原来的神父工作达30年之久。
“聚焦”团队把对约翰乔根神父的调查整理成一篇名为“天主教会允许牧师虐待儿童多年”的报道,这片报道轰动麻省,但这只是整个波士顿天主教性侵丑闻的冰山一角。
一开始,“聚焦”团队的记者们认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师曾做过同样的猥亵教友的事件,但是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波士顿竟然有将近250名牧师曾做过猥亵儿童的事情。
更令人愤怒的是,教会为了防止事情曝光,将神职人员进行大洗牌,从这个教区换到那个教区,这些神职人员又在新教区中继续做着猥亵儿童的恶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过程中一名叫罗纳德帕奎因的牧师在接受采访时亲口承认了他所做的事情。
这对整个事件意义重大,因为当时虽然调查结果已为人所知,但并没有涉案的神职人员正面承认过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几乎所有神职人员对这件事都讳莫如深,罗纳德帕奎因神父的公开承认在民众间引起多大的反响就不言而喻了。
他说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区主教把他从波士顿调走之前,一直在猥亵男孩,这件事持续了整整15年,经历了两名不同的教友。
但是他说“确实,我愚蠢透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强奸过任何人并且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在这件事中感到过快乐。”
此外,罗纳德帕奎因还透露,自己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经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强奸。
丑闻最终水落石出,《波士顿环球报》从2002年1月6日到当年12月14日,做了近600篇有关“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系列报道,获得了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报道触动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来,波士顿大主教区最后有249名神父和教士被公开指控,活着的受害者人数超过了1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新闻源头约翰乔根神父,在三任红衣主教、众多教堂主教的包庇下,持续犯罪达34年之久,但2003年他在狱中被人围殴暴毙。
“大家都知道却秘而不宣的真相,来自宗教界朋友的劝阻,乃至是家庭的阻力……直到最后那篇举世震惊的报道最终发出,《聚焦》在这个过程当中无疑展示着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坚韧力量。”
这是普利策奖当年对于这起新闻事件的评语。
墨菲从事过类似的职业,如今这个社会,绝大部分记者为了追逐新闻和爆炸性的消息,可以说跟当初的他一样,毫无底线可言,但也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记者,颇具正义感和社会责任的。
无论怎么说,这批记者都可以说勇气可嘉,毕竟十多年前不是现在。
那时刚刚进入新世纪,教会势力远比现在强大,对于标榜“自由”的美国社会来说,舆论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环,你可以报道政府的丑闻,你可以批评官场的腐败,你可以指责公众人物的失态,但是挑战教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聚焦”四人组挑战的不仅是一个两个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维护这些有污点的神父的整个教会制度,因此墨菲不难理解当年的报道刊登之后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
可惜的是,当初的教会势力,尤其是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相当的强大,事件简短的轰动之后,就被天主教方面想法设法压了下去,到如今都渐渐被人淡忘了。
“肉体的摧毁,远远比不上心灵的摧毁。”
在剧本大纲的开头,墨菲特意加上了一句话,准备用在电影的开端,“所谓传媒,不应该成为歌功颂德的媒介,而应该成为正义的眼睛,洞察、披露这个世界的罪恶!”
第七百三十一章正义的含义
连续同当年亲身参与新闻调查的人沟通交流,又查看了大部分资料之后,墨菲开始撰写《聚焦》的剧本大纲,这次剧本跟以往完全不同,更是与《黑暗之城》有着天壤之别,剧本中所有的一切基本不可以有夸张之处,所有的内容都要符合事实,并且经得起任何人和机构的调查。
虽然电影必然有适当的艺术夸张,墨菲过往也执导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但那些题材远比不上这一部严肃。
要知道,电影中以反派面具出现的可是如今的天主教会!如果未来的影片中存在不实的情况,必然会在天主教的攻击中沦为笑柄!
这可不是墨菲想要的结果。
所以,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墨菲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足够客观。
墨菲的剧本就如同为当年《聚焦》特稿小组的活动做了个特写报道,一步步带领人们接近真相。
其中的内容完全是当年情形的再现,比如在调查的这一过程中,记者们不是没有遇到困难:公关部门特别提醒,小心触怒占据《波士顿环球报》百分之五十三的天主教徒订户;教会势力强大,上层人士不愿撕下虚伪面纱,搞得太不体面;记者个人信仰的动摇,直面许多他人痛苦的沉重压抑,忙碌工作对婚姻的影响;甚至还有新闻业本身的残酷——小组在调查取证的收尾阶段,赶上了2001年的“9?11”,更“大”的新闻逼迫记者不得不抽身去报道更“重要”的新闻,一边向联系的受害者解释道歉,同时还要提防被同行嗅出苗头,抢走报道的先机……
煽情绝对不适合这部影片,以客观的立场揭示当年存在的事实,也更加有力量。
没有客观存在的内容那叫污蔑,而不是反击!
整个剧本大纲,墨菲几乎剔除了戏剧性,完全平铺直叙,没有刻意丑化那些犯罪的神父,也没有罪恶的刺激画面。
比如他在写下剧本一个场景戏份时,女记者萨夏挨个探访涉案神父,吃了不少闭门羹,冷不丁遇到一位面容慈善的老神父,毫不设防的承认自己猥亵过男童,并平静地说“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在这件事中感到过快乐。”
现实中所有的神职人员对此事都讳莫如深,只有这名叫罗纳德?帕奎因的神父,公开承认了他所做过的事情,正如剧本中他讲述的那样,帕奎因自己少年时也曾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强奸。
这些都没有煽情,更不会去批判,而是客观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根本不用剧本,不用导演,也不用最后的影片下结论,观众足以判断善恶对错!
同样,墨菲也不需要有英雄主义的宣讲,更不需要通常同题材商业片中的阴谋与险情;即使有人质问几年前就把资料寄给报纸了,当时为什么不作为?也不是想象中可能的反转:“聚焦”小组的编辑罗比罗宾逊,最后发现当年正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漏掉了信源,让可能的报道迟到了7年——真实呈现即使优秀如此的记者也会犯错。
他在剧本中所使用的最大的冲突,不过是记者迈克找到了最关键的证据,心急的向组长请求发稿,后者压住他急切想伸张正义的冲动:更大的真相在后面,深入报道不能只是引起骚动,如果教会以个别案例道歉了事,不会带来社会实质的改变,而他们的新闻野心是“对付整个体系”。
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搞定剧本大纲之后,墨菲再次将斯坦顿工作室的编剧小组招入到了项目当中,继续以集体的力量来充实剧本。
即便是这种非常严肃的题材的影片,最终也摆脱不了好莱坞流水线的命运。
用流水线工厂的概念来说的话,一部影片的生产工艺需要经过多个“流水”程序,包括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道具、服装等部门,而每个部门又有更加精细的划分。
例如编剧部门有“提出意图”、“结构主要情节”、“添加次要情节”、“写对话”、“加噱头”等各个专门部分,均由足够专人的人主持工作;导演部门有“主要导演”、专门负责各种类型场面的“助理导演”部分;演员部门有专门负责发掘演员的专家,演员又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他部门也都分工精细,并聘用各种专家各司其职。
这种‘流水’程序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生产流水线一样,都是高度发达的大机器生产时代的产物。
电影虽然是一种娱乐性的精神产品,但好莱坞从市场需要出发将其物质化、工业化了。
这种精细分工的结果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方面,在影片制作的每一个细部,如布景设计、场面表现、人物对话等,会因为有相当精通的专业人士的把持,而做得非常优秀而精致;另一方面,当每一个细部的专业人士都想表达自己的创作个性的时候,众多的个性会由于相互冲撞和无法对全局进行把握,而最终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成为生产程序化、标准化的附属物。
虽然存在如此悖论关系,但是对于目前的好莱坞电影产业而言,精细化和现代化的专业分工仍然是提高产品以及产业品质的重要“关节”。
剧本交给编剧小组去根据事实资料充实,墨菲则考虑起了具体的拍摄计划,首先就是制作理念。
影片最后的成片,必然要像剧本那样,客观而又冷静。
在基本的叙事方面,墨菲准备使用常见的正反善恶对抗的叙事套路,却是不常见的不刻意渲染紧张感和冲突对立关系的方式,他不需要在影片中制造挖掘真相要经历的冒险历程,更不会胡乱夸张来自教会的威胁和打击,也无需反派人物的暗中破坏,甚至不准备使用太多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情感转变。
在他的计划中,这部影片只是克制简单、平实的展示这帮记者们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用舆论之力和权势抗衡。
从某些方面来说,与其说在影片当中对抗的双方是正义与邪恶,还不如说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坚持与随波逐流的放任。
这样做除了是对天主教会的反击之外,还能争取媒体舆论的最大支持!
如今这个社会,谁也不能小看媒体舆论的力量!
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和戏剧化,而只有琐碎的细小工作,但是对于追寻真相的新闻界而言,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的琐事当中,累集起了改变现状的力量。
这就是墨菲对于影片反映新闻工作者上的要求。
另外,在天主教丑闻方面,墨菲打算将影片的重点放在那篇著名的报道出炉之前的幕后工作之上,将案件的焦点——神父隐藏在叙事背后,这样不仅可以给与影片更多空间去展现真正的主要人物记者们的精神,更重要是,避免了粗暴的价值判断和戾气十足的指责。
很显然,犯罪神父的所作所为理应值得鞭挞,但是这并不是墨菲要做的事,他的影片会陈述揭露真相的过程本身,而对于真相持何种态度,就像最早他所想的那样,交给观众自己选择——观众在这种直接关乎到下一代的事情上面,比想象中更有洞察力和善恶心,远不需要被指导和带领。
事实上,这种对于结果的不予置评并不是墨菲刻意回避问题的选择。
恰恰相反,在太多类似的影片当中,导演或者编剧将自身的强烈的判断植入到影片当中,将一纸影像化檄文呈现在了影院的银幕上面。
这样的选择当然远说不上错,只不过在如此严肃敏感和涉及天主教这么庞大的实力的影片当中,冷静克制的态度才能最终赋予影片更厚重的质感。
在这个涉及宗教、儿童、法律公平等敏感话题的真实案件当中,如何客观诚恳的展现真相,如何不沦为玩弄噱头揭人疮疤的闹剧才是真正考验墨菲这个导演兼编剧的部分。
虽然自己确实不是个好人,以很多人的标准来衡量,完全可以规划到反面人物的行列当中,但墨菲对于正义还是有自己的理解的。
正义的含义不仅在于惩戒罪恶,同时也在于保护无辜!
影片在缺乏视觉刺激和紧张情节的的情况下,墨菲认为只有这种沉稳和克制,才能带来一部严肃题材的影片的独特气质。
还有一点,这部影片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部黑色电影,无论是主题还是内容,无不具备这类影片的特质,墨菲在画风选择上面,也会选择灰暗的色调,就像是波士顿冬季的天空一般。
到了十月份,所有的剧本创造全部完成,墨菲也拿出了完整的项目计划书,基于过往多次成功的合作和《黑暗之城》的大卖特卖,以及对已天主教攻击的反戈一击,二十世纪福克斯也对这个项目一路大开绿灯,表示四千万美元的投资与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