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淑嘉贵妃传-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凤阳王当真是多疑善布局的,他当初出逃凤阳,就想到了凤阳城内的儿子和白家会趁乱被策反。是以他留在凤阳的精锐并未全部撤退,这下安静下来假装投靠凤阳王世子的潜藏的旧部,在关键时刻替他扳回了一局。
    凤城内部很快被凤阳王旧部清理,白家家主在逃出城时被击杀,临死前愤恨的怒号,“慕辛胤你个小人,慕云澜,你好狠的心!”
    白家被凤阳王旧部尽数斩杀,凤阳王世子在混乱中失去踪影。凤阳王府当了二十几年女主人,但实际上一辈子都是凤阳王房中人的白姑娘,一把火烧了凤城中那座困禁了她半辈子的凤阳王府。
    那个被天下女子羡慕的白姑娘,曾经让凤阳王不娶妻,不纳妾,只钟情于她一人的白姑娘,在那场大火中丧生。
    凤城内的势力肃清只是早晚问题,凤阳王看着城墙上倒下的旗子,轻蔑的一笑,“慕云澜,你父皇都未曾从本王手里讨点任何好处,就凭借你,还妄想剿灭凤城,除去本王,简直是痴心妄想!”

  ☆、第52章 杀人如草不闻声

凤阳王破了侄子睿帝布下的骨肉相残的局,把兵力分为三路,分别开始跟朝廷军队正式开战。
    一路留在凤城,击杀凤城内反叛势力,务必全数肃清;一路回击良郡王沿途驻扎的郡县,挥师南下,占领南锣郡县;最后一路,由他本人亲自率领,追击退入北荒山的朝廷兵马。
    北荒山地势险要,当年杜子云在凤城一代被凤阳王伏击,就在躲入了北荒山,靠着山势和阴雨,逃出了凤阳王的势力。
    可现下却没有第二个杜子云,辛寅的运气也着实不够好。
    凤城白家当年借着宫中白婕妤产女,收拢了一批势力。之后过凤阳,淑佳夫人跟白家家主和白姑娘达成了一个协议,白家势力为皇帝所用。
    待到凤阳王势力铲除,立凤阳王世子为亲王,留京;白家可入朝为官,凤城会收归皇家。
    这么多年来,乙卯和小黑潜伏凤城,就是为了防止白家那个老狐狸反悔。他率领暗部十二卫潜入凤城,就是为了商量动手时机,顺带把真正的凤阳王世子换出来。
    原本一切都是按计划在进行,谁承想凤阳王那个老匹夫,一早就对白家和自己的亲儿子抱着杀心,留下了后手。
    皇帝布下的前后夹击,骨肉相残的局面,被他轻易的破除。现在他们还被逼入了北荒山躲藏。
    好在,他为了以防万一,在北荒山也布置了陷阱,当是能消耗凤阳王部分人马的。
    暗部六卫已经跟着杜九带着的四千人马,已经先行化整为零撤回了南锣,在暗中隐匿。凤阳王自大,必定不把良郡王慕遥的兵马放在眼里。到时候杜九携着暗部六卫及四千兵马和良郡王的三千人马前后夹击,加上北道口陈松那可调派的三千精锐。消灭凤阳王一路一万人马当不是难事。
    倒是北荒山分走了杜九的四千兵马后只剩下了二万,凤阳王的人马围困北荒山,却有四万之多。
    眼下就只能利用北荒山的地势,智取凤阳王。
    辛寅的中军人马中,是不包括昆桑的兵力的,昆桑多为草原,不擅长山上作战,并未跟着辛寅的中军的退入北荒山。再加上当初跟昆桑借兵就说好了,给昆桑在战场上发财的机会。
    眼下之凤阳城,正是凤阳王屯兵屯银的好地方。
    昆桑的人自然愿意入凤城分一杯羹。但辛寅不放心昆桑的人,担心他们不能遵守约法三章,故意杀害百姓,是以也有所防备。
    辛寅自己也一直对凤阳王不敢小窥,所以暗中也留下了五千人马,跟着昆桑的五千人马,一共一万人,留在了凤阳城外,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凤阳王被中军引入北荒山后,那边的一万人马也趁机杀入了凤城。
    凤城城内,凤阳王的旧部有八千之多,白家已经被血洗殆尽。凤阳王府也被烧毁了大半。
    昆桑的人马看到此行最大的目的地被毁,愤怒之下,勇猛异常,斩杀凤阳王旧部无数。
    凤城内,尸体遍布,血流成河,变成了一座杀城。
    而此时的北荒山,辛寅利用一线天的地势率先埋伏,命士兵在峰顶扔下巨石,砸伤了凤阳王一部分人马。
    之后凤阳王有所防备,倒是让辛寅的人马折损了不少。
    不到两万的人马在北荒山中躲藏,几次都险些被凤阳王诱入险境。辛寅更是付伤。
    跟着他的莫库,也在替他阻挡敌袭的时候,被大石块砸伤了脑袋。
    辛寅不放心昆桑,是以莫库为了族人,自请留在了中军,跟着中军入了北荒山。
    辛寅是知道莫库的身份的,是以多方试探,只希望能从莫库嘴里套出关于北荒山秘密通道的路线。
    可多番试探下来,辛寅发现,是他想多了。莫库或许多少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的,但他对于以前的事,是一点也没想起来。
    更别指望他能想起当年被人伏击,从北荒山密道带着盐税安全逃出凤城的事儿了。
    北荒山密道怕是真的无人可知了。
    既然不能智取,只能打游击战。
    但这也行不通,只因为他身边还带着一个处处得看顾的二皇子和凤阳王真在的世子。暗部六卫现在都以保护二皇子和凤阳王世子为先,腾不出手轻易出手护卫中军。
    他带着人逃跑的狼狈,还要顾及这二人的安危。
    如果把人分开,打游击,他要自保是没有问题,问题是,一旦分开,被人发现了二皇子,就坏了。
    凤阳王一定会诛杀了二皇子祭旗,给皇帝以痛击。
    而二皇子一死,不论此次战争他的功劳有多大,睿帝也一定会降罪与暗卫和自己。
    辛寅打有打不过,跑又跑不掉,只能边躲边退。
    好在一路上,且战且退,有小黑帮忙,凤阳王的人马也被折磨了一番。
    辛寅带着二皇子、凤阳王世子、伤了脑袋的莫库和中军一直在减少的人马,一路在北荒山山脉中东躲西藏。
    北荒山中一月,他们带的干粮只能省着吃,饿了吃野果野味还是好的。饿得再很了,草根树皮也是吃的的。
    比起辛寅这边的辛苦,凤城内的形势倒是一片大好。凤城旧部虽然人马不少,但对付白家和凤阳王世子的人马尚可,对上骁勇的草原骑兵,就有些不够看了。
    昆桑的人,好看凤阳王府的惨状后,像被人欺负了一样,奋起反抗,英勇杀敌。很快就控制了局势,把凤阳王旧部斩杀。
    更令那些昆桑汉子高兴的是,在凤城的密道内,他们发现了大批的金银珠宝和粮食。
    辛寅留下的人马自然紧紧看着昆桑的人马,不敢回援北荒山。
    好在杜九和良郡王的人马前后夹击,加上良郡王慕遥及时调来的北道口陈松的人马及时援助,把凤阳王一路一万的人马消灭了大半。剩下的愿意投降的三千兵马,由慕遥和陈松控制,把这些人带到了北道口看押。
    杜九率部五千继续北山返回凤城回防,杜九来的正是时候,他入凤城了解情况后,留下了暗部三卫和三千人马,带着与昆桑的人马相和自己带来的人汇合。
    剩余的人马,由他规整,一共率领一万人马,进入北荒山。
    也亏得杜九来的及时,辛寅此时的人马只剩下一万人。凤阳王四万的人马,却还有两万多。
    杜九带着人马沿着凤阳王走过的痕迹追踪,终于在半个月后,追上了凤阳王。
    暗部三卫也跟辛寅身边的暗部六卫取得了联系。
    双方合计布好陷阱,给凤阳王来了个瓮中捉鳖,歼灭了凤阳王两万人马。剩余的五千人马,拼死护着凤阳王遁入了北荒山密道,不知所踪。
    一直昏昏沉沉的莫库,看着凤阳王消失的地方,罕见的给辛寅指明了方向。并表示自己愿意去追杀凤阳王,给大梁献上自己的心力。
    辛寅的中军此时人困马乏,已无力再战,遂派了杜九带着自己的五千精锐随莫库入山追踪凤阳王下落。
    辛寅大致猜到了,莫库应当是被大石头砸到后,阴差阳错下化解了脑内的淤血块,找回了记忆。
    只他也知道,他此生怕是再难回大梁了。既然外甥女嫁到了昆桑,他自己也在昆桑又安家娶妻。不如留在昆桑,为着杜家和外甥女谋划一二。
    此次就是他为大梁最后一次尽心尽力的时刻了。是以他想把凤阳王在北荒山密道中截杀,给自己作为杜子云的一生划伤圆满的句号。
    杜九跟着也好,这是自己的兄弟,当不会泄露什么。
    莫库杜九入北荒山密道后,辛寅让杜九的人马留守密道入口,自己则率部准备撤出北荒山。
    待他最后一次轻点人数,却发现,二皇子不见了。同时跟着的暗部六卫也不见了。
    二皇子应该是趁着混乱,自己入了北荒山密道。
    辛寅派人去追查二皇子的下落,对着这个蠢货倒是不愿意在亲自去找。
    之后辛寅带着剩余的一万中军和昆桑的五千人马,撤出了北荒山,回到了凤城,和凤城的三千驻军汇合。
    又五日后,入北荒山的人马,带着气息奄奄的莫库和杜子诚回来了。去时五千的人马,只留下了不到二千人马。三千人马在歼灭凤阳王的战役中殒命。
    二皇子在这二千人马中,举着凤阳王的项上首级,得意洋洋。
    暗部六卫为了护住二皇子,三人毙命,三人重伤。
    三千人马也因为护着二皇子也被人斩杀,莫库和杜子诚更是在战凤阳王时受伤。凤阳王却被二皇子割下了首级。
    三千人马,三名暗卫首领,为了二皇子的封王之路留尽了鲜血,成为他踏上王位不折手段的踏脚石。
    辛寅不由得齿寒,此子自私自利,难当大事。如果大梁交给他,才真的是永无宁日。自此辛寅暗中跟淑佳夫人来往密切,帮扶三皇子一脉对抗二皇子是后话,姑且不提。
    尘埃落定,辛寅上折子,整理战后奏报,命杜九率部接应北道口的良郡王、陈松,务必把俘虏三千安全带回凤城。
    之后皇帝的圣旨八百里加急送到军中,将率三军,命陈松率部一万留守北道口、凤阳一带,其余人马包括还在南锣安抚民众的良郡王,全部拔营回京,不得有误。
    三月初十,大军回京,在京郊驻军。皇帝派了八王亲临,奖赏三军。三军统帅慕辛胤率良郡王、二皇子、杜子诚和昆桑的莫库一起进宫面圣。
    慕辛胤被皇帝由兵部调入京畿大营带兵,封为京畿营督统,正二品武将,兼任骁骑营教官。在京畿大营训练新兵。
    二皇子在凤阳一战中骁勇善战,斩杀凤阳王与北荒山,被封为英亲王。
    良郡王在南锣十三郡救护百姓伤兵,守护城池,重建战后灾区,安抚百姓民生,晋为亲王,重赐字为“泽”,取润泽万物之意。人称泽亲王。
    杜子诚,在凤阳一战中,屡立奇功,被封为正四品都司,掌南锣十三郡军政,统率其所辖卫所。
    昆桑右使莫库,率昆桑与凤城一战中助大梁良多,赏赐白银万两。昆桑大梁亲如一家,开放西北边境云城为通商口,两国互相贸易往来,共同发展经济。
    陈松也被封为从三品游击将军,待杜子诚到任后,即可动身前往南疆军中效力。
    其余众人俱有封赏。
    当夜,皇帝在昭阳殿大宴,奖赏三军将领。
    宴酣,瑶华宫来报,淑佳夫人与亥时三刻产下皇子,是为十皇子。帝大喜,赐名为忠,晋夫人为正一品贵妃。人称淑佳贵妃。
    三月十一日,睿帝驾临麟趾宫,第二日,嘉奖德庄夫人教子有方,晋为德庄贵妃。
    自此,正一品贵妃位上两个人正式开始了对峙。
    后宫中代掌凤印的依然是淑佳贵妃,而管理的十二宫的依然是慧敏夫人。
    熙嘉二十五的三月,经历了种种大事后,选秀的日子如约而至。

  ☆、第53章 共谁赢得岁月白

熙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新一届的秀女入宫。本届选秀,人数不多。比起熙嘉八年六百人过初选,留下三十六复选,再到那一届秀女六人入宫的惨烈,应当会容易不少。
    睿帝十七岁开始选秀,到现在他四十岁,二十三年间,已经经历了七次。对于这第八次,自然不会有多大兴趣。
    且他本身就是严谨自律的性子,在后宫也多宠信有子的高位嫔妃。是以他的后宫,实在说不上丰盈。
    他的子嗣上不算少,皇子十人,皇女十人。皇子中年长的二个已经封王,开始上朝参政。
    世家势力被他整治的不敢多言,世家的家主也大多清楚,这位主子是念旧的人,倒也不提再送女入宫固宠这茬。
    世家出身的贵女,大多是奔着选秀后指婚而来。要知道,今年两位封王的皇子和已经是贝子的五皇子,都还未娶亲。
    虽说皇家都是先纳侧妃,在娶正妃。但也有例外的不是,当年八王爷就是直接娶了八王妃的。
    退一步说,被选为能入玉牒的侧妃,也没有什么不好。将来的事,鹿死谁手不也是各凭本事?
    看看如今后宫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淑佳贵妃,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是熙嘉八年入宫的,比起同为贵妃的德庄贵妃和二位夫人,入宫要晚六年。却愣是后来居上,有宠有子还有权势。
    没道理他们家的女儿在侧妃位置上还不能搏杀出一片天来。
    世家夫人,为着女儿的婚事和家族未来的恩宠,纷纷递牌子进宫,想要拜见二位贵妃。
    不巧的是,淑佳贵妃还在坐月子,自然除了娘家人,一律不见。
    倒是德庄贵妃,对于世家夫人的上门,有理的接待,不偏不倚,倒是搏的了一片叫好声,都说德贵妃待人和气,教子有方。
    这消息传到后宫,后宫中的女人私下没少笑话。这德贵妃是想要好名声想疯了吧,就她那个嚣张跋扈的性子还待人和气?
    不过是装出来,为着她儿子选妃的一张□□。也知道哪家能傻到被她所惑,送女儿来给她当儿媳妇,让她磋磨。
    说起来,佳贵妃坐月子,倒是消沉了下来。虽然她掌着凤印,但宫内大多事务还都是慧敏夫人在处理。
    当然这选秀的大事,却是少不了贵妃的。复选定在四月底,到时候佳贵妃也就出月子了。所以皇上还是把选秀交给了佳贵妃和慧敏夫人负责,德贵妃和端贤夫人从旁协助。
    秀女依然按着初选时的规矩,乘骡车,着统一服侍,在日落时分从地安门前发车,由神武门入内。再有接引太监引导按顺序进内宫顺贞门进行三场初选。
    这一届秀女依然经过初选过后,留下的人比原先少了一多半。原先三百人的队伍,初选过后就剩下了一百人。
    这一百人将在宫中生活一段日子,等待复选殿选。
    这一百人里,世家送进宫女子,尤其被各宫关注,这些世家贵女少不得就是皇家的儿媳妇,能提前送给人情也不错。
    世家中,黎家、陈家、陆家、柳家、纳兰家和杜家今年都有嫡出小姐入宫,只是其他家入宫选秀是为着指婚和皇子而来,柳家、纳兰家怕是想要继续送女入宫博宠了。
    毕竟大柳氏和小纳兰氏一死,两家在宫中的势力受到打击,宫外家族再无力回天,只能寄希望与女儿入宫有宠后,再提携家族。
    但他们的如意算盘八成是不会如意,睿帝和淑佳贵妃费了大力气才扳倒了这两家大半势力,再给她们挽回和谋划的机会,岂不是太傻?
    新秀女依然按例在茗湘苑内生活一月,等待复选。而这内宫中生活的一个月,才是秀女们展现真本事的时候。
    到时候不仅仅是秀女间的相互争斗,还要提防高位嫔妃动手。要知道上位的人动动手指头,就能让她们悄无声息的在后宫中消失。
    花名册现下在四个主位手里被翻看,各宫的表现和重视程度也各不一样。
    先来看看两位贵妃处。
    麟趾宫,德庄贵妃处。
    德庄贵妃翻看这手上的名册,在世家女子的名字上查看逗留。
    让德庄贵妃在意的女子不过那几家的。她儿子英亲王,今年要选妃,她是打算先选出侧妃的。儿子刚得封亲王,让德庄贵妃恨不得在宫内横着走。
    在她看来,自己的儿子值得最好,世家女子给儿子当侧妃,都是抬高了她们的身份。
    在这些人里,她最看好的是自家侄女和陆家本家的嫡出小姐。
    德庄贵妃黎氏的侄女,是她四哥的最小的女儿。她嫂子也算是老蚌生珠,在快三十二的时候生下了她侄女。
    黎家的小姐今年才十三岁,看着一团孩子,可在娇宠着长大,家中庶姐庶妹众多,这嫡出小姐手段也是不了得,也没办法压过她们,得到全家上下的喜爱,从而选秀入宫。
    这位嫡出小姐的亲祖母,不顾自己年迈,亲自到宫中求了自己的女儿,为的就是能给亲送女求一门好亲事。而最好的亲事,可不就在刚刚封王的两位上。
    更何况,英亲王是自己的外孙,亲上加亲,对黎家和英亲王都好不是。
    而陆家的嫡出小姐,是端贤夫人的侄女。虽说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