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办法,谁让张庆臻是皇太嫂的亲哥哥呢,皇太嫂对小朱不错,怎么也要给她留些情面的。刘鸿训呢,他可是首辅。如果查出来,最少也是遣戎。可是他一走,内阁、朝臣之间均势就被打破了。

好容易自己的政令施行刚刚出现顺畅的曙光,再闹分裂,然后互相再妥协和协商一次,那这政局就全完了。为了稳定,小朱怎么也要保这届内阁的任期,起码超过两年。');

第十三章:筹练勇卫营

尽管向腐败势力妥协的感觉很不好,但小朱还是努力找一些快乐的事情来振奋自己。

比如说,田妃怀孕了,这是小朱真正想要的孩子,他暗暗发誓,无论男女,都要好好待他(她)。田妃怀孕期间,小朱平时就去了袁妃那里,但一个月之后,她也怀孕了。朝臣、内阁听说后,都口头上进行了道喜活动。

那么后宫里,筱筠问题就是小朱要面临的一个小难题。最后,还是在皇太嫂和田妃的怂恿下,筱筠成为了小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四个老婆。然后她被册封为熠圣夫人。因为夫人只是女官和妃嫔之间的封号。所以,在她的坚持下,她依然住在承乾宫内,也依然当阿萝的仆从,只不过她也有了四个丫鬟和两名太监的仆人名额。并且拥有独立的一个院落来居住。但为了不影响小朱皇帝的尊严,她一般是去乾清宫伺寝。

这是内朝的快乐。

外朝也有好事,通过彻查诏书修改一事,小朱有趣的发现了一条内外结交的脉络。曹化淳和温体仁。温体仁在被浙江籍官员追打时,居然跑到曹化淳的办公室内喝小酒,两人关系可见一斑。

并且由此小朱可以推断,既然皇帝的宠臣和皇帝的近侍结交。那么内外结交的原则是否也可以以此类推呢?皇商背景的刘鸿训和周延儒,应该是和张彝宪、王坤这班人结交,因为老田家也是皇商嘛!并且前一阵子,大家吵吵嚷嚷的要搞掉阿萝和田家,最近又咋咋呼呼的要求恢复老田爵位的世袭资格。整个起哄嘛!

孙承宗会不会和方正化呢?钱谦益会不会和高起潜呢?

有眉目比没有眉目还烦恼,这些人小朱都不能动,只能以一种第三人的视角,来看一幕幕人间戏剧,在上演。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比较讨厌,原本以为可以通过中旨来随心所欲,但是人家大明开国太祖早就做好预防了,皇帝发中旨,仅仅限于召见、赏赐、骂人、建议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其他一切事宜,都要由朝臣写旨意,内阁做票拟,皇上红批,这套流程才算完,这是自下往上的流程。

如果小朱有建议和创意,则需要先跟内阁协商,与内阁意见取得一致后,或者由阁臣,或者由方正化他们拟旨,然后内阁、六部科等衙门同时签押,这才可以下发。

这就是有如受气小媳妇一般的大明皇帝,苦啊!

如此的苦难之中,唯一可以令小朱聊以慰籍的,就是李邦华带给他的快乐了。京三营,被精简到三万来人,看到这个数字小朱实在是咂舌。

“皇上,如若不是曾出陕的三营将士中,确实有忠勇受功者,臣这个数字还会继续缩减。”

“够了,够了,李卿家已经替朕、替国家省下不少开支银子了。”

小朱一高兴,竟然说出来心里话。

“皇上,臣想,裁撤的三营军户,还应该妥善安排,因此,特意将三营历年积存、颁赏和开荒得来的土地,分了8万亩出去,用于这些人员的安置。事先亦没有同陛下请示,还请陛下降罪责罚!”

“这说的那里话,起来,快起来。朕要赏你的。不过,先赏保举你的人。”扭头看着孙承宗笑着说:“孙先生保荐有功,赏文渊阁大学士、赐锦带彩币。”

明代后期,凡是入阁的重臣都会相应配上某殿某阁大学士的称号,这不是实权,只是荣誉。但仍有高下之分。从高到低: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现在孙承宗的大学士封号和刘鸿训一致了,为了平衡前两天,因为刘若宰在经筵上的发言很出色,小朱特意以这个为借口,同样封钱谦益为文渊阁大学士。

这样国家的内阁五人中,就拥有三个文渊阁大学士,两个东阁大学士了。

李邦华为国家每年省出来22万两白银的京营饷额,自然要好好赏赏了。因为一查他的履历,他几乎什么都干过,地方县令、工部河务、天津巡抚、武举的考官。又是进士出身,真真是个干吏能臣。怎么安排都不过分。好在小朱又有新想法了,于是也没忙着怎么赏他,只是:

“进李邦华总督京营军务。张庆臻督知巡捕营。”

李邦华扶正,张庆臻去巡捕营,根本不是奖赏。因为该诏书的事情之后,这个任命早在人们的心中了。因此,孙承宗张了张嘴,没说什么。李邦华却很自然的领旨谢恩。这份淡然从容,正是小朱想要的。

李邦华刚要告退,小朱抬手制止。

“不忙,不忙,朕刚好有些事情找阁臣商量,邦华也可以听听。”

内阁议政,皇上找人旁听已经是惯例了。内阁没当回事,李邦华却激动的很,让他坐,他也不坐,只是在阁臣后面站着。这是等级,小朱也改变不了,除非再让王坤做个马扎出来。

“前日,内官总监曹化淳向朕建言,说京三营减了不少人马。为了拱卫京师,向朕提议筹建勇卫营。加之,天启七年尾,周先生曾提议筹练新军可一营一营的建,因为毕竟朝廷的银子太少。这都将近一年了,事儿太多,也没顾上。朕想的是现在刚好是个机会,干脆,勇卫营就按新军的法子来练。不知道,各位先生怎么想?”

徐光启的机械化部队的建设思想,一直是令小朱很自豪的创意。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中国能有这么超前的想法。周延儒的法子,又给了国家建立新型机械化部队的可能。至于曹化淳提出筹建勇卫营,是因为这家伙这些日子,收了不少被李邦华淘汰人员的银子,准备来个换汤不换药。

小朱却刚好得到编练新军的机会、人选。京三营每年节省的22万饷银,刚好可以筹建4000人左右的新军。

这个方法是曹化淳的主意,所以今天他也在旁边,但听皇上的意思,竟然是编练新军,他脸上的汗开始冒了。

呵呵,活该!小朱心里偷笑,贪污的坏处出来了吧?拿人家手短,我看你难受不?虽说心里这么想,但毕竟是用人之际,他闯祸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小朱这回还是要替他擦屁股的。

各位大臣们都没什么反对意见,毕竟这事早就有定论,只是一直没个合适的机会,现在见皇上拉着李邦华一起议论这事,大家都是玲珑心窍,也知道,勇卫营的主将一定是他了。

剩下来讨论的,就是勇卫营的级别、装备、定位和兵种、兵源这些细节了。

因为是新军,而且培训人员是为了将来可以随时扩编而准备的,因此,主将的名衔不适合用实际官职来限定。因此:

勇卫营主将:李邦华,加定远将军衔(从三品)。

兵源:山东、河南、河北、山西以及京师等地的军户、卫所和武举人员。并且李邦华担任过武举主考官,所以,也命他从武举中挑选出十户、百户、千户、把总之类的带队小军官,最合适。

兵种:马、步、骑、车。没办法,尽管徐光启改进后的偏厢车很厉害,但因为这个军队的定位是军官学校了,只好现有的各个兵种都要有。原本小朱想加个水军的类别,但李邦华说他自己不懂水军,只好作罢。

体制课程:年必十五以下,力必百五十斤以上,技必兼弓矢火?,月自简五人,,补选锋壮丁之缺,自是人人思奋。

这个法子就是在李邦华整顿三大营时候的政策,小朱看着惊异不已,明代就有末位淘汰制了,到来21世纪,却变成西方现今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不知道是西方人太笨,还是中国人太崇洋媚外了。

至于年龄上,小孩子接受能力快,可塑性大。用钱谦益编纂的初萌刻本当文化课,根本就是洗脑过程,出来的人,满脑子当岳飞、祖狄和文天祥的思想,绝对没有二个心思。

最重要的是,十五岁,练三年五载之后,才20岁左右,足可以为国家在前线上拼杀二十年的。这个太重要了,不是说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打进北京吗?到那个时候,这帮孩子也不过33岁所有,刚好是军队的骨干,即便北京真陷落了,有他们在也好帮自己逃难不是?

训练地点:天津,这也是没什么可说的,天津卫现在是国内最棒的卫所,这和天津当地人的身体、文化和道德素质分不开,当然这也要得益于李邦华巡抚天津时的贡献。李邦华对这里熟悉,威望也大,选个地址训练,便于他管理。

听到皇上要求是从娃娃抓起,曹化淳终于不再冒汗了。温体仁原本还奇怪的看了他几眼,估计是心里合计:勇卫营不是曹公提议的吗?怎么皇上采纳了,他倒害怕了呢?

看到曹化淳渐渐恢复常态,小朱心中叹了一声:曹化淳毕竟了解我啊!就是希望我的这份真心也能换来你的那一份忠心。将来可别给我掉链子,虽然说开城门的丑事不是你干的!

“因为都是孩子,所以,需要安置一些大人来看管一下,邦华啊,朕就从京三营里被你淘汰的人中选一些吧,这些人都授个校尉的实职,加武德将军衔吧,这些人你可要看好了,千万不能带坏了那些孩子,一旦有害群之马,立刻就地斩杀,不得有误。”被淘汰的人当中,能托上曹化淳的,都不简单,这些人的聪明劲如果用在正地方,也是需要的。况且有李邦华这个瘟神督着,谅他们也不敢太折腾。

听到这里,曹化淳开始眉开眼笑的给小朱倒了杯茶,然后又帮他把脚底下的毛毡垫子掖了掖。一切尽在不言中。小朱呵呵笑了笑,一指他的胖鼻子。

“曹化淳,你那个军徽的设计,朕很满意,你跟几位先生和李大人一起说说吧!”

曹化淳的建议是,在黑布上画一个老虎头,打仗的时候包在头盔里面。大家听了之后,全当是给皇上个面子,都通过了。但小朱却加了一句:

“包头是挺好,但也要醒目不是?干脆就作为帅令旗吧。”现在军队里面一共有五种旗最重要:

国旗,一般上面都会写上‘大明奉旨督讨XXX’,没错这的确是现在的国旗。不过两支水师的国旗,已经都换成龙旗了。

帅字旗,上面写‘钦定大明定远将军、勇卫营总兵、总督京营、李’、很长,很不实用,但很重要。

帅令旗,这个就多样了,有直接一个‘李’字的,有‘勇卫营’字样的,一般是临阵决定什么旗是帅令旗。

军令旗,这个格式很固定,战斗前一般会按照‘前’‘中’‘后’或者‘左’‘中’‘右’来划分战斗序列。带领各军的参将,提前将自己的姓绣在两块旗子上,然后主帅那里存一面,自己这边留一面。就算军令旗了。

令旗,这个大小不一,一般都很小,也有长杆的,用来打旗语和传达相对隐秘的军令。

剩下还有令牌,这个就低级了,现在令牌基本是用来杀人了。因为旗语是目前最先进的军事指挥技术。

所以,皇上金口一开,勇卫营将来打仗时的帅令旗,就是黑虎头旗了。');

第十四章:地主家也得过年啊?

李邦华挪京三营祖田安置汰撤人员的方法,给了小朱一个启发,那就是安置山陕的流民,最重要的是给他们挪出土地来。这土地的来源,总共有四各方面,犯官家田、垦荒田、丧家的无主田,再有便是代王等藩王的王田,藩王的田产很多,小朱便下旨意,逢十五抽一,贡献朝廷,用来安置流民。同时严令,三年之内,不管是谁,都不得抽收税赋。

曹化淳在勇卫营的规制定好后,笑嘻嘻的对小朱表达虚假的请罪和真诚的感激之情。然后递了一个五人名单给他,小朱先是全拿给李邦华了,特意问了问李邦华,这些人怎么样?除了其中一个勋贵的远亲比较混蛋外,其他的人都勉强。于是小朱赐了李邦华一把尚方宝剑。并留了一封密旨给他,此五人,可以先斩后奏。

这件事情曹化淳并不知道。

但曹化淳却清楚的知道一点,小朱对他接受贿赂的事情很反感。因此也老实了几天,但是小朱的后宫这些人,不会让他太清闲的。

眼见崇祯元年的11月就要过去了,小朱终于等到张彝宪的消息,但不是张彝宪本人传过来的,而是言官和地方官员的弹劾文章。

张彝宪管理的田地总共是38万亩,宫里用的主食、棉丝、瓜果、蔬菜、胭脂、水粉、香薰、染料甚至木材,都是从皇庄的物产中得到,有此可以看出,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体贴农民的帝王,他能不打扰农民的,就尽量在别的地方想办法。

这个祖训给张彝宪造成很大的困扰,那就是尽管皇庄的田地也存在荒芜的现象,但依然各有用度。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从备田中选择相对较富饶的土地,加上皇庄中的良田,用来恢复祖制中约定的物产种植,剩下七拼八凑的26万亩田地进行了红白薯的种植。他的标准是,先尽着宫里的祖制,然后再搞试验田。他这么做的原委,正是红白薯不挑地的理论支持。

并且这38万亩在他的管理下,均获得了大丰收。但随着丰收的来临,问题出现了。备田大部分被用来恢复宫里的供给栽培了,红白薯的田地多数是原有皇庄的土地。

而根据小朱最初的旨意,那些备田都划归给了地方政府。大明律,划归地方多少土地,就要上多少土地的重税。这个比例要远远比民田的税赋高很多,户部也因此在年初派发了税册给地方。

而眼瞧着丰收在望,张彝宪的小脑袋开始运转了:红白薯是皇上叫种的,备田的农作物又是为宫里预备的。那么,为何不把这些东西全卖的卖,存的存,剩下的全孝敬给皇上和礼妃呢?他的脑海中根本没考虑到地方的难处。

一共二十多个县府的县令们,也察觉到张公的花花肠子,于是他们在单打独斗不见效果后,携手连襟的找到了张彝宪。

“税册早发,红白薯试种的明刊也早发。请张公尽快将备田划给下官等人的衙口之内,也好为国家多上交点税赋,造福一方百姓才是。”

无论备田还是皇田,因为张彝宪有圣旨在手,所以必须张彝宪先分划给他们各地政府,他们才能计算和清缴税款。但张彝宪的脑袋摇了摇。

“备田所栽,乃是祖制中约定给宫里的物产。划归给你们,我拿什么给宫里啊?”

县令们早探讨过这个问题。

“是以,下官等今日才来与张公说项,能否将皇田暂由吾等代为管理,待今年秋赋结算后,再一并归还张公主理。张公经营有方,熟知农事。吾等快马亦不能及,无论皇田或是备田,都要赖张公之才。吾等只需将税册约定的数据结清便可。每年不过2月而已。不知张公意下如何?”

“大胆,尔等竟敢用私田换皇田?你们不想活了吗?”这个方法其实也算不错了,但张彝宪根本不就不想给地方留一分利,他想的就是,缴给宫里越多越好。

“张公息怒,其实下官等也商量过,历来税册之数,皆列损耗在里面,现在吾等愿将损耗的八成托与张公,还望张公成全。”

大明官员的俸禄非常低,为了应对这个措施,200多年来,税册损耗历年逐渐增加,现在已经高达16%的比例了,这块损耗,就是官员活命的本钱。这些县令能够把损耗中的八成拿出来,已经是非常高的数字了。

“不行,不行,如果一县之地还可以,但是你们这么些人,风声太易走漏,不妥不妥。”张彝宪倒挺直接,公开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那下官等今天写联名据保信与张公,一人说破,众人皆受同罪。这样总可以了吧?”

“啊呀,如今秋忙将近,还是等秋忙后,再商议吧。到时候,真金白银,明仓明库的,列位大人结算税款不是更方便不是?”张彝宪始终是油盐不进。坚决不同意把皇田和备田分开来。但是也留个活口,让大家秋忙后再商量。

20多个书呆子县令就回去了。

活口,是留给张彝宪的,给他们的,最多是个活口两个字而已,于是,张彝宪在秋收入库之后,就不见了踪影。这也是这么长时间,这家伙一直没给小朱写信的原因,躲债去了。

20多家县令联名发出通缉,只要看见张彝宪,立刻抓起来。他们已经被各自上面州省的布政使催的快疯了。

张彝宪则通过几家皇商把这些作物给收购了,总算他还留个心眼儿,谁都能卖,就是没卖给田家。皇商提货,地方政府也没权力阻拦,眼瞧着这些分不清是宫产还是他们税产的货物被提走,这些个县令几欲抓狂,于是,各自找各自的座师。把这事情一说,他们的座师如今也都是南北直隶的部堂。于是这些部堂愤然而起,发动言官弹劾张彝宪,同时也把小朱给弹劾了。理由很简单,与民争利。

看着这个奏折,小朱气乐了。

“张彝宪这小子,被痰给迷了心窍是怎么的?他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